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表中,從某縣小學語文學科可見一斑
。
3.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教師崗位因為其薪酬太低
,以及很多別的原因,無法吸引素質高的人從業(yè)
,尤其對男性無吸引力
。這些年來,招聘門檻不斷降低
,從業(yè)人員素質不斷下滑
。為了平衡男女比例,對男教師的錄取資質只能下延
。
4.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留不住人才
,好的教師千方百計進城,城市資源的巨大優(yōu)勢對周圍鄉(xiāng)鎮(zhèn)產生虹吸效應
,不僅是經濟
,也包括教育。
5.鄉(xiāng)鎮(zhèn)學校里
,安心教書的教師比例越來越少
,訴求無法表達,有些地方對教師正當?shù)脑V求置之不理
,甚至利用各種手段打壓
,教師的負面情緒累積嚴重。
(四)不是段子的建議
1.教育結構要改革
,尤其是針對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基礎教育
。從中層結構起順延往下,修修補補沒有用
,要實質性地改革
。懂教育的教育官員,懂教學的管理人員
,干實事的學校領導
,才能為農村教育培育良好的土壤。
2.國家要盡快采取有力措施
,保障鄉(xiāng)鎮(zhèn)教師待遇不要停留在紙面和表面
,要防止鄉(xiāng)鎮(zhèn)教師整體素質進一步下滑。依賴行政手段
,依靠思想灌輸
,倚靠應試來刺激教學,這些都不能真正改變這種困境
。
3.教育部門要站在廣大農村教師的角度考慮
,多干實事
,多改變作風,多傾聽不同的聲音
。幾千年前的大禹治水
,人人皆知的道理,有些人為什么還要反其道而行
4.教育要納入地方發(fā)展的中長期規(guī)劃之中
,光喊口號沒用
,要實實在在地吸引住更多優(yōu)秀的人從事教育。尤其對長期工作在農村的教師
,更要有經濟上的實惠
,僅僅發(fā)一紙榮譽證書是沒有用的。
5.讓男教師能夠憑自己的工作報酬
,養(yǎng)得起家
,養(yǎng)得好家,教師的男女比例才能真正趨于平衡
。僅靠降格錄取來改變比例
,是為害教育。
農村教育的現(xiàn)狀若不加改變
,任其發(fā)展下去
,農村教師素質將一路下跌,他們會成為令人鄙視的群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傆幸惶欤习傩諘钢處煹谋亲恿R娘
。
但愿這是虛擬語氣
!
農村校離書香校園還有多遠 課外閱讀仍不被重視
農村教師年齡普遍老化,教育教學理念落后
,教學方法陳舊,讓學生進閱覽室讀“閑書”
,不少教師很難理解
,“好不容易攤上一節(jié)課,讓學生去玩
,我想不通
。”
有一些初中學校安排閱讀課
,只是為了讓學生“散散心”
,或者找一些范文、試題
,應付上級對讀書筆記的檢查
。一些學校領導對此顯得很無奈
,投入了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建成了圖書室和閱覽室,購置了不少圖書
,雖說各種檢查也能夠應付
,但是學生不去看、不喜歡看
,也沒有時間看
。有的校長甚至認為,書香校園建設是名校才能夠做到的
,即使搞書香校園也只是做給上級看的
,不會有什么實效。
書香校園建設面臨的尷尬
,在很大程度上與主觀因素有關
。學生不喜歡讀書、不愿讀書
、讀書不扎實的問題
,細細考究起來,與學校管理是分不開的
。抱怨圖書不足
,現(xiàn)有的圖書是否就利用好了呢?教育管理的實踐證明
,用錢能夠解決的困難
,似乎都不是困難,最大的問題是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沒有及時跟進
。
學生看教師
,教師看校長,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校長
。一所學校最有力量的榜樣是校長
。如果校長不喜歡讀書,整天出入酒場
、牌局
,開起會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話,就別指望教師變得文雅
。教師不讀書
,沒有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而大講讀書的重要
,學生怎么會信服
?書香校園建設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書刊破損與丟失成管理之困
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校圖書報刊的管理也存在問題
。有的圖書管理員反映學生喜歡借書
,熱情很高,借閱量很大
,可是每年圖書丟失現(xiàn)象嚴重
,有些好書往往一去不復返。在一些小學
,圖書損壞現(xiàn)象也比較突出
,有些書封面借過兩三次就脫落了,內容比較好的圖書經常發(fā)生裁剪現(xiàn)象
。
如果學校的圖書總是破損嚴重
,就會被上級管理單位認定管理不善,這導致一些學校的圖書室干脆“鐵將軍”把門
,拒絕開放
。有的學校加大了懲罰力度,結果適得其反
,師生擔心圖書丟失或損壞
,干脆不再借了。
圖書報刊是讓學生看的
,如果僅作為擺設
,那就是最大的浪費。圖書破損了不要緊
,可以逐漸更新
,只要教育得當,孩子們一定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圖書的管理也能體現(xiàn)學校管理者的智慧
。嚴格的程序,嚴厲的懲罰措施
,可能師生能夠嚴格遵守
,但是這種管理是壓抑的,是不利于師生身心成長的
。好的管理就是要多征求師生的意見和建議
,讓他們參與到管理之中,激發(fā)他們管理的積極性
。
有一所學校對丟失圖書的處罰采取了以書相抵的方式,用一本價格相當?shù)膱D書替代丟失的圖書
,既保護了學生借閱的積極性
,又增加了認真保管圖書的意識。
時間不夠導致閱讀量嚴重不足
新課改在體現(xiàn)全面育人功能的同時
,也帶來了課程門類繁多的問題
。仔細查看學校的課程表
,發(fā)現(xiàn)很難讓學生進閱覽室讀書。有的學校規(guī)定從語文中擠出一節(jié)課作為閱讀課
,但因為教科書內容較多
,很少有教師能夠堅持下來。課余時間也比較短
,學生進閱覽室自由讀書的時間很少
。上午課前和下午放學后這段時間相對較長,但學校出于安全等考慮
,在放學后盡可能讓學生離開學校
,自由閱讀很難實施。放學后
,有各科書面作業(yè)
、試題等著學生去做。學生自由讀書成為奢望
。
通過調研來看
,大多數(shù)農村學校學生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在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校園里
,學生課外自由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
。學校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yǎng)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
。
人員配備與管理制約學生借閱
許多農村小學班級少
,教師編制緊,雖說按師生比來看
,已達到規(guī)定標準
,但是諸于英語、信息技術
、科學
、音樂、美術
、綜合實踐活動這類課程
,老教師基本無法勝任。再加上學校管理工作量很大
,圖書室
、閱覽室都是一線教師兼職管理,平時也就是編編材料
,來人檢查時開開門
,至于圖書報刊的利用方面根本無暇顧及。
在條件比較好的農村中心小學,也很難實現(xiàn)專職圖書管理員
。一是因為老教師干不好
,年輕教師不愿干,認為這是老頭老太太的事
,不能教課才去看閱覽室
。二是認為這種管理沒有什么作為,一線教師教學成績好了
,可以評先樹優(yōu)
、晉升職稱、發(fā)放獎金
,圖書室管得再好也沒有什么好處
。
沒有專職人員的確是影響學生閱讀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一些有專職管理員的中學
,也很少有學生光顧圖書室和閱覽室
。一些學校圖書室管理人員由于自我認識的問題,其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仍十分落后
。學生上課他上班
,學生放學他就下班,就是配備了再多的讀書報刊
,學生想去看也沒有機會
。這些專職管理員普遍認為,指導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師的責任
,他們只負責管理圖書
,而語文教師往往因為不知道圖書室有哪些讀物,無法及時向學生推介
。
購置圖書學生沒有話語權
從目前看
,大多數(shù)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都是為了完成某種達標
、驗收任務而配備的
,往往缺乏論證,更沒有征求師生的意見或建議
。如有的小學圖書架
、閱覽室桌椅過高,環(huán)境及設施成人化
,不適合兒童借閱
。有的中學書架、書櫥過于粗糙
,缺乏文化氛圍
,難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
圖書購置方面的問題。為了圖省事
、圖便宜,一些學校大量訂購了沒有經過仔細選擇的圖書
。據(jù)一位圖書室管理員透露
,學校平常不買書,每次購書都是因為檢查臨近
,學校忙于應付
,根本無暇顧及圖書的質量。有時
,干脆讓書商說了算
,校長更關心的是打幾折。另外
,購買圖書時不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
,過于考慮到所謂經典名著。不少學校購書時確實也下了一番功夫
,認真審閱書單
,可是事與愿違,校長
、教師喜歡的
,學生卻不喜歡,覺得這些書籍沒意思
。
由于學生的基礎和興趣愛好有差異
,對于圖書會有不同的偏好。然而
,很多學校在購買圖書時過于強求統(tǒng)一
、圖書種類單一。在調查的幾所小學中
,適應低年級孩子閱讀的繪本書基本上沒有
,圖書種類單一,不考慮學生需求的多樣性
,文學類書籍偏多
,學生喜愛的科普科幻類、藝術類書籍較少
。
圖書報刊是為學生服務的
,在訂購時學生卻沒有話語權。面對那些陳腐的圖書
,學生被電視電腦“俘虜”也在情理之中
。加強圖書室建設
,應該讓學生說了算,應該讓整天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說了算
。
有所農村小學在購書方面的“折騰”很值得借鑒
。購書之前,該校搞了兩項調查
,一是讓每名學生寫下自己喜歡的書目
,二是到兄弟學校調查借閱頻率最高的圖書目錄。這樣一番“折騰”下來
,雖然為購置圖書添了不少麻煩
,可是所購圖書深受孩子們喜愛,借閱率明顯提高
。
檢查評估無法起到推動作用
每個學期
,針對學生閱讀的上級檢查很多,但大多數(shù)檢查仍停留在點冊數(shù)上
。很多檢查人員是行政人員
,他們的關注點常常在圖書是否擺放整齊、是否賞心悅目
。還有細心一點的
,會查看衛(wèi)生管理如何,有沒有防火防盜防蟲防潮等措施
。再有細心的
,可能就是翻看借閱記錄了。只要具備上述相關材料就能夠過關
,很少在實效性方面作深層次的調查
。的檢查是走形式。
還有一些評估
,把學校圖書室當成了標準圖書館
,分類需要有多少個,每本書上要有多少標簽與印章
,有多少制度
,相關材料要如何完備,要求電子管理
。每逢遇到這樣的檢查
,學校全體教師都要干上幾個通宵。由于管理成本高
、借書手續(xù)繁瑣
,有的學校在購置圖書時就會猶豫了。
人是有惰性的
,讀書也是一樣
。如果沒有完善的評估與監(jiān)控機制
,一切美好的設想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化教育的轉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
,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積累了五千年的經驗
,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
,是因為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觀念
,切實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高度重視道德教育
,樹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確目標,并把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完整體系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觀點
。這就是說
,建立一個政權和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而“教也者
,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
,即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
,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增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內容。道德教育必須從修身
,即達到身心和諧開始
,進而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倫理關系
。因此,只有教育辦好了
,人心得治了
,倫理關系協(xié)調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真正長久的幸福生活
。
而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
,是因為它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
、宗教教育等構成的完整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特別重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強調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
,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應當秉持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理念
。因此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
,都遵循著孔老夫子的這一思想,不論音樂
、歌舞
、戲劇、詩詞等等
,無不是以宣揚道德
、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這樣才能使社會的正氣上升
,邪氣下降
。在科學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網際網絡滲透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社會教育對人價值觀的影響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所以我們的文化部門、新聞媒體
,網際網絡等
,更應當承擔起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為倡導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
此外
,宗教教育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佛教
,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
。佛陀教育教導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與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本質上是一致的
。自公元67年佛教傳到中國后
,受到中國朝野的歡迎,成為一種高度藝術化的教育
。而這種藝術化的教育
,體現(xiàn)在佛教的建筑、雕塑
、音樂
、繪畫之中,成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形成淳樸向善的民風和達到社會的安定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
第二
,采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強調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說文解字》把“教”解釋為“上所施
,下所效”
。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
、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一種理念
,因此特別了強調“正人先正己”、“身教勝于言教”
,強調了作為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的領導人的道德示范作用
。在這方面,孔子多次強調說:“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顏淵》)意思是說
,領導人的德行好比風
,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風向哪邊吹
,草就向哪邊倒
。又說:“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
,孰敢不正?”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的說法
。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上有克讓之風
,下有不爭之俗”
,“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
,“上重義則義克利
,上重利則利克義”,“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
;小臣不廉
,風俗必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纱丝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領導者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形成一個社會良好的社會風尚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孟子繼承了孔子重視領導者以身作則的道德示范作用
,他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只有仁人應處于統(tǒng)治地位。不仁的人處于統(tǒng)治地位
,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廣大的群眾
。追溯歷史,在“修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這個士大夫階層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過程中
,尤其重視個體品格的高低
,重視個體人格的力量,良好的個體道德修養(yǎng)成為為官者首要而基本的條件
。包拯清正廉明
、不畏強權的為官品格;海瑞為民請命
、剛直不阿的風范
,都為統(tǒng)治者和平民所敬仰。
第三
,把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通過各種制度建設保證推行道德教育
中國古代對道德教育的重視,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
,而是依靠各種社會制度來加以強化
。簡單地講,社會弘揚什么
,就要通過制度激勵什么
;反對什么,就要通過制度約束什么
。英國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說的好
,“當社會不利于人常常運用高尚的情感時,這種情感就會由于缺乏培養(yǎng)而枯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睆倪@個意義上說
,從法律、監(jiān)督機制的健全
、激勵機制的完善上保障和推行道德教育
,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古人重視道德教育
,但絕不意味著因此忽視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在中國古人那里,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這兩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
、相互對立
、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
、相輔相成的
。
例如,為了落實孔子“舉賢才”
、“舉直措諸枉
,能使枉者直”的主張,孟子進一步提出:“尊賢使能
,俊杰在位
,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這一觀點也為歷朝歷代的開明統(tǒng)治者所接受
,因而注重從官吏的選拔
、考核、監(jiān)察
、獎勵
、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漢書》卷6
,第167頁
,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年版)的主張,這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
第四
,著重培養(yǎng)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能力
世界所有沖突
、不和諧的出現(xiàn)
,根源在于利己與利他之間的沖突。因此,要化解沖突
,每個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
,而不是去指責對方。孟子對這一點的闡述尤為詳盡
。他說:“愛人不親
,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在《中庸》上也說
,“射有似乎君子,失之正鵠
,反求諸其身
。”意思是說
,我們做事如果沒有成功
,就應當馬上反過頭來從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不足。這正如一個射箭的人
,如果他射箭偏離了靶心
,他不是去尋找客觀的原因,而是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的技藝不精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酌纤Q道的堯舜禹湯等古代的圣人,都是這樣“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的楷模
。商朝的湯王,在自己洗臉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話
,“茍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
,(《大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時時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湯王遇著大旱禱雨時又提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論語·堯曰》)。意思是說
,只要我自身有罪
,不要因為我的過失殃及到天下百姓的身上。天下的老百姓有罪
,都是我自己沒做好
,都該由我自身負責。
在中國古人看來:“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社會風氣的好壞,與社會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
,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對社會風氣的好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不僅是每一個領導者
,而且每一個普通的人
,都應當有這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態(tài)度
。陳寅恪說過:士大夫無恥
,是為國恥。而作為讀書人
,作為知識分子
,更應當具有這樣的反省能力。應當說
,從自己做起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道德觀
,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也必須承擔的道義責任。
古人說:各相責
,天翻地覆
;各自責
,天清地寧
。如今小至家庭夫婦之間的沖突,大至種族
、國家之間的沖突
,從很多的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之間只知道責怪對方,而不能夠反躬自省而導致的
。只有人人都能做到“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才能最終化解沖突和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和世界的和平
。
孝親觀念的現(xiàn)代意義
內容摘要:“孝”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
,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guī)范之首而倍受推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和追求個人自由
、權利意識的蔓延,使得孝親觀念越來越為人們所忽視
。從而也出現(xiàn)了很多人倫關系失調
、家庭關系紊亂等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多方面的
,重新認識和提倡儒家倫理中重視孝道的思想
,對于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主題詞:家庭美德 孝敬 尊老 儒家倫理
對于現(xiàn)代家庭關系問題的討論
,筆墨日益集中于夫妻雙方關系的處理和協(xié)調
,這是否意味著現(xiàn)代家庭中子女越來越少地關注對父母的贍養(yǎng)與孝敬問題?易言之
,傳統(tǒng)社會中濃厚的孝親觀念在現(xiàn)代家庭中還處于何種地位
、起著多大的作用呢?帶著這個疑問
,筆者對當代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問題進行了訪談調查
。
調查是在煙臺開發(fā)區(qū)的一個居民小區(qū)中進行的。由于地處開發(fā)區(qū)
,集中了許多年輕的和中年的夫婦
,與地處開發(fā)區(qū)的特點有關,這里聚集的年輕人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好的文化素質
。我們的訪談對象集中于那些與兒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
,了解他們對兒女的孝親觀念的看法。這些回答似乎反映了某一年齡段(25--35歲)
、某一文化層次(大專以上學歷)的城市青年(或中年)人對孝親問題的態(tài)度
。
在談及兒女對父母是否“孝敬”的問題時,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
。然而
,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們聽來,都帶有一種“知足常樂”的無奈
。在他們看來
,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兒女的照顧
,就很滿足了
。而這種滿足似乎來自于與那些歧視打罵父母
、吃父母的、要父母的
、拿父母的兒女的對比
。從他們的談話中還得知,對于洗衣
、做飯
、照看孩子等家務,他們也都心甘情愿地承擔了
,目的是為了在自己能干活的時候
,不要成為子女的包袱。至于象子女不高興了
,說話時不在乎父母的感受
、甚至帶有訓斥的口吻等情況,他們也以“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心態(tài)接受了
。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來自于與孫子
、外孫的感情交流
,而來自于兒女的卻很少。兒女也沒有很好地意識到應該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
,而把孝僅僅理解為贍養(yǎng)父母
。這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孝”的理解相距甚遠。
“孝”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
,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
、行為規(guī)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