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古文觀止·親政篇》譯文與賞析

      大道家園 2023-07-16 02:18:46

      親政篇

      親政篇

      明·王鏊

      【題解】

      本文是王鏊在明世宗即位之后所作的一篇答謝世宗慰問的信。親政

      ,即皇帝直接了解下情、親自執(zhí)政的意思
      。明代中期后的皇帝大多昏庸無能
      ,朝綱淪失,大權(quán)旁落
      ,尤以明武宗為甚
      。針對這一現(xiàn)象
      ,作者以此文上奏武宗
      ,希望皇帝親自執(zhí)政,革除種種弊端
      ,并以歷史的經(jīng)驗供皇帝參考

      【原文】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逼洹斗瘛吩唬骸吧舷虏唤欢煜聼o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鄙w上之情達(dá)于下
      ,下之情達(dá)于上,上下一體
      ,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26]
      ,上下間隔
      ,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
      ,而不交之弊
      ,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見
      ,止于視朝數(shù)刻[27]
      ;上下之間
      ,章奏批答相關(guān)接
      ,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
      。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
      。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
      ,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
      。然堂陛懸絕
      ,威儀赫奕
      ,御史糾儀
      ,鴻臚舉不如法[28]
      ,通政司引奏
      ,上特視之
      ,謝恩見辭
      ,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
      ,下何嘗進(jìn)一言哉
      ?此無他
      ,地勢懸絕
      ,所謂堂上遠(yuǎn)于萬里
      ,雖欲言無由言也。

      【注釋】

      [26]閼(è):堵塞

      [27]視朝:皇帝上朝接見臣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蹋汗糯嫊r單位
      ,一晝夜為一百刻

      [28]鴻臚:掌管禮儀的官員

      【譯文】

      《周易》的《泰》卦稱:“君臣之間互相交流意見

      ,志向就會一致
      。”它的《否》卦稱:“君臣之間不能互相交流意見
      ,有國家就如同沒有國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鄙厦娴闹家饽軌騻鬟_(dá)到下面
      ,下面的情況能夠匯報給上面
      ,君臣結(jié)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泰”
      。下面的情況因為被堵塞而不能夠匯報到上面
      ,君臣之間被隔絕,有邦國卻如同沒有邦國
      ,這就是所謂的“否”。所以君臣相互交流國家就太平
      ,君臣相互不交流國家就不太平
      ,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然而
      ,上下不溝通的弊病
      ,從來沒有像近代這樣嚴(yán)重的。君臣相見
      ,只是上朝聽政那短短的時間;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
      ,僅靠批答奏章相互聯(lián)系
      ,只憑法令和制度相互維持罷了
      。這不僅是承襲舊例
      ,也是相互間的地位懸殊形成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
      ?國家總是在奉天門舉行朝會
      ,沒有一天廢止過,可以說很勤勉了
      。然而,殿堂前臺階高聳
      ,典禮儀式威嚴(yán)顯赫
      ,有御史監(jiān)察百官進(jìn)退
      ,鴻臚檢舉不遵禮儀的官員,通政使引領(lǐng)大家入朝上奏
      ,皇上只是接見一下,而大臣則是謝恩告辭
      ,誠惶誠恐地退出殿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噬虾卧k過一件事
      ,臣下何曾當(dāng)面說過一句話
      ?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上下地位懸殊造成的
      ,這正如人們所說的宮殿之上遠(yuǎn)隔萬里
      ,臣下即使有意見想向皇上陳述也無從講起啊

      【原文】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

      ,莫若復(fù)古內(nèi)朝之法
      。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29],詢謀大臣在焉
      ;路門之外為治朝[30],日視朝在焉
      ;路門之內(nèi)為內(nèi)朝
      ,亦曰燕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队裨濉吩疲骸熬粘龆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
      ,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
      ,所以通遠(yuǎn)近之情。漢制:大司馬
      、左右前后將軍
      、侍中
      、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31]
      。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
      、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
      ,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
      ,其西曰太極殿,朔
      、望則坐而視朝
      ,蓋古之正朝也
      。又北曰兩儀殿
      ,常日聽朝而視事
      ,蓋古之內(nèi)朝也。

      【注釋】

      [29]庫門:天子宮中最外面的一個門。

      [30]路門:天子宮中最里面的一個門

      [31]六百石:漢代的官員品級之一

      ,為一般官員
      。二千石以上為高級官員

      【譯文】

      我個人認(rèn)為

      ,想要使君臣互相溝通
      ,不如恢復(fù)古代的內(nèi)朝制度。周朝時
      ,天子設(shè)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君主在這里向臣下咨詢并商議朝制
      ;路門之外為治朝
      ,君主在這里舉行每日的朝會
      ;路門之內(nèi)稱為內(nèi)朝
      ,也稱燕朝
      。《玉藻》中說:“君主在日出之時接見百官
      ,退朝后到路寢處理政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鄙铣瘯r要接見百官
      ,以此來表明上下的名分
      ;到路寢處理政事
      ,以此來通曉遠(yuǎn)近的情況
      。漢朝的制度:皇帝接見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
      、侍中
      、散騎等官員,稱為中朝
      。接見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的官員
      ,稱為外朝
      。唐朝皇城北闕往南的三座門稱為承天門
      ,每年元旦和冬至
      ,皇帝到這里接受各國使節(jié)的朝見和進(jìn)貢,這大概就是古代的外朝
      。它的北面是太極門,西面是太極殿
      ,每月初一
      、十五
      ,皇帝在這里坐朝理事,接見百官
      ,這大概就是古代的正朝。再往北面是兩儀殿
      ,皇帝平時在這里坐朝理事
      ,這大概就是古代的內(nèi)朝

      【原文】

      宋時常朝則文德殿

      ,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
      ,正旦、冬至
      、圣節(jié)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
      ,試進(jìn)士則崇政殿
      。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
      ,謂之輪對
      ,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nèi)殿引見
      ,亦或賜坐
      ,或免穿靴[32],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
      。蓋天有三垣[33],天子像之
      。正朝,象太極也
      ;外朝
      ,象天市也;內(nèi)朝
      ,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注釋】

      [32]穿靴:唐代臣屬上朝必須穿朝靴。

      [33]三垣:古代分周天恒星為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即太微、紫微
      、天市

      【譯文】

      宋朝的時候

      ,皇帝平日在文德殿聽朝
      ,而臣下每五日在垂拱殿向皇帝請安
      。每年元旦、冬至和皇帝壽辰的慶典
      ,則在大慶殿舉行
      ,皇帝賜宴招待群臣在紫宸殿或集英殿
      ,皇帝面試進(jìn)士在崇政殿
      。侍從以下的官員
      ,每五日就有一位官員上殿朝見,稱為輪對,此時一定要向皇帝陳述當(dāng)前政事之得失利弊
      。皇帝在內(nèi)殿引見臣下時
      ,有時賞賜他們座位,有時免去他們穿朝靴的禮節(jié)
      。上述大概還保留這周
      、漢
      、三朝制度的遺風(fēng)吧。原來上天有三垣之分
      ,皇帝在模仿上天行事:正朝象征太極
      ,外朝象征天市
      ,內(nèi)朝象征紫微
      ,從古以來就是如此了

      【原文】

      國朝圣節(jié)、正旦

      、冬至[34]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則奉天門
      ,即古之外朝也
      。而內(nèi)朝獨缺
      。然非缺也
      ,華蓋、謹(jǐn)身
      、武英等殿
      ,豈非內(nèi)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
      、劉基
      ,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
      ,日侍左右
      ,大臣蹇義
      、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
      。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
      ?今內(nèi)朝未復(fù),臨御常朝之后
      ,人臣無復(fù)進(jìn)見
      ,三殿高
      ,鮮或窺焉
      。故上下之情
      ,壅而不通;天下之弊
      ,由是而積。孝宗晚年
      ,深感有慨于斯
      ,屢召大臣于便殿
      ,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
      ,而民之無祿[35],不及睹至治之美
      ,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注釋】

      [34]國朝:指本朝

      ,即大明朝

      [35]民之無祿:在這里暗喻明孝宗的去世

      。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dá)方式

      【譯文】

      本朝皇帝壽辰、元旦

      、冬至等大朝會,在奉天殿舉行
      ,這就是古代的正朝
      。而平日皇帝在奉天門設(shè)朝
      ,這就是古代的外朝
      。然而唯獨缺少內(nèi)朝
      。其實內(nèi)朝并不是真缺,華蓋
      、謹(jǐn)身、武英等殿的朝會
      ,難道不是內(nèi)朝的遺制嗎
      ?洪武年間的宋濂
      、劉基
      ,永樂以來如揚士奇、楊榮等人
      ,每日侍奉在皇上左右
      ;大臣蹇義
      、夏元吉等人,常在便殿啟奏政事或回答皇帝的詢問
      。在那個時期,難道會有上下阻隔的憂患嗎
      ?如今內(nèi)朝沒有恢復(fù)
      ,皇上駕臨日常的朝會后
      ,臣下就不能再進(jìn)見了
      。三座殿高大幽深,很少有人能夠看見殿內(nèi)情況
      。因而君臣上下思想堵塞
      ,難以溝通,國家的弊病由此堆積
      。孝宗皇帝晚年時,對這一問題深為感慨
      ,屢次在便殿召集大臣商議政事
      。孝宗正要有所作為之時,他卻去世了
      ,天下百姓沒有福氣看到天下大治的美好光景,臣民至今對此感到遺憾

      【原文】

      惟陛下遠(yuǎn)法圣祖,近法孝宗

      ,盡鏟近世壅隔之弊
      。常朝之外
      ,即文華、武英二殿
      ,仿古內(nèi)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
      ,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36]
      ;諸司有事咨決,上據(jù)所見決之
      ,有難決者
      ,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
      ,凡謝恩辭見之類
      ,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37]
      ,如此
      ,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38]
      ,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
      ,內(nèi)朝所以通遠(yuǎn)近之情
      。如此
      ,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
      、虞之時
      ,明目達(dá)聰[39]
      ,嘉言罔伏
      ,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注釋】

      [36]臺諫:臺官和諫官。臺官指御史臺官員

      ,諫官指諫議大夫、給事中等

      [37]道:同“導(dǎo)”,開導(dǎo)

      ,引導(dǎo)

      [38]九重:泛指帝王居室

      ,形容其處深邃幽深

      [39]聰:聽力敏銳

      【譯文】

      但愿陛下遠(yuǎn)效圣明的先祖

      ,近效孝宗皇帝,徹底鏟除近世以來上下阻隔的弊病
      。除平時朝會之外
      ,再到文華、武英二殿設(shè)立朝會
      ,以仿照古代內(nèi)朝之制,大臣們每隔三天或五天進(jìn)宮問安一次
      ,侍從官和臺官諫官各選一人輪流上殿奏事或回答皇上的詢問。各主管衙門有事請示
      ,皇上就根據(jù)了解的情況決斷。有些難以決斷的
      ,就跟大臣們當(dāng)面商議
      ;這樣不定期地引見群臣,凡屬謝恩
      、辭別一類的事情,有關(guān)官員也都可以上殿陳述啟奏
      。皇上虛心地詢問他們
      ,和顏悅色地開導(dǎo)他們。這樣
      ,人人都可以暢所欲言
      。陛下雖然深居在九重內(nèi)宮
      ,但天下大事都能鮮明地全部展現(xiàn)在眼前。外朝制度是用來端正君臣上下之分的
      ,內(nèi)朝制度是用來溝通遠(yuǎn)近情況的
      。如果這樣做的話
      ,難道還會發(fā)生近世上下堵塞隔絕的弊病嗎
      黃帝、虞舜的時代
      ,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清
      ,好的意見不會被埋沒
      ,偏僻的地方也沒有被遺棄的賢才
      ,也不過像我上面所說的這樣罷了

      【評析】

      本文開篇便引用《易經(jīng)》中的卦辭,提出中心論點:“上下交而其志同”

      ,“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
      。作者將這兩種情形作了詳細(xì)的對比
      ,然后筆鋒一轉(zhuǎn)
      ,討論起當(dāng)朝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指出當(dāng)朝“上下不能交”的原因在于“堂上遠(yuǎn)于千里
      ,雖欲言無由言”

      緊接著

      ,作者又提出解決此問題的辦法
      ,引歷代制度為例,從周代的三朝制度開始說起
      ,歷數(shù)內(nèi)朝在溝通君臣,上通下達(dá)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
      ,由歷史轉(zhuǎn)向現(xiàn)實,說明當(dāng)朝制度與古代相比是“內(nèi)朝獨缺”
      。因此,作者向皇帝提出建議
      ,希望皇帝能夠效法遠(yuǎn)祖和孝宗,常朝之外
      ,實行內(nèi)朝制度
      ,以消除君臣之間的隔閡。

      文章一氣呵成

      ,文字順暢
      ,旁征博引
      ,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26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fēng)蹙冰皮皺
      。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
      。按行多雅意,解起澄清志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biāo)點
      ,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
      、行為
      、社會場景,或者用這種無標(biāo)點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 ?)">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
      ,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