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晁錯論》譯文與賞析晁錯論
晁錯論
北宋·蘇軾
【題解】
晁錯是西漢杰出的政治家和政論家
【原文】
天下之患
【注釋】
[65]所:處所,這里指解決問題的措施
[66]狃(niǔ):習(xí)以為常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難處理的是表面上太平無事
【原文】
天下治平
【譯文】
天下安定太平,突然無緣無故引發(fā)災(zāi)難
;要做到我能發(fā)起它,我又能解決它,然后才能在天下人面前有話可說。如果事到臨頭卻想循規(guī)蹈矩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dān)責(zé)任,那么災(zāi)難的罪魁禍?zhǔn)拙褪亲约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
【注釋】
[67]潰冒沖突:洪水沖破堤防
[68]徐:緩慢,這里有從容之意
。【譯文】
自古能夠建立大功業(yè)的人
,不僅有超出世俗的才能,同時也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理洪水,鑿開龍門堤口,疏通大河,把黃河的水疏導(dǎo)到大海中去。當(dāng)他的治水功業(yè)尚未完成時,也存在堤壩被沖毀、洪水橫沖直闖那種可怕的災(zāi)難。只有他事先預(yù)料到這些可能發(fā)生的情況,災(zāi)難來了也不驚慌失措,而是從容不迫地規(guī)劃解決,所以才獲得了最后的成功。【原文】
夫以七國之強
,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dāng)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譯文】
以七國諸侯這樣強盛的勢力
,想驟然削弱它們,他們起來反抗,這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錯在這個時候不為國家捐軀,不為天下人站到抵擋大難的前列,消滅吳、楚等國的力量,卻只為保全自己著想,慫恿皇帝親自帶兵出征,自己留守后方。那么引發(fā)七國叛亂的又是誰呢?自己既想求得名譽,又怎能逃避由此而來的禍患呢。親自出征是極其危險的,而留守后方則是很安全的,你是引發(fā)這場禍亂的罪魁禍?zhǔ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原文】
當(dāng)此之時,雖無袁盎
,亦未免于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69],東向而待之【注釋】
[69]淬礪:淬
【譯文】
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這個人
【原文】
嗟夫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zé)o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譯文】
唉!世上的君子
【評析】
從本文可知
在這篇文章中
文章觀點新穎
晁錯論_蘇軾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我們平凡的學(xué)生生涯里
晁錯論
宋代 蘇軾
天下之患
天下治平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
古之立大事者
夫以七國之強
當(dāng)此之時
,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嗟夫!世之君子
,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zé)o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譯文
天下的禍患
,最不能挽回的,莫過于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著禍亂發(fā)生卻不去想方設(shè)法對付,那么恐怕禍亂就會發(fā)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dān)心天下人已經(jīng)習(xí)慣于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yè)。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fā)巨大的禍患的導(dǎo)火線。我觸發(fā)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fā)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dān)平定它的責(zé)任,那么天下人的責(zé)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
。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著殺晁錯的名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蔷暗蹧]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dāng)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fā)生,只是他事先就預(yù)料到會這樣,禍患發(fā)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
,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么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fā)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唉
注釋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
,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主張重農(nóng)貴粟患:禍患
為:治理
治平:政治清明
其:代詞
所:處所
狃(niǔ):習(xí)慣。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著。
以:而
固:原本。
期(jī)月:一個月
端:開頭
發(fā):觸發(fā)
收:制止
然后有辭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
循循焉:緩慢的樣子
去:逃避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朝。昔者
山東:指崤山以東。
并起:一同起兵叛亂
以誅錯為名:以誅殺晁錯作為名義
而天子不以察
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
古之立大事者
之: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龍門:今陜西韓城東北,是黃河奔流最湍急處
大河:指黃河
方:當(dāng)。
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決堤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發(fā)語詞
。驟:突然。
其為變
,豈足怪哉: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足,值得。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想讓皇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這個美名
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這是忠臣義士們之所以憤怒不平的原因啊
雖:即使。
何者: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來說
天子固已難之矣
使:假若
淬礪:鍛煉磨礪。引申為沖鋒陷陣
雖有百盎
嗟夫:感嘆詞
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
隙:空隙
,空子。乃其所以自禍歟: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歟,語氣助詞,表感嘆。賞析
蘇軾在其人物史論中寫了大量的翻案文章
,立意新穎深刻,高遠(yuǎn)幽邃。治國之策,行事之則;愛民之心,嫉惡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別出新見,發(fā)人之所未見,啟人之所未思。晁錯曾提出“削藩”建議,后被漢景帝所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文章開篇為泛泛概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
,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第二段
第三段
,作者一方面緊扣史事,另一方面卻把筆觸拉開,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第四段是全篇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