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于上青天
!準備回到長安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對著巍峨險峻的劍閣發(fā)出感嘆:
劍閣橫云峻
,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峰五丁開。灌木縈旗轉
,仙云拂馬來。乘時方在德
,嗟爾勒銘才
!這首《幸蜀》一說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的時候路過劍閣所寫
。除了描寫劍閣關的險峻外
,玄宗還對自己當年出逃到四川的行為做了適當的美化。明皇幸蜀圖回家的輕松心情自然和逃難時如喪家之犬的模樣大不一樣
。一路上唐玄宗游山玩水,不知不覺已經來到出川的咽喉要塞劍閣關前
。在劍閣
,唐玄宗駐足觀看,只見關口如刀劈斧砍
,險峻無比。他想起千百年來
,在四川的各個割據勢力
,并沒有因為劍閣關的險要而避免了王朝更替
。他再聯(lián)想起自己的一生
,由前期撥亂反正,勵精圖治
。再到后來的任用奸佞,耽于享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被迫以太上皇的身份回京
,真是多少往事不堪回首中!人生須臾
,天地無窮!唐玄宗也不知道百年之后人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是非功過
。1
、咸陽迎駕唐軍收復長安,在肅宗皇帝兩道詔書催促的情況下
,唐玄宗決定回京
。回京之前
,他就拒絕了隨行大臣們要求大張旗鼓回京的要求,只是吩咐將軍陳玄禮只挑選了六百名禁軍將士隨行
。之所以如此
,是為了避嫌
。唐玄宗對于自己的這個兒子還是比較知根究底的
。雖然表面上顯得人畜無害
,老實忠厚。但是遺傳于自己的疑心病也是頗重
!加上在二十多年的太子位置上屢屢被自己打壓,心中對于自己這位父親恐怕是怨氣很重
。如今初掌大位
,羽翼豐滿。如果自己大搖大擺的回去
,還真不知道他該如何想。罷了
,為了自己能夠安度晚年
,為了大唐平叛之路不再另起波瀾。低調一點吧
!才出劍閣關到達扶風郡
,麻煩還是來了
!史載:"肅宗遣精騎三千至扶風迎衛(wèi)。"表面上看
,肅宗皇帝很有孝心。早早的就派人來迎接爹地
。但是實際上
,這三千騎兵還帶來肅宗的圣旨,大意就是太上皇的安全就由三千騎兵來負責了
!太上皇的六百親衛(wèi)的兵器甲仗收執(zhí)于鳳翔府府庫。三千騎兵一起動手
,瞬間就把六百親衛(wèi)的兵械給繳了
,面對如此直白的敵視行為
,唐玄宗這位靠政變起家的皇帝也只能忍聲吞氣
,他深深的知道權力運行的冷酷無情,五十年來也是他一直奉行的守則
,到如今現(xiàn)世報應在他身上。玄宗只得自我解嘲地說:"臨至皇城,何用此物
!"玄宗還京圖到了咸陽的望賢宮
,這是當年玄宗逃難時候的第一站,就是在此接受百姓的救濟才得以吃上一頓飽飯
。此時
,肅宗早已帶領文武百官在此等候,咸陽的百姓也夾道歡迎上皇
。這也是馬嵬之變后皇帝父子的首度重逢
。馬嵬之變后,肅宗在靈武來個霸王硬上弓
,搶班奪權成功。但是后來的權力交接時候也是有暗流涌動的
。玄宗被迫交出大部分的權力
。但是也留下了條件:那就是肅宗必須收復兩京,玄宗才會交出全部的權力
,退居幕后。這一點也正好解釋了肅宗為什么剛剛收復兩京就迫不及待的請玄宗回京原因
。唐肅宗為玄宗安排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接下來
,兩位奧斯卡影帝級別的父子皇帝即將在數萬群眾面前上演一場"父慈子孝"的大戲
!玄宗首先被請到望賢宮的樓上,肅宗已經脫下皇帝穿的黃袍
,換成紫袍(大臣的服飾),蹬
、蹬
、瞪的一溜小跑,來到樓下
。望著樓上的太上皇,肅宗在草坪上手舞足蹈的拜舞
。這是北魏時期鮮卑族遺留的風俗
,皇子拜見父皇的禮節(jié)。唐肅宗李亨玄宗在樓上看見了
,也不敢怠慢
。在高力士的攙扶下降階而行,下來和肅宗相會
。而肅宗在草地上匍匐前進
,最后來到老爸的面前
,捧著玄宗的腳
,控制不住對父親的"思念",開始痛哭流涕
。玄宗一看兒子為了平叛大業(yè),頭發(fā)竟然斑白
。也忍不住抱著肅宗
,父子兩人抱頭痛哭。最后
,玄宗找隨從內侍取了一件黃袍,親手為兒子披上
。親切的說道:"天數
、人心皆歸于汝,使朕得保養(yǎng)余齒
,汝之孝也。"肅宗推辭一番后
,才勉為其難的穿上黃袍
。周圍的群眾看到這一幕
,都山呼萬歲,感動的熱淚盈眶
!在向長安出發(fā)的時候
,肅宗親自牽馬,等待玄宗上馬之后
,肅宗充當馬夫角色,手持韁繩在前面步行
,被玄宗急忙制止
,堅持讓肅宗騎馬而行
。父子二人都會做戲
,在相互客套之后
,肅宗騎馬在前面引路。玄宗一看兒子這架勢
,那戲碼演的太好了。于是玄宗就對左右說道:"吾為天子五十年
,未為貴
;今為天子父,乃貴耳
!"當然了,這話必須大聲說出來
,好讓前面的肅宗聽見
,向他表示示好之意。不然不就白費了一番心機 2
、嫌隙漸生回到長安之時,長安的父老夾道歡迎
,山呼海嘯之聲此起彼伏
。父子二人首先到大明宮面見百官后,隨后來到長樂殿祭祀祖先
。面對列祖列宗的神位,玄宗不顧年老體衰
,匍匐在地嚎啕大哭的向祖先們謝罪
。這一刻是他的真情流露
,作為一個罪人
,他心中愧疚不已!玄宗的回京
,標志著靈武——成都"一朝兩府"局面的結束
。對于肅宗來說也意味著皇權的徹底交接完畢
。當晚
,唐玄宗住進了興慶宮,唐肅宗住在大明宮
。兩宮相隔不遠,中間有夾道相連
。起初
,父子兩人相互往來
,肅宗經常到興慶宮來請安
,對玄宗的生活也充分的保證供應
。但是自古以來,失去權柄的皇帝哪有能夠安享晚年的 時間一長
,"父子情深"下隱藏的矛盾和猜忌逐漸的浮出水面。重回長安
,住進了昔日的宮殿
。玄宗不禁想起了以前在長安的生活,也懷念起楊貴妃這個自己臻愛的女人
。他讓高力士尋訪殘余的梨園子弟和昔日宮廷樂人,希望找回一些往日的回憶
。高力士果然找到了一個梨園舊人
,昔日宮廷舞女謝阿蠻。謝阿蠻劇照謝阿蠻是胡人
,以善舞《凌波曲》、《胡旋舞》而著稱
。因為她和楊貴妃都喜愛舞蹈
,有共同的喜好,所以私交甚好
,經常自由的出入宮禁
。安史之亂后她避居在新豐,此次被高力士尋訪到
。阿蠻特地入宮為玄宗獻舞
,玄宗親自吹笛伴奏。一曲舞罷
,謝阿蠻特地拿出楊貴妃送給她的"金粟裝臂環(huán)"給玄宗
。玄宗看后老淚縱橫,左右舊人也嗚咽不已
。又有一名宮廷樂工獻上昔日貴妃所用的"瑞龍香",玄宗聞后
,不由的驚喜的說道:"果然是貴妃親自調制的瑞龍香
。"人老了就容易懷舊,伊人已去
,香氣猶存
。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是日甚一日,他覺得愧對自己最深愛的女人
。于是他向肅宗委婉的提出改葬楊貴妃
,為她在長安修建一座豪華墳墓。他的目的只是單純的想給楊貴妃死后哀榮
,但是他忘記了肅宗正是靠著馬嵬之變才能夠奪權成功的。肅宗表面上答應在上朝的時候討論此事
,心里卻是很不平坦
。誰都知道馬嵬之變是肅宗在背后指使的,楊貴妃也是被當成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被賜死的
。如今玄宗為楊貴妃公開改葬,那下一步是不是就要為楊氏家族出頭從而否定自己的合法性 次日早朝
,不少大臣都反對此事
。其中,禮部侍郎李揆反對的最為積極
,并說出了一段著名的話:"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
。今改葬故妃
,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杜f唐書·楊貴妃傳》"他委婉的提醒肅宗,你如果同意了
,就意味著否定馬嵬之變的合法性
。否定了你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李揆替肅宗說出了他不方便說出來的話
,改葬之事沒有通過
。不久之后
,李揆就升任宰相
。公開的改葬不行
,玄宗很失望
。只得秘密的派內侍到馬嵬坡
,私下改葬貴妃
。內侍打開墳墓
,貴妃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
,但是隨身佩戴的香囊還完好無損。玄宗拿著帶回來的香囊
,對著楊貴妃的畫像,睹物思人之下不禁淚如雨下
。楊貴妃劇照這件事雖然過去了
,但是在肅宗心里還是留下了陰影。剛剛緩和的父子關系又生出幾許裂痕
。3、軟禁深宮這年冬天
,玄宗提出要到華清宮泡溫泉避寒
。肅宗親自送至灞上,沿途父老鄉(xiāng)親得知太上皇出巡
,紛紛在沿途慰問太上皇,并且問道為何不騎馬出巡
。玄宗回答說:"吾已老矣
,如何還能騎馬!"父老們聽了
,無不悲泣傷感。長安居民對于這位把大唐帶上繁華盛世的傳奇天子還是很有感情的
,這一情況引起了肅宗的警覺
。從華清宮回來后,玄宗繼續(xù)居住在興慶宮
。當時在太上皇身邊有將軍陳玄禮、內侍高力士
。還有玉真公主及梨園弟子"常娛侍左右"
。興慶宮處在諸坊之間,玄宗也經常登臨興慶宮長慶樓向外觀望
。往來的百姓行人望見玄宗皆高呼萬歲,玄宗也經常命人在樓下辦置酒食
,賜給父老
。有一次,禁軍將軍郭英乂路過興慶宮
,玄宗設宴招待。劍南道的官員入京辦事
,也會來拜見玄宗
。玄宗的這些舉動越來越引起肅宗的不滿和猜疑。都已經是養(yǎng)老的人了
,還在結交外臣!難道想復辟 李唐皇室素有宮內政變的傳統(tǒng)
,興慶宮和大明宮相隔不遠
。父親威望又高
,萬一哪天振臂一呼 肅宗在胡思亂想著。這時
,肅宗的親信太監(jiān)李輔國看出了他的心思。李輔國原本是貧寒出身
。因為貌丑
,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玄宗左右所瞧不起,他本就是小人習性
,早就心存怨恨。正好借此機會報復
,于是他建議:太上皇左右結交外臣
,是想復辟!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度發(fā)生
,將太上皇搬離興慶宮,到皇城之中的太極宮居住
,那里戒備森嚴
,又與外界隔離,使他沒有條件再接觸外人
。李輔國劇照其實,當時玄宗已經七十六歲的高齡
,王玄禮
、高力士等人也已經失勢,毫無權力。已經沒有復辟的條件
。如果搬到太極宮,那么實際上就是變相的軟禁了
。然而肅宗的猜忌性格和他在當太子時候的苦難經歷所產生的報復心理使得他傾向于李林甫的提議
。但是他沒有做聲,這相當于默許了李輔國的行動
。畢竟這么做有違孝道
,皇帝自己當然不能出面!壞事都是下面的人做的
!興慶宮原來有良馬三百匹
,專門供玄宗一行出游時候騎乘的。李輔國先是以肅宗的名義借口前方戰(zhàn)事吃緊
,征用馬匹為由
,調走了兩百九十匹良馬,只留有十匹給玄宗騎用
。李輔國這招投石問路,玄宗心里明白
。五十年的天子見慣了風風雨雨
,自己也曾經是此中高手,對于這等小兒科的手段如何不知
!但是知道后又能如何 如今已經形勢變幻,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玄宗感慨的對高力士說道:"吾兒為輔國所惑
,不得終孝矣。"李輔國見調走馬匹后
,肅宗無動于衷。知道自己猜中了皇帝的心思
,他盤算著第二步的陰謀行動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七月,李輔國以肅宗的名義
,邀請玄宗到大內的太極宮游玩。等待玄宗在高力士的陪同下來到睿武門前的時候
,李輔國帶著五百持刀的禁軍正面而來攔住了玄宗的去路
。李輔國大聲說道:"皇帝以興慶宮湫隘
,迎上皇遷居大內
!"七十多歲的老人了
,早已沒有年輕之時的勇敢果斷,玄宗當時嚇得差點從馬上摔下。幸得高力士在旁連忙扶助玄宗
,并高聲說道:"李輔國何得無禮
!"隨后高力士先讓李輔國和自己一起為玄宗牽馬
,然后以玄宗的名義讓禁軍把刀都入鞘。這才化解了一場危機
!把玄宗護送到太極宮甘露殿里
。唐玄宗劇照玄宗移居太極宮后,從此便不能接觸到外人
,形同軟禁
。玄宗也只好自我安慰:"興慶宮,吾之王地
,吾數以讓皇帝,皇帝不受
。今日之徙
,亦吾志也。"把強迫移居說成是自己的心愿
。更有趣的是
,事情辦妥之后
,李輔國向肅宗皇帝"請罪"
。肅宗非但沒有怪他假傳旨意,還寬慰他:"防微杜漸
,以安社稷
。"從此對李輔國越加的寵幸
,讓他掌管禁軍
。這也留下了很大的后遺癥。唐代中期宦官掌握兵權
,左右朝政正是自李輔國開始
。在唐玄宗移居后的第九天
,肅宗又迫不及待的下詔
。把高力士流放到巫州
,理由是私通逆黨(楊國忠)。勒令將軍陳玄禮致仕(退休)
,其余玄宗左右的舊人也一一清除。最后只安排了百余名宮女打掃宮廷
,服侍起居
。而玄宗自從遷入太極宮后,就與世隔絕
,再也沒有出宮一步
,肅宗也不再過來看望
。只有玄宗一個人
,沒有親人,沒有尊嚴
,甚至沒有自由
,只剩下虛弱不堪的身體
,如風前殘燭
,桑榆暮景。他有時整日看著楊貴妃的畫像發(fā)呆
!又聽見宮女說宮內有道士能搜索人的魂魄
,他派宮女請來為其搜尋楊貴妃的魂魄去處。其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后來白居易所寫的千古絕唱《長恨歌》中就是根據這一故事改編
。4、斜陽余暉肅宗的所作所為
,也引起一些朝臣的不滿
。刑部尚書顏真卿代表一些朝臣上書要向太上皇請安,結果受到嚴厲的報復打擊
,顏真卿也被肅宗貶為蓬州長史
。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肅宗接見名士李唐
,當時肅宗正抱著自己的幼女
,對李唐說:"朕念之,卿勿怪也
。"李唐回答說:"太上皇思見陛下
,計亦如陛下之念公主也。"一句話說得肅宗若有所思
,后來潸然泣下
。直到這一年冬至
,肅宗才赴太極宮見了自己父親一次
。這是自移居太極宮以來肅宗第一次面見自己的父親
,也是父子兩人的最后一次相見!寶應元年(762年)
,78歲的唐玄宗在孤獨
、寂寞和思念中絕食去世。此時
,剛剛被赦的高力士聽到玄宗去世的消息
,在回京半路上嚎啕大哭,最后哭至吐血而死
,算是為他們五十余年的亦君亦友關系畫上一個句號!最終陪葬在泰陵玄宗墓前的也只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高力士劇照同年,肅宗皇帝也一病不起
,留下江河日下的局面撒手西去
。至此
,這對皇帝父子才算是了結了一生都糾纏不清的恩怨
!但是,那曾經無雙的大唐盛世
,也已恍如隔世
!新皇帝登基一年后,安史之亂才徹底的平定
。而此時的李輔國羽翼已豐,兵權在握
。大唐宦官之禍又已初露端倪
!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求分享 求點贊

!唐玄宗的最后時光,“父慈子孝”下的皇家無親情.png" />
李泰最后的下場是什么?
1、貞觀十七年(643年)
,太子李承乾謀反
,李泰涉嫌謀嫡,唐太宗為了達到目的讓李承乾
、李泰、李治三個兒子共存
,采取隔離政策
,改封李泰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xiāng)縣
。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進封濮王
。高宗即位后
,優(yōu)惠有加
,永徽三年死于鄖鄉(xiāng),高宗追贈其為太尉
、雍州牧
,謚曰恭
。
2
、人物簡介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
,小字青雀
,唐太宗四子
,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
。史載寵冠諸王,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
。
按慣例皇子成年后都應去封地
,不得長駐京畿
,但李泰因太宗偏愛
,特許“不之官”。
李泰才華橫溢
,聰敏絕倫
,好士愛文學,工草隸
,集書萬卷
,是當時的書法家
、書畫鑒賞家。唐太宗允許李泰在府邸設置文學館
,任他自行引召學士
。貞觀十二年(638年),李泰開始主編名著《括地志》
,于貞觀十五年完成
。
《玄宗實錄》為什么稱馬嵬坡之變只有領頭人而沒有主謀嗎?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
,其712年至756年在位期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
李隆基身材魁梧
,儀表堂堂,一副猛男樣
,從小就頗有膽識
。有一次,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
,武則天的侄兒武懿宗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整齊
,心中生忌,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說三道四
。李隆基大義凜然地責問:這是我家的朝堂,不關你的事
,你憑啥給我的隨從人員過不去
?
唐玄宗即位后,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
,十分喜愛閱讀史書
,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
,指導他學習。他對侍讀非常尊敬
,親自迎送
,待以師傅之禮。
他重用賢臣
,革新政治,糾正奢華風氣
,改革殯葬習俗......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勵精圖治
,促進了社會和諧穩(wěn)定
,經濟和文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了史稱的“開元盛世”
。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
,進入中年以后
,李隆基居功自傲起來,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誤用奸臣,貪戀女色
,生活奢靡
,朝政每況愈下,社會發(fā)生動蕩
,最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
,使得富強的大唐皇朝走向了衰落
。
唐玄宗
李亨(711年—762年)
,唐玄宗第三子,大唐第七位皇帝(未計入武則天)
,名嗣升
,始封陜王
,后徙封忠王,初改名為浚
,后改名為王玙。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皇太子李瑛因罪被貶廢后
,其被立為太子。天寶三年(744年)改名為亨
。
唐代皇室父子兄弟相殘的事件多次發(fā)生,李隆基就是通過宮廷政局上臺的
,因此他對太子和權臣
、權臣與權臣結成利益集團格外忌憚。太子妃韋氏之兄韋堅是朝廷重臣
,十分精明能干,與太子李亨的關系不錯。
天寶五年元宵之夜
,韋堅和時任隴右
、河西節(jié)度使的皇甫惟明深夜在道觀里秘密會談。這事被支持原任太子的宰相李林甫得知
,馬上就告了御狀。韋堅和皇甫惟明立刻被逮捕下獄
。本來沒牽連到李亨
,李亨卻主動向皇帝
老子請求準其與太子妃韋氏離婚,以表明“不以親廢法”
。
李享不僅政治嗅覺非常靈敏
,而且還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參加冊立太子的大典
,李享按照慣例可乘坐豪華的輅車到埸,他卻堅持步行
。有一次
,李隆基與李亨及大臣們一起吃飯,李享吃羊肉時弄得雙手沾滿油漬
,順手就抓起一個面餅擦拭
。突然李享覺察到皇帝老子的臉色不好看,就做起旁若無事的樣子把面餅吃下去了
。雖然當時的宮廷生活已經十分奢糜
,但他當眾仍然要做起勤儉節(jié)約的樣子。
筆者從搜集到的史料看
,李亨沒有什么雄才偉略
,但卻感到他有含而不露,韜光養(yǎng)晦的過人本領
。
馬嵬事變結束后,皇帝和太子分道揚鑣
,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走朔方節(jié)度使所在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在眾大臣和軍方高層的擁戴下
,是年七月即位
,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
。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至德二年(756年)李隆基由成都返還長安
,居興慶宮
,被尊為太上皇
。
李亨
當皇家逃難大軍來到馬嵬時,地方官逃逸了
,由地方官供應軍糧的計劃落空
,禁衛(wèi)軍本來就對楊國忠和楊貴妃不滿
,加之又要餓肚子
,就引起了嘩變。
開先人們普遍認為禁衛(wèi)軍首領陳玄禮是領頭人
,李享是主謀
。但后認為陳玄禮屬于李隆基的嫡系
,不可能被李享收買
。因此兵變系自發(fā)的說法逐步占了主導。
當時李隆基已年屆七旬
,年老昏庸且被嚇壞了
,沒能力處理事變,只有聽之任之
,惟求自己能全身而退。這說法站得住腳
。
李享當時在干啥呢
?
史料中沒有任何記載,作為皇帝的接班人而言
,在非常時期可代行皇帝權力,不可能和皇帝一起“無為而治”吧
?囿于政治原因
,《玄宗實錄》的作者也可能沒據實而錄?
!
李隆基對李享并不是完全放心的
,皇家逃難大軍到達漢中時,就詔令諸皇子分別兼領天下節(jié)度使
,目的肯定是分散太子的權力,首要的肯定是軍權
。
筆者揣測
,李隆基對李享在馬嵬的表現(xiàn)心知肚明,后又脫離了自己的控制,已到人生黃昏的人
,也只好采取分權的辦法應對了。后來聽說了李享稱帝的事
,作為政壇資深老手的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