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忽然,李淵看見尉遲敬德身披血跡斑斑的鎧甲闖了過來
,他極為震驚,經過一番詢問這才得知
,太子李建成與四子李元吉“作亂”,雙雙已被次子李世民誅殺在玄武門!李淵嚇得不輕
,同時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僅僅一天,大唐王朝就變了天
,當朝太子在內的12名皇室成員隕落在這場宮廷政變中
!事后,秦王李世民被封為太子
,兩個月后李淵禪讓皇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這便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盡管史書似乎將這一場政變描述得比較清晰
尤其是在翻閱現(xiàn)存的史籍后
卻沒有李世民謀害他們的記載
李世民看起來像是個坐以待斃的人嗎
今天我們就追蹤一下史書中的“蛛絲馬跡”,盡可能地還原“玄武門之變”的前因后果
,以及李淵與李建成
、李世民、李元吉這三個兒子之間微妙的關系。父親的選擇李淵出身于北周貴族世家隴西李氏,其祖父李虎被稱為西魏“八柱國”之一
,北周時期被追封為唐國公,再往前追溯,先祖是自稱西漢飛將軍李廣十六世孫的西涼開國國君李暠
,有著這樣顯赫家世的李淵
,娶了周武帝姐姐的女兒竇氏為妻,成了周武帝的外甥女婿。竇氏自小便被送進宮中由舅父宇文邕撫養(yǎng)
,這也是位奇女子,當她得知小皇帝的外公楊堅篡周即位時
,還一度痛哭自己不是男兒身,不能解救北周之難,但她卻嫁給了獨孤伽羅的外甥——李淵
,并先后生下李建成
、李世民、李玄霸(早死)、李元吉四子以及一女,后于大業(yè)九年去世,其實她是幸運的
,沒有經歷親兄弟相殘的場面。隋煬帝大業(yè)十二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
這一年,天下早已大亂
他想趁這形勢大干一番
但他卻又不知道如何跟父親李淵開口
思來想去,他把目標放在父親的好友裴寂身上
由他探口風最為合適
于是
老謀深算的李淵,很“痛快地”表示支持
于是,這年夏天
在起兵之前
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
,李建成丟下了庶出的弟弟李智云
,導致他被隋朝官吏陰世師抓捕并殺害,除了這一點
,李建成還是有所作為的,他在河東郡也招募了不少義軍,還平定了西河高德儒
最終,李淵帶領兒子們順利攻取了長安城
后來得知隋煬帝被誅殺,在傀儡隋恭帝“主動”禪位后
而后
這看似很正常的安排
其實從上面可以看出,長子李建成的性格偏向于“聽爸爸的話”
這件事很微妙,并不是說“立賢”就一定不可以
客觀上來說
若僅僅以李世民作戰(zhàn)更勇猛來作為“立賢”的理由
此時的李淵,還未適應“皇帝”這一角色
無論是按照嫡長制原則,還是從兒子們的性格來說
次子李世民雖然是起義的“發(fā)起人”
但他忘了
長子李建成能不能坐穩(wěn)這個太子之位
別出心裁的官號——“天策上將”唐初,天下還未平定
李淵成為皇帝,李建成已成為太子要留守培養(yǎng)
李世民也沒讓李淵失望,此后數年東征西討,蕩平群雄
到了武德四年
至此
毋容置疑,大唐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李淵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秦王的聲譽過旺
此時的李淵
想來想去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職位
,高于親王和三公,僅次于李淵本人和太子李建成,其實李淵這是對李世民的一種補償
,又或許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避免將來這兩個兒子手足相殘。但顯然
,并沒有什么用處。此時天下已經安定了,李世民也不需要出征了
太子李建成有何感想
經歷了幾年風雨的李世民,又怎么甘愿屈居一個將軍之位
兄弟暗斗
說是文學館,但看里面的人
李世民網羅這些人才做什么
意圖很明顯
再加上多年征戰(zhàn)累積的財富
而太子李建成也不是庸才,早年也顯露出自己卓越的才能
他不是感受不到來自李世民的壓力
而到了武德五年
這一年
李建成聽從了魏征的建議
,帶上弟弟李元吉,一起率軍出征后凱旋而歸,雖說仍然比不上李世民的戰(zhàn)績
,但總歸向天下證明自己這個太子也不是草包。齊王李元吉
,面對這兩個哥哥,為什么會偏向太子一端,說起來
,這也是個單純的孩子,因為長兄李建成許諾他“皇太弟”之位,對于這種虛無縹緲的口頭承諾,李元吉信以為真,就這樣加入了太子陣營,李元吉此前一直隨著長兄居住在河西郡,從情感上來說
,這也是個因素。但是,從各方面來說
,他在兩個兄長的爭斗中
,根本起不到什么重要的作用,還曾試圖刺殺李世民
,在李建成的阻攔之下才作罷,行事作風到符合他的“弟弟”身份。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謀害李世民
,也不是不合理但若說李世民很被動和無辜,卻是不可能的
武德七年
李建成認為這是個好的時機
,他囑咐李元吉趁機除掉李世民,同時
,又調用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的盔甲,讓他們給慶州都督楊文干送去,楊文干曾在東宮任職,李建成還讓他私下里募集勇士送往長安。但是,爾朱煥和橋公山二人直接告發(fā)了此事
,除此之外,還有個叫杜風舉的人也前往仁智宮告發(fā),說太子想謀反。果然
,李淵氣得夠嗆,直接下旨把李建成喊到了仁智宮問罪。李建成只帶了十幾名侍衛(wèi)
,旋即就被李淵罵得狗血淋頭,李建成覺得自己很冤,還一頭撞向墻面為自己叫屈,但是李淵不為所動,派人將他關押起來
,又下令召楊文干來問罪,楊文干從使者那得知這一情況后
,覺得自己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索性直接反了。不用想
,平叛的是李世民,臨行前李淵還承諾他:還,立汝為太子。這件事詭異得很,
就是史書記載
,都無法自圓其說。李建成身為太子,他都沒有處理掉李世民
,怎么會愚蠢到用這點人馬倉促奪位他和皇位之間
,隔著的并不是李淵,而是李世民所以楊文干為李建成招募勇士
可見
成功了
還有告發(fā)的“證人”,居然有三個
手段高明
不過,事后李元吉和不少嬪妃為太子李建成說話
,李淵也反應過來了,明白根由在于這兩個兒子暗地里的斗爭,隨后把李建成放回了長安
,同時為了警告這兩個兒子,他將東宮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驅逐出府,一邊給了一棒子。看似是老父親一碗水端平
,但實際上他已經做出了選擇——放棄李世民
。至少
,在兩個兒子爭奪的問題上,李淵也站在了太子一邊,對他來說,李世民這個兒子威脅的豈止是太子之位還有他的皇權和皇位!
來自父兄的打壓李建成經歷了這次劫難
,反而“因禍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他通過這件事開始逐步縱容太子采取手段鞏固地位:
先是李世民的臂膀尉遲敬德被李元吉誣陷
,李淵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其被定為死罪,多虧李世民的態(tài)度十分強硬后是秦王府智囊團的房玄齡、杜如晦二人
突厥騷擾邊境,李建成提議由李元吉帶兵去驅敵
對李世民來說
當時是很可悲的
李世民那一刻是多么孤獨
這還不夠,
據《資治通鑒》記載
當然
但無論是不是喝了毒酒
我看你們兄弟似乎難以相容,你們一起住在京城里面
這看似以父親的身份來調和兒子之間的矛盾
因為李世民還沒動身
甚至李元吉暗中請求殺掉李世民時,李淵居然說: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勞
可見,無論是李淵不是沒有除掉李世民的心思
玄武門之變——一場布局按照正史的記載
這完全是謊言
面對這些不利因素
近些年出土的“常何墓志”,(常何是玄武門的守將)
其實這并不是什么隱晦的事
從李世民的角度來看
從這一點來說,要么成為刀俎
只不過從道德層面上,李世民不占理
慶賀太子終于除掉居心不良的弟弟
而玄武門也只是個很冒險的布局,一場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膽的局
值得注意的是
眾人勸說著李世民先動手
李世民嘆氣說:骨肉相殘
可見
所以,沒有必要爭議李世民是不是改了史書
他就沒否認自己有過這個打算
至少名聲上會說得過去
但在父親和兄弟們的打壓之下
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
傅奕是個極力排斥佛教的人
要知道,道教徒以王遠知為首支持的可是李世民
李淵喊來了李世民,還把傅奕的密狀交給了他
或許
,這一密狀正中李淵的下懷,他正缺個“罪名”處置李世民,現(xiàn)在好了,上天都昭示這個兒子要“擁天下”,還能說他自己沒有反心嗎但令李淵沒想到的是,
李世民不僅沒搭理這個話題
,似乎“有備而來”,反而指控李建成與李元吉淫亂后宮嬪妃!當然
,另一種猜想可能是李世民臨時找了個“擋箭牌”,把李淵的注意力從自己要坐擁天下,轉移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任誰聽說自己被“綠”都難以忍受
,李淵也不免開始懷疑是不是真有其事,于是決定第二天把三個兒子都叫來審問此事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的下場可想而知
這種生死存亡的時刻
這是一場生死攸關的“絕地反擊”行動,
六月初四那一天
只等李建成
這二人到了玄武門,感覺有些怪異
李元吉本想開弓射殺李世民
李世民出手卻是很快
,一箭射殺了李建成,而尉遲敬德隨后也射殺了李元吉。還在泛舟的李淵得知這一消息
,也無能為力了,他若不點頭認可這一結果,說不好尉遲敬德接下來會不會除掉他
。但他必然是不甘心的
,只不過畏于形勢不得不委屈求全。從道德上講
,“玄武門之變”是不算正義的,但對于一個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曠世明君來說
,我們只能換—個標準,李世民登基之后,能夠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
,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
,攻滅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chuàng)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zhèn),各民族融洽相處,玄武門之變
,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唐朝的首都長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唐高祖李淵即位后,李建成為太子
,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太子自知戰(zhàn)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中忌憚
,就與弟弟齊王李元吉聯(lián)合,一起排擠李世民。同時李世民亦不愿臣服于太子,雙方持續(xù)爭斗。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偏袒下
,李建成占上風,控制了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據傳當時李世民逼其父李淵立自己為新皇太子,并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
擴展資料:
玄武門之變后續(xù):
1、秦王登儲
。政變后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高祖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又頒布詔書:“從今天起,軍隊和國家的各項事務,無論大小,全部委托太子處理和決定,然后再報告給朕。”2
3
4、追謚過繼
貞觀十三年(公元640年1月5日)
,太宗封自己庶出皇子李福為趙王,過繼給已故皇兄李建成為嗣。。參考資料:-玄武門之變
導語:朱棣和李世民的造反
一、李建成、李元吉步步緊逼
(1.)李建成、李元吉
大業(yè)十三年六月五日
李家軍刀槍箭簇
隨后
時勢造英雄,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來看看李世民的戰(zhàn)功:
晉陽起兵
李世民廣交仁人志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