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亡國的根源
?
健康管理師
2023-07-28 00:07:36
“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始于商朝
,持續(xù)至商朝中期
。歷史向我們印證來了這種繼承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因為“兄終弟及”制度所引發(fā)的動亂
,在歷史上比較罕見
,僅有少數(shù)幾個遵循該繼承原則的王朝有出現(xiàn)
。
商朝時期
,從仲丁去世
,到盤庚當政之間,就爆發(fā)了一段因“兄終弟及”而引發(fā)的
,長達百年的“九世之亂”
,使商朝長期處于動蕩中。在古代封建王朝中
,內(nèi)亂就像是家常便飯一樣
,九世之亂更是宗室子弟政權(quán)的代表性歷史事件。
,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亡國的根源.png" />
那么
,商朝時期為什么會發(fā)生這場動亂呢
讓我們來打個形象的比方,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
,兄皇帝死后會將皇位傳給弟皇帝
,弟皇帝將來再把皇位傳給兄長的子嗣。也就是說
,雖然每個兄弟都能當上皇帝
,但皇位卻像“父死子繼”制一樣,在嫡長子這一支中傳續(xù)
。
不過,倘若弟皇帝死前
,不想將皇位傳給兄長的子嗣
,反而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會引發(fā)怎樣的結(jié)果呢 那就是內(nèi)斗
,兄皇帝的子嗣與弟皇帝的子嗣勢必會因為皇位打得不可開交
。當然,商朝時期并不存在“皇帝”這個概念
,我們只是打個比方而已
。
仲丁、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沃甲
、祖丁
、南庚、陽甲
,總共有九個君王參與到這場權(quán)力爭奪中
,所以這場動亂亦被稱作“九世之亂”。
仲丁是商王太戊的長子
,他繼承了王位后將都城遷移到囂
,接下來又窮兵黷武,帶著軍隊攻打藍夷
。仲丁死后
,他的兄弟們都想成為下一任商王,所以便進行了一番內(nèi)斗
,由此揭開了九世之亂的序幕
。
外壬上位后,商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衰敗的跡象
。外壬去世后
,其弟河亶甲(同為太戊之子)繼承王位。河亶甲和他的兩位哥哥一樣
,都是不安分的主
,在位期間多次發(fā)動對內(nèi)、對外戰(zhàn)爭
。為了戰(zhàn)爭所需
,河亶甲將國都從囂遷移到相。
河亶甲臨終以前
,并沒有將王位傳給兄長的兒子
,而是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祖乙。祖乙接位后
,認為國都的位置不佳
,又將國都從相遷移到耿。由于耿地洪水頻發(fā)
,祖乙又不得不將國都遷移到庇
。
祖乙之后的三位統(tǒng)治者當政時期,雖然沒有爆發(fā)內(nèi)斗
,但這三位商王先后多次遷移國都
,最后定都于奄。到南庚之子陽甲繼位時,商朝國力之衰已無以復(fù)加
。所幸
,陽甲之后便是盤庚,他進行了九世之亂中最后一次遷都
,將都城遷移到殷
。為了穩(wěn)定時局,盤庚復(fù)用了成湯時期的德政
,這才讓國家緩慢復(fù)蘇
。
那么,這場持續(xù)百年的動蕩究竟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呢
幾乎每個當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都要遷移都城
,這就使被迫遷都的百姓失去家園
,無法專心從事生產(chǎn)工作,直接導(dǎo)致商朝農(nóng)業(yè)
、經(jīng)濟的衰敗
。此外,在動蕩發(fā)生時
,不少統(tǒng)治者為了擴充地盤
,窮兵黷武,頻繁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
,致使原本就已不堪重負的王朝更加孱弱
。
可以說,九世之亂
,首次向人們揭示了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所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為了爭奪地盤,勢必會發(fā)動戰(zhàn)爭
,發(fā)動戰(zhàn)爭的基礎(chǔ)是糧草和人馬
,大量青壯年勞力被迫從軍,無法從事勞動生產(chǎn)
,老百姓生產(chǎn)的糧食又要供應(yīng)戰(zhàn)爭所需
,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國家的糧食產(chǎn)量逐年下滑
,百姓流離失所
,中原餓殍遍野。
在九世之亂爆發(fā)之前
,中原的統(tǒng)治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但在動亂時期
,中原王朝對周邊民族的控制力下降
,使商朝周邊的藩屬國有了趁亂崛起的機會。商朝的內(nèi)斗持續(xù)了太長時間,以至于中原王朝根本沒有鞏固統(tǒng)治力量的余力
,許多藩屬國不再向商朝繳納供奉
,紛紛宣布獨立,甚至開始侵吞中原
,從商朝的內(nèi)亂中分一杯羹
。在此期間,鬼方
、土方
、羌方先后崛起,成為盤踞在商朝周邊的巨大隱患
。
這場動亂對商王朝最大的影響
,就是各貴族之間的矛盾激化。九世之亂后
,各貴族之間離心離德
,尤其是在地方貴族與中央貴族之間,信任危機與日俱增
。地方貴族逐漸失去了對中央的向心力
,這種趨勢在帝辛上位后發(fā)展到極致。
雖說
,在盤庚之后
,商王朝逐漸恢復(fù)了往日生機,但九世之亂埋下的弊端卻根深蒂固
,并直接促成了商王朝的覆滅
。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
,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
,,
,
,,
,
,,
,
,
,,
,
,。
。
。............................................................................................................................................................................................................................................................................................
“殷商三賢”中微子啟的歷史典故
“殷商三賢”中微子啟的歷史典故
“殷商三賢”中的微子啟,作為商紂王帝辛的大哥
,為什么要在“商斷周代”這一重大歷史轉(zhuǎn)折點上
,不是選擇維護殷商數(shù)百年的基業(yè),反助攻西岐伐商
,落得殷商的墻破
,朝換。
關(guān)于微子啟的出身
,有人說他和商紂王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微子啟是大哥,當然還有個叫微子衍的二哥
,有觀點則傾向他和紂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guān)系,不可謂不親
。
微子啟和紂王的父親老商王帝乙死前
,沒有選擇大兒子微子啟繼位,反到直接邁過大兒子和二兒子
,直接指定了三兒子帝辛繼位
。
至于為什么,商朝王位最初采取的是兄終弟及的制度
,不過這個制度帶來很多問題
,后來就逐漸演變成父死子繼,而且是“嫡子繼承”為主的繼承制度
。
再經(jīng)過演變
,嫡子繼承就明確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啥意思呢
?直白點說,就是帝王大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帝王與正妻
,也就是王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哪怕他是個低能兒,都不能剝奪他的繼承權(quán)
,換句話話說
,只要不是嫡長子的兒子
,其德行哪怕更好,能力更優(yōu)秀
,也依然不能獲得繼承帝位的資格。
那其他兒子要想獲得繼承帝位的資格怎么辦
?只有“兄終弟及”一條道
。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老商王的嫡長子去世了
,嫡長子的孩子年尚幼
,那么老帝位和正妻王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才能擁有繼承權(quán);如果第二個兒子也死了
,有三兒子的話則由老三繼承
,以此類推,直至無子可繼
。
微子啟出生的時候
,其生母還沒有成為父親的王后,而是姬妾之身
,這個身份之下
,所生孩子都算“庶出”,天生就是落選生
。即使父親想立他為繼承人
,遭到了負責繼承制度的史官的反對,反對的理由很簡單
,就是“有妻之子
,不可置妾之子”。
不過
,即使天生沒有繼承資格
,但依然無法遮蔽住微子啟的優(yōu)秀。據(jù)記載
,微子啟不但能力強
,而且還很賢明,和叔叔箕子
、比干一起并稱為“殷末三賢”
。
所以,被譽為“大賢人”的微子啟
,在紂王統(tǒng)治期間
,多次上諫紂王,因為紂王不聽
,最后才離開商朝
,留給后人一個孤獨而又無奈的“忠臣”的背影和印記
。
那為什么會有人認為微子啟是“漢奸的鼻祖”呢?這里就用“陰謀論”來講一講這個事
。
在大眾的印象里
,商朝的滅亡,是紂王帝辛在妖妃妲己的蠱惑下
,親手埋葬了成湯打下的數(shù)百年基業(yè)
,再無他人的因素。
其實
,“商斷周代”這一浩大工程之所以能順利實現(xiàn)
,除了紂王、妲己
,還有一個人被忽略了
,就是“殷末三賢”之一的微子啟。
按說
,誰都不會認為微子啟會是殷商廟堂里的叛徒
,畢竟天下是殷商家的,沒有背叛大商帝國的理由才對
。但
,微子啟卻做了別人都認為不可能會做的“內(nèi)奸”。
微子啟為什么要放著“大商帝國的王子”不做
,去做亡國之人呢
?根源就在大商帝國所采取的“嫡子繼承”制度。
微子啟雖然頂著大賢人的虛名
,但不代表他甘心俯首去做弟弟紂王的殿下之臣
。畢竟,論年齡
,論閱歷
,那應(yīng)該是自己接班,成為大商帝國的新執(zhí)掌人
,可現(xiàn)實卻因為出身……
自古有曰:最是無情帝王家
!微子啟對自己沒有繼承權(quán),內(nèi)心應(yīng)該是不滿的
,但祖制法訓又無法違背
,只能把不滿放在心里,面上還要表現(xiàn)出一心輔佐紂王
,為大商未來的發(fā)展出謀劃策
。
后來,就發(fā)生了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
,就是微子啟從大商帝國的廟堂出走了
。微子啟出走的原因據(jù)說是紂王對自己的多次勸說都不采納
,才導(dǎo)致微子啟的出走。
紂王真的聽不進微子啟的進諫嗎
?并不是
,相反,一些大事紂王還是采納了微子啟的意見
。就拿紂王囚禁周文王這件事來說
,文王被囚禁期間,多次生病
,微子啟則不失時機地出面向紂王進諫放了文王,紂王答應(yīng)了
。
假如
,紂王真的不信任微子啟,還真不一定會放文王這只老虎歸山
。
接著說“微子去殷”
,他這一走,音信全無
,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直到紂王和大商帝國均已灰飛煙滅,江山大位已更改為老姬家的西周的時候
,微子啟才出現(xiàn)在眾人的視線
。
微子啟重出江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持祭器前往軍門
,袒身反縛以告”
。各位,微子啟拿的祭器可是老成湯家的宗廟禮器
,和后來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一樣
,都代表著傳承。
獻出宗廟禮器
,對殷商來說意味著無條件向?qū)Ψ酵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但對西周來說,擁有宗廟禮器
,西周才是合法的
,周武王的大位才能被天下所承認。
所以
,微子啟拿了這個東西到西周軍營大門外
,等于是向天下人宣告大商帝國正式向西周投降、稱臣
。
為表達投降的誠意
,微子啟是什么打扮呢
?他袒露上身,雙手捆縛于背后
,跪地膝進
,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
,向周武王請罪
。
投降就投降唄,為什么還搞得如此虔誠呢
?因為微子啟玩的是負荊請罪式討封
,以獻宗廟禮器之功和帶頭投降為名。
所以
,面對如此“誠心投降”的微子啟
,周武王不僅親自給他松了綁,還下令恢復(fù)了他的爵位
。
再后來西周就爆發(fā)了“三監(jiān)之亂”
,這一叛亂被平息之后,微子啟又被分封到了商朝的舊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
,封地即“宋國”
。
不僅有了自己的封地,周武王又給了他一個特權(quán)
,就是允許微子啟使用天子的禮樂供奉商朝宗祀
,成為西周分封制下的宋國的開國始祖,所以又被后世稱為:宋微子
。
至此
,你覺得微子啟是不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做了西周在大商帝國的臥底呢
?
老秦人有什么優(yōu)良傳統(tǒng)?秦國為什么明君輩出?
秦國之所以出現(xiàn)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君主,和他們傳位的制度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古代的封建國家大多數(shù)都是把自己的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戰(zhàn)國中其他的六國也基本上采取的是這個繼承制度
。但是秦國采取的是把君主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兄弟
,這種制度很大程度發(fā)揮了整個君主宗族的勢力,君主的兄弟不會因為爭奪皇位而內(nèi)斗
,反而他們會拼命的為自己的國家效力
,秦國的這種制度讓他們不至于出現(xiàn)昏庸的君主,事實證明秦國的這個做法確實可行。
秦國之所以最后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結(jié)束了七國之亂
,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是因為秦國很多代人的努力
,從表面上好像是秦始皇完成了這個豐功偉績
,但是從本質(zhì)上看,秦始皇不過是摘取了前人種下的果實
,秦國從秦穆公開始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特別昏庸的君主
。
秦國的明君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包括秦穆公、秦襄公、秦武公、秦昭襄王等等。秦國的繼承制度是兄終弟及
,秦宣公是秦國的一個君主,他有九個兒子
,但是在秦宣公去世之后,他并沒有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
,而是傳位給自己的親弟弟
。秦國兄終弟及的例子很多,其他六國是很不理解這個做法的
。
但是事實證明這個制度讓秦國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君主 。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防止了骨肉相殘
,讓皇室貴族更加的團結(jié)
,為了秦國的將來,大家愿意付出自己的心血
。秦國很少因為爭奪君主之位發(fā)生內(nèi)亂
,老秦人的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非常重要。
趙匡胤為什么傳位給他弟弟呢
個人認為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稱的上一代名帝
,與其偉大功績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
,主要表現(xiàn)在:一: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復(fù)了華夏主要地區(qū)的統(tǒng)一,一舉結(jié)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jù)和軍閥戰(zhàn)亂局面
。使飽經(jīng)戰(zhàn)火之苦的民眾終于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
,為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我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
,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
,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jié)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
,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呈前啟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國
,武以安邦
,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通過設(shè)立“誓牌”
,尊孔崇儒,完善科舉
,創(chuàng)設(shè)殿試
,知人善任,厚祿養(yǎng)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
,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
,徹底扭轉(zhuǎn)了唐末以來武夫?qū)?quán)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以至于后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
,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jié)者
,又是后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
三:趙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來路不正,從人家孤兒寡母中強奪而來
,所以深怕有朝一日
,這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強化鞏固尚在襁褓中的趙宋王朝
,加強王權(quán)就成了他的必然選擇
,通過采取“收起精兵,稍奪其權(quán)
,制其錢谷”的三大綱領(lǐng)
,巧妙的“杯酒釋兵權(quán)”“削弱相權(quán)”“罷黜支郡”“強干弱支”“內(nèi)外相維”“三年一易”“設(shè)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quán),行政權(quán)
,司法權(quán)
,財政權(quán)牢牢控制。一舉產(chǎn)平了藩鎮(zhèn)割據(jù)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
。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fā)生大的內(nèi)亂和地方割據(jù)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些制度為宋朝對外軍事上的軟弱埋下了禍患。
四: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lǐng)導(dǎo)集團集體發(fā)奮圖強
,勵精圖治
,使宋初的社會經(jīng)濟迅速呈現(xiàn)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
,以法治國
,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
,澄清吏治
,勸獎農(nóng)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
,不僅盡快醫(yī)治了200年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
,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xiàn)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
另外宋太祖本人極具幾盡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
,嫉惡如仇,寬仁大度
,虛懷若谷
,好學不倦,勤政愛民
,嚴于律己
,不進聲色,崇尚節(jié)儉
,以身作則等等
,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yīng),而且深為后世史學家津津樂道
。
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創(chuàng)建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
,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
,因此,盡管宋朝300年的基業(yè)中
,長期積弱
,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并對后世歷代產(chǎn)生深遠影響
。
在談了宋太祖的文治武功之后
,我將著重談?wù)勊翁孚w匡胤的個人人格魅力:1,仁德之君
。趙匡胤為什么要定國號為“宋”
?有人說是因趙匡胤曾出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
。這是一個原因
,但不僅如此。趙匡胤定國號為宋,還含有更深遠的歷史意義和良好愿望
。宋朝的汴梁和商丘一帶是成湯的發(fā)源地
,成湯是以仁義治天下的,四方諸侯都因成湯仁德歸順商
。后來商紂無道
,武王滅商,但是聽說紂王的庶兄微子仁德兼?zhè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就讓他在他們祖宗湯的發(fā)源地商丘一帶建立宋國
。鑒于五代時期禮崩樂壞,動蕩不安
,趙匡胤以兵變奪政權(quán)
,特以“宋”為國號,意思就是要在宋國的故地建立一個崇尚仁義的國家
,兼取成湯之仁
,微子之德。事實上在趙匡胤坐天下的十多年里
,這位仁德之君
,仁治天下,既體現(xiàn)在他作為開國之君所奠定的民為邦本的治國方針上
,又充分在他所頒布的一系列愛民
,恤民,惜民的詔令之中
。具體事例可以表現(xiàn)出來:(1)
,歷來開國皇帝打天下無不是建立在大規(guī)模的軍事打斗中,而趙匡胤在篡奪后周政權(quán)后
,對后周的皇室以及舊臣
,并沒有展開血腥的殺戮,基本上都安置的比較好
。(2)
,趙匡胤在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對其他政權(quán)的兼并
,基本上是采取政治誘降為主
,軍事打擊為輔,例如在攻打南唐的過程中
,宋軍對南唐國都是用1年多的時間圍而不打
,勸降無效的情況下,才發(fā)動總攻
,趙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殺害金陵城中百姓
,”并要曹彬及其部下將官“焚香為誓”承諾不亂殺無辜后
,才下令攻城的,宋軍攻入城中果然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
,為城中百姓贊嘆
。
2,心懷大度
。這一點可以表現(xiàn)在對后周舊臣的懷柔政策上
,張永德原本是后周皇親,是位權(quán)臣
,趙匡胤當皇帝后
,在張永德面前,從不以皇帝自居
,仍然象從前那樣尊稱張永德為駙馬
,而不呼喚他大名,加封他為侍中
,授武勝節(jié)度使
。即使對企圖阻擋自己篡位的大將韓通,在其被殺后也追封中書令
,下令厚葬
,并經(jīng)常對旁人提起韓通對后周忠心可嘉。早年趙匡胤投奔隨州刺使董宗本
,可是其子董撙誨經(jīng)常欺負他
,趙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趙匡胤發(fā)跡以后
,并沒有報復(fù)董遵誨
,反而不記前嫌重用了他。
3
,有過必改
。人生在世,誰能無過
,而知過能改,卻并不容易
,更何況是在封建年代的一國之君
?趙匡胤聞過必改的例子很多,在此僅舉一例趙匡胤出身行伍
,喜歡打獵
,一次打獵從馬上摔下來,就惱羞成怒的把馬給殺了
,回到宮中十分后悔自己的舉動
,認為馬是沒有錯的
,錯的是自己,自己貪圖一時快活
,不應(yīng)該殺馬
,從此就不再出去打獵。
4
,勇于納諫
。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勇于納諫,其實宋太祖在這一點上堪與唐太宗相比
。在此
,舉一例說明,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某人為官
,宋太祖不同意
,第二天,趙普又推薦此人
,宋太祖還是不同意
,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趙普的奏折撕碎
,趙普不慌不忙把奏折拼裝好
,還是來推薦此人,宋太祖見趙普如此不達目的不罷休
,突然感到也許此人確實有才能
,馬上采納趙普的建議,后來此人確實德才兼?zhè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想想看
,如果宋太祖不是個勇于納諫的人,趙普敢在他面前這么“放肆”嗎
?
5
,微服私訪,體察民情
。趙匡胤當了皇帝后深居內(nèi)宮
,幾乎與外部的世界隔絕,為了兼聽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