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作品:《中庸》
簡介
《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
。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它主要闡述儒家的道
、誠和中庸的觀念
,描繪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質(zhì)和精神境界
。它提出的“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的學習
、研究方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發(fā)展
,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
。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第二十章·節(jié)選):凡事豫則立①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②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
,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
,不順乎親
,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
,反諸身不誠
,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誠乎身矣。誠者
,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圣人也
。誠之者
,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
,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
,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
,雖柔必強
。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
(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
,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
,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
(第二十六章)故至誠無息
,不息則久,久則征④
,征則悠遠
,悠遠則博厚
,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
,不動而變
,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
,則其生物不測
。天地之道,博也
,厚也
,高也,明也
,悠也
,久也。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⑤
,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
,萬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
,及其廣厚
,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
,萬物載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
,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⑥
,貨財殖焉
。《詩》曰⑦:“惟天之命
,於穆不已”
,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办逗醪伙@
,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
,純亦不已
。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
,峻極于天
,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待其人然后行
,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示幼鸬滦远绬枌W,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
,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詩》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注釋
①豫:同“預(yù)”。 ②跲(jiá):絆倒
,出差錯
。 ③贊:輔佐,幫助
。 ④征:效驗
。 ⑤昭昭:微弱的光明。 ⑥黿(yuán):大黽;鼉(tuó):鱷魚
。 ⑦出自《詩經(jīng)·周頌·維天之命》。
譯文
(第四章)孔子說:“最高真理得不到實行的緣故
,我已經(jīng)知道了:聰明的人講得太復(fù)雜,蠢笨的人看得太簡單
。最高真理不能為世人明白的緣故
,我已經(jīng)知道:賢人做過頭,不賢的人做得不夠
。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喝水的
,但是真正能品嘗滋味的人不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第二十章)不論什么事情
,預(yù)先準備了就會成功,不預(yù)先準備就會失敗
。講話前先考慮好就不會講錯
,做事之前先定下計劃就不會碰到困難,行動前先定下規(guī)矩
,以后就不會負疚;事先確定了最高真理和準則
,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失敗。地位低下的人得不到長上的任用
,就不可能得到人民來治理
。要獲得長上的任用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會得到長上的任用
。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順雙親
,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雙親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是真誠地反思自身
,就不能孝順父母
。真誠地反思自身是有方法的:不開啟心中的善,就不能真誠地反思自身
。誠
,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則;而實行誠,則是人間的最高真理和法則
。完全達到誠的境界的人不勉力為之
,他的舉措都恰到好處,不需苦思冥想
,都能找到恰當?shù)霓k法
,從容不迫地遵行中庸之道,他們是圣人
。那些努力實行誠的法則的人
,須選擇好的方向,勉力堅持下去
。要廣泛地學習知識
,周詳?shù)靥骄吭儐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審慎地思索它,清楚地辨析它
,腳踏實地
、一心一意地實行它。不學習則罷
,要學習的話,如果仍然沒有掌握就決不罷休;不探究則罷
,要探究詢問的話
,如果仍然沒有知曉就決不罷休;不思索則罷,要思索的話
,如果仍然沒有獲得結(jié)果就決不罷休;不辨析則罷
,要辨析的話,如果仍然沒有弄清楚就決不罷休;不實行則罷
,要實行的話
,如果仍然沒有做到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就決不罷休;他人做一遍就能做好
,我就做一百遍;他人做十遍就能做好
,我就做一千遍。如果真能這樣做
,即使愚笨
,最終必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最終必定會變得剛強
。
(第二十二章)只有那些達到天下最高境界的誠的人
,才能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幫助他人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幫助他人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
,就能最充分地發(fā)掘事物的性能;能最充分地發(fā)掘事物的性能
,則可以參與、促進天地之演化
、發(fā)展;可以參與
、促進天地之演化、發(fā)展
,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
(第二十五章)誠,事物因以自然形成;道
,人們因以自覺行動
。誠貫穿于事物的始終,沒有誠就沒有事物
。因此
,君子以誠為寶貴的精神品質(zhì)
。誠,并非僅用以成就自己而已
,也用以成就事物
。成就自己,這是仁;成就事物
,這是智
。人性的優(yōu)越之處,就在于能將宇宙的和人事的根本法則結(jié)合起來
,所以行為合時
,舉措適宜。
(第二十六章)所以達到最高程度的誠是一個永不止息的過程
。永不止息則悠久
,悠久則效驗明顯,效驗明顯則遼遠
,遼遠則廣博而深厚
,廣博而深厚則高大而光明。廣博而深厚
,就可以承載萬物;高大而光明
,就可以覆育萬物;地域遙遠遼闊就可以成就萬物。廣博而深厚與大地相配
,高大而光明與上天相配
,遙遠遼闊則沒有疆界。由此言之
,天地雖然不自我展示
,它們的品格卻充分地顯現(xiàn)了出來;雖然不有意地作出什么行動,卻造成了宇宙間的一切變化;自然界的一切都不是由造物主創(chuàng)造的
,而是自然形成的
。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誠是宇宙間唯一和最高的法則,天地只由誠產(chǎn)生萬物
,而不依據(jù)別的什么法則
,因此它們產(chǎn)生萬物才會奇妙莫測。天地最高法則表現(xiàn)為:廣博
,深厚
,高大,光明
,悠久
,遼遠。現(xiàn)在說天,就其一線光明而言并不明亮
,但是如果把它擴充到無窮
,那么日月星辰就懸掛在天上,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天由此覆育世間萬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說地,就其一撮土而言它并不起眼
,但是如果把它增加到無比廣厚的地步
,那么這大地承載華山都不怕重,容納江河海洋之水而不會泄漏
,又承載著無數(shù)東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說山,就其一塊石而言并不大
,但是如果把它堆積到極其廣大的程度,那么在山里就會有草木生長
,禽獸出沒
,寶藏可發(fā)掘。現(xiàn)在說水
,就其一勺水而言并不多
,但是如果把它加到深不可測的地步,那么就會有鱉
、鱷
、魚、龍生于其中
,可以用以增殖財富
。《詩經(jīng)》說:“天命至高永恒
,莊嚴運轉(zhuǎn)不息
。”大概是說天之所以為天的品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娊?jīng)》還說:“多么偉大顯耀,文王品德純潔!”大概是說文王之所以謚為“文”
,是由于他純潔自己的品德
,永不止息。
(第二十七章)多么偉大啊
,圣人之道!它無限廣大!發(fā)育萬物
,高聳至于天。多么豐富而又偉大啊!禮的大綱有三百條,禮的細目有三千條
,等待圣人來實行
。所以說:“如果沒有那品德最崇高的圣人,最偉大的道是不會形成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虼耍右缟械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又探究知識學問;既將仁德普施到無限廣大的地步
,又鉆研理論到最精微之處;精神境界無比崇高,同時處事又遵循中道
,合乎常情;經(jīng)常體味前人之說
,努力發(fā)現(xiàn)新的意義,不斷地充實自己
,以使禮放射更燦爛的光輝
。這樣,處于上位就不會驕傲
,作為下屬不會背叛
,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主張能使國家興盛;國家政治黑暗時保持沉默
,足以安身
。《詩經(jīng)》說:“既明智又賢哲
,因以保全自身
。”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中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中庸》
簡介
《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
。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它主要闡述儒家的道、誠和中庸的觀念
,描繪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質(zhì)和精神境界
。它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
、研究方法
,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發(fā)展,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
。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賢者過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
。”
(第二十章·節(jié)選):凡事豫則立①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②,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
,不獲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
,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
,反諸身不誠
,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誠乎身矣。誠者
,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
,圣人也。誠之者
,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有弗學
,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③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
,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內(nèi)之道也
,故時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誠無息
,不息則久
,久則征④
,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
,博厚則高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
,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
,高也
,明也,悠也
,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⑤
,及其無窮也
,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今夫地
,一撮土之多
,及其廣厚
,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
,萬物載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
,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
,黿鼉鮫龍魚鱉生焉⑥,貨財殖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姟吩虎撸骸拔┨熘赌虏灰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
。“於乎不顯
,文王之德之純”
,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
,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
,故曰:“茍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示幼鸬滦远绬枌W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
,為下不倍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姟吩唬骸凹让髑艺埽员F渖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此之謂與?
注釋
①豫:同“預(yù)”
。 ②跲(jiá):絆倒,出差錯
。 ③贊:輔佐
,幫助。 ④征:效驗
。 ⑤昭昭:微弱的光明
。 ⑥黿(yuán):大黽;鼉(tuó):鱷魚
。 ⑦出自《詩經(jīng)·周頌·維天之命》。
譯文
(第四章)孔子說:“最高真理得不到實行的緣故
,我已經(jīng)知道了:聰明的人講得太復(fù)雜
,蠢笨的人看得太簡單。最高真理不能為世人明白的緣故
,我已經(jīng)知道:賢人做過頭
,不賢的人做得不夠。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喝水的
,但是真正能品嘗滋味的人不多
。”
(第二十章)不論什么事情
,預(yù)先準備了就會成功
,不預(yù)先準備就會失敗。講話前先考慮好就不會講錯
,做事之前先定下計劃就不會碰到困難
,行動前先定下規(guī)矩,以后就不會負疚;事先確定了最高真理和準則
,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失敗
。地位低下的人得不到長上的任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來治理
。要獲得長上的任用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就不會得到長上的任用。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順雙親
,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孝順雙親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是真誠地反思自身,就不能孝順父母
。真誠地反思自身是有方法的:不開啟心中的善
,就不能真誠地反思自身。誠
,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則;而實行誠
,則是人間的最高真理和法則。完全達到誠的境界的人不勉力為之
,他的舉措都恰到好處
,不需苦思冥想
,都能找到恰當?shù)霓k法
,從容不迫地遵行中庸之道,他們是圣人
。那些努力實行誠的法則的人
,須選擇好的方向
,勉力堅持下去。要廣泛地學習知識
,周詳?shù)靥骄吭儐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審慎地思索它,清楚地辨析它
,腳踏實地
、一心一意地實行它。不學習則罷
,要學習的話
,如果仍然沒有掌握就決不罷休;不探究則罷,要探究詢問的話
,如果仍然沒有知曉就決不罷休;不思索則罷
,要思索的話,如果仍然沒有獲得結(jié)果就決不罷休;不辨析則罷
,要辨析的話
,如果仍然沒有弄清楚就決不罷休;不實行則罷,要實行的話
,如果仍然沒有做到腳踏實地
、一心一意就決不罷休;他人做一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百遍;他人做十遍就能做好
,我就做一千遍
。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使愚笨
,最終必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
,最終必定會變得剛強。
(第二十二章)只有那些達到天下最高境界的誠的人
,才能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
,就能幫助他人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幫助他人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就能最充分地發(fā)掘事物的性能;能最充分地發(fā)掘事物的性能
,則可以參與
、促進天地之演化、發(fā)展;可以參與
、促進天地之演化
、發(fā)展,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
(第二十五章)誠
,事物因以自然形成;道,人們因以自覺行動
。誠貫穿于事物的始終
,沒有誠就沒有事物
。因此,君子以誠為寶貴的精神品質(zhì)
。誠
,并非僅用以成就自己而已,也用以成就事物
。成就自己
,這是仁;成就事物,這是智
。人性的優(yōu)越之處
,就在于能將宇宙的和人事的根本法則結(jié)合起來,所以行為合時
,舉措適宜
。
(第二十六章)所以達到最高程度的誠是一個永不止息的過程。永不止息則悠久
,悠久則效驗明顯
,效驗明顯則遼遠,遼遠則廣博而深厚
,廣博而深厚則高大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