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不讀書
,后果有多嚴重黃庭堅說:
他認為
,三天不讀書,處世的道理會忘掉,活出高境界.png" />
作為北宋著名詩人
他的人生之路與仕途
,并未因此一馬平川,反而是起起伏伏,走得異常艱難。喜愛讀書
少年神童,謫居人間
宋仁宗慶歷五年
黃氏家學淵博。黃庭堅的父親黃庶
庭堅
黃庭堅從小聰明過人
五歲已能背誦五經,先生沒做要求的《春秋》也主動默記于心。面對考問
七歲寫詩作詞,雖顯稚嫩
八歲時作出一首送別詩,思路清奇
人小
十五歲那年
人不風流枉少年
有舅父管教
在此環(huán)境下
一個是風流才子,一個是大家閨秀
,兩人從“憶我又喚我,見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的相戀,走進門當戶對的婚姻。中國人講究先成家后立業(yè),家既成
,業(yè)始立。婚后頂著鄉(xiāng)魁的光環(huán),黃庭堅趕往京城參加禮部會試
回到家里
三更燈火
人生猶如桃花扇,黃庭堅手上這把白扇“唰”的一下被打開
精金美玉
黃庭堅的第一份工作
他講真話
,辦實事,帶頭賑濟災民,敢用手中的筆為百姓發(fā)聲請愿望。縣尉任滿
,黃庭堅被授予北京(今大名縣)國子監(jiān)教授。這是一份編書育人的差事,很適合他,本可以施展才華,然而——燕云十六州的失陷讓這里成為邊境城市,地廣人少
,發(fā)展滯后。黃庭堅的公務也因此清閑。借此機會
,他讀遍諸子百家野史神話,寫下不少詩詞,關于讀書、飲茶,也關于生離死別、參禪悟道。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人生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步,每一卷,都算數。黃庭堅在此謀生時
,蘇軾恰在杭州任職。有一次,他順道拜訪老朋友孫覺,讀到老友賢婿的詩文,稱贊其詩“超逸絕塵”,其人更是“精金美玉”這是這對良師益友相交十年的鋪墊
后來,黃庭堅又被調任德州
職場相攻的是宿敵
,江湖相望的是知己。宿敵易逢,知己難遇。那年在德州過中秋
,舉杯邀月時,黃庭堅想起摯友黃幾復。情至深處,他執(zhí)筆寫下千古名詩《寄黃幾復》:黃幾復是他的發(fā)小
,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后來踏上仕途,終究各奔東西。一個在四季如春的南方
,一個在大雪紛飛的北國,兩人靠書信保持往來,情誼不減當年。遙想青春年少
,兩人一起春游、賞花、飲酒……那美好時光,仿佛就在眼前。夜雨孤燈下,追憶昨昔,竟已流水十年。山一程
,水一程,不同的旅程,總會遇見不同的渡口與過客。黃庭堅被召回京城,升任中樞機構的京官
。除了參與主編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一時期
兩人相差八年
有榮光
漂泊九年
,白頭歸來人到中年
,厄運開始降臨黃庭堅身上。先是六弟病逝
,接著舅父、岳父相繼去世。親人一個接一個離開,讓黃庭堅深切領悟人生無常他提交辭呈
,未獲批準,又請求將升職的恩寵轉授給自己老母。老母去世后
,黃庭堅再次提出辭呈,這次,非但未獲批準,還在黨爭的風起云涌下被貶入蜀。“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農閑之余,他發(fā)揮自身所學
人生
遠離官場
后來又被政治的風云吹去戎州,他同樣既來之
禪宗所謂修行
有一次
酒杯流淌到黃庭堅面前
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位正直豁達的文人,后來在溪水邊建了一個池子
逆境的磨礪,最終可以轉化為人生財富
創(chuàng)作于這時期的《苦筍賦》
偉大的人,能用一顆元氣淋漓的心
近五十歲開始
這次回鄉(xiāng),除了與兄弟閑話家常
順逆一境
行至暮年,六十歲的黃庭堅再次踏上離家的路
他被流放到瘴蠻之地
不愿與眾人傷感辭別
這一次
民房
聽起來很古樸
黃老先生卻泰然處之,在此鬧中取靜
,焚香,靜坐,品茗讀書,……將心靜自然涼的境界發(fā)揮到極致。他并沒有與世隔絕,躲進小樓一籠統(tǒng)
,而是融入當地民眾,禮尚往來,也開門授徒,教化民眾。宜州流傳一首歌謠,其中一句是:“贏得聲名留勝跡
,開化第一功。”這是贊頌黃庭堅對于嶺南開化教化所作的功勞。漂泊異鄉(xiāng)
幸運的是
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一件事:
黃庭堅晚年在宜州,有天下小雨,他酒至微醺
他說
沒過多久
,病逝當地。這種人生收梢
,像他最后一闕詞里所寫:“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和蘇東坡一樣
,黃庭堅的一生,也在宦海中載沉載浮,四處漂泊。出走半生,歷經艱辛,不改少年心。令人回味的,是宋詞氣骨
。讓人仰慕的,是人格魅力——不論身處何地,都能順逆一境
,苦中作樂,在人生低谷期活出高境界。作者 | 江徐
,80后女子,煮字療饑,借筆畫心。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06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