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詩詞歌賦

    農村教育
    ,離老百姓罵娘還有多遠?

    百薇 2023-07-20 02:29:46

    點上方藍字可加關注

    (一)嚴謹?shù)臄?shù)據(jù)

    ,離老百姓罵娘還有多遠.png" />

    1.先看一則報道——

    2.再看廬江縣小學語文教師招聘信息——

    (二)嚴肅的段子

    1.這是一位段子手的調侃——

    ……考上一本的要經常聯(lián)系二本的,未來家鄉(xiāng)的領導就是他們!二本的同學要跟大專的搞好關系,他們將是你們孩子的老師!……

    2.我經常對成績不好的學生說

    ,你們如果考不上高中,以后可以當教師
    ,他們有的一口回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疑磉叺囊晃唤處熑缡钦f

    (三)嚴重的現(xiàn)象

    1.安徽省中小學教師招聘

    ,有些崗位招不滿,有些崗位勉強夠人數(sh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傮w上競爭力小,和公務員崗位的競爭力相比
    ,是“小巫見大巫”
    ,甚至可以說連“小巫”也算不上。

    2.目前

    ,很多學校尤其是小學
    ,男女教師比例懸殊。女教師大大多于男教師
    ,有些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旧鲜悄镒榆姟D薪處熇淆g化
    ,青黃不接
    ,對男教師的招聘需求迫切
    。以上表中,從某縣小學語文學科可見一斑

    3.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教師崗位因為其薪酬太低

    ,以及很多別的原因,無法吸引素質高的人從業(yè)
    ,尤其對男性無吸引力
    。這些年來,招聘門檻不斷降低
    ,從業(yè)人員素質不斷下滑
    。為了平衡男女比例,對男教師的錄取資質只能下延

    4.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留不住人才

    ,好的教師千方百計進城,城市資源的巨大優(yōu)勢對周圍鄉(xiāng)鎮(zhèn)產生虹吸效應
    ,不僅是經濟
    ,也包括教育。

    5.鄉(xiāng)鎮(zhèn)學校里

    ,安心教書的教師比例越來越少
    ,訴求無法表達,有些地方對教師正當?shù)脑V求置之不理
    ,甚至利用各種手段打壓
    ,教師的負面情緒累積嚴重。

    (四)不是段子的建議

    1.教育結構要改革

    ,尤其是針對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基礎教育
    。從中層結構起順延往下,修修補補沒有用
    ,要實質性地改革
    。懂教育的教育官員,懂教學的管理人員
    ,干實事的學校領導
    ,才能為農村教育培育良好的土壤。

    2.國家要盡快采取有力措施

    ,保障鄉(xiāng)鎮(zhèn)教師待遇不要停留在紙面和表面
    ,要防止鄉(xiāng)鎮(zhèn)教師整體素質進一步下滑。依賴行政手段
    ,依靠思想灌輸
    ,倚靠應試來刺激教學,這些都不能真正改變這種困境

    3.教育部門要站在廣大農村教師的角度考慮

    ,多干實事
    ,多改變作風,多傾聽不同的聲音
    。幾千年前的大禹治水
    ,人人皆知的道理,有些人為什么還要反其道而行

    4.教育要納入地方發(fā)展的中長期規(guī)劃之中

    ,光喊口號沒用
    ,要實實在在地吸引住更多優(yōu)秀的人從事教育。尤其對長期工作在農村的教師
    ,更要有經濟上的實惠
    ,僅僅發(fā)一紙榮譽證書是沒有用的。

    5.讓男教師能夠憑自己的工作報酬

    ,養(yǎng)得起家
    ,養(yǎng)得好家,教師的男女比例才能真正趨于平衡
    。僅靠降格錄取來改變比例
    ,是為害教育。

    農村教育的現(xiàn)狀若不加改變

    ,任其發(fā)展下去
    ,農村教師素質將一路下跌,他們會成為令人鄙視的群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傆幸惶欤习傩諘钢處煹谋亲恿R娘

    但愿這是虛擬語氣

    農村校離書香校園還有多遠 課外閱讀仍不被重視

    農村教師年齡普遍老化,教育教學理念落后

    ,教學方法陳舊,讓學生進閱覽室讀“閑書”
    ,不少教師很難理解
    ,“好不容易攤上一節(jié)課,讓學生去玩
    ,我想不通
    。”

    有一些初中學校安排閱讀課
    ,只是為了讓學生“散散心”
    ,或者找一些范文、試題
    ,應付上級對讀書筆記的檢查
    。一些學校領導對此顯得很無奈
    ,投入了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建成了圖書室和閱覽室,購置了不少圖書
    ,雖說各種檢查也能夠應付
    ,但是學生不去看、不喜歡看
    ,也沒有時間看
    。有的校長甚至認為,書香校園建設是名校才能夠做到的
    ,即使搞書香校園也只是做給上級看的
    ,不會有什么實效。

    書香校園建設面臨的尷尬
    ,在很大程度上與主觀因素有關
    。學生不喜歡讀書、不愿讀書
    、讀書不扎實的問題
    ,細細考究起來,與學校管理是分不開的
    。抱怨圖書不足
    ,現(xiàn)有的圖書是否就利用好了呢?教育管理的實踐證明
    ,用錢能夠解決的困難
    ,似乎都不是困難,最大的問題是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沒有及時跟進


    學生看教師
    ,教師看校長,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校長
    。一所學校最有力量的榜樣是校長
    。如果校長不喜歡讀書,整天出入酒場
    、牌局
    ,開起會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話,就別指望教師變得文雅
    。教師不讀書
    ,沒有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而大講讀書的重要
    ,學生怎么會信服
    ?書香校園建設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書刊破損與丟失成管理之困
    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校圖書報刊的管理也存在問題
    。有的圖書管理員反映學生喜歡借書
    ,熱情很高,借閱量很大
    ,可是每年圖書丟失現(xiàn)象嚴重
    ,有些好書往往一去不復返。在一些小學
    ,圖書損壞現(xiàn)象也比較突出
    ,有些書封面借過兩三次就脫落了,內容比較好的圖書經常發(fā)生裁剪現(xiàn)象


    如果學校的圖書總是破損嚴重
    ,就會被上級管理單位認定管理不善,這導致一些學校的圖書室干脆“鐵將軍”把門
    ,拒絕開放
    。有的學校加大了懲罰力度,結果適得其反
    ,師生擔心圖書丟失或損壞
    ,干脆不再借了。

    圖書報刊是讓學生看的
    ,如果僅作為擺設
    ,那就是最大的浪費。圖書破損了不要緊
    ,可以逐漸更新
    ,只要教育得當,孩子們一定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圖書的管理也能體現(xiàn)學校管理者的智慧
    。嚴格的程序,嚴厲的懲罰措施
    ,可能師生能夠嚴格遵守
    ,但是這種管理是壓抑的,是不利于師生身心成長的
    。好的管理就是要多征求師生的意見和建議
    ,讓他們參與到管理之中,激發(fā)他們管理的積極性


    有一所學校對丟失圖書的處罰采取了以書相抵的方式,用一本價格相當?shù)膱D書替代丟失的圖書
    ,既保護了學生借閱的積極性
    ,又增加了認真保管圖書的意識。

    時間不夠導致閱讀量嚴重不足
    新課改在體現(xiàn)全面育人功能的同時
    ,也帶來了課程門類繁多的問題
    。仔細查看學校的課程表
    ,發(fā)現(xiàn)很難讓學生進閱覽室讀書。有的學校規(guī)定從語文中擠出一節(jié)課作為閱讀課
    ,但因為教科書內容較多
    ,很少有教師能夠堅持下來。課余時間也比較短
    ,學生進閱覽室自由讀書的時間很少
    。上午課前和下午放學后這段時間相對較長,但學校出于安全等考慮
    ,在放學后盡可能讓學生離開學校
    ,自由閱讀很難實施。放學后
    ,有各科書面作業(yè)
    、試題等著學生去做。學生自由讀書成為奢望


    通過調研來看
    ,大多數(shù)農村學校學生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在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校園里
    ,學生課外自由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
    。學校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yǎng)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


    人員配備與管理制約學生借閱
    許多農村小學班級少
    ,教師編制緊,雖說按師生比來看
    ,已達到規(guī)定標準
    ,但是諸于英語、信息技術
    、科學
    、音樂、美術
    、綜合實踐活動這類課程
    ,老教師基本無法勝任。再加上學校管理工作量很大
    ,圖書室
    、閱覽室都是一線教師兼職管理,平時也就是編編材料
    ,來人檢查時開開門
    ,至于圖書報刊的利用方面根本無暇顧及。

    在條件比較好的農村中心小學,也很難實現(xiàn)專職圖書管理員
    。一是因為老教師干不好
    ,年輕教師不愿干,認為這是老頭老太太的事
    ,不能教課才去看閱覽室
    。二是認為這種管理沒有什么作為,一線教師教學成績好了
    ,可以評先樹優(yōu)
    、晉升職稱、發(fā)放獎金
    ,圖書室管得再好也沒有什么好處


    沒有專職人員的確是影響學生閱讀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一些有專職管理員的中學
    ,也很少有學生光顧圖書室和閱覽室
    。一些學校圖書室管理人員由于自我認識的問題,其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仍十分落后
    。學生上課他上班
    ,學生放學他就下班,就是配備了再多的讀書報刊
    ,學生想去看也沒有機會
    。這些專職管理員普遍認為,指導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師的責任
    ,他們只負責管理圖書
    ,而語文教師往往因為不知道圖書室有哪些讀物,無法及時向學生推介


    購置圖書學生沒有話語權
    從目前看
    ,大多數(shù)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都是為了完成某種達標
    、驗收任務而配備的
    ,往往缺乏論證,更沒有征求師生的意見或建議
    。如有的小學圖書架
    、閱覽室桌椅過高,環(huán)境及設施成人化
    ,不適合兒童借閱
    。有的中學書架、書櫥過于粗糙
    ,缺乏文化氛圍
    ,難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圖書購置方面的問題。為了圖省事
    、圖便宜,一些學校大量訂購了沒有經過仔細選擇的圖書
    。據(jù)一位圖書室管理員透露
    ,學校平常不買書,每次購書都是因為檢查臨近
    ,學校忙于應付
    ,根本無暇顧及圖書的質量。有時
    ,干脆讓書商說了算
    ,校長更關心的是打幾折。另外
    ,購買圖書時不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
    ,過于考慮到所謂經典名著。不少學校購書時確實也下了一番功夫
    ,認真審閱書單
    ,可是事與愿違,校長
    、教師喜歡的
    ,學生卻不喜歡,覺得這些書籍沒意思


    由于學生的基礎和興趣愛好有差異
    ,對于圖書會有不同的偏好。然而
    ,很多學校在購買圖書時過于強求統(tǒng)一
    、圖書種類單一。在調查的幾所小學中
    ,適應低年級孩子閱讀的繪本書基本上沒有
    ,圖書種類單一,不考慮學生需求的多樣性
    ,文學類書籍偏多
    ,學生喜愛的科普科幻類、藝術類書籍較少


    圖書報刊是為學生服務的
    ,在訂購時學生卻沒有話語權。面對那些陳腐的圖書
    ,學生被電視電腦“俘虜”也在情理之中
    。加強圖書室建設
    ,應該讓學生說了算,應該讓整天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說了算


    有所農村小學在購書方面的“折騰”很值得借鑒
    。購書之前,該校搞了兩項調查
    ,一是讓每名學生寫下自己喜歡的書目
    ,二是到兄弟學校調查借閱頻率最高的圖書目錄。這樣一番“折騰”下來
    ,雖然為購置圖書添了不少麻煩
    ,可是所購圖書深受孩子們喜愛,借閱率明顯提高


    檢查評估無法起到推動作用
    每個學期
    ,針對學生閱讀的上級檢查很多,但大多數(shù)檢查仍停留在點冊數(shù)上
    。很多檢查人員是行政人員
    ,他們的關注點常常在圖書是否擺放整齊、是否賞心悅目
    。還有細心一點的
    ,會查看衛(wèi)生管理如何,有沒有防火防盜防蟲防潮等措施
    。再有細心的
    ,可能就是翻看借閱記錄了。只要具備上述相關材料就能夠過關
    ,很少在實效性方面作深層次的調查
    。的檢查是走形式。

    還有一些評估
    ,把學校圖書室當成了標準圖書館
    ,分類需要有多少個,每本書上要有多少標簽與印章
    ,有多少制度
    ,相關材料要如何完備,要求電子管理
    。每逢遇到這樣的檢查
    ,學校全體教師都要干上幾個通宵。由于管理成本高
    、借書手續(xù)繁瑣
    ,有的學校在購置圖書時就會猶豫了。

    人是有惰性的
    ,讀書也是一樣
    。如果沒有完善的評估與監(jiān)控機制
    ,一切美好的設想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化教育的轉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

    ,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積累了五千年的經驗
    ,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
    ,是因為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觀念
    ,切實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高度重視道德教育
    ,樹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確目標,并把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完整體系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觀點
    。這就是說
    ,建立一個政權和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而“教也者
    ,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
    ,即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
    ,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增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內容。道德教育必須從修身
    ,即達到身心和諧開始
    ,進而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倫理關系
    。因此,只有教育辦好了
    ,人心得治了
    ,倫理關系協(xié)調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真正長久的幸福生活

    而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
    ,是因為它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
    、宗教教育等構成的完整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特別重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強調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
    ,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應當秉持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理念
    。因此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
    ,都遵循著孔老夫子的這一思想,不論音樂
    、歌舞
    、戲劇、詩詞等等
    ,無不是以宣揚道德
    、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這樣才能使社會的正氣上升
    ,邪氣下降
    。在科學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網際網絡滲透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社會教育對人價值觀的影響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所以我們的文化部門、新聞媒體
    ,網際網絡等
    ,更應當承擔起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為倡導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此外
    ,宗教教育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佛教
    ,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
    。佛陀教育教導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與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本質上是一致的
    。自公元67年佛教傳到中國后
    ,受到中國朝野的歡迎,成為一種高度藝術化的教育
    。而這種藝術化的教育
    ,體現(xiàn)在佛教的建筑、雕塑
    、音樂
    、繪畫之中,成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形成淳樸向善的民風和達到社會的安定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
    ,采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強調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說文解字》把“教”解釋為“上所施
    ,下所效”
    。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
    、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一種理念
    ,因此特別了強調“正人先正己”、“身教勝于言教”
    ,強調了作為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的領導人的道德示范作用
    。在這方面,孔子多次強調說:“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顏淵》)意思是說
    ,領導人的德行好比風
    ,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風向哪邊吹
    ,草就向哪邊倒
    。又說:“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
    ,孰敢不正?”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的說法
    。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上有克讓之風
    ,下有不爭之俗”
    ,“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
    ,“上重義則義克利
    ,上重利則利克義”,“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
    ;小臣不廉
    ,風俗必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纱丝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領導者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形成一個社會良好的社會風尚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孟子繼承了孔子重視領導者以身作則的道德示范作用
    ,他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只有仁人應處于統(tǒng)治地位。不仁的人處于統(tǒng)治地位
    ,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廣大的群眾
    。追溯歷史,在“修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這個士大夫階層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過程中
    ,尤其重視個體品格的高低
    ,重視個體人格的力量,良好的個體道德修養(yǎng)成為為官者首要而基本的條件
    。包拯清正廉明
    、不畏強權的為官品格;海瑞為民請命
    、剛直不阿的風范
    ,都為統(tǒng)治者和平民所敬仰。
    第三
    ,把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通過各種制度建設保證推行道德教育
    中國古代對道德教育的重視,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
    ,而是依靠各種社會制度來加以強化
    。簡單地講,社會弘揚什么
    ,就要通過制度激勵什么
    ;反對什么,就要通過制度約束什么
    。英國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說的好
    ,“當社會不利于人常常運用高尚的情感時,這種情感就會由于缺乏培養(yǎng)而枯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睆倪@個意義上說
    ,從法律、監(jiān)督機制的健全
    、激勵機制的完善上保障和推行道德教育
    ,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古人重視道德教育
    ,但絕不意味著因此忽視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在中國古人那里,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這兩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
    、相互對立
    、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
    、相輔相成的

    例如,為了落實孔子“舉賢才”
    、“舉直措諸枉
    ,能使枉者直”的主張,孟子進一步提出:“尊賢使能
    ,俊杰在位
    ,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這一觀點也為歷朝歷代的開明統(tǒng)治者所接受
    ,因而注重從官吏的選拔
    、考核、監(jiān)察
    、獎勵
    、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漢書》卷6
    ,第167頁
    ,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年版)的主張,這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
    ,著重培養(yǎng)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能力
    世界所有沖突
    、不和諧的出現(xiàn)
    ,根源在于利己與利他之間的沖突。因此,要化解沖突
    ,每個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
    ,而不是去指責對方。孟子對這一點的闡述尤為詳盡
    。他說:“愛人不親
    ,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在《中庸》上也說
    ,“射有似乎君子,失之正鵠
    ,反求諸其身
    。”意思是說
    ,我們做事如果沒有成功
    ,就應當馬上反過頭來從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不足。這正如一個射箭的人
    ,如果他射箭偏離了靶心
    ,他不是去尋找客觀的原因,而是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的技藝不精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酌纤Q道的堯舜禹湯等古代的圣人,都是這樣“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的楷模
    。商朝的湯王,在自己洗臉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話
    ,“茍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
    ,(《大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時時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湯王遇著大旱禱雨時又提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論語·堯曰》)。意思是說
    ,只要我自身有罪
    ,不要因為我的過失殃及到天下百姓的身上。天下的老百姓有罪
    ,都是我自己沒做好
    ,都該由我自身負責。
    在中國古人看來:“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社會風氣的好壞,與社會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
    ,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對社會風氣的好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不僅是每一個領導者
    ,而且每一個普通的人
    ,都應當有這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態(tài)度
    。陳寅恪說過:士大夫無恥
    ,是為國恥。而作為讀書人
    ,作為知識分子
    ,更應當具有這樣的反省能力。應當說
    ,從自己做起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道德觀
    ,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也必須承擔的道義責任。
    古人說:各相責
    ,天翻地覆
    ;各自責
    ,天清地寧
    。如今小至家庭夫婦之間的沖突,大至種族
    、國家之間的沖突
    ,從很多的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之間只知道責怪對方,而不能夠反躬自省而導致的
    。只有人人都能做到“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才能最終化解沖突和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和世界的和平


    孝親觀念的現(xiàn)代意義
    內容摘要:“孝”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
    ,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guī)范之首而倍受推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和追求個人自由
    、權利意識的蔓延,使得孝親觀念越來越為人們所忽視
    。從而也出現(xiàn)了很多人倫關系失調
    、家庭關系紊亂等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多方面的
    ,重新認識和提倡儒家倫理中重視孝道的思想
    ,對于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主題詞:家庭美德 孝敬 尊老 儒家倫理
    對于現(xiàn)代家庭關系問題的討論
    ,筆墨日益集中于夫妻雙方關系的處理和協(xié)調
    ,這是否意味著現(xiàn)代家庭中子女越來越少地關注對父母的贍養(yǎng)與孝敬問題?易言之
    ,傳統(tǒng)社會中濃厚的孝親觀念在現(xiàn)代家庭中還處于何種地位
    、起著多大的作用呢?帶著這個疑問
    ,筆者對當代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問題進行了訪談調查

    調查是在煙臺開發(fā)區(qū)的一個居民小區(qū)中進行的。由于地處開發(fā)區(qū)
    ,集中了許多年輕的和中年的夫婦
    ,與地處開發(fā)區(qū)的特點有關,這里聚集的年輕人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好的文化素質
    。我們的訪談對象集中于那些與兒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
    ,了解他們對兒女的孝親觀念的看法。這些回答似乎反映了某一年齡段(25--35歲)
    、某一文化層次(大專以上學歷)的城市青年(或中年)人對孝親問題的態(tài)度


    在談及兒女對父母是否“孝敬”的問題時,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
    。然而
    ,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們聽來,都帶有一種“知足常樂”的無奈
    。在他們看來
    ,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兒女的照顧
    ,就很滿足了
    。而這種滿足似乎來自于與那些歧視打罵父母
    、吃父母的、要父母的
    、拿父母的兒女的對比
    。從他們的談話中還得知,對于洗衣
    、做飯
    、照看孩子等家務,他們也都心甘情愿地承擔了
    ,目的是為了在自己能干活的時候
    ,不要成為子女的包袱。至于象子女不高興了
    ,說話時不在乎父母的感受
    、甚至帶有訓斥的口吻等情況,他們也以“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心態(tài)接受了
    。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來自于與孫子
    、外孫的感情交流
    ,而來自于兒女的卻很少。兒女也沒有很好地意識到應該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
    ,而把孝僅僅理解為贍養(yǎng)父母
    。這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孝”的理解相距甚遠。
    “孝”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
    ,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
    、行為規(guī)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
    、孟子的“仁之實,事親也者”(《孟子·離婁上》)
    、《孝經》上的“孝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都把孝視為仁
    、義的根本
    ,“人倫之公理”
    。后世的思想家和歷代統(tǒng)治者也把它當作維護社會倫理關系和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
    ,并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孝”的含義
    、內容以及各種具體要求


    I.
    孝道為什么這樣為古人所重視呢?
    在儒家思想家看來
    ,孝敬是性德
    ,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講人性本善
    。人性的本善體現(xiàn)在人生而具有的惻隱之心
    、是非之心、辭讓之心
    、羞惡之心的基礎上
    。而建立在父子親情這種自然的倫理關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體現(xiàn)出人生而具有的惻隱之心等
    。因此
    ,講孝最容易開發(fā)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顯
    。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這個根本的基礎上的
    。因此,這個字絕對不能疏忽
    。理解了這個字
    ,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從孝這個字的構成來看
    ,孝是一個會意字
    ,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
    。孝這個字的含義就是說
    ,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不是兩個
    。如果有兩個這個觀念
    ,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
    ,過去無始
    ;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
    ,無始無終是一體
    。在外國,中國人還保持著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
    ,外國人不理解
    ,問:幾百年
    、幾千年前的祖先,認都不認得
    ,還祭祀他們干什么
    ?但是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道理
    。中國人祭祀祖先
    ,這個情存的深厚!遠祖不忘
    ,對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
    ?儒家從縱的方面講孝的教育,從橫的方面
    ,則講兄弟之間的悌
    ,又把它推廣到“四海之內皆兄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孝悌教育做好了,整個社會的人倫關系就自然會井然有序了

    推行孝道責任重大的是老師
    。因此,孝親和尊師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儒家特別強調尊師重道的重要
    ,強調老師的恩德與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這在古禮中表現(xiàn)的特別明顯
    。在《禮記》中記載
    ,男子20歲行冠禮。從此以后
    ,他的祖父母
    、兄弟姐妹等親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稱他的字
    ,甚至連皇帝也是如此
    ,都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敬。只有父母一生都可以稱他的名
    ,還有就是老師也可以稱他的名
    。可見
    ,老師與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
    。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去世
    ,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喪三年
    。皇帝接見老師
    ,也要降階
    ,不能以君臣之禮接見
    ,而必須以賓主之禮接見,即皇帝站在東面
    ,老師站在西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姡寮覍煹雷饑朗呛蔚鹊闹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把孝道和師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儒家講的孝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要養(yǎng)父母之身
    ,而且要養(yǎng)父母之心
    、父母之志,不能讓他們常常擔心
    。如果自己常常讓父母擔憂
    ,那就對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
    。例如
    ,到學校讀書,功課不好
    ,讓母親擔憂
    ,就是不孝;不敬老師
    ,和同學不能相處
    ,讓父母擔憂,就是不孝
    ;蹋進社會
    ,工作不認真負責、不盡心盡力
    ,讓父母擔憂
    ,是不孝;對長官不盡忠
    ,是不孝
    ,與同僚不能合作,讓父母擔憂
    ,也是不孝
    。因此
    ,《論語》上講:孝就是能夠做到“父母惟其疾是憂”,即父母僅為其疾病擔憂
    ,而完全不必為任何其它事情擔憂
    。可見
    ,一個常常懷有孝心的人
    ,就幾乎是一個完人了。因此
    ,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
    ,是不無道理的。
    II.
    古代關于孝的有些論述和要求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作用
    ,而且對于我們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諧也仍有可供借鑒的內容
    。從現(xiàn)代社會與現(xiàn)代文明觀念出發(fā),儒家所講的“孝”
    ,其合理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
    ,贍養(yǎng)父母。早在《尚書·酒誥》中就提出了“嗣爾股肱
    ,純其藝黍稷
    ,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
    ,用孝養(yǎng)厥父母”
    。意思是說,臣民之所以努力種植各種谷物
    ,是為了事奉他們的父兄
    。農功既畢,牽著牛車將谷物運到遠處去貿易
    ,也是為了奉養(yǎng)他們的父母
    。這里就提出了贍養(yǎng)父母的道德問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娊洝飞弦灿泻芏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一再強調子女應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如《詩經·小雅》云:“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出我腹我”
    。意思是說:爹生我,娘養(yǎng)我。撫摸我
    ,愛護我
    ,養(yǎng)大長大教育我,照顧我啊掛念我
    ,出門進門抱著我
    。因此,子女贍養(yǎng)父母
    ,也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作為儒家經典的《孝經》,更是把贍養(yǎng)父母作為庶人的主要孝道
    ,指出:“用天之道
    ,分地之利
    ,謹身節(jié)用
    ,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姡瑐鹘y(tǒng)儒家倫理對于贍養(yǎng)父母是十分重視的
    。有時候
    ,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圍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證,規(guī)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處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⒔洝の逍姓隆酚校骸拔逍兄畬偃В锬笥诓恍ⅰ钡恼f法
    ,規(guī)定對不孝者要“斬首梟之”
    。北齊律首創(chuàng)“重罪十條”,而其中不孝罪為“十惡不赦”的罪名之一
    。唐律規(guī)定
    ,罵祖父母與父母的要處以絞刑,毆者處以斬刑
    ,從而對不孝的種種罪行作出了更具體的處罰


    第二,尊敬父母
    。一般人認為贍養(yǎng)父母就是盡了孝道
    ,針對這種看法,孔子說:“今之孝者
    ,是為能養(yǎng)犬馬
    。皆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就是說,僅僅把“養(yǎng)”作為“孝”的標準
    ,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對于養(yǎng)犬馬而言,也是“養(yǎng)”
    ,不敬重父母
    ,就與養(yǎng)犬馬無法區(qū)別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抖Y記·祭義》上也講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事奉父母
    ,重要的是子女從內心發(fā)出對父母的真誠的尊敬之情
    ,保證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們心情愉悅
    。所以孔子說:“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
    ;有酒食
    ,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
    。意思是說,事奉父母時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
    。有事情子女去做
    ,有酒食讓父兄先吃,這樣做就能稱得上是孝了嗎
    ?對父母和顏悅色
    ,尤其要表現(xiàn)在當父母犯錯誤的時候,不能發(fā)火:“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勞而無怨”(《論語·里仁》)
    。意思是說
    ,侍奉父母
    ,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輕微委婉的勸說
    ,操勞而沒有怨言
    。可見
    ,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視為孝行的高層次要求
    。養(yǎng)與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
    。因此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禮記·祭義》)
    ,孟子也說:“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

    第三
    ,“尊老”
    。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關系,還擴大到家族親戚之間
    ,如《禮記·坊記》提出
    ,“睦于父母之黨
    ,可謂孝矣”
    ,主張“入則孝,出則悌”
    ,即在家孝敬父母
    ,出外尊敬長者,把家庭敬老觀念推廣到社會
    。自漢代以來
    ,儒家的尊老、愛老
    、養(yǎng)老的倫理觀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
    、風行于社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袄衔崂弦约叭酥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成為人們奉行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而且也要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來,至少要做到以上幾點
    ,才能稱得上是“孝”
    ,以這種標準來衡量今天的“孝”子
    ,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難名副其實了。一些在古人看來是孝敬父母的起碼要求和必備禮節(jié)
    ,在現(xiàn)代許多年輕人眼中無異于“天方夜譚”
    。實地訪談的結果表明,要使兒女總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愉色婉容”
    ,已經很難做到了
    。至于子女偶爾不高興向父母發(fā)點脾氣,在一些家庭中已成為“家常便飯”
    。而這些老人卻只是默默忍受了
    ,總覺得比起那些“不肖”子孫而言,自己的兒女已經做得不錯了

    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親觀念尚且如此
    ,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農村子女對待老人的態(tài)度就可想而知了
    。對這一點雖然沒有做過專門的調查
    ,但翻開反映老農生活的報刊雜志,親生兒女(兒媳)打爹罵娘
    、遺棄侮辱父母
    、視父母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隨處可見,許多老人凄涼悲苦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眼前
    ,令人目不忍睹
    。這與中國儒家倫理歷來倡導的養(yǎng)親、尊親
    、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III.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曾經影響中國人上千年的孝親觀念的衰退呢?
    其一
    ,對傳統(tǒng)孝道的猛烈批判
    ,忽視了傳統(tǒng)孝親觀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
    、尤其是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以后的十年文革期間
    ,孝道連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們從不同角度
    、各個方面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與危害
    。不可否認,傳統(tǒng)孝親觀念是在重視閱歷和經驗的農耕社會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在漫長的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中受到宗法等級制度的深刻影響,“孝”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宗法等級色彩
    ,有許多愚忠愚孝的內容和阻礙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因素
    。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母在
    ,不遠游
    ,游必有方”(《論語·里仁》)、“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等等
    。但是,應當明確的是
    ,這些消極的因素并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
    。同時,對儒家經典中的這些論述
    ,也不能作斷章取義的曲解
    。由于一些人對傳統(tǒng)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
    ,在當代社會產生了不良社會后果

    其二,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
    ,淡化了子女養(yǎng)親敬親的義務感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尤其是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侵蝕
    ,一些人的個人主義
    、功利主義等思想意識急劇膨脹
    ,自我表現(xiàn)中心
    ,自私自利。例如有些人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
    ,認為
    ,老人只有消費,沒有生產
    ,是一種累贅
    、一種負擔,敬老觀念日漸淡薄
    ,甚至骨肉至親
    ,也不喜歡家中有隨時需要照顧的老人同住。只有極少數(shù)需要老媽媽幫忙看家
    、煮飯
    、洗衣服
    、帶孩子的,才愿意與老人同住
    。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錢
    ,不構成子女的負擔,兒女才樂意與他們同住
    ,親自奉養(yǎng)
    。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
    ,即妻子與兒女
    ,沒有父母,不盡人子之責
    ,不贍養(yǎng)扶助父母
    ,甚至歧視、虐待父母
    。這不但破壞了家庭的友愛和睦
    ,給父母在經濟上造成極大困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痛苦
    ,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敬老傳統(tǒng)
    。就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儒家的“必養(yǎng)且敬”的孝子標準簡化為“必養(yǎng)”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當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量打爹罵娘、不顧父母之養(yǎng)等“大逆不道”的現(xiàn)象時
    ,那些尚能贍養(yǎng)父母的人就成為“孝子”
    。這也就不難理解那些能夠受到子女贍養(yǎng)照顧的老人們那種“知足常樂”的心情了。

    當然
    ,以上這些現(xiàn)象的產生
    ,也是與我們社會生活的變動和教育的脫節(jié)是分不開的。在這種社會條件下
    ,大力弘揚傳統(tǒng)孝德尤為重要
    。弘揚傳統(tǒng)孝德,必須首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
    。這是因為
    ,現(xiàn)在中國正處于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時期,一些持激進觀點的人對曾經扮演過封建道德的孝親觀念能否在現(xiàn)代家庭倫理關系的協(xié)調上起到積極作用持有懷疑甚至否定態(tài)度

    IV.
    那么
    ,在當代中國弘揚傳統(tǒng)孝親美德的根據(jù)和價值在哪里呢?
    從道德的發(fā)展來看
    ,社會主義道德不是憑空產生的
    ,而是對過去人類一切優(yōu)秀道德的繼承與發(fā)展
    。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根植于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并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
    ,而是棄糟取精
    。盡管傳統(tǒng)道德中含有其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性的內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視的超越時代的可繼承的內容
    。例如
    ,傳統(tǒng)孝道中的養(yǎng)親、尊親美德
    ,一方面有利于維系人類的種族繁衍
    ,符合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有其客觀物質的基礎
    ;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和睦親情
    ,維系人類家庭,是血緣親情的自然表現(xiàn)
    ,具有主觀心理的根據(jù)
    。又如傳統(tǒng)孝道中的敬親、尊老美德
    ,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把孝悌作為仁之本,“愛人”首先從愛父母做起
    ,然后愛其族人
    、愛其長上、愛其民族
    、愛其國家
    。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
    ,易于為人們所接受
    。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愛的人,怎么可能讓他真心實意地去愛他人
    、愛民族
    、愛國家呢?可見
    ,弘揚敬親、尊老美德
    ,有助于維持社會秩序
    ,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因此
    ,孔子有“其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論語·學而》)的說法
    ,《孝經》上也有“長幼順故上下治”的說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孝親觀念的教育是維持良好的社會倫理秩序的根本。而當代西方國家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
    、法治相對健全的情況下
    ,仍然出現(xiàn)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齡下降等現(xiàn)象
    ,無疑與夫妻關系失調
    、家庭崩潰、父子失教的狀況有關


    可見
    ,傳統(tǒng)孝親美德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有值得我們去挖掘的諸多合理成分
    。我們不能因為它存在某種缺點就對它完全否定
    。對于這一點,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談到:“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
    ,便排斥舊道德
    ,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
    ,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
    ,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
    ,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談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
    ,尤其比各國進步的多”
    ,“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民族主義》第六講)。新加坡
    、韓國
    、日本等受儒家文化深刻熏陶的東方國家,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儒家孝道的積極方面
    ,才在發(fā)展物質文明的同時
    ,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對當前中國社會大量出現(xiàn)的不養(yǎng)老
    、不敬老現(xiàn)象以及新加坡
    、韓國、日本等東方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孫中山先生的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總之
    ,基于他國的經驗和中國的現(xiàn)狀,對儒家傳統(tǒng)孝親觀念進行全面的剖析和鑒別
    ,吸取其中有價值的合理思想
    ,在家庭中強調“孝”的美德,在全社會提倡養(yǎng)親
    、尊親
    、敬老的社會風氣,對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處境
    、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人倫關系
    、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等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cgf/886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你未必萬丈光芒
    ,但你溫暖有光
    1你未必萬丈光芒
    ,但你溫暖有光。2一物降一物
    ,錢能降萬物
    。3我就想配的上我所想,我的肩膀能撐起我想要
    。4努力讓自己發(fā)光
    ,對的人才會迎光而來。5哪來的天生優(yōu)秀
    ,都是一步一個坑踩過來的 ,但你溫暖有光.png" alt="你未必萬丈光芒,但你溫暖有光" onerror="nofind(this)" >
    傳說的荊棘鳥
    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話!
    做人
    ,知理
    ,知足,知趣
    !進退有度
    ,心寬有福,相處舒服
    ,事事順意
    !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做事,寬容誠懇的心態(tài)為人
    ,贈人玫瑰
    ,手留余香!懂得惜福把握當前一切
    ,珍惜該有的幸福人生
    !人和人之間,不一樣的個體
    ,不一樣的心態(tài) !.png" alt="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話!" onerror="nofind(this)" >
    不要活得跟缺心眼似的
    三月三
    ,上巳節(jié)
    ,讓我們重拾古人風雅
    詩詞歌賦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