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后
,隨即加入劉備集團他輔助劉備
但他始終沒有達到復興漢室
、卒成霸業(yè)的目的。這固然是由于魏
、吳力量的強大,然而與諸葛亮在斗爭中犯了某些錯誤,特別是在荊州問題上措置失當,有很大的關系。(圖)隆中對
按照《隆中對》的路線,首先是奪取荊州。
荊州是曹
、孫、劉三方必爭之地,誰占據(jù)了荊州,誰就可西進四川,東下三吳,為統(tǒng)一中國打開通路。然而從劉備與孫權的關系來說
,荊州既是雙方矛盾的焦點,又是建立聯(lián)盟共同抗曹的交點。劉備不取得荊州
,就沒有立足之地,不能形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孫權就不會重視與他的聯(lián)盟;若劉備不與孫權聯(lián)盟共破曹操,任何一方都難以奪取荊州怎樣奪取荊州
起先是奪取荊州時急躁冒進。
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指向荊州時
以次子劉琮為首的一派動搖于曹操
、劉備之間,屯聚襄陽,離劉備近,力量也較強。當時諸葛亮主張立即吞并劉琮,乘機占領襄樊,為奪取全荊州建立基地。對這個建議
,劉備以為不可,借口“劉荊州(劉表)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沒有采納。結果劉琮降曹,讓曹操占領了襄樊,接著南下江陵,兵臨孫吳。后世史家對此事有不同議論:一種意見認為當時劉備完全有力量解決劉琮
,占領荊州,沒有采納諸葛亮的建議,是坐失良機;另一種意見認為,劉備雖能吞并劉琮,但不能抵御曹操南下大軍,即或占領了荊州,也是保不住的。應該肯定
(圖)劉備
此時劉備不立即吞并劉琮以奪取荊州是正確的,所謂對已故劉表不愿“背信自濟”只是托詞
他審度當時形勢:
第一
第二
,荊州是曹、孫、劉三方必爭之地,誰搶先占據(jù)了荊州,將成為其他兩方攻擊的目標。若劉備搶先占領荊州,不僅會受到曹操大軍的全力攻擊,同時還可能引起孫權的嫉妒,得不到他們的支持第三
再度飄零
所以劉備主張暫時不奪取有爭議的荊州
以后的事實表明,諸葛亮也認識到暫時不取荊州的正確性
(圖)諸葛亮
曹操大軍威逼東吳,孫權忙派人與劉備聯(lián)系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勸說孫權
,他說曹軍雖眾,但皆“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會談中諸葛亮只著重分析各方軍事實力,爭取孫權全力抗曹
“權大悅,即遣周瑜
后來曹操聽說劉備取得了荊州,大為震驚
赤壁會戰(zhàn)后
清代王鳴盛指出:“周瑜方結劉拒曹
(圖)赤壁之戰(zhàn)
諸葛亮鎮(zhèn)守荊州的任務是很重大的。
一是要繼續(xù)極力保持劉孫友好結盟關系
二是必須保住荊州的安全,防止曹操再度揮師南下爭奪荊州
在奪取益州的計劃順利進行的過程中
與此同時,諸葛亮卻丟下荊州
當時的實際情況正如王夫之所分析的那樣
問題在于他沒有這樣做,到了四川就一直蹲在那里
荊州之失
荊州的喪失是諸葛亮重益州而輕荊州的指導思想所造成的后果。
在《隆中對》中
諸葛亮對益州的看法則不同
顯然,這里已經(jīng)包含著明顯重益輕荊的思想
。(圖)關羽
王夫之一再批評這一思想的錯誤
,他認為這是不從當時政治形勢出發(fā),而僅依據(jù)地理形勢,“以為制勝之略”,是靠不住的,“而形勢之外無恃焉”,其結果是“得則僅保其疆域,失則祗成乎坐困”。諸葛亮為蜀漢在四川經(jīng)營了幾十年
,“而卒不能與曹氏爭中原者亦在此矣”。或許有人說
,諸葛亮輕視荊州的思想和荊州在赤壁大戰(zhàn)以后的變化是有關系的。赤壁大戰(zhàn)之前,“自中平以來
,荊州獨全,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沃野萬里,士民殷富”。但是
,經(jīng)過赤壁大戰(zhàn),情況不同了,并引龐統(tǒng)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說的話:“荊州荒殘,人物殫盡。”實際情形并非如此,赤壁之戰(zhàn)雖在荊州地區(qū)進行,但為時不久,曹操水軍敗于孫吳后如前所述,早在劉備進軍益州之前
,孫權接受周瑜和甘寧圖取西蜀的意見。赤壁戰(zhàn)后,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孫吳方面開始了向四川進兵的軍事部署,周瑜提出愿與奮威將軍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情況急迫,而建安十六年(211)十月劉備對入川圖蜀的事尚猶豫不決
。龐統(tǒng)非常急切,因進言道:“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益州確實是“國富民強
,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正好“權借以定大事”,這可能就是諸葛亮之所以重益輕荊的主客觀原因。但是諸葛亮也知道
,劉備取得益州后,那里的士民并不心悅誠服,“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顯然,諸葛亮把戰(zhàn)略重點放在益州是不適當?sh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圖)曹操
盡管他在益州苦心經(jīng)營多年,有并吞曹魏之志,想從秦川進攻中原
王夫之對《隆中對》的批評說:“出宛、洛者正兵也
“當先主飄零屢挫、托足無地之日
,據(jù)益州以為資,可也;從此而畫宛、雒、秦川之兩策,不可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這是十分正確的評論。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
《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魯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