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秋日宴季處士宅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王勃:秋日宴季處士宅序
王勃
若夫爭名于朝廷者
,則冠蓋相趨;遁跡于丘園者
,則林泉見托
。雖語默非一,物我不同
,而逍遙皆得性之場
,動息非自然之地,故有季處士者
,遠辭濠上
,來游鏡中。披白云以開筵
,俯青溪而命酌
,昔時西北,則我地之琳瑯;今日東南
,乃他鄉(xiāng)之竹箭
,又此夜乘槎之客,猶對仙家;坐菊之賓
,尚臨清賞
,既而依稀舊識,歡吳鄭之班荊
,樂莫新交
,申孔程之傾蓋。向時朱夏
,俄涉素秋
,金風生而景物清,白露下而光陰晚
。庭前柳葉
,才聽蟬鳴;野外蘆花,行看鷗上
。數(shù)人之內(nèi)
,幾度琴樽;百年之中,少時風月
。蘭亭有昔時之會
,竹林無今日之歡
。丈夫不縱志于生平
,何屈節(jié)于名利?人之情矣,豈曰不然。人賦一言
,各申其志
,使夫千載之下
,四海之中,后之視今,知我詠懷抱于茲日
。

王勃為“初唐四杰”之一。他散文創(chuàng)作上主要部分是駢文
。他用駢文寫過不少賦
、序、碑
、啟一類的文章
,其中以序文最為令人注目。在他的序文中
,除著名的《滕王閣序》而外
,尚有不少篇章很值得一讀。這篇《秋日宴季處士宅序》就是一例
。它是王勃于龍朔三年(663)秋游越州(今浙江紹興市)時所作
。當時,作者才十四歲
。在越州
,他受到一位姓季的處士的接待。在季家的一次宴會上
,他寫了這篇序文
。
文章開始,交代與季處士相識之緣
。從“季處士者
,遠辭濠上,來游鏡中”幾句看
,這位季處士可能也是從北方來到越州的
。濠水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境內(nèi)。鏡中指山陰南湖(今紹興市鑒湖)
。鑒湖為當時游覽勝地
,在此宴飲賞景,自然別有情趣
。
接下來作者便寫宴會的情景
。“披白云以開筵
,俯青溪而命酌”
,寫開筵
,卻即景道來,頗見豪情
,接以“昔時西北”四句點明自己與季處士一樣
,皆為羈留他鄉(xiāng)之人。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寂寞
。在友人的陪同之下
,他乘槎夜游,“猶對仙家”
,心神十分暢快
。“坐菊之賓
,尚臨清賞”
,一邊飲酒,一邊賞景
,更是樂在其中
。下面“既而依稀舊識,歡吳鄭之班荊
,樂莫新交
,申孔程之傾蓋”幾句,寫宴會上的氣氛
,給人以和諧
、熱烈之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鞍嗲G”
,是化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班荊相與食”之句,貼切而不冷僻
。這宴會是在秋季的一天傍晚舉行的:“向時朱夏
,俄涉素秋,金風生而景物清
,白露下而光陰晚”
。時令交代清楚之后,接著的四句
,作者便集中具體地描繪了當時所見的景物:“庭前柳葉
,才聽蟬鳴;野外蘆花,行看鷗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一描寫,不僅文筆精潔
,且靜中含動
,動中有靜
,有聲有色,極富詩情畫意
。寫了景色之后,又將筆鋒轉(zhuǎn)到宴會上來
,寫道:“數(shù)人之內(nèi)
,幾度琴樽;百年之中,少時風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倪@里可以看出,當時參加宴會的都是一些青少年
。
序言的寫作是有感而發(fā)
,并非一般的游覽記事,“蘭亭”二句
,在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以下,文章便進入議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罢煞虿豢v志于生平,何屈節(jié)于名利?”這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有其積極的一面
。作者說這是人之常情所在。最后以“使夫千載之下
,四海之中
,后之視今,知我詠懷抱于茲日”
,點破作序的旨意
。
綜觀全文,寫景記事
,文筆流暢;抒懷述志
,感情濃烈。從行文看
,全文多用四六對句
,并時加一些虛詞,讀來情韻抑揚
,兼具聲色之美
。有人說:初唐文是‘辭賦家之文”。從本文即可見其一斑
。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宋-吳文英(惜別)
何處合成愁
?
離人心上秋
。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
,
有明月
,
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
,
花空煙水流
。
燕辭歸、客尚淹留
。
垂柳不縈裙帶住
,
漫長是,
系行舟
。
宋/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
附:
唐多令
宋/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
?
離人心上秋1。
縱芭蕉
、不雨也颼颼2
。
都道晚涼天氣好,
有明月
,
怕登樓3
。
年事夢中休,
花空煙水流4
。
燕辭歸
、客尚淹流5。
垂柳不縈裙帶住
,
漫長是
,
系行舟6。
[注釋]
1.開頭兩句用拆字法
,將愁字拆為心
、秋兩字。前代的文學作品
,往往將秋與愁聯(lián)系在一起
。王勃《秋日宴季處士宅序》:"悲夫秋者愁也。"這兩句的意思是說
,離人的心上充滿了憂愁
。
2.颼颼,象聲詞
,形容風吹的聲音
。古人認為蕉葉響聲使人有凄涼之感。杜牧《雨》詩:"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
3.怕登樓
,有兩層意思,一是因為心上秋愁
;另有一層意思
,即楊鐵夫《吳夢窗詞箋釋》說:"怕登樓者,徒能望遠而不見其人也
。"為下篇的憶姬作了鋪墊
。
4.年事,往年的情事
。休
,消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ㄅc煙,非單純指自然景物
,兼指煙花女子
。
5.曹丕《燕歌行》?quot;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
,何為淹流寄他方。"這里化用其境
。吳文英另有一首《絳都春》詞
,用燕代指去姬,本詞也是以燕代指去姬
,客則自指
。
6.縈,纏繞
。裙帶
,借指女人。漫
,徒然
。
7.蘭苑:或即前面提到的西園。
王勃原文_翻譯及賞析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
,唐代詩人
。漢族,字子安
。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
、駱賓王齊名
,世稱“初唐四杰”
,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
,六歲時便能作詩
,且詩文構(gòu)思巧妙,詞情英邁
,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
,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杰出的文學才能。九歲時
,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后
,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
,表現(xiàn)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jīng)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
,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yī),先后學習了《周易》
、《
黃帝內(nèi)經(jīng)》
、《難經(jīng)》等,對“三才六甲之事
,明堂玉匱之數(shù)”有所知曉
。
未冠而仕
龍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鄉(xiāng),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
,尋找機會
,積極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 王勃上書劉祥道
,直陳政見,并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
,深得劉祥道贊賞“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
,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岳頌》一篇
,接著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
,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
,才思泉涌
,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
,文章綺麗
,驚動圣聽。唐高宗見此頌詞
,歌功頌德
,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
,驚嘆不已:“奇才
,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
,與楊炯、盧照鄰
、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
,并推為首位
。
禍起《斗雞賦》
王勃當上朝散郎后
,經(jīng)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
,并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
。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
,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討伐英王的斗雞,以此為沛王助興
。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
,圣顏不悅,讀畢則怒而嘆道:“歪才
,歪才
!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
,不進行勸誡
,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曉諭的 *** 公告或聲討
、揭發(fā)罪行等的文書
,現(xiàn)在也指戰(zhàn)斗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
,有意虛構(gòu)
,夸大事態(tài),此人應(yīng)立即逐出王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聘咦谡J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
。于是
,王勃被逐。他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jīng)營剛剛打通的仕途
,就這樣毀于一旦
。
二次被貶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
,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
,說虢州藥物豐富
,而他知醫(y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
。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
,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
,后來又怕走漏風聲
,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jié)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虧遇大赦
,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
,王勃為什么要保護罪犯曹達
,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jù)新舊《唐書》所載
,王勃此次被禍
,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
。官奴曹達事
,有人懷疑為同僚設(shè)計構(gòu)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
,不無道理
。這次被禍
,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jié)
。
軼事《唐摭言》:上元二年(675年)秋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
,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
,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
,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
,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
,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吳子章的才學
。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
。宴會上
,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
,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
,竟不推辭
,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
。閻都督很是不高興
,拂衣而起
,轉(zhuǎn)入帳后
,叫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
,地接衡廬”
,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撇抛觽鳌穭t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
,文不加點
,滿座大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短妻浴返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者有些夸張,但王勃《滕王閣序》
,確實為不朽名篇
。
序詩風波
相傳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后,閻大人女婿吳子章(相傳有過目不忘之才)被搶風頭
,大怒
,譏諷王勃詩作是抄襲自己的,《滕王閣序》是自己宿構(gòu)的詩
,王勃是抄襲自己的
,是偷背出來的!見閻大人和眾士不信,吳子章當眾將《滕王閣序》一字不落地背出來
,眾人皆大驚
,對王勃起了疑心,懷疑王勃抄襲
。王勃毫不驚慌
,反問道:“吳兄過目不忘,令人佩服
,但這首詩末尾還有序詩嗎
?”吳子章不能答,只見王勃起身揮墨
,文不加點
,寫下一首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寫罷
,眾人皆服,無不稱贊
,相信《滕王閣序》實乃王勃所作
。吳子章羞赧而退
!
個人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
、道多種文化因子
。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
,渴望功名
,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
,但最終難以割舍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
。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
,他志向高遠
,勇于進取
;才華橫溢
,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
,缺少謀略
。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
,且鄙世傲物
,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
,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在社會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詩歌方面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
,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
,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
,送別詩或氣勢磅礴
、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
,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
,意境開闊
,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yōu)美靜謐
、隱約迷濛
,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
,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
,江山此夜寒”
,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yōu)美迷濛
,讓人心醉
;或重在抒發(fā)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
,整首詩并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
,而是時時處處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盁熿F”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xiàn)
,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
,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
,凄寒而朦朧
,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濛
,似夢似幻
。相思詩則抒發(fā)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友
,傷春感懷
,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fā)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
。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
、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
,充滿生機
,如《郊興》。同時
,在描寫手法
、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
,并取得顯著的藝術(shù)效果
。遠游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xiàn)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
,底蘊深厚
。
辭賦方面
王勃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某種意義上標志著初唐賦體的繁榮。王勃的駢文繼承了徐陵
、庾信的駢文藝術(shù)風格(對仗精工
、自然而妥帖;音韻諧美
,無論押韻還是句內(nèi)宮商均有意追求合律
;用事貼切,做到典事內(nèi)容與表達內(nèi)容的諧調(diào)
;熟用隔對
,把四六句型作為主要句型運用,并巧用長短句的交錯變化
,同時注以散行之氣
,使文章于凝煉中見流暢),但又注以清新之風
、振以疏蕩之氣
,于是使駢文變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
,創(chuàng)造出氣象高華
、神韻靈動的時代風格,使駢文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與初唐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相比
,王勃極善于在賦中抒 *** 感,表白心志
,表現(xiàn)人品
。具體表現(xiàn)為:他在賦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當理想受挫
、仕途失意時
,他則在賦中表現(xiàn)了自己崇高的品質(zhì)、美好的人格
,抒發(fā)了心中的憂郁憤懣
、磊落不平之氣。盡管如此
,但他從未放棄對功名的渴望
、對未來的憧憬,如《春思賦》和《采蓮賦》
。王勃賦可認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實反映
,是對理想和功業(yè)執(zhí)著追求的見證。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
、具有繪畫美
、充滿豪放壯大氣勢,如《游山廟序》
;贈序則視野開闊
、諺足高遠、情景交融
,文中充滿真情實感
,如《秋日餞別序》。王勃在辭賦文章寫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
,但他善于議論
,哲理深刻,如《滕王閣序》中“天高地迥
,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鄙朴谑闱椋瑲馐⑶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如《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天地不仁
,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
,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
。”善于描寫
,形象逼真
,如《感興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
,衫襟緩帶
,擬貯鳴琴,衣袖閥裁
,用安書卷
。”善于運用遞進和逆接句式
,如《越州永興李明府宅送蕭三還齊州序》中“況乎泣窮途于白首¨引
,白首非臨別之秋;嗟歧路于他鄉(xiāng)
,他鄉(xiāng)豈送歸之地
!”
王勃的詩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
,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
,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
,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臺隍枕夷夏之交
,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
,棨戟遙臨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
。十旬休假
,勝友如云;千里逢迎
,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紫電青霜
,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
,路出名區(qū)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時維九月
,序?qū)偃铩A仕M而寒潭清
,煙光凝而暮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