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荀子·解蔽篇譯注

      大道家園 2023-07-12 20:24:11

      解蔽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治則復(fù)經(jīng)①
      ,兩疑則惑矣②
      。天下無二道
      ,圣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
      ,百家異說
      ,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
      。亂國之君
      ,亂家之人③,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
      ,妒繆于道而人誘其所迨也④
      。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
      ,以觀異術(shù)
      ,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⑤
      ,豈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心不使焉
      ,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
      ,雷鼓在側(cè)而耳不聞
      ,況于使者乎⑥! 德道之人⑦,亂國之君非之上
      ,亂家之人非之下
      ,豈不哀哉!

      [注釋] ①經(jīng):大道
      。②兩:指“一曲”和“大理”兩個方面。③亂家:指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各家學(xué)派
      。④繆:通“謬”
      ,錯誤。迨:通“怡”
      ,喜愛
      。⑤雖:當(dāng)為“離”字。⑥ 使: 當(dāng)為“蔽”字
      。⑦德: 通“得”
      ,得到;掌握。

      故為蔽①:欲為蔽
      ,惡為蔽;始為蔽
      ,終為蔽;遠(yuǎn)為蔽,近為蔽;博為蔽
      ,淺為蔽;古為蔽
      ,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shù)之公患也


      [注釋] ①故:通“胡”
      ,什么。

      昔人君之蔽者
      ,夏桀
      、殷紂是也。桀蔽于末喜
      、斯觀①
      ,而不知關(guān)龍逢②,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于妲己
      、飛廉③
      ,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百姓怨非而不用④,賢良退處而隱逃
      ,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⑤
      。桀死于亭山⑥,紂縣于赤旆⑦
      。身不先知
      ,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成湯監(jiān)于夏桀
      ,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
      ,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⑧
      。文王監(jiān)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
      ,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
      ,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遠(yuǎn)方莫不致其珍
      ,故目視備色
      ,耳聽備聲,口食備味
      ,形居備宮
      ,名受備號
      ,生則天下歌
      ,死則四海哭
      ,夫是之謂至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姟吩唬骸傍P凰秋秋,其翼若干
      ,其聲若簫
      。有鳳有凰,樂帝之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岽瞬槐沃R病?br>
      [注釋] ①末喜:即“妹喜”
      ,桀的妃子
      。斯觀:桀的佞臣。②關(guān)龍逢(páng旁):桀的賢臣
      。③妲(dá達(dá))己:紂的妃子
      。飛廉:紂的佞臣。④非:通“誹”
      ,責(zé)罵
      。⑤九牧:九州。相傳古代天下有九州
      ,州的官長叫“牧”
      ,故稱“九牧”。虛:通“墟”
      。⑥亭:當(dāng)為“鬲”字
      。⑦縣:通“懸”,懸掛
      。⑧九有:九州
      。⑨“《詩》曰”句:不見于今本《詩經(jīng)》,當(dāng)為佚詩
      。秋秋
      ,同“蹌蹌”,舞姿優(yōu)美


      昔人臣之蔽者
      ,唐鞅、奚齊是也①
      。唐鞅蔽于欲權(quán)而逐載子②
      ,奚齊蔽于欲國而罪申生③,唐鞅戮于宋
      ,奚齊戮于晉
      。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
      ,此蔽塞之禍也
      。故以貪鄙、背叛
      、爭權(quán)而不危辱滅亡者
      ,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
      。鮑叔
      、寧戚、隰朋仁知且不蔽④
      ,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
      、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
      。傳曰:“知賢之為明
      ,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
      ,其福必長
      。”此之謂也
      。此不蔽之福也


      [注釋] ①唐鞅:戰(zhàn)國時宋康王的臣子,后被康王所殺
      。奚齊:晉獻(xiàn)公寵妃驪姬的兒子
      。②載(通“戴”)子:宋國太宰戴驩(huān歡),后被唐鞅驅(qū)逐逃到齊國
      。③申生:晉獻(xiàn)公的太子
      ,奚齊的異母兄弟。后獻(xiàn)公聽信驪姬的讒言
      ,逼申生自殺
      ,立奚齊為繼承人。④鮑叔
      、寧戚
      、隰(xí席)朋:三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昔賓孟之蔽者①
      ,亂家是也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
      ,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②
      ,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③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由俗謂之道④
      ,盡嗛矣⑤;由法謂之道,盡數(shù)矣;由勢謂之道
      ,盡便矣;由辭謂之道
      ,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shù)具者
      ,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
      ,體常而盡變
      ,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
      ,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故以為足而飾之,內(nèi)以自亂
      ,外以惑人
      ,上以蔽下,下以蔽上
      ,此蔽塞之禍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
      ,故學(xué)亂術(shù)⑥
      ,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
      ,舉而用之
      ,不蔽于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
      ,名與三王并
      ,此不蔽之福也。

      [注釋] ①賓孟:戰(zhàn)國時來往于各諸侯國之間的游士
      。賓
      ,客。孟
      ,通“萌”
      ,民
      。②申子:指申不害,戰(zhàn)國中期鄭國人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③莊子:指莊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④俗:當(dāng)為“欲”字。⑤嗛(qiè切):通“慊”
      ,滿足
      。⑥亂:治。

      圣人知心術(shù)之患
      ,見蔽塞之禍
      ,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
      ,無近無遠(yuǎn)
      ,無博無淺,無古無今
      ,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①
      。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何謂衡? 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
      ,以禁其所可? 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
      ,而不知合于道人②
      。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
      ,亂之本也
      。夫何以知?曰③: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
      ,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
      ,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
      。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
      ,治之要也
      。何患不知?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注釋] ①縣:衡量。衡:秤
      ,指標(biāo)準(zhǔn)
      。縣衡
      ,同義復(fù)詞
      ,衡量。②知:當(dāng)為衍文
      。③曰:當(dāng)為衍文。

      人何以知道? 曰:心
      。心何以知? 曰:虛壹而靜①
      。心未嘗不臧也②,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③
      ,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
      ,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
      ,知而有志
      。志也者,臧也
      ,然而有所謂虛
      ,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
      ,知而有異
      ,異也者,同時兼知之
      。同時兼知之
      ,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
      ,臥則夢,偷則自行④
      ,使之則謀
      。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
      ,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⑤
      。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
      ,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⑥
      ,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⑦
      。知道察
      ,知道行,體道者也
      。虛壹而靜
      ,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
      ,莫見而不論
      ,莫論而失位。坐于室而見四海
      ,處于今而論久遠(yuǎn)
      ,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
      ,經(jīng)緯天地而材官萬物
      ,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⑧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只謴V廣⑨,孰知其極! 睪剸睪剸廣廣⑩
      ,孰知其德! 涫涫紛紛(11)
      ,孰知其形! 明參日月,大滿八極
      ,夫是之謂大人! 夫惡有蔽矣哉!

      [注釋] ①壹:專一
      。②臧:同“藏”,貯藏
      。③滿:當(dāng)為“兩”字
      。④偷:松懈。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簾﹣y
      。⑥人:當(dāng)為“入”字。⑦盡:當(dāng)為衍文
      。⑧里:通“理”
      。⑨恢恢:寬廣的樣子。 ⑩睪剸睪剸(hào浩):通“皞皞”
      ,廣大的樣子
      。廣廣:通“曠曠”,空曠的樣子
      。(11)涫涫(guàn灌):同“滾滾”
      ,水沸騰的樣子


      心者,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
      ,自使也
      ,自奪也,自取也
      ,自行也
      ,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①
      ,形可劫而使詘申②
      ,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
      ,非之則辭
      。故曰:心容其擇也
      ,無禁必自見
      ,其物也雜博,其情之至也不貳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姟吩疲骸安刹删矶挥瘍A筐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軆A筐易滿也
      ,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
      。故曰:心枝則無知⑤
      ,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以贊稽之
      ,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
      ,類不可兩也
      ,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注釋] ①墨:通“默”
      ,沉默
      。云:說話
      。②詘申:通“屈伸”,彎曲或伸直
      。③情:通“精”
      ,專精。④“《詩》云”句:引自《詩經(jīng)·周南·卷耳》
      。卷耳
      ,又名“苓耳”,一種植物
      ,既可食用
      ,也可入藥。⑤枝:分散


      農(nóng)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
      ,賈精于市而不可以為賈師①,工精于器而不可以為器師
      。有人也
      ,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
      ,精于物者也②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贊稽物
      。壹于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
      ,以正志行察論
      ,則萬物官矣。昔者舜之治天下也
      ,不以事詔而萬物成
      。處一危之,其榮滿側(cè);養(yǎng)一之微
      ,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jīng)》曰③:“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N⒅畮祝┟骶佣竽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人心譬如槃水④
      ,正錯而勿動⑤,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⑥,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
      。微風(fēng)過之
      ,湛濁動乎下,清明亂于上
      ,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矣。故導(dǎo)之以理
      ,養(yǎng)之以清
      ,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
      ,決嫌疑矣
      。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nèi)傾
      ,則不足以決庶理矣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⑦
      ,壹也;好稼者眾矣
      ,而后稷獨傳者⑧,壹也
      。好樂者眾矣
      ,而夔獨傳者⑨,壹也;好義者眾矣
      ,而舜獨傳者
      ,壹也
      。倕作弓⑩
      ,浮游作矢(11),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車(12)
      ,乘杜作乘馬(13)
      ,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
      ,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曾子曰(14):“是其庭可以搏鼠(15),惡能與我歌矣!”

      [注釋] ①賈:當(dāng)為“市”字
      。②此句前當(dāng)脫一“非”字
      。③《道經(jīng)》:可能是古代論述道的經(jīng)典,今不可考
      。④槃:通“盤”
      ,木盆。⑤錯:通“措”,放置
      。⑥湛:通“沉”
      ,湛濁,泥渣
      。⑦倉頡:傳說黃帝時的史官
      ,發(fā)明了文字。⑧后稷:傳說是堯時的農(nóng)官
      ,周朝的始祖
      ,姬姓,名棄
      。⑨夔(kuí葵):相傳是堯
      、舜時的樂官。⑩倕:相傳是古時的巧匠
      。(11)浮游:相傳是箭的發(fā)明者
      ,黃帝時人。(12)奚仲:相傳是夏禹時掌管車服的官
      。(13)乘杜:即相土
      ,商朝祖先契的孫子,發(fā)明了四馬駕車法
      。(14)曾子:孔子的學(xué)生
      ,名參(shēn深)。(15)是:通“視”
      ,看
      。庭: 當(dāng)作“莛”,小竹棍
      ,既可用來擊節(jié)唱歌
      ,也可用來捕鼠。

      空石之中有人焉①
      ,其名曰觙
      。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②
      。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③,是以辟耳目之欲
      ,而遠(yuǎn)蚊虻之聲
      ,閑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
      ,可謂微乎? 孟子惡敗而出妻
      ,可謂能自強矣;有子惡臥而焠掌④,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⑤
      。辟耳目之欲
      ,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思也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
      ,至人也。至人也
      ,何強
      ,何忍,何危? 故濁明外景
      ,清明內(nèi)景
      。圣人縱其欲⑥,兼其情
      ,而制焉者理矣
      。夫何強,何忍
      ,何危? 故仁者之行道也
      ,無為也;圣人之行道也,無強也
      。仁者之思也恭
      ,圣者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注釋] ①空石:即窮石
      ,古地名。②射:射覆
      ,猜謎
      。③挫:擾亂
      。④有子:孔子的學(xué)生有若
      。焠(cuì翠):燒灼。⑤“好”下當(dāng)脫一“思”字
      。⑥縱:當(dāng)為“從”字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
      ,則外物不清
      。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
      ,見寢石以為伏虎也
      ,見植林以為后人也①,冥冥蔽其明也
      。醉者越百步之溝
      ,以為蹞步之澮也②;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之閨也③
      ,酒亂其神也
      。厭目而視者④,視一以為兩;掩耳而聽者
      ,聽漠漠而以為哅哅⑤
      ,勢亂其官也。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
      ,而求羊者不下牽也
      ,遠(yuǎn)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⑥
      ,而求箸者不上折也
      ,高蔽其長也。水動而景搖
      ,人不以定美惡
      ,水勢玄也⑦。瞽者仰視而不見星
      ,人不以定有無
      ,用精惑也。有人焉
      ,以此時定物
      ,則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
      ,以疑決疑
      ,決必不當(dāng)。夫茍不當(dāng)
      ,安能無過乎? 夏首之南有人焉⑧
      ,曰涓蜀梁⑨。其為人也
      ,愚而善畏
      。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
      ,以為伏鬼也
      ,卬視其發(fā)⑩
      ,以為立魅也,背而走
      ,比至其家
      ,失氣而死,豈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
      ,必以其感忽之間
      、疑玄之時正之(11)。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
      ,而已以正事
      。故傷于濕而擊鼓鼓痹(12),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
      ,而未有俞疾之福也(13)
      。故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矣


      [注釋]①后:當(dāng)為“立”字
      。②澮(kuài快):小溝。③閨:宮中小門
      。④厭(yā壓):通“壓”
      ,按。⑤哅哅(xiōng胸):喧鬧聲
      。⑥仞:古代長度單位
      ,八尺為一仞。箸(zhù住):筷子
      。⑦玄: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D?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⑧夏首:古地名
      ,在今湖北。⑨涓蜀梁:人名
      ,事跡不詳
      。⑩卬:古“仰”字。(11)正:當(dāng)為“定”字
      。(12)本句當(dāng)有脫誤
      ,疑應(yīng)為“傷于濕而痹,痹而擊鼓烹豚”
      。(13)俞:通“愈”
      ,治愈治好。

      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以知
      ,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
      ,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①
      ,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②
      ,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③
      ,與愚者若一。老身長子而與愚者若一
      ,猶不知錯④
      ,夫是之謂妄人。故學(xué)也者
      ,固學(xué)止之也
      。惡乎止之? 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 曰:圣也⑤
      。圣也者
      ,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
      。兩盡者
      ,足以為天下極矣。故學(xué)者
      ,以圣王為師
      ,案以圣王之制為法,法其法
      ,以求其統(tǒng)類
      ,以務(wù)象效其人。向是而務(wù)
      ,士也;類是而幾
      ,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故有知非以慮是
      ,則謂之懼⑥;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
      ,則謂之篡;多能非以修蕩是⑦
      ,則謂之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⑧
      。 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
      ,是察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合王制與不合王制也
      。天下有不以是為隆正也
      ,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若夫非分是非
      ,非治曲直
      ,非辨治亂,非治人道
      ,雖能之無益于人
      ,不能無損于人。案直將治怪說
      ,玩奇辭
      ,以相撓滑也⑨;案強鉗而利口,厚顏而忍詬
      ,無正而恣睢
      ,妄辨而幾利;不好辭讓,不敬禮節(jié)
      ,而好相推擠
      。此亂世奸人之說也,則天下之治說者方多然矣
      。傳曰:“析辭而為察
      ,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強志
      ,不合王制
      ,君子賤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酥^也
      。為之無益于成也,求之無益于得也
      ,憂戚之無益于幾也⑩
      ,則廣焉能棄之矣(11)。不以自妨也
      ,不少頃干之胸中
      。不慕往,不閔來
      ,無邑憐之心(12)
      ,當(dāng)時則動,物至而應(yīng)
      ,事起而辨
      ,治亂可否,昭然明矣


      [注釋] ①疑:通“凝”
      ,安定
      ,止息。與“止”同義
      。②貫:習(xí)
      。③已:終
      。浹(jiā 夾):周遍
      。④錯:通“措”,放棄
      。⑤“圣”下當(dāng)脫一“王”字
      。⑥懼:當(dāng)為“攫”字。 ⑦蕩:推行
      。 ⑧詍(yì義):多言
      。 ⑨撓滑(gǔ骨):擾亂。 ⑩幾:通“冀”
      ,希冀
      ,希望;一說:幾,事
      。(11)廣:通“曠”
      ,遠(yuǎn)。(12)邑:通“悒”
      ,憂愁


      周而成,泄而敗
      ,明君無之有也;宣而成
      ,隱而敗,暗君無之有也
      。故君人者周則讒言至矣
      ,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yuǎn)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姟吩疲骸澳詾槊鳎偠n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俅搜陨嫌亩码U也。君人者宣則直言至矣
      ,而讒言反矣
      ,君子邇而小人遠(yuǎn)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姟吩疲骸懊髅髟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赫赫在上
      。”②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注釋] ①“《詩》云”句:不見于今本《詩經(jīng)》
      ,當(dāng)為逸詩。②“《詩》云”句:見《詩經(jīng)·大雅·大明》


      【鑒賞】 亂世不僅出英雄
      ,混亂的政治局面往往也會引起學(xué)術(shù)思想的激烈碰撞,進(jìn)而在碰撞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精神上極度豐富多彩的年代
      。戰(zhàn)國時期
      ,“諸侯異政,百家異說”
      ,政治上的爭端使人痛苦
      ,思想上的矛盾又使人迷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藝文志》對此即有所載:“王道既微
      ,諸侯力政,時君世主
      ,好惡殊方
      ,是以九家之術(shù)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崇其所善
      ,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泵鎸妬y的時局,荀子試圖以理性的力量為世人辟除諸般困擾
      ,并盡己所能推廣圣王之道
      ,欲使天下復(fù)歸清明。是為《解蔽》


      “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祟悜阎鴱娏业那笾瑘猿植恍傅靥剿魇篱g萬物
      ,最終才得以超越地球上其他生物
      ,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燦爛文明。但僅憑有限的個體生命,想要參破天地間流轉(zhuǎn)不息的一切奧秘
      ,“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
      。這種“以有涯隨無涯”所帶來的無望感受,使所有的努力成為虛空與枉然
      。因而荀子認(rèn)為
      ,在短暫的人生中,人們無須事事尋根問底
      ,那些奇辭怪說的空談或是感時傷懷的情緒未必有助于解決任何現(xiàn)實問題
      。他建議人們努力學(xué)習(xí)圣王的禮樂法度,把“盡倫”
      、“盡制”當(dāng)作追求學(xué)問的完滿止境


      文中指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趯W(xué)習(xí)圣王之道的漫長過程中,種種有形無形的誘惑都會蒙蔽人們的心靈:喜怒無常的君王成日痛飲狂歌尋歡享樂
      ,決斷國務(wù)時僅僅依照一己好惡
      ,蔽于讒言而不自知。貪戀權(quán)勢的臣子不負(fù)責(zé)任草率行事
      ,權(quán)衡利弊時僅僅依照一己得失
      ,蔽于功利而不自明。博古通今的學(xué)者固執(zhí)己見排斥異說
      ,對公理與正義置若罔聞
      ,蔽于曲知而不自曉。眼見這些蔽惑給社會造成諸多危害
      ,荀子不由警告世人:“以貪鄙
      、背叛、爭權(quán)而不危辱滅亡者
      ,自古及今
      ,未嘗有之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凡人多被七情六欲沖昏了頭腦
      ,得道的圣人卻能做到“兼陳萬物而中縣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圣人始終讓自己的心靈保持著“虛壹而靜”的狀態(tài)
      。所謂“虛”
      ,是指人們在學(xué)習(xí)新興事物時,要避免既有知識結(jié)構(gòu)對自身思維的束縛
      ,只有摒除成見
      ,拋開回憶,才能在理智上和感情上都迸發(fā)出煥然一新的光彩。所謂“壹”
      ,是指人們不應(yīng)在各類學(xué)說面前迷失自我
      ,弄得“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齊物論》)
      。要見識大道真貌
      ,必須具有專一的信念與堅定的恒心。擁有了容納萬物的虛懷
      ,再加上專一的心志
      ,人們在分析、判斷
      、抉擇
      、思考的時候就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這便是體道過程中的“虛壹而靜”
      。荀子將人心比作盤中之水
      ,認(rèn)為只有在沉靜的狀態(tài)下它才能顯露清明本相,若是微風(fēng)拂動
      ,濁沙泛起
      ,盤中之水就無法保持原來的清明澄澈。而宇宙之廣闊
      ,社會之繁復(fù)
      ,人生之無常,遠(yuǎn)比水上清風(fēng)來得詭異莫測
      。因此
      ,只有對心靈“導(dǎo)之以理,養(yǎng)之以清”
      ,使之面對任何誘惑挫折都能做到“巋然不動”
      ,這樣才更為接近荀了理想中“明參日月,大滿八極”的完美人格


      作為百家學(xué)說之集大成者
      ,荀子在文中不僅闡述自身理論,也對當(dāng)時諸子進(jìn)行了一些學(xué)術(shù)方面的評論
      。與《非十二子》相比
      ,《解蔽》雖已不那么充滿敵意,但其言辭還是顯得有點偏激
      。其言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
      ,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
      ,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
      ,盡利矣;由俗謂之道
      ,盡嗛矣;由法謂之道,盡數(shù)矣;由勢謂之道
      ,盡便矣;由辭謂之道
      ,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shù)具者
      ,皆道之一隅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梢娷髯舆@里基本上仍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
      ,不過他確實又以簡單明了的言辭揭示出了諸子學(xué)說的要害所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
      ,百家學(xué)說相滅相生
      ,相輔相成,有所蔽者必有所見
      ,沒有任何真理可以匡正萬世永恒不變
      。荀子主張“君子必辯”,但一己得失成敗并不是學(xué)術(shù)爭論的終極目標(biāo)
      ,若能以兼收并蓄的寬容態(tài)度來看待百家學(xué)說,則未嘗不是學(xué)術(shù)之幸
      ,萬民之福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387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
      ,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草根風(fēng)蹙冰皮皺。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
      。按行多雅意,解起澄清志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biāo)點
      ,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
      ,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行為
      、社會場景
      超詳細(xì)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康熙
      、雍正
      、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shù)這東西
      ,皇帝推薦、國家認(rèn)證什么的都沒用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
      ,擬托良媒益自傷[2]。誰愛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3]
      ,共憐時世儉梳妝[4]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5]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嗪弈昴陦航鹁€[6]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
      桃花凋謝了
      ,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
      。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
      ,歡迎參考閱讀。陽光如一條條金色的小溪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dá)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