我為什么討厭魯迅
余華

“魯迅”在中國的命運,從一個作家的命運到一個詞匯的命運
,再從一個詞匯的命運回到一個作家的命運
。
其實也折射出中國的命運
。
——余華
1
魯迅和易卜生
挪威航空公司飛機尾翼上巨大的易卜生頭像
,以及這樣的頭像縮小后又飄揚在奧斯陸的大街上,讓我感受到了易卜生在挪威的特殊地位
。
當然這位偉大的作家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著崇高的地位,可是我隱約有這樣的感覺
,“易卜生”在挪威不只是一個代表了幾部不朽之作的作家的名字。
“易卜生”在挪威可能是一個詞匯了
,一個已經超出文學和人物范疇的重要詞匯
。
就像我小時候的“魯迅”,我所說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魯迅”
。
那時的“魯迅”不再是一個作家的名字,而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詞匯
,一個包含了政治和革命內容的重要詞匯。
于是
,我在奧斯陸大學演講時
,講起了我和魯迅的故事
。
2
沒有魯迅的作品
,只有“魯迅”這個詞匯
文革是一個沒有文學的時代,只是在語文課本里尚存一絲文學的氣息
。
可是我們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里,只有兩個人的文學作品
。魯迅的小說、散文和雜文
,還有毛澤東的詩詞
。
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十分天真地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名叫魯迅
,只有一個詩人名叫毛澤東
。
我想
,魯迅應該是過去那個時代里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家
。
一九四九年,新社會開始了
,同時需要對此前的舊社會進行無情的鞭撻,于是魯迅那些極具社會批判意義的作品成為了鞭子
。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
,萬惡的舊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
。
其證據就是來自于魯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虛構作品中一個瘋子“吃人”的囈語被當時的政治需求演繹成了真實的社會現狀
。
語文課本里魯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
、《祝福》和《藥》等等
,無一例外地被解讀成了揭露舊社會罪惡的范本
。
那時候幾乎每篇文章,無論是出現在報紙上廣播里
,還是出現在街頭的大字報上,都會在毛澤東的語錄之后
,引用魯迅的話
。
“毛主席教導我們”和“魯迅先生說”已經成為當時人們的口頭禪
。
這時候的“魯迅”
,已經不再是那位生前飽受爭議的作家
,他曾經遭受到的疾風暴雨般的攻擊早已煙消云散
,仿佛雨過天晴一樣,這時候的“魯迅”光輝燦爛了
。
“魯迅”已經從一個作家變成了一個詞匯,一個代表著永遠正確和永遠革命的詞匯
。
我有口無心地讀著語文課本里魯迅的作品
,從小學讀到高中
,讀了整整十七年
,可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寫下了什么
我覺得魯迅的作品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
。除了我在寫批判文章時需要引用魯迅的話
,其他時候魯迅的作品對我來說基本上是不知所云。
也就是說
,魯迅作為一個詞匯時
,對我是有用的;可是作為一個作家的時候
,讓我深感無聊
。
因此,我小學和中學的往事里沒有魯迅的作品
,只有“魯迅”這個詞匯
。
3
我和魯迅的故事
我小學時和一位同學有過一個爭論:太陽什么時候離地球最近
這位同學認為是早晨和傍晚,因為那時候的太陽看上去最大
。我認為是中午
,因為中午的時候最熱。
我們兩個人不知疲憊地開始了馬拉松式的爭論
,每天見面時
,都是陳述自己的理由,然后駁斥對方的觀點
。
這樣的廢話說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以后,我們開始尋求其他人的支持
。
他拉著我去找他的姐姐,他姐姐聽完了我們兩方的理由后
,馬上站到了他的立場上。這個當時還沒有發(fā)育的女孩一邊踢著毽子一邊說:“太陽當然是早晨和傍晚離地球最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我不甘失敗
,拉著他去找我的哥哥
。我哥哥自然要維護自己的弟弟,他向我的同學揮了兩下拳頭
,威脅他:“你再敢說早晨和傍晚最近,小心
老子揍你
。”
我對哥哥的回答方式深感失望
,我需要的是真理
,不是武力。
我們兩個又去找了其他年齡大一些的孩子
,有支持他的,也有贊成我的
,始終難分勝負。
我們繼續(xù)爭論不休
,直到有一天我搬出了魯迅
,一下子就把他打垮了。
我在情急之中突然編造了魯迅的話
,我沖著他喊叫:“魯迅先生說過
,太陽中午的時候離地球最近!”
他啞口無言地看了我一會兒,小心翼翼地問:“魯迅先生真的說過這話 ”
“當然說過
,”我雖然心里發(fā)虛,嘴上仍然強硬
,“難道你不相信魯迅先生的話 ”
“不是的
,”他慌張地擺了擺手
,“你以前為什么不說呢 ”
我一不作二不休
,繼續(xù)胡編亂造:“以前我不知道,是今天早晨在廣播里聽到的
。”
他悲傷地低下了頭
,嘴里喃喃地說道:“魯迅先生也這么說,肯定是你對了
,我錯了
。”
就這么簡單
,他不遺余力地捍衛(wèi)了一年的太陽距離觀點,在我虛構的魯迅面前立刻土崩瓦解了
。
此后的幾天里,他沉默寡言
,獨自一人品嘗失敗的滋味
。
進入初中以后,我和這位同學開始了另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
。
我們討論起了原子彈的威力,他說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原子彈捆綁到一起爆炸的話
,地球肯定會粉身碎骨似的毀滅;
我不同意
,我說地球的表面會被摧毀
,但是地球不會因此破碎,地球仍然會正常地自轉和公轉
。
有一天我們打籃球的時候也爭論起來
,我們已經爭論了幾個月了,我們都覺得應該結束這場爭論了
。
我們就在籃球場上做出決定,去找化學老師
,讓她給出一個權威的答案
。
我們要去請教的化學老師是新來的
,來自北方的一個城市
,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我們覺得她很洋氣
,因為她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不像其他老師
,課上課下都只會說本地土話。
我們在年級的教研室里找到了她
,她耐心地聽完我們各自的觀點后
,十分嚴肅地說:“全世界人民都是愛好和平的,怎么可能把原子彈捆綁在一起爆炸 ”
沒想到這位洋氣的化學老師給我們耗時幾個月的爭論來了一個釜底抽薪
,讓我們措手不及。
我們兩個人傻乎乎地走出了初中年級教研室
,又傻乎乎地互相看了一會兒
,然后同時罵了一聲:“他媽的
!”
接下去我們繼續(xù)爭論
,都是一副誓不罷休的模樣
。
我終于再次被逼急了
,故伎重演地喊叫起來:“魯迅先生說過,即使將全世界的原子彈綁在一起爆炸
,也毀滅不了我們的地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又是魯迅先生說 ”他滿腹狐疑地看著我
。
“你不相信 ”我那時候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
,“難道我是在編造魯迅先生的話 ”
我堅定的神態(tài)讓他退卻了
,他搖搖頭說:“你不敢
,誰也不敢編造魯迅先生的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我當然不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蔽倚奶摰卣f道。
他點點頭說:“這‘即使’確實很像是魯迅先生的語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什么叫很像 ”我乘勝追擊,“這就是魯迅先生的語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然后,我的這位同學垂頭喪氣地走去了
。他可能百思不得其解:魯迅先生為何總是和他作對
不過幾個月以后
,我把自己嚇出了一身冷汗
。
我突然發(fā)現了一個巨大的破綻
,魯迅是一九三六年去世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的時間卻是一九四五年
。
我膽戰(zhàn)心驚了好幾天以后,主動去向這位同學認錯
,我對他說:“我上次說錯了
,魯迅先生的原話里不是說原子彈
,是說炸彈
。他說,即使全世界的炸彈綁在一起爆炸……”
我同學的眼睛立刻明亮了
,他揚眉吐氣地說:“炸彈怎么可以和原子彈比呢!”
“當然不能比
,”為了蒙混過關
,我只好承認他的觀點是對的
,“你說得對
,如果世界上的原子彈捆綁在一起爆炸的話,地球肯定被炸得粉身碎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我和這位同學從小學到初中的兩次馬拉松式的爭論,最終結果是一比一
。
這個結果沒有意義,爭論也沒有意義
,有意義的是由此引出了一個事實
,就是作為一個詞匯的“魯迅”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實在是威力無窮
。
4
文革之后,回歸爭議
文革之后
,魯迅不再是一個神圣的詞匯,他回歸于一個作家
,也就回歸于爭議之中
。
很多人繼續(xù)推崇魯迅,不少人開始貶低和攻擊魯迅
。
與魯迅在世時遭受的攻擊有所不同
,現在的攻擊里添加了情色的配料,一些人津津樂道于隱私中的魯迅
,捕風捉影地研究起了與魯迅戀愛有關的四個女人
;還有的人干脆臆想起來:魯迅的床上功夫十分糟糕
;魯迅的性心理十分變態(tài)……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興起,魯迅的商業(yè)價值也被不斷地開發(fā)出來
,魯迅筆下的人物和地名被紛紛用作餐飲業(yè)和旅游業(yè)。
甚至KTV和夜總會里都有魯迅筆下地名命名的包廂
,官員和商人摟著小姐在這樣的包廂里歌舞升平
。
還有人直接拿魯迅本人作為廣告代言人
。
武漢有一家專賣臭豆腐的小店
,在店門口聳立起魯迅叫賣臭豆腐的廣告牌。
廣告上用的是一張魯迅抽煙的經典照片
,只是將魯迅手上的香煙換成了一串臭豆腐。
這家小店的老板驕傲地聲稱:他們是魯迅先生的同鄉(xiāng)
,都是浙江紹興人
,制作這樣的廣告是現在中國流行的做法,就是借用名人效應來招攬生意
。
“魯迅”在中國的命運
,從一個作家的命運到一個詞匯的命運,再從一個詞匯的命運回到一個作家的命運
,其實也折射出中國的命運。
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蕩
,可以在“魯迅”里一葉見秋
。
5
認為我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
是在貶低我的寫作
我在奧斯陸大學繼續(xù)講述我和魯迅的故事。我告訴挪威的聽眾
,我曾經無知地認為魯迅是一個糟糕的作家,他顯赫的名聲只是政治的產物
。
一九八四年
,我在中國南方一個縣城的文化館工作。當時我已經從事寫作
,我辦公室外面的過廳里有一張大桌子,桌下地上堆滿了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
、毛澤東和魯迅的著作。
魯迅的著作堆在最外面
,我進出辦公室的時候,雙腳時常會碰到它們
,我低頭看看在地上灰溜溜的魯迅著作
,不由幸災樂禍
,心想這家伙終于過時了
。
文革結束的時候,我剛好高中畢業(yè)
。此后的十多年里,我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可是沒有讀過魯迅作品中的一個字
。
后來我自己成為了一名作家,中國的批評家認為我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
,我心里十分不悅
,覺得他們是在貶低我的寫作
。
——余華
6
“不要糟蹋魯迅了”
時光來到了一九九六年
,一個機會讓我重讀了魯迅的作品。
一位導演打算將魯迅的小說改編成電影
,請我為他策劃一下如何改編,他會付給我一筆數目不錯的策劃費
,當時我剛好缺錢
,就一口答應下來。
然后我發(fā)現自己的書架上沒有一冊魯迅的著作
,只好去書店買來《魯迅小說集》
。
當天晚上開始在燈下閱讀這些我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作品
。
讀的第一篇小說就是我曾經譜寫成歌曲的《狂人日記》
,可是我完全忘記了里面的內容,小說開篇寫到那個狂人感覺整個世界失常時
,用了這樣一句話:“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我嚇了一跳
,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了
。
另外一些沒有才華的作家也想讓自己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
,可是這些作家費力寫下了幾萬字
,他們筆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
《孔乙己》是那天晚上我讀到的第三篇小說。這篇小說在我小學到中學的語文課本里重復出現過
,可是我真正閱讀它的時候已經三十六歲了
。
讀完了《孔乙己》,我立刻給那位導演打電話
,希望他不要改編魯迅的小說,我在電話里說:“不要糟蹋魯迅了
,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第二天
,我就去書店買來了文革以后出版的《魯迅全集》。
為此
,我十分想念那些堆積在文化館桌子下面的魯迅作品,那些在文革中出版的魯迅作品
,其版本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
。
我當年從文化館辦公室進出時
,移動的雙腳時常被魯迅的著作絆住
,我覺得可能是命運的暗示,暗示我這些布滿灰塵的書頁里隱藏著偉大的敘述
。
從書店買來《魯迅全集》后的一個多月里,我沉浸在魯迅清晰和敏捷的敘述里
。
我后來在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
,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
。”
在我三十六歲的那個夜晚
,魯迅在我這里
,終于從一個詞匯回到了一個作家
。
7
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回顧小學到中學的歲月里
,我被迫閱讀魯迅作品的情景時,我感慨萬端
,我覺得魯迅是不屬于孩子們的,他屬于成熟并且敏感的讀者。
同時我還覺得
,一個讀者與一個作家的真正相遇
,有時候需要時機
。
文革結束以后
,我閱讀過很多其他作家的作品,有偉大的作品
,也有平庸的作品,當我閱讀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時
,一旦感到無聊
,我就會立刻放下這位作家的作品
,讓我沒有機會去討厭這位作家
。
可是文革期間我無法放下魯迅的作品,我被迫一遍又一遍地去閱讀
,因此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我告訴挪威的聽眾:當一個作家成為了一個詞匯以后
,其實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
。
我的演講結束后
,奧斯陸大學歷史系的Harald Beckman教授走過來說:
“你小時候對魯迅的討厭
,和我小時候對易卜生的討厭一模一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詩歌詩歌朗誦愛國詩歌~~
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詩歌詩歌朗誦愛國詩歌
魯迅的文學地位是否被高估了?
沒有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
、奠基人
,同時又是一座高峰。一方面
,魯迅的文學價值是由他的創(chuàng)作動因決定的
。他不僅僅是為了文學而創(chuàng)作
,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為了改造國民的劣根性,是為了重塑和振興民族精神
,是為了推進中華民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他將文學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根本途徑,他的創(chuàng)作是真正的為人生而藝術
。另一方面
,魯迅決不只是一個作家
,從根本上更是一個思想家
,這就決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與眾不同。這種深度來自他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濃厚的文化修養(yǎng)
。少年時代的魯迅經歷了家道中落,使他飽嘗世間的冷臉白眼
,體悟到人生真相
。青年時代的他廣為接納中外文化,棄醫(yī)從文
,確立人生志向
。他背負巨大的傳統(tǒng)負擔
,對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親身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革,對現實有清晰的認識
,這些都決定了魯迅的文學成就不同于和遠遠高于其他作家。
1
、魯迅的文學地位
魯迅是著名的文學家
、思想家
、教育家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2、人物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
,后改豫才
,“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
,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
,浙江紹興人。著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
3、評價
胡適(現代思想啟蒙家):“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
,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
,魯迅是我們的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么
?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
。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
?我的天!”
1
。魯迅的血是熱的,那些攻擊他只會坐在租界里罵人的人應該看看這些
,從而知道他為什么會“罵人”
。
2
。魯迅的骨頭是硬的
,盡管受到各種威脅和通緝,但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在有些人動不動說魯迅沒有怎樣怎樣,可是當時的文人又有幾個能像魯迅那樣“怒向刀叢覓小詩”
?又有幾個敢公開和當局唱反調
?
董卿問余華為何棄醫(yī)從文,余華的回答是什么?
工作不滿意
,重新換一個工作,已經成了現在一種工作潮流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人當中
,有許多都是跨行而來。例如歌手毛不易
,曾經就是一個護士
,著名文學作家余華曾經是一個牙醫(yī)
。
自從魯迅棄醫(yī)從文以來
,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而余華的棄醫(yī)從文之舉
,你說來確很好笑,但也很食人間煙火
,就像普通人一樣
,厭煩一個工作之后,總想找一個輕松的躲躲清閑
。
余華出生在一個醫(yī)學世家,他的父母兄弟都從事與醫(yī)學相關的工作
,他中學畢業(yè)后
,也當了5年的牙醫(yī),這5年牙醫(yī)里是余華職業(yè)生涯當中最痛苦的5年
,后來在參加朗讀者時,董卿問余華
,你為什么要棄醫(yī)從文呢
,余華的回答頗具搞笑與幽默
,但同時又特別無奈:我實在不喜歡這份工作
,別人大張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
確實別人張大的嘴巴
,絕對是最帶有氣味的風現在,現在的牙醫(yī)是一個薪水很高
,很有社會地位的工作
,而在余華的那個年代
,牙醫(yī)其實和普通的手藝功能相同
,既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社會地位
。
當時的人都不富裕,生活都成問題
,普通的小病能忍則忍
,更何況是牙齒,一般實在是沒辦法了才會去向醫(yī)生求助
,而此時出現的牙病患者已經是非常糟糕了,余華每天給他們拔牙時那樣的景象
,完全不能說是賞心悅目
。
正是這5年,讓余華想要徹底的逃離
,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和我們現在年輕人的想法相似。
當時文化館正在招人
,文化館的工作很輕松
,但進文化館的門檻也高
,至少需要混一項技能
。比如作曲、繪畫或是寫作
。余華心想
,前兩樣對他來說都太難了
,而他認識漢字
,那他就算可以寫作,所以他就去碰碰運氣了
。
但事實上會漢字卻并不代表著會寫作,好在余華真的在文學上頗有天賦
,他順利進入了文化館工作
。
剛到文化館上班的余華就故意遲到了兩小時
,然而他發(fā)現竟然沒有任何人因此而懲罰他
,文化館的清閑與牙醫(yī)8小時高強度工作相比
,更輕松自由,雖然掙得不如牙醫(yī)多
,但這種快樂的工作維持普通的生活毫無問題。
就這樣過了幾年愉快的日子
,在1993年
,余華辭去了這份快樂的工作
,到北京過起了自由寫作的生活。
古人言:失之桑榆
,收之東隅
。余華先生放棄了牙醫(yī)這份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卻換來了他在寫作上的名聲斐然
。
1984年余華先生開始發(fā)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他和蘇童
、格非
、孫甘露等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
,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
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
他還于1988年和2005年,分別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
。
《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火爆
,奠定了余華在文壇中的地位。
或許正是余華這一段從業(yè)醫(yī)生的經歷
,以及他從小在醫(yī)院長大,看到那些血淋淋的場面
。
使他的文字更能貼近普通人民生活
,他的小說中從來沒有什么宏大的場面,但也沒有假如照做似是而非的東西
,他只是去記錄人民的生活
,記錄人們的苦難,但卻并非一昧地怨天尤人
,而是歌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與命運抗爭時的樂觀與堅韌。
他深知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活力與樂觀
,也熱愛著這份活力與樂觀
。所以他自己也成長為了這樣的人。他始終是那個只用文字就可以把讀者感動到哭泣
,卻又可以把讀者笑到流淚的余華。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十八歲出門遠行》主題新解兼論余華對魯迅的承續(xù)
摘 要:以往論者多從先鋒小說的角度解讀《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敘事實驗和荒誕形式
,其實該作品不僅滲透出近于魯迅《過客》的存在主義觀念
,也不只是體現出背離經驗真實的心理真實,更是飽含了余華對社會生存法則和人性現實原則的深刻洞見
。
關鍵詞:存在主義 心理真實 生存寓言
《十八歲出門遠行》以極富先鋒色彩的敘事方式、卡夫卡式的夢魘與荒誕感
、川端康成式語言的細致與?陌生化?
,幾乎完全沖破了傳統(tǒng)教學多年來為學生建立的審美圖式
、閱讀期待和接受視野
,絕大多數學生一方面認為這部作品別致有趣、若有所悟
,一方面又大呼?看不懂?、?不合理?
。為了破解這一尷尬
,不少教師認同?繼續(xù)使用人物、情節(jié)
、環(huán)境這些傳統(tǒng)小說的基本要素來闡釋文本,不僅毫無力量
,而且容易遮蔽其敘事上的獨特性?的看法
,并嘗試從敘事冒犯及語言實驗等入手分析。這不僅切合余華從這部作品開始確立的?虛偽的形式?的寫作技法
,也有助于引導學生體會別樣的審美感受和閱讀經驗,更是對作品獨特藝術魅力的精準把握
。不過
,過于強調與以往閱讀經驗的斷裂和隔閡
,往往會適得其反地增加理解難度;反之
,如果有效利用閱讀成規(guī)中的情節(jié)讀解法
,我們也許會更容易破解作品的主題密碼
。
一
、存在主義與?心理真實?
我們先來重溫一下小說中諸多不合常理處:旅店的不可知
、司機態(tài)度的曖昧
、被損害者的落井下石??余華用這些被莫言專指為?仿夢?
、孫紹振概括為?雙重荒誕?的情節(jié)設計
,似乎有意識要建構一個區(qū)別于現實世界的?夢幻時空?。比如小說一開頭
,少年在山區(qū)公路上走了一天也沒有看見一家旅店,而且所有的路人?都不知道前面是何處
,前面是否有旅店?
。聯系后文
,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是成人世界對少年的集體欺騙,但這或許也讓我們聯想起魯迅的《過客》
。不同處在于《過客》中體現魯迅虛無主義情結的?前面?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有一個確切的所指??旅店
;讓過客不堪重負的小女孩的好意和布施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即,原因在于不諳世事的少年比過客心存更多的幻想和期待
。相同之處在于主人公都被拋于時空的荒野,唯一確認自我存在的方式就是行走
,這使兩部作品都有些許存在主義的意味
,?走過去看?成為主人公確認存在價值和理解未知世界的?自由選擇?。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何?汽車將要朝我走來的方面開去
,但我已經不在乎方向?,?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
,我們只要汽車在馳著
,那就馳過去看吧?。不同于以前方為唯一方向的?過客?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偏執(zhí)
,?我?的選擇總是基于現時現地的實際需要,?我?不為歷史負責
、不為他人負責
,只為當下負責、為自己負責
,以期實現自我主體的發(fā)現和確立
,這近乎是?存在先于本質?的文學圖解。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
,《十八歲出門遠行》就不僅是荒誕的情節(jié)和離奇的夢魘,而是對現代人類精神困境和出路的一種寓言
。
從?自由選擇?角度或許能部分解釋這篇?成長小說?的主人公為何一直?在路上?
,卻不能很好地闡釋他的離奇遭遇;?他人即地獄?也許可以提供部分說明
,但仍無法說清司機不通情理的種種表現。于是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余華關于?小說真實?的一些說明:?我覺得我所有的創(chuàng)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
。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
、魚目混珠的事物。我覺得真實是歸個人而言的
。??對于任何個體來說
,真實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十八歲出門遠行》作為余華關于這一重要發(fā)現的初試牛刀之作
,小說中下面這段文字恰好是以上觀念的形象化表達:?我感到這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心窩還是健全的
,還是暖和的
,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尋找旅店
,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
。??我?最后退縮到內心,并以此為?家?
,證明了現實世界和成長經驗的種種不可靠
,它們以似是而非、表里不一
、模棱兩可狠狠嘲諷了?我?的自負
、真誠、正義
,這也是每一個人成長中必然遭遇的挫折
,每一個人也只能獨自舔舐傷口和慰藉心靈。在這個意義上
,精神遠比現實重要而可靠,小說中大量不合常理的情節(jié)姑且也可以視為基于?心理真實?的扭曲
、夸張和變形
。
二、現實真實與生存寓言
但這樣的取巧解釋顯然有逃避主要矛盾之嫌
,它既不能讓學生信服也浮于表面
,忽略了作品對社會生存法則和人性現實原則的深刻洞見
,大家未必沒有感覺到這一點
,但似乎因為?皇帝新裝?式的共同忌諱,大家都對此諱莫如深
。我們再從?我?與司機的交往談起
,?我?顯然以為自己懂得不少社會通用的規(guī)則,所以才會?我心安理得了
,他只要接過我的煙
,他就得讓我坐他的車?。但?我?不明白交換原則的前提往往是條件相當
,何況?你來我往?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愿的迂腐心理
,司機當然不會把一個孩子的一根煙放在眼里而叫我?滾開?
。當我準備和司機?大打一場?鉆進車門時
,?他卻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這讓我大惑不解?
。這其實正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人但對于羊顯兇獸相
,而對于兇獸則顯羊相?的國民卑怯性的體現。司機對汽車拋錨表現出的漫不經心
、隨遇而安(認真做廣播操
、小跑、慢慢散步等)
,也可以理解為是麻木健忘國民性格的體現。
那么又怎么解釋司機對?我?為捍衛(wèi)他的利益、保護蘋果而慘遭暴打表現出的幸災樂禍
?這是作品讓學生最困惑但其實最意味深長的一筆
。對司機而言,面對強大的暴力主體
,?我?的正義作為因為根本無法扭轉事件的走向而顯得幼稚可笑,現實原則至上的司機必然只能?明哲保身?于事外
,?好像一點也不知道剛才的事?并?站在遠處?
,對?我?的徒勞無功也不會有任何感激。之所以看著?我?被打得?不是貼著而是掛在臉上
,鮮血像是傷心的眼淚一樣流?的鼻子,司機會?越來越高興?直到?朝我哈哈大笑?
,可以理解為是慘遭財物浩劫的司機在?我?這個飽受皮肉之苦的倒霉蛋身上獲得了一種?補償性的滿足?
。因為?我對你好,你就要對我好?只是孩童世界的樸素邏輯
,在優(yōu)勝劣汰、趨利避害的生存法則里
,每一個人都先是一個利己主義者
,司機在?我?的更大不幸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并以?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搶走了裝有?我?全部財物的背包
,成為搶劫者中的一員
,獲得了物質上的補償。而?我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的悲哀正應了王亞南所體悟到的
,?專制制度下只有兩種人
,一種是騙子
,一種是啞巴?
。聯系到?浩劫?所影射的?**?背景,小說揭示的這些社會潛規(guī)則和人性陰暗面無疑是入木三分的
,從小說的思想力道和深度上看
,余華無疑是繼承了魯迅衣缽的
,雖然當時的余華還沒有發(fā)現自己對魯迅的喜愛
,但甚至在語言的凝練、動詞的傳神
、修辭的別致(?我在想著旅店和旅店?是否會讓你想起魯迅《秋夜》的?一株是棗樹
,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等方面余華都有不少似向魯迅致敬
,余華在文學之路伊始即體現出驚人的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