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決壅蔽(策別課百官三)》散文名篇鑒賞
所貴乎朝廷清明②而天下治平者,何也
今夫一人之身
今也不然
。天下有不幸而訴其冤,如訴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謁其所欲,如謁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詳悉,而付之于胥吏。故凡賄賂先至者,朝請而夕得;徒手而來者,終年而不獲。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當?shù)枚鵁o疑者,莫不務(wù)為留滯,以待請屬。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昔者漢唐之弊
,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jù)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今也法令明具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
?吏欲有所鬻⑦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⑧而不行也。昔桓、文⑨之霸,百官承職,不待教令而辦,四方之賓至,不求有司。王猛⑩之治秦,事至纖悉,莫不盡舉,而人不以為煩。蓋史之所記:麻思還冀州,請于猛。猛曰:“速裝,行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
今之所謂至繁
古之圣王
【注】
①壅蔽:堵塞遮蔽。②清明:清正廉潔的意思
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舉行了一次“制科”考試
文章的第一句話便開宗明義
,指出社會最理想的政治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具體來說,就是“天下不訴而無冤,不謁而得其所欲”。普天之下為了更通俗、更形象
接下來
,蘇軾指陳時弊。蘇軾以“今也不然”為開啟,表明現(xiàn)實與理想社會的巨大差異。與古代的清明治平恰恰相反,百姓們遭到迫害不幸,只能求天告地,除此之外無處伸冤;甚至是反映的民情必須辦的或者是舉手之勞就能辦的事也都不辦,描繪出官場極端丑惡的社會現(xiàn)實。關(guān)于治理弊端的問題,蘇軾標舉了兩個古代的榜樣:一個是齊桓公、晉文公時代的“百官承職”,他們德才兼?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蘇軾具體論述厲精的內(nèi)容和道理
。首先,蘇軾仍以三代圣朝為實例,他指出古代治世明君都是非常勤政的,早出晚歸,不肯茍且。為此,他舉出先朝圣帝為榜樣,認為當今圣上應(yīng)該像古代的圣帝一樣,黎明即起,行于早朝;事畢方歸,不留拖欠。勤于朝政,處理的事情繁多復(fù)雜,而后就能天下太平,享受清凈無為的快樂了。最后加以總結(jié)說:“臣故曰勵精莫如自上率之,則壅蔽決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這篇政論文
,圍繞“欲去其弊,莫如省事而厲精”的中心論點,采用多種論證的方法。有正論、有反論、駁論;有類比、縱論,交叉對照。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后人評論
楊慎《三蘇文范》:“文勢累累相貫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37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