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喝茶》散文全文喝茶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不過要享這“清?!?,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xí)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jīng)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么“悲哉秋之為氣也”,風(fēng)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保诶限r(nóng),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于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我們有痛覺,一方面是使我們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們能夠自衛(wèi)。假如沒有,則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將茫無知覺,直到血盡倒地,自己還不明白為什么倒地。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jié),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穿“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裝銳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tài),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于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九月三十日
魯迅《喝茶》原文:魯迅《喝茶》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不過要享這“清?!?,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xí)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jīng)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么“悲哉秋之為氣也”,風(fēng)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保诶限r(nóng),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于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我們有痛覺,一方面是使我們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們能夠自衛(wèi)。假如沒有,則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將茫無知覺,直到血盡倒地,自己還不明白為什么倒地。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jié),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穿“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裝銳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tài),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于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喝茶》,是1933年10月,文學(xué)家魯迅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3年10月2日《申報》,欄目為"自由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品茶的一些心得感受。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后改為豫亭,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發(fā)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jié)核病逝于上海。
喝茶文言文1. 關(guān)于茶的一個古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fēng)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fēng)暗結(jié)珠琲瓃,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fēng)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 乘此清風(fēng)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fēng)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自號玉川子。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jīng)》齊名的玉川茶歌。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著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zhuǎn)入為蒼生請命,轉(zhuǎn)得干凈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并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
字里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段寫茶的采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頭兩句說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
接著說帝王的“仁德”之風(fēng),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著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說象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yīng)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現(xiàn)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后那個感嘆句里,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敘,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xiàn)了天子、仁風(fēng)、至尊、王公等字樣,但并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自己和他們區(qū)別開來,把自己劃入野人群中。
作為一個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
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欲,茶似乎給他創(chuàng)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guān)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xiàn)他內(nèi)心風(fēng)云的不平文字。
反關(guān)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huán)境。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中,才能擺脫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
紗帽,這里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并不說明他內(nèi)心平靜。
讀完全詩,才會見到他內(nèi)心熾熱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澤;風(fēng),謂煎茶時的滾沸聲。
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里也不單純是為了修飾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象一陣春雨,使他內(nèi)心世界一片蔥翠。在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穩(wěn)。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說“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坂,氣韻流暢,愈進愈美。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jié)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此麑憗磔p易,筆力卻很厚重。
心中郁積,發(fā)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著力一搔的 *** 。 飲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
這,雖也容或有之,但也應(yīng)該說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贊譽。同時,從結(jié)構(gòu)上說,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zhuǎn)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
這是詩中“針線”,看他把轉(zhuǎn)折處連縫得多么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
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xiàn)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fēng),返回蓬萊。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何時才能夠得到蘇息的機會! 這首詩寫得揮灑自如,宛然毫不費力,從構(gòu)思、語言、描繪到夸飾,都恰到好處,能于酣暢中求嚴緊,有節(jié)制,盧仝那種特有的別致的風(fēng)格,獲得完美的表現(xiàn)。
2. 幫忙尋幾段與茶有關(guān)的古文或古詩 止為荼荈據(jù),吹噓對鼎 。《嬌女詩》--- 左思
下面的題目自己去找內(nèi)容
(一)札、傳
1、劉琨《與兄子演書》
2、《陸羽傳》
3、陸羽《陸文學(xué)自傳》
4、蘇軾《葉嘉傳》
(二)記
1、《顧渚山記》
2、歐陽修《大明水記》
3、歐陽修《浮槎山水記》
4、唐庚《斗茶記(1)》
5、楊維禎《煮茶夢記》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記》
7、張潮《中泠泉記》
(三)序、跋
1、呂溫《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經(jīng)》序(1)
3、歐陽修《龍茶錄》后序
4、蔡襄 進《茶錄》序
5、陳師道《茶經(jīng)》序(2)
6、黃 儒《品茶要錄》序
7、李維貞《茶經(jīng)》序(3)
8、魯 彭《茶經(jīng)》序(4)
9、陳文燭《茶經(jīng)》序(5)
10、徐同氣 《茶經(jīng)》序(6)
11、曾元邁《茶經(jīng)》序(7)
12、常 樂《茶經(jīng)》序(8)
13、歐陽修《陸文學(xué)傳跋尾》
(四)賦
1、杜育《舛賦》
2、顧況《茶賦》(1)
3、吳淑《茶賦》(2)
4、梅堯臣《南有嘉茗賦》
5、黃庭堅《煎茶賦》
(五)頌、銘、檄
1、周履靖《茶得頌》
2、李贄《茶夾銘》
3、張岱《瓷壺銘》
4、張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壺銘》
5、張岱《斗茶檄》
(六)表、啟
1、韓 《為田神玉謝茶表》
2、劉禹錫《代武中丞謝賜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4、丁謂《進新茶表》
5、王安石《謝賜銀盒、茶、藥表》
6、楊萬里《謝傅尚書惠茶啟》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張岱《閔老子茶》
2、張岱《蘭雪茶》
3、范煙橋《茶煙歇》
4、魯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實秋《喝茶》 (2)
7、林語堂《談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鄉(xiāng)和我故鄉(xiāng)的茉莉花茶》
10、楊絳《將飲茶》
11、楊絳《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話》
13、王曾祺《尋常茶話》
14、黃裳《茶館》(2)
15、陳從周《“香”思》
16、鄒荻帆《我和茶神》
17、賈平凹《品茶》(2)
18、何為 《佳茗似佳人》
19、蘇烈 《茶香》(2)
20、楊羽儀 《水鄉(xiāng)茶居》
21、王景山 《茶館與情味》
22、江藝平 《茶緣》(2)
23、陳學(xué)昭 《夜雨沉思》
24、陳學(xué)昭 《龍井隨想》
(八)小 說
馮夢龍《趙伯升茶肆遇仁宗》
2、蘭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說技》
3、蘭陵笑笑生《吳月娘掃雪烹茶》
4、李漁《生二女連吃四家茶》
5、吳敬梓《馬二先生游湖訪茶店》
6、曹雪芹《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內(nèi)品茶》
8、劉鶚《三人品茗促膝談心》
9、李綠園《盛希僑地藏庵品茶》
10、曾樸《清茶話舊侯夫人名噪賽工場》
11、李慶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瀾》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館里》
14、陳學(xué)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壺里乾坤》
17、穎明《茶圣陸羽(2)》
18、章士嚴《茶與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16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