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莊子·《南華雪心編》自序》原文鑒賞《先秦散文·莊子·【附錄】·《南華雪心編》自序》原文鑒賞
天地之間
,有至文焉
。其見于上
,則日月星辰,為文之燦爛;風(fēng)云雷雨,為文之鼓蕩。其見于下,則岱華嵩衡,為文之根柢;江海河漢
,為文之波瀾。有其象則解之
,而元化之周流無象
,無象者不可解。有其聲則解之
,而天籟之起伏無聲
,無聲者不可解。雖然
,無不可解也
。無象者寄于有象者以傳,仍即其有象者解之
。無聲者寄于有聲者以顯
,仍即其有聲者以解之。大塊之文章
,一仰觀俯察間
,尚覺悠然而可會(huì),況其為古人之陳跡哉?
南華泄天地之秘者也
,其光之燦爛
,如日月星辰之懸象而著明;其氣之鼓蕩,如風(fēng)云雷雨之順時(shí)而布令;其根柢之深厚
,如岱華嵩衡之并峙;其波瀾之奇詭
,如江海河漢之奔騰;合天地之有象有聲音以為文,以是為文之至
。文之至者
,盡人可解,以可解者解之
。南華既泄天地之秘,人即以此泄南華之秘焉可也
。然而解者紛紛
,南華之旨,卒秘而弗宣
。豈南華之窮幽極奧
,為天梯在棧所不能通,其不解也?亦如元化之周流無象
,天籟之起伏無聲而已
。若是
,則南華終不可解乎?曰非也。觀天察地
,既可因有象以通乎無象
,藉有聲以會(huì)于無聲,南華亦猶是也
,何不可解之有?必謂昭文之不鼓
,靖節(jié)之無弦,以不解解之
,乃為妙解
。將并語言文字而掃除之,南華老人
,何必多此一饒舌
。則仍以可解者解其所可解,而相悅以解
,即以不解者解其所不可解
,亦迎刃而解矣。

予自幼頗愛讀《莊子》之文
,驟焉不得其解
。及觀晉人郭象所注南華篇,探元扶奧
,識(shí)解獨(dú)據(jù)萬山之巔
,恍然有得于其心。復(fù)參合諸家注解
,而后章法之貫串玲瓏
,筆力之汪洋恣肆,窺豹而時(shí)見一斑
。南帆北馬
,輒攜是書以自隨。初未敢妄增一解
,以貽駢拇枝指之譏
。年來捧檄邊庭,從事于波濤兵燹之間
,更歷憂患
,取是書而研究之, 一切榮落升沉之感
,不知何以俱化
,而天人性命之微,亦若少窺其分際焉
。則先生之貺我良多也
。簿書之暇
,把卷沉吟,饑有所觸
,筆之于書
,亦如元化之鼓蕩而不能自己,天籟之起伏而莫知所為焉
,名之曰“雪心編”
。雪心者,謂南華為一卷冰雪之文
,必索解于人世炎熱之外
,而心境始為之雪亮也。后之讀是篇者
,其亦可渙然冰釋矣
。(《南華雪心編》)
《先秦散文·莊子·《南華雪心編》自序》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莊子·【附錄】·《南華雪心編》自序》原文鑒賞
天地之間,有至文焉
。其見于上
,則日月星辰,為文之燦爛;風(fēng)云雷雨
,為文之鼓蕩
。其見于下,則岱華嵩衡
,為文之根柢;江海河漢
,為文之波瀾。有其象則解之
,而元化之周流無象
,無象者不可解。有其聲則解之
,而天籟之起伏無聲
,無聲者不可解。雖然
,無不可解也
。無象者寄于有象者以傳,仍即其有象者解之
。無聲者寄于有聲者以顯
,仍即其有聲者以解之。大塊之文章
,一仰觀俯察間,尚覺悠然而可會(huì)
,況其為古人之陳跡哉?
南華泄天地之秘者也
,其光之燦爛
,如日月星辰之懸象而著明;其氣之鼓蕩,如風(fēng)云雷雨之順時(shí)而布令;其根柢之深厚
,如岱華嵩衡之并峙;其波瀾之奇詭
,如江海河漢之奔騰;合天地之有象有聲音以為文,以是為文之至
。文之至者
,盡人可解,以可解者解之
。南華既泄天地之秘
,人即以此泄南華之秘焉可也。然而解者紛紛
,南華之旨
,卒秘而弗宣。豈南華之窮幽極奧
,為天梯在棧所不能通
,其不解也?亦如元化之周流無象,天籟之起伏無聲而已
。若是
,則南華終不可解乎?曰非也。觀天察地
,既可因有象以通乎無象
,藉有聲以會(huì)于無聲,南華亦猶是也
,何不可解之有?必謂昭文之不鼓
,靖節(jié)之無弦,以不解解之
,乃為妙解
。將并語言文字而掃除之,南華老人
,何必多此一饒舌
。則仍以可解者解其所可解,而相悅以解
,即以不解者解其所不可解
,亦迎刃而解矣。
予自幼頗愛讀《莊子》之文
,驟焉不得其解
。及觀晉人郭象所注南華篇,探元扶奧
,識(shí)解獨(dú)據(jù)萬山之巔
,恍然有得于其心
。復(fù)參合諸家注解,而后章法之貫串玲瓏
,筆力之汪洋恣肆
,窺豹而時(shí)見一斑。南帆北馬
,輒攜是書以自隨
。初未敢妄增一解,以貽駢拇枝指之譏
。年來捧檄邊庭
,從事于波濤兵燹之間,更歷憂患
,取是書而研究之
, 一切榮落升沉之感,不知何以俱化
,而天人性命之微
,亦若少窺其分際焉。則先生之貺我良多也
。簿書之暇
,把卷沉吟,饑有所觸
,筆之于書
,亦如元化之鼓蕩而不能自己,天籟之起伏而莫知所為焉
,名之曰“雪心編”
。雪心者,謂南華為一卷冰雪之文
,必索解于人世炎熱之外
,而心境始為之雪亮也。后之讀是篇者
,其亦可渙然冰釋矣
。(《南華雪心編》)
《先秦散文·莊子·外物(節(jié)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莊子·外物(節(jié)選)》原文鑒賞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①
。監(jiān)河侯曰:“諾②
,我將得邑金③,將貸子三百金
,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④:“周昨來
,有中道而呼者⑤。周顧視車轍中⑥,有鮒魚焉
。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也?’對(duì)曰:‘我
,東海之波臣也⑦,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⑧?’周曰: ‘諾
,我且南游吳越之王⑨,激西江之水而迎子⑩
,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11)
,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12)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13)’?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注釋】 ①貸粟
,借糧。 ②諾
,應(yīng)允聲
。 ③邑金,在封地上征收來的租賦
。 ④作色
,臉色一沉。 ⑤中道
,途中
。 ⑥顧視,回頭看
。 ⑦來
,加強(qiáng)語勢(shì)的助詞,無實(shí)意
。 ⑧波臣
,水族的臣子。 ⑨活我
,使我活
。 ⑩且,將;游
,游說
。 (11)激,阻遏水勢(shì)使之飛濺
,這里意為“引”;西江
,指長江在四川的一段,因其水由西而來,故稱西江
。 (12)常與:常相與
,經(jīng)常處在一起,這里指水
。(13)乃:競(jìng)
。 (14)曾:乃,就;索
,求
,找;肆,商店
,市場(chǎng)
。
【今譯】 莊周家中很貧窮,所以
,他不得不去向監(jiān)河侯借糧
。監(jiān)河侯對(duì)莊周說:“行啊。到年底我將得到封地上百姓交納的租稅
,那時(shí)我借給你三百金
,可以嗎?”莊周臉色一沉,氣憤地說:“我昨天來的時(shí)候
,在路上聽到有呼救的聲音
。回頭只見干涸的車轍中有一條鯽魚
。我問它:‘鯽魚
,你在喊什么呀?’鯽魚回答說:‘我是東海中水族的臣子。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來救活我嗎?’我回答說:‘行啊
。我這就去南方游說吳越的君王
,讓他們擋住長江的水來救你,可以嗎?’鯽魚氣憤地臉色一沉
,說:‘我失去了我賴以生存的水
,我已沒有安身立命之處,我僅需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竟然說這種話
,那還不如早早到賣干魚的鋪?zhàn)永锶フ椅野伞
!?br>
【集評(píng)】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一喻陡住正意
,不消更我,最有余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清·胡文英《莊子獨(dú)見》:“語亦雋遠(yuǎn)。”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一‘諾’字
,便是漫應(yīng)之口角
。”
又:“須從喻意領(lǐng)取正文
,方有妙境
。”
【總案】 本段在暗喻“外物不可必”的同時(shí)
,辛辣地諷刺了監(jiān)河侯見死不救
、慳吝刻薄又極其虛偽的本性,文中著墨不多
,卻能把那一心索人于“枯魚之肆”的監(jiān)河侯的嘴臉勾勒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①
,五十轄以為餌②,蹲乎會(huì)稽③
,投竿東海
,旦旦而釣④.期年不得魚⑤。已而大魚食之⑥
,牽巨鉤陷⑦
,沒而下鶩⑧,揚(yáng)而備鬐⑨
,白波若山
,海水震蕩。聲侔鬼神(10)
,憚赫千里(11)
。任公子得若魚(12),離而臘之(13)
,自制河以東(14)
,蒼梧以北(15),莫不厭若魚者(16)
。已而后世輇才諷說之徒(17)
,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8)
,趣灌瀆(19)
,守鯢鮒(20),其于得大魚難矣
。飾子說以干縣令(21)
,其于大達(dá)亦遠(yuǎn)矣(22)。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fēng)俗,其不可與經(jīng)于世亦遠(yuǎn)矣(23)
。
【注釋】 ①任公子:任國的公子;任國
,春秋時(shí)的諸侯國,在今山東濟(jì)寧市附近;緇(zi音資)
,黑繩
,這里指釣絲。 ②犗(jie音界):犍牛;餌
,釣餌
。 ③會(huì)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
。 ④旦旦:每天早晨
,這里指每天。 ⑤期(ji音基)年:一周年
。 ⑥已而:后來
,指一年以后。 ⑦陷:沉沒
。 ⑧騖:奔馳
, ⑨揚(yáng):躍出水面;奮髻(qi音旗),張開大鰭;髻
,魚鰭
。 ⑩侔(mou音謀):相等,這里意為如同
。 (11)憚(da音達(dá)):通怛
,震撼。 (12)若魚:此魚
,這條魚
。 (13)離:剖開;臘,制成臘肉
。 (14)制河:即浙江
,也就是錢塘江;制,古浙字
。 (15)蒼梧:山名
,即九疑山,在今廣東
、廣西兩省交界處
。 (16)厭:飽食。 (17)輇才:比喻小才
。輇
,用平面圓木制成的沒有輻條的小車輪;諷說
,傳說,道聽途說
。 (18)揭:舉;累
,細(xì)繩。 (19)趣:同“趨”
,走向
,到;灌瀆,小水溝
。 (20)守:等侯;鯢(ni音泥)鮒
,兩種小魚。 (21)飾:裝飾;小說
,瑣碎淺陋的言論;干
,求;縣令,高名;縣
,同懸;令
,通名。 (22)大達(dá):大道
。 (23)經(jīng)于世:處理世事。
【今譯】 任公子制作了一個(gè)大魚鉤
,用粗粗的黑繩作釣絲
,用五十頭犍牛作為釣餌,蹲在會(huì)稽山上
,投竿于東海之中
,每天都這樣垂釣,過了一年也沒有釣到魚
。后來
,有一條大魚吞食了釣餌,牽著巨大的魚釣沉下去
,在海底四下奔馳
,然后又躍出水面,張開大鰭
,掀起的白浪波象山一樣高
,海水震蕩,聲勢(shì)猶如鬼神發(fā)出的一樣
,或震千里
。任公子得到這條魚,把它剖開制成臘肉
,自浙江以東
,九疑山以北
,沒有不飽食這條魚的人。后代那些沒什么本事
,專愛道聽途說的人
,都驚奇地互相傳說著這件事。那些拿著普通的釣竿
、到小水溝邊去
、眼睛只盯著鯢鮒等小魚的人,他們要得到大魚是很難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糠埏椬约簻\陋的言辭以求得高名美譽(yù)的人與大道相差得太遠(yuǎn)了。這些人沒有聽說過“任氏之風(fēng)”
,與那些具有經(jīng)世之才的人相比
,也相差得很遠(yuǎn)啊。
【集評(píng)】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已而’以下)與上文似粘非粘.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又:“(末二句)反應(yīng)起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總案】 任公子釣大魚
,說明經(jīng)世者應(yīng)有志于大成。鼠目寸光
、汲汲于小利的人
,則無法進(jìn)入“道”的境界,獲得超凡的成就
。在藝術(shù)上
,從作者對(duì)任公子形象的刻畫和魚吞鉤后場(chǎng)面的渲染,可以具體感受到《莊子》散文那種涵蓋宇宙
、磅礴奔突的風(fēng)格和氣勢(shì)
。任公子蹲乎會(huì)稽,投竿東海
,以五十頭犍牛為餌的描述
,已使人吃驚,但大魚聳然騰躍所展現(xiàn)出的廣袤無涯的空間
、雄奇的力量和奔突的速度
,更超出了常人的想像,足以令人振聾發(fā)聵
,顯示出《莊子》散文雄奇浪漫的風(fēng)格特色
。
儒以《詩》、《禮》發(fā)冢①
,大儒臚傳曰②:“東方作矣③
,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④
,口中有珠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啊对姟饭逃兄虎蓿骸嗲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生于陵陂⑦,生不布施⑧
,死何含珠為⑨?’接其鬢⑩
,壓其頻(11),儒以金椎控其頤(12)
,徐別其頰(13)
,無傷口中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注釋】 ①儒:儒生;《詩》
、《禮》,儒家的經(jīng)典;發(fā)冢
,掘墓
,盜墓。( ②臚傳:從上面往下面?zhèn)髟挕?③作
,有動(dòng)靜
。指天色發(fā)亮。 ④裙襦:泛指衣服;裙
,指穿在衣服外的一種圍裙;襦
,短衣。 ⑤口中有珠:古時(shí)有錢人入斂時(shí)
,口中多含一塊玉。 ⑥詩:指《詩經(jīng)》
,下文所引詩句當(dāng)是《詩經(jīng)》的佚詩
。 ⑦陵:丘陵;陂(bei音碑),山坡
。 ⑧布施:施舍
。 ⑨為:語助詞。 ⑩接:揪;鬢
,鬢發(fā)
。(11)壓:按住; (hui音會(huì)),下巴上的胡須
。 (12)儒:當(dāng)為而字
,汝;金錐,錘子;控
,敲打;頤
,下巴
。 (13)徐:慢慢;別,分開
。
【今譯】 兩個(gè)儒生用《詩》
、《禮》去盜墓。大儒站在墳頭上對(duì)墓中的小儒說:“東方已經(jīng)發(fā)白了
,事情進(jìn)行的怎么樣了?”小儒回答說:“衣裙還沒解下來
,尸體的口中含有一顆寶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笕迕φf:“《詩經(jīng)》中本來就有這樣的話:‘麥苗青青
,生長在山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钪皇┥嶝?cái)物
,死了含珠又干什么?’你揪住他的鬢發(fā)、按住他的胡須
,用錘子輕輕敲打他的下巴
,慢慢撬開他的兩頰,不要傷了他口中的寶珠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集評(píng)】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手方取之,口又致慎
,寫得好笑
。”
又:“所事者《詩》
、《禮》
,而為發(fā)冢之行,甚言偽儒之托斯文而蹈穢行也
。末學(xué)之不足恃如此
。”
又:“摹寫師弟相為謀利
,以貪鄙行殘忍
,以殘忍成貪鄙,讀之使人噴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又:“《詩》譏死者甚妙,然今日公又何為耶?”
清·胡文英《莊子獨(dú)見》:“裙襦猶未解
,口中尚有珠
,欣喜著忙之狀,曲曲繪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又:“雖為盜竊之時(shí)
,亦不離滿口《詩》、《禮》
,腐儒光景
,古來亦多有是,何怪子后來之居上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欣喜神情,脫口而出
,繪神之筆
。”
又:“一面發(fā)冢
,一面踹文
,真是腐儒行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又:“死者可笑
,發(fā)冢者引此譏之,尤堪絕倒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又:“致慎致詳,一面做
,一面說
,與前‘口中有珠’意并作一幅,神情絕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又:“《詩》、《禮》是儒者之所務(wù)
,發(fā)冢乃盜賊之所為
。托名《詩》、《禮》而濟(jì)其盜賊之行
,奇事奇文
,讀之使人失笑
。尤妙在商量作賊之時(shí)
,卻仍是腐儒行徑,接連用四個(gè)‘儒’字
,處處使人醒眼
,真有歸鼎象物之奇。引《詩》以譏刺死者
,確是絕妙好詞
。玉魚金碗之悲
,足令守財(cái)虜心冷意灰,不堪回首
,而出自發(fā)冢者口中
,則又使人噴飯。庠序其躬
,而盜賊其行
,天下更有何事不可為者?撰出一篇發(fā)冢奇文,寫盡偽儒變態(tài)
,筆有化工
,正不必求其人以實(shí)之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總案】 這是一幅絕妙的諷刺漫畫
。《詩》
、《禮》本為儒家所尊奉的
道德經(jīng)典
,與掘墓盜珠大相逕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作者筆下,大小儒士雖然口中不離《詩》
、《禮》
,但干的卻是夜半盜墓的勾當(dāng)。偽儒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