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溪鄉(xiāng)調查[1](一九三三年十一月)
行政區(qū)劃 中央蘇區(qū)有名的上下才溪
,屬于福建上杭縣的才溪區(qū)
。才溪區(qū)自新劃行政區(qū)后分為下列八個鄉(xiāng):上才溪、下才溪
、嶺保、同康
、曾坑
、文才、大地
、下王
。 上才溪:五百二十三家,二千三百一十八人
。 分為四村:雷屋(人口約六百)
、洋下(五百)、中興(五百)
、上屋(六百)
。 鄉(xiāng)蘇[2]常駐人:主席、文書
。 因是大鄉(xiāng)
,文書常駐,幫助鄉(xiāng)蘇工作
。 下才溪:五百零三家
,二千六百一十人
。 分為四村:樟坑(人口約六百)、下坑(五百)
、發(fā)坑(八百)
、孫屋(七百)。 代表會議 一 代表數(shù) 上才溪:前五十三個代表
。此次選舉
,工人家屬算入工人成分,增至七十五個代表(新增二十二
,本鄉(xiāng)泥水工人多)
。原五十三個代表中,工人十三人
,加新增二十二人
,共有工人代表三十五人,余四十是農(nóng)民代表
。全鄉(xiāng)工人一百八十三人
,屬于一百六十三家,連家屬平均每家以三人計
,共四百八十九人
,每十三人舉一代表,故舉代表如上數(shù)
。 下才溪:前七十三個代表
,現(xiàn)在九十一個代表,新增了十八個代表
,也是因為工人家屬的選舉比例提高了。 二 代表團 代表在各村
,每村有十多個的
,有二十多個的,四村每村代表各自開會選舉一人成為鄉(xiāng)蘇的“代表團”
,故代表團是四人
。比較小的工作即由主席召集代表團開會解決。每次代表會開會之先
,召集代表團開會
,預先準備(或在上午,或在先天)
,代表會約五天開會一次
。此辦法,一九三一年開始的
。(代表團應改稱代表主任
。) 三 代表與居民的關系 每個代表管轄的居民
,有十多人的,二十多人的
,三十多人的
,四十多人的,以五十多人的為最多
。工人代表管轄少些
,農(nóng)民代表管轄多些。此辦法
,一九三二年開始的
。 四 代表的政治表現(xiàn) 上才溪五十三個代表中: 最積極的,二十多個
。 中等的
,二十多個。 最差的
,一個
。 這個最差的代表,十次會只到三次
,忙于找自己的生活
,分配工作不上緊做,批評了多回
,被代表會開除
。 下才溪七十三個代表中,沒有最差的
。 五 代表的調動與補選 上才溪五十三個代表
,去年十一月選舉的。到今年十月十四日再選舉時
,當紅軍的二十七人(去年十一月一回去的)
,調動工作的十一人,共去了三十八人
,剩下十五人
。以村開選民大會補選,去的是工人補選工人
,農(nóng)民補選農(nóng)民
。有候補代表,則以候補代表充任
。此補選會是去年十一月開的
,后末開過。至今年十月再選舉時
,剩下四十二人
,因陸續(xù)又調動了十一人
。 下才溪七十三個代表,今年紅五月
,當紅軍的十一人
,村為單位開了一次補選大會。七月又有當紅軍的十五人
,又開了一次補選大會
。前后調動工作的十八人,以候補代表充任
。 六 女代表 去年十月選舉時
,上才溪五十三個代表中,女的十六個
,占百分之三十
。下才溪七十三個代表中,女的二十一個
,也是百分之三十
。補選以后,至今年十月選舉時
,上才溪五十三個代表中
,女的三十三個,差不多占了百分之六十
。下才溪七十三個代表中
,女的四十三個,也是百分之六十
。此次選舉
,上才溪七十五個代表中,女的四十三個
,仍然是百分之六十
。下才溪九十一個代表中,女的五十九個
,則占了百分之六十五。 村的代表主任制度及代表與居民發(fā)生固定關系的辦法
,是蘇維埃組織與領導方面的一大進步
。才溪鄉(xiāng),是同長岡
、石水等鄉(xiāng)一樣
,收得了很大效果的。鄉(xiāng)的中心在村
,故村的組織與領導成為極應注意的問題
。將鄉(xiāng)的全境劃分為若干村
,依靠于民眾自己的鄉(xiāng)蘇代表及村的委員會與民眾團體在村的堅強的領導,使全村民眾像網(wǎng)一樣組織于蘇維埃之下
,去執(zhí)行蘇維埃的一切工作任務
,這是蘇維埃制度優(yōu)勝于歷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顯的一個地方。長岡
、才溪
、石水等鄉(xiāng)的辦法,應該推行到全蘇區(qū)去
。 此次選舉 一
、選舉委員會領導選舉。 二
、居民選民登記
,發(fā)榜三張。 三
、候選名單
,下才溪一百六十多人(內(nèi)應選九十一人),一村貼一張
,每張均寫一百六十多個名字
。群眾在各人名下注意見的很多,注兩個字的
,五六個字的
,十多個字的,兒童們也在注
。注“好”
、“不好”等字的多,注“同意”或“消極”的也有
。有一人名下注著“官僚”二字
。受墻報批評的有二十多人,被批評的都是只知找自己生活
、不顧群眾利益
、工作表現(xiàn)消極的。有詩歌
。內(nèi)有三張批評鄉(xiāng)蘇對紙業(yè)問題解決得不好
。 四、鄉(xiāng)為單位開選民大會
,鄉(xiāng)蘇報告工作
。 五、工人全鄉(xiāng)為一單位
,農(nóng)民村為單位(四個)
。 六
、選舉大會,選民到百分之八十
。病的
,放哨的,在合作社工作出外辦貨的
,女子坐月的
,共約百分之二十沒有到。老人撐著棍子到會
。 七
、為著選舉開的會很多:工會、貧農(nóng)團
、婦女會
、互濟會與反帝同盟合開會員大會,兒童團
、少隊都開了會
,黨團員會先開。有標語
,有小冊子
。所以今年的選舉宣傳,比去年普及得多
,大多數(shù)人都了解選舉的意義
。 去年,十六歲以下的吵選舉權
,以為他們當紅軍的不少
,工作也做得多,為什么沒有選舉權 今年
,他們了解是年齡的理由
,不吵了。 宣傳隊到各村宣傳
,白天講演
,夜間演戲。 八
、選舉大會上鼓動買公債
,下才溪在會場中一天買了一千五百多元,上才溪六百三十元
。 大地鄉(xiāng)選民大會中,動員了十三個人當紅軍
,全鄉(xiāng)赤衛(wèi)軍模范營兩班中去了一班
。 九
、新干部的當選:上才溪七十五個代表中,前任代表五十三個
,有二十一個再當選了
,落選的三十二個,新當選的占五十四個
。下才溪九十一個代表中
,前任代表七十三個,有五十個再當選
,落選的二十三個
,新當選的占四十一個。 上下才溪的選舉是一般成功了的
。他們的選舉宣傳
,他們的組織候選名單與發(fā)動群眾對候選名單的批評,他們的聯(lián)系選舉于別項工作
,他們的組織工人與女子當選
,都充分執(zhí)行了中央政府的選舉訓令,成為蘇區(qū)選舉運動的模范
。在選舉大會上發(fā)動選民提案交新選代表討論
,這一方面則沒有什么表現(xiàn)。這一方面的模范
,應該讓給興國的長岡鄉(xiāng)
。 鄉(xiāng)蘇下的委員會 鄉(xiāng)蘇下有許多的委員會。舉數(shù)例于下: “擁護紅軍”
。委員上下才溪均五人
。四村各一個委員會,委員也是各五人
。 “優(yōu)待紅軍家屬”
。上下才溪均五人,村亦五人
。 “查田”
。兩鄉(xiāng)均十一人,村無
。 “選舉”
。兩鄉(xiāng)均七人,村無
。 “土地”
。上才溪十一人,下才溪七人,村無
。 “勞動”
。即勞動合作社委員會,兩鄉(xiāng)均五人
。村無委員會
,有小組。 “山林”
。上才溪七人
,下才溪十一人。 “逃兵歸隊”
。兩鄉(xiāng)均十二人
。 沒有“春耕”、“夏耕”等委員會
。只組織耕田隊
,五人為一小組,十人為一班
,三十人為一中隊
,百人為一大隊,上下才溪各有一個大隊
。耕田隊主要為了優(yōu)待紅軍家屬
。 鄉(xiāng)蘇維埃下許多委員會的組織及其領導,成為鄉(xiāng)蘇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在才溪鄉(xiāng)再一次證明了
。中央政府已經(jīng)采納各地的經(jīng)驗,規(guī)定到地方蘇維埃組織法里面
。那里規(guī)定鄉(xiāng)的委員會可以組織經(jīng)常的與臨時的共二十余個
,依照各地工作情況,可以適當?shù)亟o以增減
。市區(qū)蘇維埃
,則須適應城市的特點,組織若干不同于鄉(xiāng)的委員會
。這一制度的明確的統(tǒng)一的建立
,將使蘇維埃與民眾的關系更加密切,將使一切蘇維埃工作的執(zhí)行得著雄厚的力量
。一個問題
,就是村亦應建立某些重要工作的委員會(各種有廣大會員的民眾團體,同樣應建立他們的村的領導機關)
。因為如果只有鄉(xiāng)的委員會
,在有一千人上下的廣大居民的鄉(xiāng),是無法周密地進行工作的。許多村的委員會的建立
,即可保證這一點
。 擴大紅軍 八、九
、十三個月。 上才溪:六十人
,動員了兩排模范營
。 另歸隊的十一人。還有兩三個因病沒有歸隊
。 下才溪:六十五人
,模范營一次動員了五十二個人。另一次個別動員
,去了十三人
。 另歸隊的十一人。還有十四人未歸隊
。 全區(qū)十二個鄉(xiāng)(未劃分前)
,八月十五日那一次,動員模范營二百七十三人
。新劃區(qū)八個鄉(xiāng)
,共尚有未歸隊的五十多人。 全區(qū)以上下才溪兩鄉(xiāng)擴大紅軍成績最好
。主要原因是優(yōu)待紅軍家屬
、慰勞紅軍工作歷來不錯。紅五月以前
,八鄉(xiāng)平均每鄉(xiāng)每月可集中布草鞋五百雙
,近因封鎖無布,稍減少了
。但上下才溪還有如下成績:上才溪
,八月五百多雙,九月一百多雙
,十月九十多雙
。下才溪,八月三百多雙
,九月二百八十雙
,十月三百雙,十一月六百三十雙
。 這些成績
,主要是由于黨團支部動員黨團員領導女工農(nóng)婦代表會得來的:(一)黨團員先開會,(二)婦女代表會開會,(三)婦女群眾大會
。 婦女代表會十天開一次
,鄉(xiāng)有主席團五人,內(nèi)推一指導員
,另四人分在四村
,每村一人,即為村的主任
。 婦女代表會討論的問題
,凡鄉(xiāng)蘇討論的她們都討論,除對慰勞紅軍
、推銷公債
、發(fā)展生產(chǎn)極其努力外,本身利益如婚姻問題
,也常討論
,解釋婚姻條例給婦女聽。 大數(shù)量地動員群眾去當紅軍
,依靠于:(一)政治上的充分的宣傳鼓動
,廢棄一切強迫辦法;(二)充分地優(yōu)待紅軍家屬
;(三)健全的編制與訓練地方武裝
。而優(yōu)待紅軍家屬,是使群眾歡喜去并且安心留在紅軍部隊的一個根本工作
,長岡鄉(xiāng)
、才溪鄉(xiāng)的經(jīng)驗,給我們完全證明了
。長岡鄉(xiāng)全部青年壯年男子(十六歲至四十五歲)四百零七人
,其中出外當紅軍、做工作的三百二十人
,占百分之七十九
。上才溪全部青年壯年男子(十六歲至五十五歲)五百五十四人,出外當紅軍
、做工作的四百八十五人
,占百分之八十八。下才溪全部青年壯年男子七百六十五人
,出外當紅軍
、做工作的五百三十三人,也占了百分之七十
。這樣大數(shù)量地擴大紅軍
,如果不從經(jīng)濟上
、生產(chǎn)上去徹底解決問題,是決然辦不到的
。只有拿經(jīng)濟上的動員配合著政治上的動員
,才能造成擴大紅軍的熱潮,達到如像長岡鄉(xiāng)
、才溪鄉(xiāng)一樣的成績
。 經(jīng)濟生活 一 勞動力問題 上才溪:全人口二千三百一十八人(暴動時)中,男勞力五百五十四(十六歲至五十五歲
,下同)
,女勞力五百八十一,內(nèi)當紅軍的四百一十九
,調外工作的八十八(男六十六,女二十二)
。五百五十四個十六歲至五十五歲有勞動力的男子中
,共去了當紅軍、做工作的四百八十五(四百一十九加六十六)
,留在鄉(xiāng)村的只六十九人
,與女勞力五百五十九人(五百八十一減二十二)比較,男子僅占勞動力總數(shù)的百分之十一
。全鄉(xiāng)有紅軍家屬三百五十八家
。 下才溪:全人口二千六百一十人中,男女合計有勞動力的一千二百零七人(男七百六十五
,女四百四十二)
,當紅軍的四百四十二,調外工作的九十八(男九十一
,女七)
。男子有勞動力的七百六十五人中,共去了五百三十三人當紅軍及做工作
,留在鄉(xiāng)村的只二百三十二人
,與女勞力四百三十五(四百四十二減七)比較,男子也只占勞動力總數(shù)的百分之三十五
。全鄉(xiāng)紅軍家屬三百五十五家
。 因此,耕種主要依靠于女子
。上才溪今年女子能用牛的約三百人
,能蒔田的六十多人。暴動前這三百人中
,只有十分之一即約三十個人能用牛
。數(shù)年來的努力
,得此成績。 同時
,“老同志”精神很好
,開山開嶺多是他們,一部分還可蒔田割禾
。兒童又參加生產(chǎn)
。因此,生產(chǎn)是在發(fā)展中
。除了女子
、老人、兒童參加生產(chǎn)之外
,生產(chǎn)的發(fā)展還依靠于勞動力的互相調劑
。一村中,勞動力有余之家
,幫助不足之家
。一鄉(xiāng)中,有余的村
,幫助不足的村
。一區(qū)中,有余的鄉(xiāng)
,幫助不足的鄉(xiāng)
。這樣,以區(qū)為單位調劑勞力
,做勞動工
。黨團員又做“禮拜六”[3]。因此
,生產(chǎn)得著更大的發(fā)展
。 調劑勞動力的主要方法,是勞動合作社與耕田隊
。其任務是幫助紅屬與群眾互助
。 幫助紅屬:帶飯包(不帶菜),帶農(nóng)具
,蒔田割禾也是這樣
。 群眾互助:議定每天工錢二毛,男女一樣
,緊時平時一樣
,一九三○年起就這樣做。工錢
,紅屬幫助紅屬
,每天一毛半
;紅屬幫助群眾,每天二毛
;群眾幫助紅屬
,不要工錢。 勞動合作社統(tǒng)籌全局
,鄉(xiāng)的勞動合作社委員會五人
,主任籌劃一鄉(xiāng)。四村每村一個委員
,籌劃一村
。要請工的,必經(jīng)村委員
,不能私請
,否則混亂了勞動力的調劑。工錢
,“雇”“傭”雙方自理
,不經(jīng)委員。 本鄉(xiāng)勞動合作社
,一九三一年開始創(chuàng)設的。現(xiàn)在全蘇區(qū)實行的“勞動互助社”
,就是發(fā)源于此的
。 委員手里有一個簿子,登記有勞動力的
,無勞動力的
,或缺勞動力的。有人請工
,即刻可以分配
。間有不知者,問耕田隊的中隊長(每村一個中隊
,五人為一小組
,兩組十人為一班,三班或四班為一中隊)
,中隊長手里也有個簿子
。“贊成將耕田隊與勞動合作社統(tǒng)一起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生產(chǎn)情形:暴動后(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生產(chǎn)低落約百分之二十
。一九三二年恢復了百分之十
,今年(一九三三)比去年增加二成(雜糧如番薯
、豆子、芋子
、大薯等
,則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超過了暴動前百分之十
。暴動后全區(qū)荒了許多田
,去年開發(fā)了一小部分。今年大開
,開了一千三百多擔
。開山比開田更多,山占四分之三
,田占四分之一
,因田開盡
,故進到開山
。沒有一片田塍沒有種雜糧
,能種番薯的田一概種下番薯了
。開山開得女同志“爭”起來
,我要開
,你也要開
。競賽的效力很大
。全區(qū)糧食
,暴動前不夠甚遠(加以那時做粉干的多)
,去年已夠食,今年則已有余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全區(qū)沒有做粉干及“板子”的
,沒有蒸酒的。 二 消費合作社 全區(qū)八鄉(xiāng)有十四個消費合作社
。 上才溪兩個: 一個油鹽肉合作社
。原股本七十四元,后增至一百八十五元
,每股五角
。一九三○年十月起的。一九三三年七月分紅一次
,每股分五角
。辦事常駐一人,圩日有兩人幫助
。 一個布匹合作社
。原股本一百四十四元,后增至二百五十五元
,每股一元
。與前者同時起的
。一九三三年九月分紅一次,每股分一元
。常駐二人
,圩日幫助者一人。 下才溪三個: 一個布匹合作社
。原股本一百二十元
,后增至二百四十元,每股一元
。一九三○年一月起的
。一九三二年二月分紅一次,每股分一元
。常駐二人
。 一個油鹽肉合作社。原股本三十五元
,后增至一百五十七元
,每股五角。一九二九年十月起的
。一九三三年三月分紅一次
,每股分五角。常駐兩人
,圩日幫助一人
。 一個豆腐、糖果
、豬子合作社。原股本一百二十五元
,后增至一百八十元
,每股五角。一九三一年一月起的
。一九三三年二月分紅
,每股分五角。辦事常駐三人
。 合作社每月查賬兩次(查畢回家吃飯)
,開社員大會一次(不吃飯)。辦事人
,每三個月于開社員大會時改選一次
。調動到縣社、區(qū)社去工作的
,年壯當紅軍去了的(以較老的代)
,不勝任的
,均即改換。但實際連任的多
,換動的少
。只紅軍家屬困難的可賒賬,賒一圩的
,兩圩的
,最多三圩(五日一圩)。還時
,米
、豆等等均可。圩期未收清的
,每年七月
、十月兩期收清。 加入消費合作社的人家
,上才溪百分之六十
,下才溪百分之九十。 貨缺時
,紅屬先買
,社員后買,非社員再后買
。 貨價
,紅屬(有證章)照市價減百分之五,社員不減
。別鄉(xiāng)甚至別區(qū)的紅屬來買亦然
,舊縣、南陽
、官莊等區(qū)的紅屬
,均有來買貨的。 “合作社第一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浾摗?賣“外貨”的私人商店
,除一家江西人開的藥店外
,全區(qū)絕跡(逐漸削弱至此),只圩日有個把子私人賣鹽的
,但土產(chǎn)如豆腐等
,私人賣的還有。 三 糧食合作社 原名糧食調劑局,一九三○年開始創(chuàng)設
,由群眾募集股金
。此種募集不是普遍募集,而是向生活較好的人家募集
,每股大洋一元
。每鄉(xiāng)組織一個調劑局,全區(qū)八個局
,共有股金一千八百一十元
。 調劑辦法:每年向群眾買進谷米,比私人買的少收二升
,如私人每元一斗七升
,調劑局只收一斗五升。賣出時先賣給紅軍家屬
,后賣給困難群眾
。但群眾是否困難,要經(jīng)過鄉(xiāng)代表會調查通過
。賣出時
,也不照當時市價,僅照買進價格略除耗失
。例如買進每元一斗五升
,賣出則為一斗四升五合,除去耗失五合
。紅軍家屬無錢的
,群眾特別困難的,可以借給
,割禾后照數(shù)歸還
,不取利息。每年收谷出谷工作完了
,由鄉(xiāng)蘇通知群眾
,舉出代表,向調劑局負責人算賬
,并發(fā)公告。每年秋后收谷子量入谷倉
,用鄉(xiāng)蘇長條標封
。春夏出谷一次二次不定,由群眾決定
,群眾需要了
,即開倉出賣。大概每年三月蒔田時與五月青黃不接時,均是出谷時節(jié)
。 今年二月
,改名糧食合作社,但組織如舊
。自今年經(jīng)濟建設運動發(fā)起以來
,各鄉(xiāng)糧社都擴大了。例如上才溪糧社
,原股二百一十五元
,現(xiàn)增加二百零三元,共四百一十八元
。下才溪
,原股一百三十七元,現(xiàn)增加二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