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娶妻如西洋的宿娟”,或者不能不感到《愛之術》(ArsAmaroria)的真是只存在草野之間了
。我們并不同某西人那樣要保存妓院
,只覺得在有些怪論里邊,也常有真實存在罷了
。
中國現(xiàn)在所切要的是一種新的自由與新的節(jié)制
,去建造中國的新文明,也就是復興千年前的舊文明
,也就是與西方文化的基礎之希臘文明相合一了
。這些話或者說的太大太高了,但據我想舍此中國別無得救之道,宋以來的道學家的禁欲主義總是無用的了
,因為這只足以助成縱欲而不能收調節(jié)之功
。其實這生活的藝術在有禮節(jié)重中庸的中國本來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如《中庸》的起頭說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照我的解說即是很明白的這種主張
。不過后代的人都只拿去講章旨節(jié)旨,沒有人實行罷了
。我不是說半部《中庸》可以濟世
,但以表示中國可以了解這個思想。日本雖然也很受到宋學的影響
,生活上卻可以說是承受平安朝的系統(tǒng)
,還有許多唐代的流風余韻,因此了解生活之藝術也更是容易
。在許多風俗上日本的確保存這藝術的色彩
,為我們中國人所不及,但由道學家看來
,或者這正是他們的缺點也未可知罷
。
周作人經典散文作品推薦:談養(yǎng)鳥
李笠翁著《閑情偶寄》頤養(yǎng)部行樂第一,“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下有看花聽鳥一款云:
“花鳥二物
,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
。既產嬌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語
,復生群鳥以佐之
,此段心機竟與購覓紅妝,習成歌舞
,飲之食之
,教之海之以媚人者,同一周旋之至也
。而世人不知
,目為蠢然一物,常有奇花過目而莫之睹
,鳴禽閱耳而莫之聞者
,至其捐資所買之侍妾,色不及花之萬一
,聲僅窈鳥之緒余
,然而睹貌即驚,聞歌輒喜,為其貌似花而聲似烏也
。噫
,貴似賤真,與葉公之好龍何異
。予則不然
。每值花柳爭妍之日,飛鳴斗巧之時
,必致謝洪鉤
,歸功造物,無飲不奠
,有食必陳
,若善士信姻之佞佛者,夜則后花而眠
,朝則先鳥而起
,唯恐一聲一色之偶遺也
。及至駕老花殘
,輒怏怏如有所失,是我之一生可謂不負花鳥
,而花鳥得予亦所稱一人知己死可無恨者乎
。”又鄭板橋著《十六通家書》中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末有“書后又一紙”云:
“所云不得籠中養(yǎng)鳥
,而予又未嘗不愛鳥,但養(yǎng)之有道耳
。欲養(yǎng)鳥莫如多種樹
,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
,為鳥國鳥家
,將旦時睡夢初醒,尚展轉在被
,聽一片啁啾
,如云門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
,額面嗽口啜茗
,見其揚翠振彩,倏往倏來
,目不暇給
,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圃,江漢為池
,各適其天
,斯為大快,比之盆魚籠烏
,其巨細仁忍何如也
。”李鄭二君都是清代前半的明達人
,很有獨得的見解
,此二文也寫得好。笠翁多用對句八股調
,文未免甜熟
,卻頗能暢達,又間出新意奇語
,人不能及
,板橋則更有才氣,有時由透徹而近于夸張
,但在這里二人所說關于養(yǎng)鳥的話總之都是不錯的
。近來看到一冊筆記鈔本,是乾隆時人秦書田所著的《曝背余談》
,卷上也有一則云:
“盆花池魚籠鳥
,君子觀之不樂,以囚鎖之象寓目也
。然三者不可概論
。鳥之性情唯在林木,樊籠之與林木有天淵之隔
,其為汗陛固無疑矣
,至花之生也以土,魚之養(yǎng)也以水
,江湖之水水也
,池中之水亦水也,園圃之上土也
,盆中之上亦土也
,不過如人生同此居第少有廣狹之殊耳,似不為大拂其性
。去籠鳥而存池魚盆花
,愿與體物之君子細商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酥袑嵲谝氵@篇說得頂好了
,樸實而合于情理
,可以說是儒家的一種好境界,我所佩服的《梵網戒疏》里賢首所說“鳥身自為主”乃是佛教的
,其徹底不徹底處正各有他的特色
,未可輕易加以高下。抄本在此條下卻有朱批云:
“此條格物尚未切到
,盆水豢魚
,不繁易捻,亦大拂其性
。且玩物喪志
,君子不必待商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毕率鹈环盼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查《余談》又有論種菊一則云:
“李笠翁論花,于蓮菊微有軒輕
,以藝菊必百倍人力而始肥大也
。余謂凡花皆可借以人力,而菊之一種止宜任其天然
,蓋菊
,花之隱逸者也,隱逸之侶正以蕭疏清癯為真
,若以肥大為美
,則是李(左績之右右力)之擇將
,非左思之招隱矣
,豈非失菊之性也乎。東籬主人
,殆難屬其人哉
,殆難屬其人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湎掠徐段氖宓闹炫疲?br>
“李笠翁金圣嘆何足稱引
,以昔人代之可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膘毒毁澇膳梏~不為無見
,唯其他思想頗謬,一筆抹殺笠翁圣嘆
,完全露出正統(tǒng)派的面目
,至于隨手抓住一句玩物喪志的咒語便來胡亂嚇唬人,尤為不成氣候
,他的態(tài)度與《馀談》的作者正立于相反的地位
,無怪其總是格格不入也
,秦書田并不聞名,其意見卻多很高明
,論菊花不附和笠翁固佳
,論魚鳥我也都同意。十五年前我在西山養(yǎng)病時寫過幾篇《山中雜信》
,第四信中有一節(jié)云:
“游客中偶然有提著鳥籠的
,我看了最不喜歡。我平常有一種偏見
,以為作不必要的惡事的人比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作惡者更為可惡
,所以我憎惡蓄妾的男子,比那賣女為妾因貧窮而吃人肉的父母
,要加幾倍
。對于提鳥籠的人的反感也是出于同一的淵源。如要吃肉
,便吃罷了
。(其實飛鳥的肉于養(yǎng)生上也并非必要。)如要賞玩
,在它自由飛鳴的時候可以盡量的看或聽
,何必關在籠里,擎著走呢?我以為這同喜歡纏足一樣的是痛苦的賞鑒
,是一種變態(tài)的殘忍的心理
。”(十年七月十四日信
。)那時候的確還年青一點
,所以說的稍有火氣,比起上邊所引的諸公來實在慚愧差得太遠
,但是根本上的態(tài)度總還是相近的
。我不反對“玩物”,只要不大違反情理
。至于“喪志”的問題我現(xiàn)在不想談
,因為我干脆不懂得這兩個字是怎么講,須得先來確定他的界說才行
,而我此刻卻又沒有工夫去查十三經注疏也
。廿五年十月十一日。
周作人經典散文作品推薦:燈下讀書論
以前所做的打油詩里邊
,有這樣的兩首是說讀書的
,今并錄于后。其辭曰:
飲酒損神奈損氣
,讀書應是最相宜
,
圣賢已死盲空在
,手把遺編未忍披。
未必花錢逾黑飯
,依然有味是青燈
,
偶逢一冊長恩閣,把卷沉吟過二更
。
這是打油詩
,本來嚴格的計較不得。我曾說以看書代吸紙煙
,那原是事實
,至于茶與酒也還是使用,并未真正戒除
。書價現(xiàn)在已經很貴
,但比起土膏來當然還便宜得不少。這里稍有問題的
,只是青燈之味到底是怎么樣
。古人詩云,青燈有味似兒時
。出典是在這里了
,但青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類的字句有紅燈,不過那是說紅紗燈之流
,是用紅東西糊的燈
,點起火來整個是紅色的,青燈則并不如此
,普通的說法總是指那燈火的光
。蘇東坡曾云,紙窗竹屋
,燈火青熒
,時于此間
,得少佳趣
。這樣情景實在是很有意思的,大抵這燈當是讀書燈
,用清油注瓦盞中令滿
,燈芯作住,點之光甚清寒
,有青熒之意
,宜于讀書,消遣世慮
,其次是說鬼
,鬼來則燈光綠
,亦甚相近也。若蠟燭的火便不相宜
,又燈火亦不宜有蔽障
,光須裸露,相傳東坡夜讀佛書
,燈花落書上燒卻一僧字
,可知古來本亦如是也。至于用的是什么油
,大概也很有關系
,平常多用香油即菜子油,如用別的植物油則光色亦當有殊異
,不過這些遷論現(xiàn)在也可以不必多談了
。總之這青燈的趣味在我們曾在菜油燈下看過書的人是頗能了解的
,現(xiàn)今改用了電燈
,自然便利得多了,可是這味道卻全不相同
,雖然也可以裝上青藍的磁罩
,使燈光變成青色,結果總不是一樣
、所以青燈這字面在現(xiàn)代的詞章里
,無論是真詩或是諧詩,都要打個折扣
,減去幾分顏色
,這是無可如何的事,好在我這里只是要說明燈右觀書的趣味
,那些小問題都沒有什么關系
,無妨暫且按下不表。
圣賢的遺編自然以孔孟的書為代表
,在這上邊或者可以加上老莊吧
。長恩閣是大興傅節(jié)子的書齋名,他的藏書散出
,我也收得了幾本
,這原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怎么吹聽
,不過這里有一點特別理由
,我有的一種是兩小冊抄本,題曰明季雜志
。傅氏很留心明末史事
,看華延年室題跋兩卷中所記
,多是這一類書,可以知道
,今此冊只是隨手抄錄
,并未成書,沒有多大價值
,但是我看了頗有所感
。明季的事去今已三百年,并鴉片洪楊義和團諸事變觀之
,我輩即使不是能懼思之人
,亦自不免沉吟,初雖把卷終亦掩卷
,所謂過二更者乃是詩文裝點語耳
。那兩首詩說的都是關于讀書的事,雖然不是鼓吹讀書樂
,也總覺得消遣世慮大概以讀書為最適宜
,可是結果還是不大好,大有越讀越懊惱之概
。蓋據我多年雜覽的經驗
,從書里看出來的結論只是這兩句話,好思想寫在書本上
,一點兒都未實現(xiàn)過
,壞事情在人世間全已做了,書本上記著一小部分
。昔者印度賢人不借種種布施
,求得半渴,今我因此而成二偈
,則所得不已多乎
,至于意思或近于負的方面,既是從真實出來
,亦自有理存乎其中
,或當再作計較罷。
圣賢教訓之無用無力
,這是無可如何的事
,古今中外無不如此。英國陀生在講希臘的古代宗教與現(xiàn)代民俗的書中曾這樣的說過:
“希臘國民看到許多哲學者的升降
,但總是只抓住他們世襲的宗教。柏拉圖與亞利士多德
,什諾與伊壁鳩魯的學說
,在希臘人民上面
,正如沒有這一回事一般。但是荷馬與以前時代的多神教卻是活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官e塞在寄給友人的信札里,也說到現(xiàn)代歐洲的情狀:
“宣傳了愛之宗教將近二千年之后
,憎之宗教還是很占勢力
。歐洲住著二萬萬的外道,假裝著__徒
,如有人愿望他們照著他們的教旨行事
,反要被他們所辱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鄙线吽f是關于希臘哲學家與基督__都是人家的事
,若是講到孔孟與老莊,以至佛教
,其實也正是一樣
。在二十年以前寫過一篇小文,對于教訓之無用深致感慨
,末后這樣的解說道:
“這實在都是真的
。希臘有過梭格拉底,印度有過釋迦牟尼
,中國有過孔子
老子,他們都被尊崇為圣人,但是在現(xiàn)今的本國人民中間他們可以說是等于不曾有過
。我想這原是當然的
,正不必代為無謂的悼嘆。這些偉人倘若真是不曾存在
,我們現(xiàn)在當不知怎么的更為寂寞
,但是如今既有言行流傳,足供有知識與趣味的人的欣賞
,那也就盡夠好了
。”這里所說本是聊以解嘲的話
,現(xiàn)今又已過了二十春秋
,經歷增加了不少,卻是終未能就此滿足
,固然也未必真是床頭摸索好夢似的
,希望這些思想都能實現(xiàn),總之在濁世中展對遺教,不知怎的很替圣賢感覺得很寂寞似的
,此或者亦未免是多事
,在我自己卻不無珍重之意。前致廢名書中曾經說及
,以有此種悵惆
,故對于人間世未能恕置,此雖亦是一種苦
,目下卻尚不忍即舍去也
。
《閉戶讀書論》是民國十六年冬所寫的文章,寫的很有點別扭
,不過自己覺得喜歡
,因為里邊主要的意思是真實的,就是現(xiàn)在也還是這樣
。這篇論是勸人讀史的
。要旨云:
“我始終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書,他很誠懇地告訴我們過去曾如此
,現(xiàn)在是如此
,將來要如此。歷史所告訴我們的在表面的確只是過去
,但現(xiàn)在與將來也就在這里面了
。正史好似人家祖先的神像,畫得特別莊嚴點
,從這上面卻總還看得出子孫的面影
,至于野史等更有意思,那是行樂圖小照之流
,更充足的保存真相
,往往令觀者拍案叫絕,嘆遺傳之神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不知道算是什么史觀,叫我自己說明
,此中實只有暗黑的新宿命觀
,想得透徹時亦可得悟,在我卻還只是悵惆
,即使不真至于懊惱
。我們說明季的事,總令人最先想起魏忠賢客氏
,想起張獻忠李自成
,不過那也罷了
,反正那些是太監(jiān)是流寇而已。使人更不能忘記的是國子監(jiān)生而請以魏忠賢配享孔廟的陸萬齡
,東林而為閹黨
,又引清兵入閩的阮大鋮
,特別是記起《詠懷堂詩》與《百子山樵傳奇》
,更覺得這事的可怕。史書有如醫(yī)案
,歷歷記著證候與結果
,我們看了未必找得出方劑,可以去病除根
,但至少總可以自肅自戒
,不要犯這種的病,再好一點或者可以從這里看出些衛(wèi)生保健的方法個也說不定
,我自己還說不出讀史有何所得
,消極的警戒,人不可化為狼
,當然是其一
,積極的方面也有一二,如政府不可使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