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
王勃
昔王子敬,瑯琊之名士,常懷習(xí)氏之園;阮嗣宗,陳留之俊人,直至山陽之坐。豈非琴樽遠(yuǎn)契,必兆聯(lián)于佳辰;風(fēng)月高情,每留連于勝地。是以東山可望,林泉生謝客之文;南國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氣。況乎揚(yáng)子云之故地,巖壑依然;宓子賤之芳猷,弦歌在屬。紅蘭翠菊,俯映砂亭;黛柏蒼松,深環(huán)玉砌。參差夕樹,煙侵桔柚之園;的歷秋荷,月照芙蓉之水。既而星回漢轉(zhuǎn),露下風(fēng)高,銀燭摛華,瑤觴抒興。一時仙馭,方深擯俗之懷;五際飛文,時動緣情之作。人分一字,四韻成篇。
王勃這篇詩序,是他前往交趾省父,途經(jīng)越州時寫的,時在上元二年(675)。
此序大意是說,古代名士都愛作山林園池之游,飲宴聚會,雅興極濃。而江山林泉往往助人文思,發(fā)人詩情。我等蒞臨勝地,飛觴山亭而覽佳景,自然有抒興之作。由于文章用典較多,其意須體味方知。但中間寫山亭周遭景物,卻色彩明朗、層次清晰,易道易曉。
文中寫古代名士向往山林園池,樂于聚飲賞景,舉了兩個人物為例。一是王子敬,就是激賞山陰“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的王獻(xiàn)之。他曾徑往顧氏名園指點(diǎn)評論,旁若無人。文中“懷習(xí)氏之園”的本事應(yīng)是晉人山簡的故事。簡守荊州,每臨習(xí)家園池,未嘗不大醉而還。王勃是將兩件事合為一件事,使人對王獻(xiàn)之的賞愛園池有更豐美的聯(lián)想。二是阮嗣宗,即阮籍。籍與嵇康同為竹林賢士,康居山陽二十年,籍與其過往甚密,故文中言其“直至山陽之坐”。作者說王子敬、阮嗣宗這種意興、舉動乃是“琴樽(指文士宴集)遠(yuǎn)契,必兆眹于佳辰;風(fēng)月高情,每留連于圣地”,實(shí)亦暗言作者與眾人秋宴山亭情趣之高雅。下寫“東山可望,林泉生謝客之文;南國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氣”,也是用謝靈運(yùn)愛作山澤之游而有清新精雅之山水詩,屈原以瑰瑋之詞寫離憂之慨,亦得江山之助,來隱言作者與宴游者飽覽山亭周遭之景自當(dāng)文思煥發(fā)。承此而來,即寫越州勝地之勝和眾人睹勝景而詩興興,使文章漸次落到詩序本意上來。
文中寫越州勝地之勝,分兩方面寫,一是寫越州山水之美所蘊(yùn)含的文化積累之深,和越州地方政治的清明。前者用“揚(yáng)子云(雄)之故地,巖壑依然”來形容,后者用“宓子賤之芳猷,弦歌在屬”來作比喻,兩者都有稱美地方長官的意思。二是寫山亭之景的實(shí)地風(fēng)貌。用語不多,但寫出了一天不同時刻的景象?!凹t蘭翠菊,俯映砂亭;黛柏蒼松,深環(huán)玉砌”是白日所見山亭及亭周之景,“參差夕樹,煙侵桔柚之園”是傍晚亭下之景,“的歷秋荷,月照芙蓉之水”是月中亭下之景,“星回漢轉(zhuǎn),露下風(fēng)高”則是夜深亭外之景。通過展現(xiàn)不同時刻的景象來寫同一景觀的景物,使所寫之景不單一、不呆滯,不失為一種寫景的好方法。尤為難得的是,作者每寫一特定時刻的景象,都象在描繪一幅畫,能撩人想象,使人讀之有味。
此序不但寫景如畫,寫人物意興之濃,也顯得氣勢豪邁。所謂“一時仙馭,方深擯俗之懷;五際飛文,時動緣情之作”。顯然,與宴者詩興大發(fā)與他們對山亭秋景的無限賞愛有關(guān),從這個角度看,作者力寫人物意興之濃,也對越州山亭景物之美具有襯托作用。
引以為流觴曲水 曲水流觴嘆如何 曲水流觴修禊事 流觴曲水圖 曲水流觴的意思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游戲。夏歷的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種游戲非常古老,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
典故出處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會稽內(nèi)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后,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fēng)雅俗,一直留傳至今。當(dāng)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后,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jīng)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zhuǎn)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并飲酒。據(jù)史載,在這次游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后人譽(yù)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圣”。而《蘭亭集序》也被稱為“禊帖(tiè)”。
所謂“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fēng)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呤或援翰,作出詩來。
觀書有感 朱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酬樂天揚(yáng)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夜雨寄北 李商隱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注釋譯文
【譯詩】
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fēng)招展的酒旗。昔日到處是煙霧籠罩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注釋】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2、山郭:靠山的城墻。
3、南朝:東晉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齊、梁、陳四朝合稱南朝。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jù)《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余所”。這里說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數(shù)字。
5、樓臺:指寺廟。
作品鑒賞
這是描寫江南風(fēng)光的一首七絕。“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白居易已經(jīng)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使人參觀了幾個景點(diǎn),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xiàn)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fēng)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痹娨婚_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fēng)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diǎn)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扒Ю铩闭f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fēng)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jìn)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fēng)春雨中若隱若現(xiàn),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里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yùn)。南朝統(tǒng)治者佞佛,勞民傷財(cái),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chǎn)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睋?jù)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fēng)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nèi)涵也更顯豐富。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fù)盛譽(yù)。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fēng)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τ谶@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xué)藝術(shù)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澳铣陌侔耸拢嗌贅桥_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yīng)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這是因?yàn)榍Ю锓秶鷥?nèi),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yùn)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diǎn)是山重水復(fù),柳暗花明,色調(diào)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苯鸨梯x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xiàn)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diào),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yuǎn)的歷史色彩?!八陌侔耸笔翘迫藦?qiáng)調(diào)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qiáng)調(diào)建筑宏麗的佛寺非只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rèn)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shí)解詩首先應(yīng)該從藝術(shù)形象出發(fā),而應(yīng)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厭惡。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dāng)然,在欣賞的同時,偶爾浮起那么一點(diǎn)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達(dá)了作者的情緒很中性,既無明顯的憎 ,也無明顯的惡,僅僅是在單純地寫景、詠春。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主旨
表達(dá)了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的積極進(jìn)取的人生態(tài)度。
注釋譯文注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yīng)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 :因?yàn)椤?
(6)眼:視線。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yuǎn)眺的視野,
只因?yàn)槲艺驹陲w來峰頂,登高望遠(yuǎn)心胸寬廣。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diǎn)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diào)。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yuǎn)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yùn)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yīng)該放眼大局和長遠(yuǎn)。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紹興市區(qū),而峰上更有應(yīng)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yuǎn)。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币源蓑?yàn)之,則“聞?wù)f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shí)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wù)f日升聽雞鳴”,而說“聞?wù)f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diǎn)化,此固不能以強(qiáng)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zhuǎn)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據(jù)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蓖蹙浼从么艘?。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lián)云:“當(dāng)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yè),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結(jié)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yuǎn)矚的氣概。轉(zhuǎn)、結(jié)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diǎn)睛之筆,正在結(jié)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yīng)是“因?yàn)樯碓谧罡邔樱圆晃犯≡普谀俊?,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zhuǎn)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gòu)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diǎn)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yuǎn)”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yuǎn)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xiàn)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迸c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diǎn)的方法,認(rèn)識達(dá)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倍K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yàn)闆]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rèn)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视佣辏?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紹興,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fù)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shí)行新法的前奏。
詩詞特色
體裁
七言絕句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dāng)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能觸發(fā)得出;但無“聞?wù)f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飛來山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shí);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dǎo)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yuǎn)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前后關(guān)照,渾然一體。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16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玉《黃豆生北國》散文鑒賞
下一篇: 冰心《櫻花贊》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