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擔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到了上海
,此行目的就是視察文物圖書的保存情況
。黃裳和鄭振鐸相交甚篤
,黃裳時任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膮R報》主筆。 兩人在走訪過程中
,聽到一家書店店主說起這樣一件事
。上海一戶人家稱量出了一大批舊書,都已捆好堆在廢品站
,第二天就要送到造紙廠去。這位店主當即找到廢品站,愿意以合理的價格收購書籍
,要求挑選一下。廢品站很不情愿
,理由是這一捆捆舊書都已經(jīng)扎好
,從每捆能選出幾本是毫無把握的
。書店店主看到這些舊書塞滿了廢品站
,甚至都頂?shù)搅颂旎ò澹M盡唇舌
,人家也只是打開了一捆,從中選出了兩本書:明朝萬歷新安諸黃所刻的《羅漢十八相》大方冊
,是最精的徽派版畫
;另一冊是黑格舊抄的《續(xù)復古編》
,是顧氏秀野草堂的藏書
。兩人都喜歡收藏書籍,對祖國文化遺產(chǎn)極其熱愛
。聽到上述消息
,感到萬分痛心
,這可怎么辦 思前想后,鄭振鐸認為:中央政府保護文物圖書的法令和宣傳都是極為重要
、極為迫切的工作。此外
,必要的經(jīng)濟措施也是不可忽視的。 國家應(yīng)該用能讓百姓接受的價格來收買有價值的古書
,同時對積極配合的給予表彰,就可以阻止珍貴書籍被銷毀
。這樣比發(fā)文件效果好,能將上海乃至全國城鄉(xiāng)每一角落有價值的古文獻保存下來
。對國家來說,這筆經(jīng)費是極為有限的
。他立即向上級進行匯報
。 得到上級支持后
,鄭振鐸既焦急又激動。當即組織了大量書店老板和店員到各廢品站揀選
、購買即將運走的“廢紙”。 過了一段時間
,黃裳和一些藏書家被邀請參觀揀選出來的書籍
。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大量殘存?zhèn)魇赖墓偶姹荆械倪€是是幾百年來未見著錄的書
,這讓黃裳和藏書家們欣喜若狂
。微信號 :aishangsanwenba
微博:@散文精選

掃碼關(guān)注
記述魏晉文人軼事的是哪部筆記小說?
《世說新語》是南朝臨川王劉義慶(403~ 444年)組織文人編寫的
,梁代劉峻為這本 書作了注,它是一部以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筆記小說
。劉義慶(403 ~ 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時期文學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螘繁緜髡f他“性簡素,寡嗜欲”
。他喜愛文學,這為他后來組織編書提供了可能
。他 是劉宋王權(quán)的宗室
,世襲了臨川王的爵位,并且擔任荊州刺史等官職
。在擔任荊州刺史的8年,他政績斐然。后來
,他擔任江州刺史
,一年后,因為同情被貶的王義康觸怒了文帝, 被調(diào)回京城
,改任南京州刺史
、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
。不久之后
,以生病為理由告老還鄉(xiāng),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去世
。
除了《世說新語》以外,他還著有《幽明錄》
,是一本志怪小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勒f新語》原書共8卷
,劉孝標注本分為10卷
,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內(nèi)容只剩下3卷,分為德行
、言語、政事
、文學、方正
、雅量等共36門,全書共有古史1000多則
,記述了自漢末到當時的一些名士貴族的軼事趣聞
,其中主要是人物評論和文人們的風流韻事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含蓄
,文字雋永
,流傳出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牡某烧Z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妒勒f新語》的藝術(shù)成就很高,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把它的藝術(shù)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
,記行則高簡瑰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妒勒f新語》中劉孝標注的各類人物1500多個,基本覆蓋了各個階層
,無論帝王將相
,還是隱士
、僧侶,都包括在內(nèi)
。它對人物的描寫
,無論相貌
、才學
、心理
,都表現(xiàn)得酣暢 淋漓
,使之躍然紙上,如同站在了讀者面前
。
鄭振鐸虎口搶文獻
鄭振鐸先生對中國古籍文化的貢獻的故事
1937年日本侵略軍攻占上海后,為保護祖國文獻不被掠奪
,鄭振鐸與“文獻同志保護會”的同仁一起
,肩負起此重任
。數(shù)年來,經(jīng)他們之手“搶救”出大量珍貴的古籍文獻
,為保存中華文化遺產(chǎn)做出了重要貢獻
。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藏書家和出版家
,1937年在日軍攻占上海的“八·一三”事變以后,他又擔負起了保存中華文獻的重任
,為國家“搶救”出大批珍本古籍
,其功德無量。
1937年日軍攻占上海后
,許多文化人都離滬去了后方,但鄭振鐸沒有走
,他毅然留在上海
。東南數(shù)省相繼淪陷后
,江浙皖以及上海藏書家所藏珍本圖籍紛紛散入上海舊書肆,不僅日寇和漢奸攫取搶購
,更多的將會流到海外
。鄭振鐸深感“這些兵燹之余的古籍如果全部落在美國人和日本人手里去
,將來總有一天,研究中國古學的人也要到外國去留學”[1]
。最重要的是
,偽滿“華北交通公司”等機關(guān)也在收書
,并以府縣志及有關(guān)史料文獻為主體
,居心叵測。就當時而言
,可用做調(diào)查資源、研究地方情報及行軍路線
;從長遠來看
,則足以控制我民族史料及文獻于千百世。一想到此
,他憂心如焚
,然而又沒有“挽狂瀾”之力
。同時
,某家某家的書要散出的消息又不斷傳出,一些有失道德的書商也圖謀乘亂發(fā)財
,這使他日夜焦慮不安,亟思“搶救”之策
。是時,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
,光華大學校長張詠霓,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張元濟
,考古學家、版本鑒定家
、收藏家張鳳舉四人,也因職位或任務(wù)關(guān)系留在那里
。鄭振鐸和上述幾位關(guān)心文獻的人士
,痛惜國寶散失
,每日聚商挽救辦法,最后決定立即行動起來
,搶救文獻
。鑒于個人經(jīng)濟力量實在有限,而流散圖籍甚多
,于是由鄭振鐸發(fā)起
,五人聯(lián)名于1940年1月5日向重慶當局發(fā)電報,要求撥款搶救民族文獻
。
此前的兩年中
,鄭振鐸已經(jīng)以個人之力擔負起拯救中華文化典籍的重任
,其中所獲國寶《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不下于‘內(nèi)閣大庫’的打開
,不下于安陽甲骨文字的發(fā)現(xiàn)
,不下于敦煌千佛洞抄本的發(fā)現(xiàn)。[2]”盡管如此
,他畢竟勢單力薄
,深感力不從心。他曾說
,“夫保存國家征獻,民族文化
,其辛苦固未足埒攻堅陷陣
,舍生衛(wèi)國之男兒
,然以余之孤軍與諸賈競
,得此千百種書,誠亦艱苦備嘗矣
。”不過他還是竭盡全力去做
,“雖所耗時力,不可以數(shù)字計
,然實為民族效微勞
,則無悔矣![3]”就表明了他的決心
。
當時上海的形勢甚為緊張,就在1月4日
,鄭振鐸得何炳松等人電話告知,敵偽已列黑名單共14人
,皆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的負責人
,將下毒手綁架
,囑防之。鄭振鐸被迫轉(zhuǎn)移借宿他家
,但他十分堅定
,仍與諸先生為爭取當局支持搶救文獻之事而奔波。他曾說:“我輩書生
,手無縛雞之力,百無一用
,但卻有一團浩然之氣在
。橫逆之來,當知所以自處也
。[4]”
1月10日
,國民黨中宣部部長兼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長朱家驊和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復電
,雖表示贊成“創(chuàng)議在滬組織購書委員會,從事搜訪遺佚
,保存文獻,以免落入敵手
,流出海外”,但又說“惟值滬上抗戰(zhàn)時期
,籌集巨款深感不易,而匯劃至滬尤屬困難
。如協(xié)助政府目前力所不及,將來由中央償還本利
,收歸國有
,未識尊見以為如何?[5]”重慶來電所述當是實情
,但解決的辦法似有“踢皮球”之嫌。不過
,在鄭振鐸等的力爭下,最終還是同意撥款搶救古籍
。
幾天后,何炳松登門告訴鄭振鐸
,教育部已派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來滬
,并告教育部下決心在滬搶救收購民族文獻(后由“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即前“中英庚款董事會”撥款購書)
。當時鄭振鐸正發(fā)高燒在家
,聞訊大喜
,立即又扶病奔走。經(jīng)研究擬推張元濟主持其事
,但張老以年高而力辭不就
,只好轉(zhuǎn)推張詠霓、鄭振鐸等4人具體負責
。數(shù)日后
,幾人再次碰頭商談購書事宜
,認為以私人名義或尚可公開的幾所學校如暨南大學、光華大學及涵芬樓(商務(wù)印書館圖書館)的名義購書為宜
。經(jīng)過商討,最后一致同意成立“文獻保存同志會”
,并表示“自今以后,江南文獻
,決不任其流落他去
。有好書,有值得保存之書
,我們必為國家保留之
。此愿蓄之已久
,今日乃得實現(xiàn),殊慰![6]”具體分工為:張鳳舉與鄭振鐸負責采訪
,張元濟負責鑒定宋元善本
,何炳松
、張詠霓則負責保管經(jīng)費。鄭振鐸雖分工負責采訪
,但他生性積極,實際上所做的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職責范圍。
自這以后
,鄭振鐸等便立即行動起來,開始了一場艱巨而有意義的工作
。如果說前二年鄭振鐸替國家收書是以個人的力量,自發(fā)的
,出于“嗜書如命”的愛好,而這時“搶救”民族文獻的工作
,卻是以國家的力量,有計劃
、有組織的
,體現(xiàn)了富有正義感的愛國學者對中華文化的熾熱情感
。購書的目標,原則上以收購江南若干“藏書家”之書為主
。未出者擬勸其不售出
,不能不出售者則設(shè)法為國家購下。當鄭振鐸購下蘇州玉海堂劉氏藏書以及群碧樓鄧氏的收藏之后,書商們開始騷動了
,這些藏家的收藏原本都是書商“逐鹿”的目標
,久思染指而未得,如今遇到強勁對手
,自知無力抗衡,也知道如此江南一帶不會再有所獲
,于是他們便轉(zhuǎn)移目標,常到鄭振鐸家里走走
,并不時攜帶些好的書樣
。鄭振鐸望之心喜
,和張詠霓、何炳松二先生商量后
,也豪不猶豫地收留下來。
這樣一來
,書商們便一天天多起來,鄭振鐸的家門庭若市
,“樣本”堆了好幾箱。他不時要和諸位先生相商
,往來的信札摞起來有一尺多高。那時
,鄭振鐸已沉浸在收書之中
,用他的話說,“我竭力地在做這件事
,幾乎把別的什么全都放下了
,忘記了
。我甚至忘記了為自己收書。我的不收書
,恐怕是二十年來所未有的事
。但因為有大的目標在前
,我便把‘小我’完全忘得干干凈凈
。[7]”此話言之綽綽,因為鄭振鐸本人就是一位藏書家
,他的最大嗜好就是去書肆“淘金”,數(shù)十年來,他搜集有許多珍本秘籍
,如果不是這場戰(zhàn)爭,如果不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他是絕不會放棄自己的目標
。
從鄭振鐸致張詠霓的信中可看出
,舉凡當時珍本圖籍從藏家散出的信息,以及收購
、論價等工作
,因何炳松、鄭振鐸同在暨南大學不時相會
,大都兩人先行商定,然后征得張詠霓同意后辦理
,即支付書款。從1940年1月至1941年12月
,前后不到兩年時間
,鄭振鐸為購書事宜致張詠霓的信就達二百七十封之多
,其中最多的一個月寫有二十一封信。信中除談及購書之事外
,時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
,從中可以看出鄭振鐸的拳拳報國之心
。這里不妨摘錄兩段:
“我輩對于國家及民族文化均負重責
;只要鞠躬盡瘁
,忠貞艱苦到底
,自不至有疵議
。蓋我輩所購者
,決不至浪費公款一絲一毫;書之好壞
,價之高低
,知浙自必甚明了也!一方面固以節(jié)儉為主,同時亦應(yīng)以得書為目的:蓋原來目的
,固在保存文獻也。浪費
,亂買,當然對不住國家
;如孤本及有關(guān)文化之圖書,果經(jīng)眼失收
,或一時漏失,為敵所得
,則尤失我輩之初衷,且亦大對不住國家也
。故我不惜時力
,為此事奔走
。其中艱苦誠是‘冷暖自知’。[8]”“我輩自信眼光尚為遠大
,責任心亦甚強
,該做之事決不推辭。任勞任怨
,均所甘心
。為國家保存文化
,如在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只有向前,決不逃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懊恳荒罴扒胺綉?zhàn)士之出生入死,便覺勇氣百倍
,萬苦不辭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9]
鄭振鐸為收書
,還專門刻了兩枚圖章。據(jù)他后來回憶
,“我們曾經(jīng)有一顆長方印:‘不薄今人愛古人’
,預備作為我們收來的古書
、新書的暗記
。這是適用于任何圖籍上的
,也表明了我們的態(tài)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0]另一章殆為“書生本色”
,用于立銀行帳號
。自“文獻保存同志會”成立之日起
,鄭振鐸除在暨南大學授課外,所有課余時間都投入搶救工作
。他整日接待書商
,版本圖籍一一鑒定論價,并常常為購書款的多少而與書商討價還價
,煞費苦心
,正如他給張詠霓信中所說的“為公家購書
,確較私人不易。我為自己購書
,如為我所喜者每不吝重值
;但為公家購書
,則反議價至酷
。”每天收來之書
,還要經(jīng)他點查
、登記
、編目然后裝箱運送
。儲藏本有專人,但他還要親自檢點
。為了預防不測
,對于重要的孤本珍本
,還設(shè)法錄副,或影印或拍照曬印
,工作
相當繁重
。鄭振鐸自接手這一工作后又恢復了往日的激情,天天可以見到那么多新奇的書
,精美的書,未之前見的書
,得以先睹為快,這對他來說是何等的幸事
。作為一個文化人,鄭振鐸何所求?
為了動員所有愛國文人一起加入這極有意義的“搶救”工作
,6月25日,鄭振鐸作《保衛(wèi)民族文化運動》一文
,號召愛國進步文化工作者“要在這最艱苦的時代
,擔負起保衛(wèi)民族文化的工作”。編者在《編后記》感謝作者“在萬忙中寫的論文
,他向戰(zhàn)斗的文化人發(fā)出一個似乎迂遠而其實是急迫的呼聲”。
由于上海的形勢日趨緊張
,鄭振鐸害怕所收的圖籍再得而復失
,那將是多么令人傷心。他在給張詠霓信中曾指出:“現(xiàn)在此間環(huán)境日非
,無人能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在收書的同時
,他將一些重要的圖籍和史料重游影印出版,該叢書后定名為《玄覽堂叢書》
,這是后話了
。
同年底,國民政府教育部又派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徐鴻寶來滬
。徐為國內(nèi)著名文物
、版本鑒定專家
,除負有其他使命外
,將留滬協(xié)助鑒定收購善本工作。
圖書收購后
,鄭振鐸還要忙于將“善本”分類、編目
,“一年以來
,瘁心力于此事,他事幾皆不加聞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北M管工作相當艱苦
,但鄭振鐸一想到得這么多的好書,一切都拋之腦后
。他不無自豪地說
,“我輩所得,有數(shù)大特色:一是抄校本多而精
;二是史料多且較專;三是唐詩多且頗精
。”
上海淪為孤島后
,日寇即派特務(wù)進駐上海郵務(wù)管理局檢查往來信件
。當時
,鄭振鐸發(fā)出的郵件很多
,大都和搶救版本圖籍有關(guān)
,如果一旦被日寇查出
,搶救古籍之事將功敗垂成
。恰好文友唐?(著名文學家)為郵局郵務(wù)員
,鄭振鐸通過他將購書印書的有關(guān)郵件寄到重慶及香港,以避免敵偽的檢查
。唐?每天有機會在日寇檢查郵件離去之后、郵袋封口之前
,將委托付郵的信件投入郵袋后封口
,這樣萬無一失。由于有了他這條內(nèi)線
,其后到重慶和香港的郵件都是走的這條路并安全抵達
。
1941年4月底
,歷經(jīng)1年多的時間,鄭振鐸終于結(jié)束了圖書的購置工作
,隨后開始編制“善本書目”。自6月
,鄭振鐸就開始忙于裝書、寄書
。這也是一件相當繁重的工作,隨時都會遇到危險
,他每天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干
,一批接一批的寄
。白天忙于此事,晚上還要編寫書目
,忙得不可開交
。
7月24日,徐鴻寶攜帶著精品兩大箱離滬
,鄭振鐸去送行,回來后寫信告張詠霓“再有半月
,‘善目’中物
,必可全部運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焙髞硭貞浾f:“國際形勢一天天緊張起來
,上海的局面更一天天的變壞下去。我們實在不敢擔保我們所收得圖書能夠安全的庋藏
,不能不作遷地之計。首先把可列入“國寶”之林的最珍貴古書八十多種
,托徐鴻寶先生帶到香港,再由香港用飛機運載到重慶去
。整個打包郵寄的工作
,整整地費了我們近兩個月的時間”。徐鴻
寶抵港后
,來電催鄭振鐸攜第二批善本書去港
。原本準備先行離滬的鄭振鐸由于手上事多未能完結(jié)而放心不下
,遂決定暫不走
,到8月初運書之事基本告竣
。
由于資金有限,購書時慎之又慎
,間有錯失良機
,使有些圖籍未能得到,對此
,鄭振鐸非常傷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靶闹兄翞閼崙俊保敖K夜彷徨
,深覺未能盡責
,對不住國家!”鄭振鐸就是這樣一位極認真負責的人,希望所做工作能完美無缺
,雖已盡力并足以自慰
,但仍感美中不足
。
12月7日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次日日軍進占“租界”,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肮聧u”最后淪陷
。當日鄭振鐸一早就趕到暨南大學參加校務(wù)會
,會上決議:“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jīng)過校門時
,立刻停課,將大學關(guān)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编嵳耔I堅持上完“最后一課”
,在10點30分見到日軍車開來時
,他“立刻挺直了身體,作出了立正的姿勢
,沉毅的蓋上了書本
,以堅決的口氣宣布:‘現(xiàn)在下課!’”。再現(xiàn)了當年法國作家都德《最后一課》中的愛國情結(jié)
。
從9日至16日,整整一個星期
,鄭振鐸每天都在搬運自家的藏書
。一部分運到另租的一處
,一部分重要的宋、元刊本
,則分別寄藏到張乾若先生及王伯祥先生處
。他動員全家一起上陣,連孩子們也在內(nèi)
,還有幾位書店里的伙計幫忙
,僅搬書就耗去了二千多元。
“一二·八”以后
,鄭振鐸的“搶救”工作也隨之停頓
,一是因經(jīng)濟來源中斷;二是敵偽無孔不入
,決難允許象他們這樣的一個組織存在;三是為了書籍個人安全
,他也不得不離開家
。12月16日,鄭振鐸被迫離家避難
。他回憶道“我沒有確定的計劃
,我沒有可住的地方,我沒有敷余的款子
。只隨身攜帶著一包換洗的貼身衣衫和牙刷毛巾
,茫茫的在街上走著
。這時候我頗有殉道者的感覺,心境慘惶
,然而堅定異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從1940年春至1941年初冬,鄭振鐸等為國家收書
,雖前后不過兩年時間
,卻搶救、搜羅了不少重要文獻
,江南著名藏書家,包括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
、趙氏舊山樓等所藏圖書,凡有散出的大都歸為國有
,計珍本圖籍三千八百余種
,約一萬八千余冊
,其中宋
、元刊本三百余種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半m不能說‘應(yīng)有盡有’
,但在‘量’與‘質(zhì)’兩方面卻是同樣的驚人
,連自己也不能相信竟會有這么好的成績!
”當時北平圖書館(現(xiàn)北京圖書館)編有《館藏善本圖書目錄》四冊
,錄有善本書僅三千九百種
,而“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的珍本圖籍卻相當于當年國家原藏之數(shù),其成績相當可觀
。
葉圣陶后來說:“當時在內(nèi)地的許多朋友都為他的安全擔心
,甚至責怪他舍不得離開上海,哪知他在這個艱難的時期
,站到自己認為應(yīng)該站的崗位上
,正在做這樣一樁默默無聞而意義極其重大的工作
。”
對于鄭振鐸等為國家搶救文獻
,徐鴻寶給予高度評價
,他在致蔣復璁信中說
,“心專志一
,手足胼胝,日無暇晷
,確為人所不能
,且操守堅正,一絲不茍
,凡車船及聯(lián)絡(luò)等費,從未動用公款一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绷攘葦?shù)語,勾勒出鄭振鐸等人的一身正氣
。
當年“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的珍本圖籍
,曾編有目錄
,現(xiàn)不知流向何處
。全部圖籍根據(jù)鄭振鐸致張詠霓書信及其他著錄
,大約可分三部分:
一、是“首先可列入國寶之林”的最珍貴之古書八十多種
,由徐森玉先生運往香港
,再由港空運至重慶,入藏國立中央圖書館
。
二、是明刊本
、抄校本等典籍約三千二百余部
,寄往香港許地山處并暫放在香港大學,原準備陸續(xù)再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寄存
,不久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
,香港淪陷
,這批典籍為日寇劫去。日本投降后
,蔣復璁親往日本查訪
,因全書蓋有“國立中央圖書館章”
,日方無法抵賴,故全部追回
,共計107箱
。國民黨敗退時將這批珍貴典籍全部運至臺灣。
三
、是其余部分
,由何
、鄭二人分藏于幾處地方,抗戰(zhàn)勝利后
,歸入南京中央圖書館(現(xiàn)南京圖書館)
。
鄭振鐸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作出重要貢獻的一位大家,他的研究
、他的譯著、他的作品
、他的辦刊,這些都是人們所熟知和敬佩的
。但是
,正如周一萍在“疾風勁草識良師”一文中寫道:“我覺得,鄭振鐸同志最為可貴的
,是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所表現(xiàn)出的臨危不懼
、堅貞不屈
、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cgf/916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