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宣講別的問題時
,經(jīng)常也要講一兩句有關大道的套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蛟谥v大道形象時
,也會講一兩句他的別的主張。我們知道
,老子是竭力勸導世人要“向善立德”
,并勸導治國人君要為民立“玄德”、“重積德”
。所以本章開頭兩句
,他就刻意宣揚大德之人的行為。這也正是本章開頭有“孔德之容
,唯道是從”兩句的由來
。我們明白這個問題,也就不會懷疑開頭兩句
,是由于錯簡所造成的了
。其他章中有類似的情況,也應當如是觀之
。
注釋
01 孔:河上公曰:“孔,大也
。”林希逸曰:“孔,盛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蓖蹂鲈?“孔,空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狈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椎?指大德之人。高亨說:容借為“搈”,動也
。(《老子注譯》)《廣雅· 釋詁》曰:“搈,動也
。”
02 從:自也
。以上兩句:謂大德之人的儀態(tài),皆出自大道
。按暗寓人的作為,必須遵循大道的變化規(guī)律,否則就會失敗。
03 物:道中含有物質性的元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秀?吳澄曰:“而似無似有,不可得而見,故曰‘恍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眱删?謂道作為元氣之物,似有似無
。
04 象:形象。吳澄曰:“物者,物生以后之形
。象者,物生以前之氣
。德雖恍惚惚恍不可見,然形之可見者成物,氣之可見者成象,皆德中之所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指道
。按:德,指道的內涵所在。
05 窈:傅奕本作“幽”
。高亨說:“窈
、幽,古字通用。幽冥,不可見的形容詞,猶渺渺茫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老子注譯》)吳澄曰:“窈冥,則昏昏昧昧,全不見矣,此道無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極小之物
。《
莊子· 秋水》篇曰:“夫精,小之微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眳浅卧?“‘其’字指道而言,精謂德也。有物有象者,德之容皆其粗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眱删?謂道雖玄虛渺茫,但它是極其微小之物。
06 真:真實
。信:信驗
。兩句:謂道雖為似有似無之微小之物,但它是真實存在的,它的變化是能驗證的。
07 自古及今: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自古及今”
。河上公曰:“自,從也
。從古至今,道常在不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高亨說:“王弼本作‘自古及今’,誤
。傅奕本、帛書甲乙本均作‘自今及古’,今據(jù)改
。這是說:道的名,是用今天的名,稱古時的道
。是自今及古,不是自古及今。且古
、去
、甫押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老子注譯及評介》從其說
。按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自古及今”,此乃為老子本義
。帛書甲乙本作“自今及古”為傳抄之誤
。此章與十四章為老子論“道”的姊妹篇,可以相互印證。十四章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01 以閱眾甫:陳鼓應先生說:“以觀察萬物的起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同上)閱,林希逸曰:“閱,歷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