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于使者乎⑥! 德道之人⑦,亂國之君非之上
,亂家之人非之下
,豈不哀哉!
[注釋] ①經(jīng):大道
。②兩:指“一曲”和“大理”兩個方面。③亂家:指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各家學(xué)派
。④繆:通“謬”
,錯誤。迨:通“怡”
,喜愛
。⑤雖:當(dāng)為“離”字。⑥ 使: 當(dāng)為“蔽”字
。⑦德: 通“得”
,得到;掌握。
故為蔽①:欲為蔽
,惡為蔽;始為蔽
,終為蔽;遠(yuǎn)為蔽,近為蔽;博為蔽
,淺為蔽;古為蔽
,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shù)之公患也
。
[注釋] ①故:通“胡”
,什么。
昔人君之蔽者
,夏桀
、殷紂是也。桀蔽于末喜
、斯觀①
,而不知關(guān)龍逢②,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于妲己
、飛廉③
,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百姓怨非而不用④,賢良退處而隱逃
,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⑤
。桀死于亭山⑥,紂縣于赤旆⑦
。身不先知
,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成湯監(jiān)于夏桀
,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
,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⑧
。文王監(jiān)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
,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
,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遠(yuǎn)方莫不致其珍
,故目視備色
,耳聽備聲,口食備味
,形居備宮
,名受備號
,生則天下歌
,死則四海哭
,夫是之謂至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姟吩唬骸傍P凰秋秋,其翼若干
,其聲若簫
。有鳳有凰,樂帝之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岽瞬槐沃R病?br>
[注釋] ①末喜:即“妹喜”
,桀的妃子
。斯觀:桀的佞臣。②關(guān)龍逢(páng旁):桀的賢臣
。③妲(dá達(dá))己:紂的妃子
。飛廉:紂的佞臣。④非:通“誹”
,責(zé)罵
。⑤九牧:九州。相傳古代天下有九州
,州的官長叫“牧”
,故稱“九牧”。虛:通“墟”
。⑥亭:當(dāng)為“鬲”字
。⑦縣:通“懸”,懸掛
。⑧九有:九州
。⑨“《詩》曰”句:不見于今本《詩經(jīng)》,當(dāng)為佚詩
。秋秋
,同“蹌蹌”,舞姿優(yōu)美
。
昔人臣之蔽者
,唐鞅、奚齊是也①
。唐鞅蔽于欲權(quán)而逐載子②
,奚齊蔽于欲國而罪申生③,唐鞅戮于宋
,奚齊戮于晉
。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
,此蔽塞之禍也
。故以貪鄙、背叛
、爭權(quán)而不危辱滅亡者
,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
。鮑叔
、寧戚、隰朋仁知且不蔽④
,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
、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
。傳曰:“知賢之為明
,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
,其福必長
。”此之謂也
。此不蔽之福也
。
[注釋] ①唐鞅:戰(zhàn)國時宋康王的臣子,后被康王所殺
。奚齊:晉獻(xiàn)公寵妃驪姬的兒子
。②載(通“戴”)子:宋國太宰戴驩(huān歡),后被唐鞅驅(qū)逐逃到齊國
。③申生:晉獻(xiàn)公的太子
,奚齊的異母兄弟。后獻(xiàn)公聽信驪姬的讒言
,逼申生自殺
,立奚齊為繼承人。④鮑叔
、寧戚
、隰(xí席)朋:三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昔賓孟之蔽者①
,亂家是也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
,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②
,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③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由俗謂之道④
,盡嗛矣⑤;由法謂之道,盡數(shù)矣;由勢謂之道
,盡便矣;由辭謂之道
,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shù)具者
,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
,體常而盡變
,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
,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故以為足而飾之,內(nèi)以自亂
,外以惑人
,上以蔽下,下以蔽上
,此蔽塞之禍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
,故學(xué)亂術(shù)⑥
,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
,舉而用之
,不蔽于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
,名與三王并
,此不蔽之福也。
[注釋] ①賓孟:戰(zhàn)國時來往于各諸侯國之間的游士
。賓
,客。孟
,通“萌”
,民
。②申子:指申不害,戰(zhàn)國中期鄭國人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③莊子:指莊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④俗:當(dāng)為“欲”字。⑤嗛(qiè切):通“慊”
,滿足
。⑥亂:治。
圣人知心術(shù)之患
,見蔽塞之禍
,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
,無近無遠(yuǎn)
,無博無淺,無古無今
,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①
。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何謂衡? 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
,以禁其所可? 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
,而不知合于道人②
。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
,亂之本也
。夫何以知?曰③: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
,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
,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
。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
,治之要也
。何患不知?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
[注釋] ①縣:衡量。衡:秤
,指標(biāo)準(zhǔn)
。縣衡
,同義復(fù)詞
,衡量。②知:當(dāng)為衍文
。③曰:當(dāng)為衍文。
人何以知道? 曰:心
。心何以知? 曰:虛壹而靜①
。心未嘗不臧也②,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③
,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
,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
,知而有志
。志也者,臧也
,然而有所謂虛
,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
,知而有異
,異也者,同時兼知之
。同時兼知之
,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
,臥則夢,偷則自行④
,使之則謀
。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
,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⑤
。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
,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⑥
,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⑦
。知道察
,知道行,體道者也
。虛壹而靜
,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
,莫見而不論
,莫論而失位。坐于室而見四海
,處于今而論久遠(yuǎn)
,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
,經(jīng)緯天地而材官萬物
,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⑧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只謴V廣⑨,孰知其極! 睪剸睪剸廣廣⑩
,孰知其德! 涫涫紛紛(11)
,孰知其形! 明參日月,大滿八極
,夫是之謂大人! 夫惡有蔽矣哉!
[注釋] ①壹:專一
。②臧:同“藏”,貯藏
。③滿:當(dāng)為“兩”字
。④偷:松懈。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簾﹣y
。⑥人:當(dāng)為“入”字。⑦盡:當(dāng)為衍文
。⑧里:通“理”
。⑨恢恢:寬廣的樣子。 ⑩睪剸睪剸(hào浩):通“皞皞”
,廣大的樣子
。廣廣:通“曠曠”,空曠的樣子
。(11)涫涫(guàn灌):同“滾滾”
,水沸騰的樣子
。
心者,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
,自使也
,自奪也,自取也
,自行也
,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①
,形可劫而使詘申②
,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
,非之則辭
。故曰:心容其擇也
,無禁必自見
,其物也雜博,其情之至也不貳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姟吩疲骸安刹删矶挥瘍A筐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雹軆A筐易滿也
,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
。故曰:心枝則無知⑤
,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以贊稽之
,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
,類不可兩也
,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注釋] ①墨:通“默”
,沉默
。云:說話
。②詘申:通“屈伸”,彎曲或伸直
。③情:通“精”
,專精。④“《詩》云”句:引自《詩經(jīng)·周南·卷耳》
。卷耳
,又名“苓耳”,一種植物
,既可食用
,也可入藥。⑤枝:分散
。
農(nóng)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
,賈精于市而不可以為賈師①,工精于器而不可以為器師
。有人也
,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
,精于物者也②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贊稽物
。壹于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
,以正志行察論
,則萬物官矣。昔者舜之治天下也
,不以事詔而萬物成
。處一危之,其榮滿側(cè);養(yǎng)一之微
,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jīng)》曰③:“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N⒅畮祝┟骶佣竽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人心譬如槃水④
,正錯而勿動⑤,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⑥,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
。微風(fēng)過之
,湛濁動乎下,清明亂于上
,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矣。故導(dǎo)之以理
,養(yǎng)之以清
,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
,決嫌疑矣
。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nèi)傾
,則不足以決庶理矣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⑦
,壹也;好稼者眾矣
,而后稷獨傳者⑧,壹也
。好樂者眾矣
,而夔獨傳者⑨,壹也;好義者眾矣
,而舜獨傳者
,壹也
。倕作弓⑩
,浮游作矢(11),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車(12)
,乘杜作乘馬(13)
,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
,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曾子曰(14):“是其庭可以搏鼠(15),惡能與我歌矣!”
[注釋] ①賈:當(dāng)為“市”字
。②此句前當(dāng)脫一“非”字
。③《道經(jīng)》:可能是古代論述道的經(jīng)典,今不可考
。④槃:通“盤”
,木盆。⑤錯:通“措”,放置
。⑥湛:通“沉”
,湛濁,泥渣
。⑦倉頡:傳說
黃帝時的史官
,發(fā)明了文字。⑧后稷:傳說是堯時的農(nóng)官
,周朝的始祖
,姬姓,名棄
。⑨夔(kuí葵):相傳是堯
、舜時的樂官。⑩倕:相傳是古時的巧匠
。(11)浮游:相傳是箭的發(fā)明者
,黃帝時人。(12)奚仲:相傳是夏禹時掌管車服的官
。(13)乘杜:即相土
,商朝祖先契的孫子,發(fā)明了四馬駕車法
。(14)曾子:孔子的學(xué)生
,名參(shēn深)。(15)是:通“視”
,看
。庭: 當(dāng)作“莛”,小竹棍
,既可用來擊節(jié)唱歌
,也可用來捕鼠。
空石之中有人焉①
,其名曰觙
。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②
。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③,是以辟耳目之欲
,而遠(yuǎn)蚊虻之聲
,閑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
,可謂微乎? 孟子惡敗而出妻
,可謂能自強矣;有子惡臥而焠掌④,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⑤
。辟耳目之欲
,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思也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
,至人也。至人也
,何強
,何忍,何危? 故濁明外景
,清明內(nèi)景
。圣人縱其欲⑥,兼其情
,而制焉者理矣
。夫何強,何忍
,何危? 故仁者之行道也
,無為也;圣人之行道也,無強也
。仁者之思也恭
,圣者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
[注釋] ①空石:即窮石
,古地名。②射:射覆
,猜謎
。③挫:擾亂
。④有子:孔子的學(xué)生有若
。焠(cuì翠):燒灼。⑤“好”下當(dāng)脫一“思”字
。⑥縱:當(dāng)為“從”字
。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
,則外物不清
。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
,見寢石以為伏虎也
,見植林以為后人也①,冥冥蔽其明也
。醉者越百步之溝
,以為蹞步之澮也②;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之閨也③
,酒亂其神也
。厭目而視者④,視一以為兩;掩耳而聽者
,聽漠漠而以為哅哅⑤
,勢亂其官也。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
,而求羊者不下牽也
,遠(yuǎn)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⑥
,而求箸者不上折也
,高蔽其長也。水動而景搖
,人不以定美惡
,水勢玄也⑦。瞽者仰視而不見星
,人不以定有無
,用精惑也。有人焉
,以此時定物
,則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
,以疑決疑
,決必不當(dāng)。夫茍不當(dāng)
,安能無過乎? 夏首之南有人焉⑧
,曰涓蜀梁⑨。其為人也
,愚而善畏
。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
,以為伏鬼也
,卬視其發(fā)⑩
,以為立魅也,背而走
,比至其家
,失氣而死,豈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
,必以其感忽之間
、疑玄之時正之(11)。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
,而已以正事
。故傷于濕而擊鼓鼓痹(12),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
,而未有俞疾之福也(13)
。故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矣
。
[注釋]①后:當(dāng)為“立”字
。②澮(kuài快):小溝。③閨:宮中小門
。④厭(yā壓):通“壓”
,按。⑤哅哅(xiōng胸):喧鬧聲
。⑥仞:古代長度單位
,八尺為一仞。箸(zhù住):筷子
。⑦玄: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D?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⑧夏首:古地名
,在今湖北。⑨涓蜀梁:人名
,事跡不詳
。⑩卬:古“仰”字。(11)正:當(dāng)為“定”字
。(12)本句當(dāng)有脫誤
,疑應(yīng)為“傷于濕而痹,痹而擊鼓烹豚”
。(13)俞:通“愈”
,治愈治好。
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以知
,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
,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①
,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②
,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③
,與愚者若一。老身長子而與愚者若一
,猶不知錯④
,夫是之謂妄人。故學(xué)也者
,固學(xué)止之也
。惡乎止之? 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 曰:圣也⑤
。圣也者
,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
。兩盡者
,足以為天下極矣。故學(xué)者
,以圣王為師
,案以圣王之制為法,法其法
,以求其統(tǒng)類
,以務(wù)象效其人。向是而務(wù)
,士也;類是而幾
,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故有知非以慮是
,則謂之懼⑥;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
,則謂之篡;多能非以修蕩是⑦
,則謂之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⑧
。 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
,是察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合王制與不合王制也
。天下有不以是為隆正也
,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若夫非分是非
,非治曲直
,非辨治亂,非治人道
,雖能之無益于人
,不能無損于人。案直將治怪說
,玩奇辭
,以相撓滑也⑨;案強鉗而利口,厚顏而忍詬
,無正而恣睢
,妄辨而幾利;不好辭讓,不敬禮節(jié)
,而好相推擠
。此亂世奸人之說也,則天下之治說者方多然矣
。傳曰:“析辭而為察
,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強志
,不合王制
,君子賤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