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翻譯與解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 信不足有不信》翻譯與解讀
太上
今譯
最好的國君,不妄為而治
,老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等有為之君,謀福施恩于民,老百姓親近而贊美他。再次等設(shè)刑法治國之君,老百姓懼怕他。等而下之“禁令煩多”之君,老百姓不堪其苦,便侮辱他。國君缺乏誠信,于是老百姓就不信任他。清虛自守之君,功成事遂,老百姓并不認為他有作為,都說是我們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事業(yè)。評議
班固曰:“道家者流
,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老子說:最好的“清虛自守”的君人,不妄為而治
,百姓安居樂業(yè),只知國君存在而已。次一等的國君,造福施惠于民,不干擾百姓的生活,老百姓親近而贊揚他。再次一等的國君,以嚴刑峻法治國,老百姓感到懼怕,就疏遠他。等而下之的國君,“禁令煩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就會侮辱他。老子說:國君不守誠信,老百姓就不信任他。老子勸導治國理政的國君,應(yīng)當愛民、信民、取信于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必須指出
,老子所贊美的“太上,下知有之”的國君,是道家的化身,是“無為而治”的典型。老百姓“親而譽之”的國君,是積極有為為廣大人民謀福祉的國君,與老子贊美的國君有所不同。由此可見,老子所謂“無為而治”,并不合民意,這就說明老子“夫為而治”的思想,有其嚴重的局限性。注釋
01 太上:最好的,指治國之君
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
譯文:
最好的統(tǒng)治者
擴展資料:
《道德經(jīng)》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
"信不足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54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