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與湖南一樣
,得名于洞庭湖,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湖北名。“湖北”之名的出現(xiàn)較之“湖南”要晚,出現(xiàn)于宋朝。宋朝全境設(shè)有十五路,現(xiàn)在的湖北處于荊州湖北路境內(nèi)
,荊州湖北路是以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
,簡稱湖北路
,湖北之名即由此始。湖北省地圖
湖南之名
,追溯到宋朝時期
。宋朝,在湖北中部設(shè)荊湖北路
,簡稱湖北路
,得湖北之名。

元朝
,在全國設(shè)3個中書省
、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nèi)
,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
,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
明朝初
,湖北屬湖廣行省
。后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于湖廣布政使司
。
清朝初沿用明制
。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
,南為湖南布政使司
;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
,省會武昌
。此時為湖北省建省之始。
簡稱“鄂”的來歷湖北
,古屬荊州
,春秋戰(zhàn)國時為楚國核心區(qū)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楚文化
,所以湖北又被稱為“荊楚大地”
,湖北文化風俗被稱為“荊風楚韻”,但湖北省的簡稱既不是“荊”也不是“楚”
,而是“鄂”
。
楚國曾經(jīng)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一個大國,國土面積大
,涵蓋了現(xiàn)在的湖南
、湖北、浙江
、安徽等諸多省份
,最盛時西至大巴山、東至大海
、南至南嶺
、北過秦嶺-淮河一線。若將“楚”作為湖北的簡稱
,一方面把“楚”的范圍縮小了
,另一方面在確定選用簡稱時,其他幾個省份可能也頗有異議
。
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國幅員遼闊
“禹劃九州
,始有荊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G州作為古九州之一
,其知名度不亞于楚,古荊州的地域包含了湖北
、湖南和江西等部分地區(qū)
,而且現(xiàn)在湖北省內(nèi)也有荊州市,再用“荊”來作為湖北省的簡稱
,似乎也不太合適了
。
禹貢九州圖
三國時期的荊州
殷商時為湖北有鄂國,為湖北最早的古方國之一
,楚王熊渠滅鄂國后
,封其子熊紅為鄂王
,修筑鄂王城,曾為楚國國都
。秦滅楚后
,設(shè)鄂縣,三國時孫權(quán)改鄂縣為武昌
。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
,湖北屬湖廣行省,省會都在鄂州
,這個鄂州是現(xiàn)在的武漢武昌
。
由于省會叫“鄂州”,后來一直沿用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
,選擇“鄂”來作為湖北省的簡稱,也是可以理解的
。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
,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
武漢有趣的地名的來歷
滄海變遷 武漢三鎮(zhèn)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quán)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
,不久在現(xiàn)在的蛇山筑城
,稱夏口;公元280年
,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
,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
,康熙時曾設(shè)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
漢口:南北朝時期
,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xiàn)。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余年歷史
,始于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
。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
。漢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帶
,至清嘉慶年間發(fā)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并稱四大名鎮(zhèn)之盛譽的漢口
。鴉片戰(zhàn)爭后漢口開埠通商
,發(fā)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
,即隋朝大業(yè)二年
,改漢津縣為漢陽縣
,漢陽名稱自此開始
。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qū)后,才迅速發(fā)展起來
。1927年初
,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并作為首都,并定名為武漢
。今天由武昌
、漢口、漢陽三鎮(zhèn)組合而成的“武漢市”
,其歷史只有74年
。
一元路至六合路的路名變遷
在漢口江邊,有六條非常有特點的路名,這就是一元路
、二曜路
、三陽路、四唯路
、五福路和六合路
。
這六條路原是德租界內(nèi)直通碼頭的、和沿江大道垂直的道路
。德租界時期
,這六條路具有雙重名稱。對德國人而言
,這六條路是用德國殖民者的名稱命名的
。如皓街稱為奧古斯都街(Augusta street),福街稱為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
,祿街稱為烏特森街(Utsen street)
,壽街稱為尼恩街(Nien street),寶街稱為夏羅特街(Cnarlotten street)
,實街稱為多羅遜街(Dorotheen street)
。
很有意思的是,對華人而言
,德租界卻采取了另一種命名方式
,即以這六條街的德語音譯,稍加改變
,配上符合中國風俗習慣的吉祥字來命名
,從而使路名具有了濃厚的中國民間風俗和喜慶的意味
,這就是皓街、福街
、祿街
、壽街、寶街和實街
。相當有特點
。
那么,這六條路名什么時候改稱為一元路至六合路的呢
?據(jù)《武漢地名志》記載
,1926年國民革命軍進入武漢后,國民政府將此六條路賦予了新的涵義
。取“一元復(fù)始
,萬象更新”之意,將皓街更名為一元路
;取“日月光曜”之意將福街更名為二曜路
;取“三陽開泰”之意,將祿街更名為三陽路
;取“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之意將壽街更名為“四唯路”;取“壽
、富
、康、德
、命稱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鈱毥指麨槲甯B罚蝗 傲贤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天地四方為六合”之意將實街更名為六合路
。長期以來,大凡涉及到此六條路名的文章都依照此說法行文
。似乎已成定論
。
近年,筆者所在的《漢口租界志》編寫組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歷史地圖
,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實屬以訛傳訛
。德租界是1917年收回的。1918年
,租界內(nèi)的名稱曾有過變動
。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資料來論證這六條路名就是1918年更改的,但閱讀1922年5月湖北陸軍測量局繪制的《武漢三鎮(zhèn)街市圖》,這六條路名已經(jīng)赫然存在于地圖之上
。因此
,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六條路名并不是國民政府命名的
,它出現(xiàn)的時間比國民政府到漢的時間早了4年
。
因此,這六條路名的變化歷史
,不應(yīng)該賦予政治色彩
,應(yīng)該回歸歷史本來的原貌,也就是至少在1922年以前這六條路名便存在了
。
該文曾刊登于<長江日報>黃鶴樓版
三層樓
三層樓位于武昌城區(qū)的北部
,泛指和平大道與新河街交匯的地帶
。這一帶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漸有居民
,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貿(mào)易場所
。1912年,從事營造業(yè)的資本家喻興隆在今和平大道445號處修建了一棟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三層樓房
,底層開雜貨錦
、棺材鋪,二樓開茶館
,三樓為說書場和皮影戲場
,生意興隆,遠近聞名
。這座三層樓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
,非常突出,成為這一帶的顯著標志
,人們遂以三層樓泛指這一地區(qū)
。解放后擴建和平大道時,原樓己經(jīng)拆除
,但三層樓仍為這一帶的區(qū)片名稱
。由武昌至紅鋼城的16路公共汽車在此設(shè)三層樓站。附近有條小街
,至今仍叫三層樓街
。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區(qū)東北部濱臨東湖的大片地區(qū),現(xiàn)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
水果湖并不產(chǎn)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嶺,溝壑縱橫,連農(nóng)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時
,丘嶺上的雨水順著溝壑匯集到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東湖
,人們便把這個東湖的湖汊稱為水口湖
。日久訛變,諧音轉(zhuǎn)化為水果湖
。
水果湖邊有放鷹臺
,傳為唐代詩人李白放鷹之處。解放后在此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出土了石斧
、石鏟、稻殼燒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
,說明武漢地區(qū)在四
、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現(xiàn)在這一帶有洪山賓館
、電訊中心大樓
、計量中心大樓等高層建筑
。
司門口
司門口是武昌解放路與民主路交叉地帶的泛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坐落千這個交叉點的西北側(cè)的武昌區(qū)人民政府,在明
、清兩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門
,即藩司衙門
,又稱藩臺衙門,俗稱藩署
。衙門坐北朝南
,大門正對長街,即今解放路
。
歷史上的長街為蛇山所阻
,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門大門口的街道
,稱為司門口
。明末迷信風水,要用破壞“龜蛇二山環(huán)衛(wèi)”的辦法保住大明江山
,挖通蛇山(同時斬斷龜首)
,使長街延長到藩司衙門的大門口,但仍習稱山北一段為司門口
。1935年擴建此路時
,北端辟開舊藩司衙門
,使馬路延長到中山路,中間腰斬蛇山
,上架鋼筋水泥蛇山橋,使司門口的泛稱延伸到蛇山以南
,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業(yè)鬧市區(qū)。
閱馬場
閱馬場位于武昌城區(qū)的中部
,東至蛇山洞延伸出來的武昌路
,南至閱馬場小學(xué),西至湖北劇場
,北至蛇山南麓
,東西長100米,南北寬300米
,是個知名度很高的廣場
。武珞路以此為起點,橫貫廣場的中部
,向東伸展
,西北與長江大橋的引橋公路相連,西南與彭劉楊路相通
,是連通武漢三鎮(zhèn)的主干道
。
清代初年,巡撫劉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東辟建練兵演武的校場
,場上有演武廳,是舉行武科考試的場所
,名閱馬廠
。解放后在書寫時改“廠”為“場”,己經(jīng)約定俗成
。
三百年來
,這里發(fā)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688年6月
,武昌發(fā)生兵變
,推舉夏逢龍為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設(shè)指揮部于閱馬廠
。1853年元月
,太乎天國攻占武昌,在閱馬廠塔臺宣講革命道理
。辛亥革命時
,設(shè)武昌起義軍政府于閱馬廠北部的紅樓,并在南部塔臺拜將
,拜黃興為戰(zhàn)時總司令
。五四運動時期
,數(shù)千名學(xué)生在閱馬廠舉行集會和示威游行。北伐軍攻占武昌城后
,武昌人民在此集會
,慶祝北伐勝利。此后又是人民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谷談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武漢解放的場所。1981年在這里舉行了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動
。
都府堤
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側(cè)
,其東原有司湖,清時在此筑堤
,堤近都督府衙門
,故名督府堤,亦稱都府堤
。清代末年
,沿堤形成居民區(qū),就叫都府堤大街
,人們?nèi)粤暦Q為都府堤
。街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
,北至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大門口
,長560米,寬6至10米
。此街的41號是毛澤東在1927年上半年主辦農(nóng)講歷時居住的地方
,著名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在這里寫成的。蔡和森
、彭湃
、楊開慧、夏明翰
、毛澤覃等都在這里住過
。此街的10號原為武昌高等師范附小,是1924年任中共武漢地委書記陳潭秋的故居
。1927年4月27日
,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首次會議就是在這里舉行的。現(xiàn)為中華路中學(xué)和江漢大學(xué)武昌分部校址
。
積玉橋
積玉橋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東之中山路南北兩側(cè)地帶
,東至沙湖北巷,南連得勝橋(街)北端
,北至和平大道與一馬路交會處
。這一帶原來有座橋
,《江夏縣志》記為鯽魚橋,建于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
,是座內(nèi)室一丈多的石橋
。每年夏季湖水上漲時,附近的居民就在橋孔處捕魚撈蝦
,所捕之魚多為鯽魚
,遂稱此橋為鯽魚橋,并泛指附近之地
。后來這里成為運送鑄造銅元材料的車輛至銅元局的必經(jīng)之地
,便取堆金積玉之意,將鯽魚橋諧音雅化為積玉橋
。1931年石橋毀壞
,193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墩、木頭橋面的橋梁
,1938年又毀
,現(xiàn)僅殘留橋基,尚可依稀辨認
。積玉橋作為區(qū)片名稱則沿用至今
。
"洋園”成楊園
楊園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據(jù)考證
,清朝時期
,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橋梁村(鐵路醫(yī)院原門診部)修建了一座庭園,人們稱之為洋園
。后來
,該洋園成為張學(xué)良的行園,但“洋園”之名一直沒有更改
。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洋園被更名為楊園
,一直沿用至今
,原來洋人蓋的四棟樓房,現(xiàn)在是鐵道部第四設(shè)計院辦公室
。楊園街就是以此為名
。
花橋
花橋位于漢口解放公園路的西北端。據(jù)傳
,在原來的黃孝河上
,橫跨了一座木質(zhì)橋,兩旁有雕花攔板
,俗稱“花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蛑纱硕鴣怼?br>
1965年
,此處建造了一座鋼筋水泥橋
,長19.2米,寬4.02米
,橋臺為漿砌塊面
,可通行載重八噸以下的汽車。
后來
,為根治黃孝河
,把整個河道改為地下涵管,上辟漢口第四干道———建設(shè)大道
,這座水泥橋也被拆了
,未留任何痕跡。
現(xiàn)在
,雖然兩座橋都已不復(fù)存在
,但花橋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戶部巷”何以得名
戶部巷命名的由來
,民間傳說很多
,比較可信的為:明清兩朝,武昌城內(nèi)衙門云集
。如今的司門口附近
,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門在武昌府的辦事處機構(gòu)所在地,故稱為“司門口”
。而布政司主管錢糧戶籍
,民間稱為“戶部”。明清年間
,戶部巷東為藩庫
,是布政司存放錢糧的金庫和糧庫;戶部巷西為武昌府的糧庫所在地
。戶部巷正好位于兩個庫房中間
,因而得名。
據(jù)推算
,戶部巷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
。
琴園路成秦園路
秦園路位于長江二橋南面,連接著友誼大道
、和平大道與臨江大道
。
秦園路的來歷,源于一個典故:清末民初時
,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
,因眷戀沙湖的風光
,遂在沙湖的西邊修建了一座庭園,取名為琴園
。其后
,任桐在琴園附近又開辟了一條路與沙湖相通,路名為琴園路
。
后來
,琴園逐漸荒廢,而琴園路也被訛傳成秦園路
江漢朝宗——宗關(guān)
宗關(guān)得名
,與漢口的商貿(mào)興隆有關(guān)
。
明清以來,漢口商貿(mào)日漸繁榮
,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
、牛皮、茶葉
,皆居全國之首
。這樣肥得冒油的位置,哪個不為之垂涎呢
?中國的經(jīng)商之道
,歷來有個好“扎堆”的習慣:越是買賣興隆處,越是競爭激烈處
,也越容易賺到錢
。這就是行商坐賈所謂“貨賣堆山”的效應(yīng)。商賈云集
,商機撞臉
,貨暢其流,財源滾滾
,于是居廟堂之高的“肉食者”
,“聞香下馬”,在此設(shè)關(guān)收稅
,分一杯羹
,也在情理之中。清代初年
,武漢有四“關(guān)”:武昌關(guān)、漢陽朝關(guān)
、漢口宗關(guān)
、漢關(guān)。四關(guān)關(guān)三鎮(zhèn)
,漢口有其半
。其中
,漢口漢關(guān)原叫下關(guān);宗關(guān)在上游
,位于漢口鎮(zhèn)西5里處的漢水之濱
,就被稱為上關(guān)。收稅者荷包里頭暖和了
,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這漢口的第一關(guān)
,為我們關(guān)進了這許多的銀子,總不能老這么上關(guān)上關(guān)地叫吧
?不是有“江漢朝宗”的雅說么
?對,就叫這上關(guān)為宗關(guān)罷
!這情節(jié)發(fā)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
,卻難以稽考,若有人知道
,披露出來也可作為我們這座城市歷史的補充
。
建關(guān)之初,由于漢水流域尤其是江漢平原地區(qū)歷來是富庶之地
,武漢地處水陸要沖
,加之當時鐵路未通,行貨多走水路
,走漢水載貨下來的船只
,多在宗關(guān)一帶停靠
,完稅
、交易。有貨就有錢
,有錢就有吸引力
,圍繞一個錢字,宗關(guān)一帶就多了客棧
、茶館
、飯館以及戲院、民舍
、商行乃至青樓風月場之類
,也是“朝宗”的意思罷,于是
,人氣就愈益的發(fā)旺了
,由單純的稅關(guān)而成為熱鬧的碼頭集鎮(zhèn)。京漢鐵路通車后,宗關(guān)作為“關(guān)”
,雖然日漸頹圮
,作為一個碼頭渡口和人煙麇集的居民區(qū),卻熱鬧不減當年
。
如今
,站在宗關(guān)所在的漢江邊,當年之宗關(guān)
,形影俱杳
,碼頭渡口,亦問津無人
;只有滔滔漢水
,懷著對長江的一腔子柔情,經(jīng)千里跋涉之后
,疲憊而激動地投入大江的懷抱
,一了朝宗的夙愿。
痛失知音——鐘家村
走完漢陽北城巷那不足30米的斜坡
,就是鐘家村了
。
鐘家村與一個美麗的傳說聯(lián)在一起——春秋時期,楚國一個叫鐘子期的大音樂家
,隱居漢陽古城市廛
。一日,鐘音樂家在龜山之麓采樵畢
,背捆柴禾
,在江邊歇腳。忽然
,一縷樂音裊裊入耳
,鐘子期是個識貨的,聽著聽著
,竟聽出了高山流水的韻味
,不禁失聲贊嘆。這一嘆不打緊
,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
。這伯牙本是個心高氣傲的人,傾蓋一晤
,竟視這樵夫為知音
。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隱居地回訪
,哪曉得
,天不假人壽,鐘知音已撒手人寰。當時的情景應(yīng)該是:悲情催激情
,伯牙于知音靈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纜
,櫓聲矣欠乃
,灑淚而去。行至一渡口
,伯牙將那須臾不離的梧桐古琴
,摩挲良久,想
,琴瑟和諧
,當有知音,世無知音
,要琴作甚
!太息一聲,將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
!
與這傳說相關(guān)的三個地方
,都有了相關(guān)的地名:鐘子期隱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鐘家村
;兩位知音切磋之處
,叫作琴臺;俞伯牙絕望摔琴的渡口
,叫作琴斷口……
回到鐘家村
。尋訪鐘子期隱居之地。傳說指引
,出北城巷右手
,是鳳凰山,鳳凰山西南
,龜山與鳳凰山之間
,當有一小山丘———鐘家山,此即鐘子期結(jié)廬之處
。
可惜
,鳳凰山雖然滿是建筑,畢竟山形猶在
;龜山也是滿目蒼翠
;而鐘家山,卻早已沒有了
。故老云
,上個世紀50年代,這里是有座鐘家山,山下一彎荷塘
,春荷簪夏荷花秋蓮藕
,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樂園
。建長江第一橋時
,鏟丘填塘,由此東西向
,筑漢陽大道
,東達江邊,西至十里鋪
;在大道北側(cè)建起一片樓群
;建此大橋時有不少蘇聯(lián)專家,樓群就有紅瓦紅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