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 韓愈
博愛之謂仁
,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
,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
,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
,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為仁
,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
,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
,德其所德
,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
,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
,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
,火于秦
,黃老于漢,佛于晉
、魏
、梁
、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
,不入于楊
,則入于墨;不入于老
,則入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
,出者奴之;入者附之
,出者汙之
。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
,孰從而聽之
?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狈鹫咴唬骸翱鬃樱釒熤茏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睘榭鬃诱撸?xí)聞其說
,樂其誕而自小也
,亦曰:“吾師亦嘗云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晃┡e之于其口
,而又筆之于其書。噫
!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
,其孰從而求之?甚矣
,人之好怪也
!不求其端,不訊其末
,惟怪之欲聞
。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
。古之教者處其一
,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nóng)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
,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
,而資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古之時(shí)
,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養(yǎng)之道
。為之君
,為之師,驅(qū)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
;寒
,然后為之衣;饑
,然后為之食
;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
,然后為之宮室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為之醫(yī)藥以濟(jì)其夭死
,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
,為之樂以宣其壹郁〔51〕
;為之政以率其怠勌〔52〕,為之刑以鋤其強(qiá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3〕
。相欺也
,為之符〔54〕璽〔55〕斗斛〔56〕權(quán)衡〔57〕以信之
;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為之備
,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
,大盜不止
;剖斗折衡
,而民不爭(zhēng)?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眴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
,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58〕以居寒熱也
,無爪牙以爭(zhēng)食也
。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
,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
,出粟米麻絲
,作器皿,通貨財(cái)
,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
,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
,作器皿
、通貨財(cái)以事其上,則誅〔59〕
。今其法〔60〕曰:必棄而〔61〕君臣
,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yǎng)之道
,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62〕者
。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63〕之后
,不見黜〔64〕于禹
、湯、文
、武
、周公、孔子也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
,不見正于禹
、湯、文
、武
、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
,其號(hào)〔65〕雖殊〔66〕,其所以為圣一也
。夏葛而冬裘
,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
,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67〕不為〔68〕太古之無事〔69〕?”是亦責(zé)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
;責(zé)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
。傳曰:“古之欲明明德〔70〕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71〕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7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73〕?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粍t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
,將以有為〔74〕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75〕天下國家
,滅其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6〕,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又鳌洞呵铩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77〕
,進(jìn)于中國則中國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jīng)》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对姟吩唬骸叭值沂氢撸G舒是懲〔78〕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苯褚才e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79〕其不胥〔80〕而為夷也
?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
、《書》
、《易》、《春秋》
,其法禮樂刑政
,其民士農(nóng)工賈,其位君臣
、父子
、師友、賓主
、昆弟〔81〕
、夫婦,其服麻絲
,其居宮室
,其食粟米、果蔬
、魚肉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
,則順而祥;以之為人
,則愛而公
;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
,無所處而不當(dāng)
。是故生則得其情〔82〕,死則盡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3〕
,郊焉而天神假〔84〕,廟焉而人鬼饗〔85〕
。曰: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
,非向〔86〕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
,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武
、周公
,文、武
、周公傳之孔子
,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
,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yáng)〔87〕也,擇焉而不精〔88〕
,語焉而不詳〔89〕
。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
,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
,故其說長〔90〕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人其人〔91〕,火其書
,廬其居〔92〕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93〕
,鰥寡孤獨(dú)〔94〕廢疾者有養(yǎng)也,其亦庶乎〔95〕其可也
。
〔注釋〕原道:探求儒道本原的意思
。博愛:廣泛施與愛心。博
,大
、廣泛
。行而宜之之謂義:實(shí)行仁并做得適合當(dāng)時(shí)制度叫做義
。宜,適宜
、適合
。之,指示代詞
,指當(dāng)時(shí)制度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從這里出發(fā)達(dá)到仁義的途徑叫做道。由
,從
;是,指仁義
;之
,到達(dá)、往
。足乎己無待于外:意思為自我完善
,不依賴外界的力量。待
,依賴
。仁與義為定名:儒家的仁和義有固定的具體的內(nèi)涵。定名
,固定的名稱
。道與德為虛位:指道與德是抽象的原則。虛位
,空虛之位
,這里作抽象。德有兇有吉:德有惡美
。兇
,惡;吉
,美
、好
。小:使……小
,即輕視之意
。煦煦:慈愛的樣子。孑孑:瑣屑細(xì)小的樣子
。道其所道:把他說的道當(dāng)作道
。去仁與義:違背仁義。去
,離開
、違背。周道衰:周平王東遷洛陽后
,國勢(shì)衰落
,王朝權(quán)力日益削弱。沒:通“歿”
,死
。火于秦:秦始皇三十四年下焚書令
,即儒家仁義道德之說被毀
。火
,焚燒
。黃老于漢:黃老之學(xué)盛行于漢代。入:歸入
。楊:楊朱
,戰(zhàn)國時(shí)哲學(xué)家。墨:墨翟
。主之:以之為主
,即尊崇的意思。奴之:以之為奴
,即貶低的意思
。附:附和、贊同
。汙:同“污”
,污蔑、詆毀
。老者曰:尊奉老子學(xué)說的人說
。佛者曰:信奉佛教的人說。為孔子者:推崇孔子學(xué)說的人
。誕:荒誕
、虛妄
。自小:自卑
、貶低自己
。云爾:語助詞,相當(dāng)于“等等”
。舉:稱述
。筆:書寫、記載
。端:本原
、開始。訊:?jiǎ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末:指學(xué)術(shù)思想的流變
。古之為民者四:古時(shí)候把民區(qū)分為士
、農(nóng)
、工、商四類
。六:士
、農(nóng)、工
、商以外加上僧徒
、道士。教者:推行教化的
。一:指儒家之教
。三:指儒佛道。一:六民之一
。賈:商人
。資焉:依賴商賈而生活。資
,依賴
;焉,于此
。相生養(yǎng)之道:互相合作共同維持生存的方法
。中土:中原。木處:指遠(yuǎn)古人類在樹上筑巢而居
。顛:跌倒
、墜落。土處:指遠(yuǎn)古人類穴居野處
。贍:供應(yīng)
。宣:宣泄
、排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壹郁:當(dāng)作“湮郁”
,抑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2〕怠勌:怠懈懶散
。勌,倦的異體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3〕強(qiáng)梗:強(qiáng)橫、強(qiáng)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4〕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
、木
、玉、銅等制成
,刻有文字
,雙方各執(zhí)一半,相合以驗(yàn)真?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5〕璽:印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6〕斗斛:量器
。〔57〕權(quán)衡:衡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8〕介: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9〕誅:責(zé)罰
。〔60〕其法:指佛教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1〕而:同“爾”,你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2〕清凈寂滅:佛教教義,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惱為清凈
。寂滅
,梵語“涅槃”的意譯
。〔63〕三代:夏
、商
、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4〕黜:貶斥
。〔65〕號(hào):名號(hào)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6〕殊:不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7〕曷:何
,為什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8〕為:實(shí)行
。〔69〕太古之無事:指遠(yuǎn)古時(shí)代的無為而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0〕明明德:發(fā)揚(yáng)美好品德
。前一“明”作動(dòng)詞
,發(fā)揚(yáng)的意思;后一“明”是形容詞
,美好
。〔71〕齊:整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2〕修其身:修養(yǎng)其品德。修
,修養(yǎng)
。〔73〕誠其意:使思想意念純真而不虛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4〕有為:有作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5〕外:遺棄
、拋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6〕天常:天倫
,指君臣
、父子、師友
、昆弟
、夫婦等倫理關(guān)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7〕夷之:即視為夷狄
。〔78〕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意為進(jìn)攻戎狄
,懲罰荊舒。戎狄
,泛指古代西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膺,攻擊
、打擊
;荊,指楚國
;舒
,臣服于楚的小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9〕幾何:差不多
。〔80〕胥:全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1〕昆弟:兄和弟。昆
,兄
。〔82〕生則得其情:活著的時(shí)候能夠感受到人們相互之間的情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3〕死則盡其常:死能終其天年,得到合乎禮義的喪葬待遇
。常
,即天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4〕郊焉而天神假:古代祭天在南郊舉行
,因此稱郊禮。假,通“格”
,到
、降臨的意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5〕廟焉而人鬼饗: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享用
。廟,指宗廟祭祀
;人鬼
,指已逝去的祖宗靈魂;饗
,同“享”
,享食祭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6〕向:從前
。〔87〕荀與揚(yáng):指荀況和揚(yáng)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8〕擇焉而不精:從儒家中選擇了一些東西但不夠精當(dāng)。擇
,選擇
;精,精當(dāng)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9〕語焉而不詳:談到了儒家的內(nèi)容但不夠詳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0〕長:長久
,這里指流傳久遠(yuǎ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人其人:前一“人”作動(dòng)詞,意謂使僧尼
、道士返還四民之中
,各就本業(y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2〕廬其居:“廬”作動(dòng)詞用
,意謂把寺觀廟宇改為民用的房屋廬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3〕道之:道同“導(dǎo)”
。〔94〕鰥寡孤獨(dú):老年無妻曰鰥
,老年無夫曰寡
,老年無子曰獨(dú)
,幼年無父曰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5〕庶乎:差不多
。
(張劍光)
〔鑒賞〕道,原意是指人所行的道路
。后演變?yōu)樗枷胧返幕痉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先秦以來的諸子百家?guī)缀鯖]有不談“道”的,盡管他們之間的解釋歧異
,但都把“道”作為各自最高的思想或政治原則
,形成了以“道”為中心的各家爭(zhēng)鳴的態(tài)勢(shì)。唐代韓愈為了重新確立儒學(xué)在學(xué)術(shù)界的主導(dǎo)地位
,恢復(fù)被佛家和道家所摒棄的儒家仁義之道的本來面貌
,故作《原道》。
《原道》不是一篇簡(jiǎn)單反對(duì)佛家和道家的檄文
。對(duì)該文的思想傾向
,必須聯(lián)系韓愈一貫的治學(xué)主張予以說明。他自稱年輕時(shí)就“窮究于經(jīng)
、傳
、史書、百家之說”
,從中吸取了各家各派的學(xué)術(shù)營養(yǎng)
,因此,他雖推重儒學(xué)
,但并不獨(dú)尊一家
。在《讀孟子》中,他認(rèn)為“孔子必用墨子
,墨子必用孔子
,不相用,不足為孔墨”
,把儒
、墨二家看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gè)學(xué)術(shù)派別。在《進(jìn)士策問》中
,他稱贊管仲
、商鞅對(duì)齊、秦富強(qiáng)事業(yè)的貢獻(xiàn)
,讓考生們大膽地議論法家
。在《送孟東野序》中,他把包括楊朱、墨翟
、老聃
、韓非、鄒衍
、孫武
、張儀、蘇秦等在內(nèi)的先秦諸子之學(xué)
,都看作是以不同的思想和方式反映了社會(huì)問題
,都應(yīng)予以介紹和研討。韓愈這種以儒學(xué)為主
,兼容百家之學(xué)的立場(chǎng)
,決定了他在《原道》中排斥佛、道而又融合佛
、道的態(tài)度
。
這篇文章,通過對(duì)“道”的詮釋
,提出了復(fù)興儒學(xué)的基本綱領(lǐng)
。對(duì)于什么是“道”,他分析說:“博愛之謂仁
,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
,道與德為虛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闭J(rèn)為從仁義出發(fā)
,一直向前走去,這條路就是“道”
;行“道”要靠自己
,不假外力,這樣才能有所得(“德”)
。因此
,道德與仁義的關(guān)系是虛與實(shí)、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
;道德是仁義的抽象,仁義是道德的內(nèi)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暗馈边@種形式,哪一個(gè)學(xué)派都可以用,但必須定位在仁義的內(nèi)容上
。他批評(píng)道家說:“吾所謂道德云者
,合仁與義言之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倍鸺宜f的“道”,乃去“棄君臣”
、“去父子”
、“禁生養(yǎng)”的“道”,也不包括仁義
。韓愈認(rèn)為這種棄仁義的老
、佛之道,是只欲“治心”而“外天下國家”
,必將“滅其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斐伞白友啥桓钙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的封建秩序的混亂。這里
,韓愈批評(píng)佛
、道只欲治心,不欲治世的觀點(diǎn)
,可見韓愈排斥的只是佛
、道的出世說,而把它們的治心說看作是和儒家思想可以相通的一環(huán)
。為了闡述治心與治世的統(tǒng)一
,他從儒家經(jīng)典中找到了《大學(xué)》作為理論根據(j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洞髮W(xué)》本是《禮記》中的一篇
,唐以前沒有多大的學(xué)術(shù)影響,很少有人提到
,從韓愈開始
,才有知名度,因?yàn)樗鼘Vv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據(jù)韓愈的解釋
,“修齊治平”,既講治心
,又講治世
;而仁是存于內(nèi)的
,是修身,治心
;義是見于外的
,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治世
,兩者結(jié)合起來
,就是從古至今一脈相傳下來的儒家仁義道德的傳統(tǒng)思想,故被稱之為道統(tǒng)
。
韓愈指出
,實(shí)現(xiàn)儒家“道統(tǒng)”,必須從各個(gè)領(lǐng)域內(nèi)清除佛家和道家的觀點(diǎn)和行為
。在教育上
,要教育人們學(xué)習(xí)《詩》、《書》
、《易》
、《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在法制上
,要健全禮
、樂、刑
、政等方面的法規(guī)
;在社會(huì)分工上,要區(qū)別士
、農(nóng)
、工、賈
;在社會(huì)地位上
,要區(qū)別君臣、父子
、師友
、賓主、昆弟
、夫婦
;在服飾上,要穿麻或絲織的衣服
;在住房上
,要住宮或室;在飲食上
,要吃粟米
、果蔬
、魚肉
。韓愈認(rèn)為
,采取了上述措施,就能加速佛家和道家的儒學(xué)化
,就比較容易實(shí)現(xiàn)三教歸一的理想
。可見
,韓愈所說的“道統(tǒng)”及其所擬采取的措施
,既是為了反對(duì)佛家和道家的靡費(fèi)及其對(duì)國家的財(cái)源、兵源和勞動(dòng)力的侵蝕
,也是為了進(jìn)一步把封建倫理關(guān)系制度化
、系統(tǒng)化、理論化
,從而成為宋代理學(xué)的先奏
。
《原道》是韓愈“文書自傳道”(后稱“文以載道”)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這篇文章中以道是文的思想內(nèi)容
,以文為道的藝術(shù)形式
,表現(xiàn)出鮮明的特點(diǎn),其一是文章的口語化
。韓愈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口語化的特點(diǎn)
。平易明晰,流暢順口
,句讀或長或短
,曲折舒展自如,意無不達(dá)
。他在該文中創(chuàng)造的許多口頭成語
,如坐井觀天,求端訊末
、士農(nóng)工賈等
,成為后人所選用的佳句,他的口語新詞和句法對(duì)去除陳言
、闡述儒學(xué)新意起了很好的作用
。其二是文章的形象化。就是在一般的概念敘述中
,韓愈往往運(yùn)用比喻或人物形象
,“引物連類,窮情盡變”
,務(wù)使行文旨趣
,豁達(dá)無余
,具體生動(dòng)。他在該文中要求對(duì)僧人
、道人“人其人
,火其書,廬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鰥寡孤獨(dú)廢疾者有養(yǎng)也”。這里
,通過鰥寡孤獨(dú)廢疾者與游惰而不生產(chǎn)的僧人
、道人生活的強(qiáng)烈反差,來說明清除社會(huì)上宗教迷信風(fēng)氣的必要性
,使他的文章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