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回老家
九月初
2
父親出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個性樂觀又吃苦耐勞
父親年輕時在當?shù)氐牟刹钁驁F堪稱“臺柱”:既可上臺演戲
,又可在臺下演奏樂器,還能打“夾手”——一人同時演奏兩件以上的擊打樂器。改革開放后,農(nóng)民的日子開始舒坦起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漸趨活躍。父親壓抑在內(nèi)心的文藝種子又開始萌芽,他利用業(yè)余時間記錄下以前的戲曲腳本,甚至發(fā)動我們這些兒女們幫他謄抄。有一次,我親眼目睹父親給縣文化局寫報告,請求恢復(fù)縣采茶劇團,可惜終未能如他所愿,對他而言,估計這是一大憾事。2008年秋天,年屆73歲的父親和四哥來珠海橫琴玩,當時,橫琴有個景點里擺放有一整套打擊樂器供游人免費玩耍在鄉(xiāng)村文化荒蕪的年代,父親是鄰里鄉(xiāng)親們少有的文化播散中心
使用算盤也是父親的一絕:五指抓住算盤的梁中間
,手腕一沉一抖,整框算盤的每一檔算珠都上珠靠緊上框、下珠靠緊下框,分得丁是丁卯是卯,加、減、乘、除在他手里就是那些算珠在算框里上下跳躍的一次次律動,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都堪比普通人用計算器。因為有這一特長,他也兼了村里的會計很多年載。身懷十八般武藝的父親干起活來卻從不投機取巧
,相反,無論是速度還是力氣,周圍沒有幾個人能比得過他,這也練就了他一副健康硬朗的身板。他年近六十歲時,在縣城開商品批發(fā)部幫顧客送貨,能雙手提四扎共40瓶700毫升的玻璃瓶啤酒,一口氣走幾百米不用停歇;七十多歲時,還能跟我們這些三四十歲的后生輩比賽掰手腕。在我們農(nóng)村
3
在我的記憶深處,父親這個無所不能的莊稼好把式
,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找到他需要的繩子。下田捆稻草時,將數(shù)根稻草集整成束后分成兩綹,用腳踩住一端,再用巴掌反復(fù)循環(huán)地從腳端開始往同一方向搓這兩綹稻草,很快就結(jié)成了一條他所需要的草繩。上山打柴時,砍一條長長的韌性較好的嫩櫸樹條或者藤條,在頂端扭麻花一樣擰一個“9”字形扣,將拾掇好的枝枝丫丫攔腰繞一圈,再將“9”字的“尾巴”穿進“9”字的扣環(huán)中,一只腳踩住扣環(huán)用力猛蹬幾腳的同時,雙手抽緊藤條頭,將“尾巴”沿扣環(huán)的交接處再用力擰轉(zhuǎn)成麻花狀反扣好,一堆七拱八翹的樹椏就被捆得結(jié)結(jié)實實、妥妥帖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大哥年少時
大哥上岸后
大哥又好奇又疑惑:“‘卷席筒’是怎哩搞?”
“你過來
大哥將信將疑地躺到曬墊上,父親將曬墊繞在大哥身上卷了起來
當時
4
打繩結(jié)也是父親的得意技術(shù),什么時候該打活結(jié)
在父親教會我打的各種繩結(jié)中,我記憶最深的是那個用來在木樁上拴牛的“馬口綰”
我們家鄉(xiāng)是那種一山接一山的大山區(qū)
,不產(chǎn)馬,當時也沒有人家養(yǎng)馬,我那時還以為馬在家鄉(xiāng)是無所用處的“黔之驢”,我小時候根本就沒有看過馬,也就不知道“馬口綰”這個叫法是否名副其實。幾年前去過一次內(nèi)蒙古草原旅游,當時忘了考察一下這個問題,現(xiàn)在想來有點遺憾!5
近幾年
,年過八旬的父親衰老的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兩年前的暑假
,我回老家看望父母時,特意在他們床前的小竹床上,陪伴他們睡了一個星期。那時,父親半夜還會起床幫我調(diào)調(diào)空調(diào)的溫度,趕趕蚊子,問問我冷不冷或者熱不熱。后來今年七月初,我回老家探望父母和喝侄兒的喜酒
可惜好景不長
6
在我的心目中
回程前的頭天下午
,知道第二天我要回程了,常常窩在沙發(fā)里打瞌睡的父親振作起精神,和我聊了幾句:“你又要走了,俺們見一回是一回了!俺也不曉得還能不能活到過年。上次在東坑(我的農(nóng)村老家的地名),俺偷偷謀了一根籮繩,被你娘看到了,后來就尋不到了……人老了,活著沒什么意思,活膩了,不想活了……”聯(lián)想到前一天早上,父親因為大便時搞臟了褲子,我?guī)退麚Q褲子、擦身體時,他那種類似小孩子犯錯后等著大人發(fā)落時的神態(tài),我當時就想:也許真的是無情的歲月已經(jīng)摧毀了父親作為一個男子漢活著的尊嚴!平時自詡可以當他人心靈導(dǎo)師的我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22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