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莊子·人間世(節(jié)選)》原文鑒賞
顏闔將傅衛(wèi)靈公太子①,而問于蘧伯玉曰②:“有人于此③
,其德天殺④。與之為無方⑤
,則危吾國(guó);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
。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⑥
,而不知其所以過
。若然者
,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⑦
,慎之
,正女身也哉⑧!形莫若就⑨,心莫若和⑩
。雖然,之二者有患(11)
。就不欲入(12)
,和不欲出(13)。形就而入
,且為顛為滅(14),為崩為蹶(15)
。心和而出
,且為聲為名
,為妖為孽(16)。彼且為嬰兒(17)
,亦與之為嬰兒(18);彼且為無町畦(19),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20)
,亦與之為無崖
。達(dá)之
,入于無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dāng)車轍(21)
,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
,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22)
,幾矣(23)!
“汝不知夫養(yǎng)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24)
,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25)
,為其決之之怒也(26);時(shí)其饑飽(27),達(dá)其怒心(28)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⒅c人異類而媚養(yǎng)己者,順也;故其殺者(29)
,逆也(30)。
“夫愛馬者
,以筐盛矢(31)
,以蜄盛溺(32)
。適有蚊虻仆緣(33)
,而拊之不時(shí)(34),則缺銜毀首碎胸(35)。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36)
,可不慎邪!”
【注釋】 ①顏闔:傳說是魯國(guó)賢人;衛(wèi)靈公太子。 ②蘧伯玉:姓蘧
,名瑗
,字伯玉
,傳說是衛(wèi)國(guó)賢人。 ③人:指衛(wèi)靈公太子
。④德:性;天殺
,天性嗜殺。 ⑤與之:指和衛(wèi)靈公太子相處;方
,原則,法度。 ⑥知:通智;適足
,僅能。 ⑦戒:警惕
。 ⑧正:端正;女
,通汝
,你
。 ⑨形:外形
,猶言表面上;莫若,不如;就
,靠近
,親近
。 ⑩心:內(nèi)心;和
,和順,和善
。 (11)之:此;之二者,指“形莫若就
,心莫若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12)入:進(jìn)入,陷入
,指關(guān)系過近
。 (13)出:顯露出來
。 (14)顛:倒
,墜毀;滅
,滅絕。 (15)崩:垮;蹶
,敗,失敗
。 (16)妖、孽:都指災(zāi)禍
。 (17)且:將。 (18)與:給與
,讓;嬰兒,比喻天真無知
。 (19)町:田界;畦,田園中所劃分的小區(qū)域;町畦
,這里指界限。 (20)無崖:指放蕩無拘;崖
,邊際,極限
。 (21)怒:奮舉,猶如《逍遙游》中“怒而飛”之“怒”;當(dāng)
,抵?jǐn)?車轍
,車行之跡
,這里指車輪。 (22)積:屢屢;伐
,夸耀;而
,汝;犯之
,觸犯衛(wèi)靈公太子
。 (23)幾:危
。 (24)生物:活的動(dòng)物。 (25)全物:指完整的死動(dòng)物
。 (26)決:撕裂
,撕開。 (27)時(shí):按時(shí)
。 (28)達(dá):順著
。 (29)殺者:指遭老虎傷害的人。 (30)逆:違背
,觸犯
。 (31)矢:同屎,指馬糞
。 (32)蜄:大蛤;溺
,指馬尿
。 (33)適:恰巧
,正趕上;仆緣,攀附
,指蚊虻叮咬馬
。 (34)拊:撲打;不時(shí),不是時(shí)候
。 (25)缺銜:咬斷口勒;毀首碎胸
,指毀壞籠頭、肚帶及其裝飾等
。 (36)意:愛馬的意圖
、 目的;亡,失
。
【今譯】 顏闔將要被聘為衛(wèi)靈公太子的師傅
,他去請(qǐng)教蘧伯玉,說:“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gè)人
,天性奢殺
。如果與他相處沒有法度的話
,就要危害我們的國(guó)家
。如果與他相處有法度的話
,就要危及自身。他的才智只知道別人的過失
,而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遇到像這樣的人
,我對(duì)他該怎么辦呢?”
蘧伯玉回答說:“你問得很好呀!對(duì)他要警惕
,要謹(jǐn)慎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外表上不如表現(xiàn)為和他親近的樣子,而內(nèi)心則要保持和善。雖然如此
,僅做到這兩點(diǎn)仍然還有禍患
。和他親近,但不能過于密切;自己內(nèi)心保持和善
,但不要顯露出來
。外表上過于親密而與之一起為惡
,最終則將遭到與之同亡的禍患;內(nèi)心的和善顯露出來
,那么,他則以為你在追求聲名,同樣也要遭到禍患
。他愿意成為天真無知的嬰兒,你就讓他成為天真無知的嬰兒
。如果他做事沒有界限
,你就讓他沒有界限。如果他的行為放蕩無拘
,那么你就讓他放蕩無拘
。一旦達(dá)到這種程度,就進(jìn)入了沒有過失的境地
。
“你難道不知道那螳螂嗎?它奮力舉起翅膀
,阻擋車輪,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夠勝任
,這是因?yàn)榘炎约旱牟拍芸吹锰吡说木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要警惕,要?jǐn)慎
,如果你屢次夸耀自己的長(zhǎng)處而觸犯了他
,那就很危險(xiǎn)了。
“你難道沒有看見那養(yǎng)老虎的嗎?不敢把活的動(dòng)物給它吃
,因?yàn)榕滤趽錃⒒钗飼r(shí)會(huì)引發(fā)殘殺的天性;也不敢把完整的死動(dòng)物給它吃
,怕它在撕裂死動(dòng)物時(shí)會(huì)引發(fā)殘殺的天性
。按照老虎饑飽之時(shí)投食,順著老虎的喜怒性情
。老虎與人雖屬異類,卻親近飼養(yǎng)它的人
,這是因?yàn)轲B(yǎng)虎的人懂得一切都順著虎的生活習(xí)慣。至于遭到老虎傷害的人
,是因?yàn)椴豁槒睦匣⒌男郧樗隆?br>
“喜歡馬的人
,用精巧的竹筐去接馬糞
,用珍貴的盛水器去接馬尿。恰巧有蚊虻叮咬馬
,愛馬的人出其不意地?fù)浯蚵湓隈R身上的蚊虻,馬就會(huì)受驚
,咬斷口勒、毀壞籠頭
、肚帶及其它裝飾。愛馬的人本意是出于為馬除患
,但因不注意時(shí)機(jī)
,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
。這能夠可以不加謹(jǐn)慎嗎?”
【集評(píng)】 宋·黃庭堅(jiān):“連發(fā)三喻,使量己
、量人,無伐美德
,無犯怒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轉(zhuǎn)引自《百大家評(píng)莊》)
宋·劉辰翁《評(píng)點(diǎn)莊子》:“看他問一得十,愈精愈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明·李贄《莊子解》:“此節(jié)設(shè)三譬作結(jié)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清·林云銘《莊子因》:“虎
、馬二段,應(yīng)上‘形就’
、‘心和’一段
,為處人之喻。”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就養(yǎng)虎后又帶一喻反掉
。虎至暴
,而順之則馴;馬易馴
,而驚之則暴。物其可攖乎?”
又:“‘順’字不是阿附詭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此捴校鮿t就不欲入
,既則達(dá)于無疵
,全是用人
,不是為人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陸樹芝《莊子雪》:“螳臂之喻
,言傅惡人不可恃才而逆之;養(yǎng)虎之喻
,言當(dāng)順而導(dǎo)之;養(yǎng)馬之喻
,言當(dāng)徐以化之。”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后幅連綴三喻
,機(jī)局最緊,而手法極松
,皆行文之化境
。螳臂當(dāng)車,不知其力之難勝,轉(zhuǎn)矜其才以犯難
。此不測(cè)之患
,所以近接軌轍之前也。怒者
,虎之天性
,而致其怒者
,則逆之為害也。時(shí)其饑飽
,達(dá)其怒心
,是即‘就不欲入
,和不欲出’之調(diào)劑得宜也。順則媚而逆則殺
,順逆之機(jī)
,操之養(yǎng)虎者
,而異類可訓(xùn),況其在同類者乎?故其‘殺者’句
,一筆兜轉(zhuǎn)
,如怒猊抉石
,奇鬼搏人
,不獨(dú)文法錯(cuò)綜
,而入世之難,亦顯得十分危險(xiǎn)
。末后一喻
,從‘形就而入’二句生波
。盛矢溺則愛之至,拊蚊虻則愛而護(hù)之者至
。乃馬即因其拊之不時(shí),而驚軼奔放
,以至受傷。其與形就而入者之為顛滅崩蹶
、心和而出者之為聲名妖孽
,如出一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庥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愛有所亡’
,用情過當(dāng),而意外之患
,驟不及防
。天下事大抵皆然也,獨(dú)馬也乎哉!收句總結(jié)上三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總案】 莊子在講述處世中“處人”的時(shí)候
,借蘧伯玉之口
,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jí)“其德天殺”的殘暴本性,表達(dá)了對(duì)當(dāng)時(shí)社會(huì)的強(qiáng)烈不滿
。但是
,他又感到與社會(huì)對(duì)抗
,就如同螳臂擋車一樣,將會(huì)自招毀滅
。因此
,他提出“戒之”、“慎之”、“就不欲入”
、“和不欲出”的處世方法
,也就是既不為虎作倀
,也不外露內(nèi)心的善意,一切任統(tǒng)治者為所欲為
,這樣
,方能保全自己。實(shí)際上
,這種消極處世的方法僅僅是一種幻想而已
,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是難以行通的
。
匠石之齊①,至于曲轅②
,見櫟社樹③。其大蔽數(shù)千年④
,絜之百圍⑤
,其高臨山⑥
,十仞而后有枝⑦
。其可以為舟者旁十?dāng)?shù)⑧
。觀者如市⑨,匠伯不顧⑩
,遂行不輟(11)
。弟子厭觀之(12)
,走及匠石
,曰:“自吾執(zhí)斧斤以隨夫子
,未嘗見材如此美也。先生不肯視
,行不輟,何也?”曰:“已矣(13)
,勿言之矣!散木也(14)
,以為舟則沈(15)
,以為棺槨則速腐(16),以為器則速毀(17)
,以為門戶則液樠(18)
,以為柱則蠹(19),是不材之木也(20)
,無所可用
,故能若是之壽(21)?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匠石歸,櫟社見夢(mèng)曰(22):“女將惡乎比予哉(23)?若將比予于文木邪(24)?夫柤梨桔柚(25)
,果蓏之屬(26),實(shí)熟則剝(27),剝則辱
,大枝折,小枝泄(28)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29),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天(30)
,自掊擊于世俗者也(31)
。物莫不者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
,幾死(32),乃今得之(33)
,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34)
,且得有此大也邪(35)?且也若與予皆物也
,奈何哉其相物也(36)?而幾死之散人(37),又惡知散木!”
匠石覺而診其夢(mèng)(38)
,弟子曰:“趣取無用(39)
,則為社何邪?”曰:“密(40),若無言(41)!彼亦直寄焉(42)
,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43)。不為社者
,且?guī)子恤搴?44)!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
,而以義喻之(45),不亦遠(yuǎn)乎!”
【注釋】 ①石:木匠之名;之
,往;齊
,齊國(guó)。 ②曲轅:地名
。 ③櫟社樹:被祀為社神的櫟樹;櫟(li音力)
,櫟樹;社,社神,即土地神
。 ④蔽:遮蔽
,蔽護(hù)。 ⑤絮(xie音協(xié)):用繩計(jì)量圓柱體的粗細(xì);百圍
,形容樹很粗大;圍
,計(jì)量圓周的約略單位,即兩手合拱的粗細(xì)
。 ⑥臨山:高達(dá)山頂;臨,到,及
。 ⑦仞:七尺
,一說八尺。⑧為舟:造船;旁
,旁枝,指主干上的叉枝
。 ⑨如市:指觀賞大樹的人象集市上一樣
,形容觀賞人之多。 ⑩不顧:不看
。 (11)輟(chuo音綽):停止
,停下來。 (12)厭觀:看夠了;厭
,滿足。 (13)已矣:猶言算了吧
。 (14)散木:不成材的樹木,即無用之木
。 (15)以為:即“以之為”;以
,用;為,做;沈,同沉
。 (16)棺:棺材;槨,棺外的套棺
。 (17)器:用具。 (18)液:浸漬;樠(man音蠻)
,一種多油脂的樹;液樠
,指脂液流出,形容木質(zhì)差
。 (19)柱:房柱;蠹
,蛀木蟲,這里指蛀木蟲蛀噬
。 (20)不材:無用之材
。 (21)若是:象這樣。 (22)見(xian音現(xiàn))夢(mèng):托夢(mèng)
。 (23)女:汝,你;將惡(wu音務(wù))
,拿什么;惡:同何;比予
,和我比較;予
,我
。 (24)若:汝,你;文木
,指有用之木。 (25)柤(zha音渣):同楂
,即山楂
。 (26)果蓏(luo音裸):樹木所結(jié)的果實(shí)
,有核的叫果,無核的叫蓏;屬,類
。 (27)剝(pu音撲):通撲
,擊。 (28)泄:通抴
,用力拉拽
。 (29)苦:使……受苦。 (30)天年:天賦的壽命;夭
,夭折
。 (31)掊(pou剖的上聲)擊:打擊
。 (32)幾死:幾乎被砍死。 (33)之
,指無用之用
。 (34)使:假使。 (35)大:高大
。(36)相:看,看待
。 (37)散人:指無用之人。 (38)覺:醒;診
,告;一說占。 (39)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阂庠谇笕?趣,旨趣
。 (40)密:靜,這里意為住嘴
。 (41)若:你
。 (42)直寄:特意寄托
。 (43)詬厲:侮辱
。 (44)幾
,幾乎;翦,砍伐
。 (45)義:指常理;喻,說明
,這野指衡量。
【今譯】 有位名叫石的木匠往齊國(guó)去
,到了曲轅,看見一棵被祀為社神的櫟樹
。這棵櫟樹之大,樹蔭可以遮蔽幾千頭牛
,樹干有百圍之粗,樹高達(dá)山頂
,樹干七十尺以上才有分技。它可以用來造船的旁枝就有數(shù)十根
。觀賞櫟樹的人就好像集市一樣擁擠
,匠人卻不看一眼
,一直往前走,腳步不停
。他的弟子站在那兒看夠了
,追上匠人說:“自從我拿起斧子跟隨夫子以來,還沒有見過這么好的木材
。先生不看一眼,一直拄前走,這是為什么呢?”匠人說:“算了吧
,不要再說了!這是一棵沒有用處的樹
。用它造船
,船就會(huì)沉沒,用它作棺槨
,很快就會(huì)腐爛
,用它作用具
,很快就會(huì)毀壞,用它作門窗就會(huì)流出油脂
,用它作房屋的柱子
,很快就會(huì)被蟲蛀壞。這是一棵不材之木
,沒有可用之處
,所以才能有這么長(zhǎng)的壽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匠人回到家后
,夜里夢(mèng)見櫟社樹對(duì)他說:“你要用什么東西和我相比呢?把我和有用之木相比嗎?那些山楂、梨
、桔
、柚等都是結(jié)果實(shí)的樹木
,果實(shí)成熟了
,就遭到撲打
,遭撲打就會(huì)扭折;大枝被折斷,小枝被拉下來
,這都是因?yàn)樗鼈冇胁拍芏棺约阂簧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以不能享盡天賦的壽命而中途夭折,都是由于自己顯露才能而招致世俗的打擊
。一切有用的東西沒有不是這樣的
。我求達(dá)到無所可用的地步,已經(jīng)很久了
,幾乎被砍死
,現(xiàn)在才實(shí)現(xiàn)了無所可用的意愿
,這正是我的大用。假使我有用
,還能長(zhǎng)得如此高大嗎?而且你和我都是物
,為什么還要這樣看待物呢?你也是將死的無用之人
,又怎么能夠知道無用之木呢!”
匠人醒來后將夢(mèng)告訴了徒弟
,徒弟說:“它一心求取無用,為什么還要做社樹呢?”匠人說:“別作聲
,你別說了,它是特意寄托于社神的
。以致使不了解它的人任意侮辱。它若不做社樹
,不是還會(huì)遭到砍伐嗎!而且它保護(hù)自己的方法也與眾不同
,你以世俗的常理來衡量它,不是相差的太遠(yuǎn)了嗎!”
【集評(píng)】 宋·王安石:“前見之夢(mèng)
,已奇文生;診夢(mèng)一段,從容不竭
。”(轉(zhuǎn)引自《百大家評(píng)莊》)
明·孫礦《南華真經(jīng)》:“不甚深而錯(cuò)落有風(fēng)度
,造語多峭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就無用上轉(zhuǎn)出大用,又超又醒
,譏斥匠石亦不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又:“又就‘社’字翻剝出一層
,愈誕愈超
。其轉(zhuǎn)折緊峭,如怪松圖
,偃促生姿
。”
清·吳世尚《莊子解》:“大木
、眾人
、工師
、小匠
,一筆寫來
,色色精絕
。”
又:“櫟社亦能見夢(mèng)
,此真寫夢(mèng)之極筆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胡文英《莊子獨(dú)見》:“筆極輕圓破碎
,純乎夢(mèng)中光景
。”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托之于夢(mèng)
,無中生有。凡文字有正面發(fā)揮不盡者
,解此凌空著筆
,自能層出不窮
。”
又:“第四段借櫟社發(fā)論
,正見無用之用
,乃為大用也
。此后文法
,另翻出一樣境界
。百圍之樹,眾目所驚
,使其可用,必不免斧斤之患
,而中道夭亡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⒛尽肿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木之無用者為散木
,人之無用者為散人,投閑置散
,用此意也。必不材而始能若是之壽
,為不材者幸
,轉(zhuǎn)為有材者
,悲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畽瞪缫妷?mèng)’一層
,文心變幻
,奇情至理
,即從對(duì)面推勘出來。世之以能苦其身而不終天年者
,皆不甘為散木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鍝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竟坐他以有用之罪
,筆鋒凜若秋霜
。‘且予求無所可用’二句
,再透入一層
,不求其可用
,而求其無所可用,翻盡常解
,極超脫
,又極悲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靡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幾死’四字,極力摹神
,可見世道之危;不如是
,幾不能自全,而夭于中道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私竦弥晦D(zhuǎn)
,分外出力
,若自譽(yù),若自嘲
,若自為慰藉,寫得淋漓恣肆
。一片機(jī)鋒
,全在夢(mèng)中托出。隨用反筆輕輕一掉
,搖曳生姿
。再?gòu)纳衔姆M(jìn)一層,借‘散木’對(duì)照‘散人’
,以矛刺盾
,機(jī)趣環(huán)生,究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以‘散人’而托于‘散木’
。櫟社原是寓言
,以‘散木’而醒出‘散人’,匠石轉(zhuǎn)為陪客
,真有移步換形
、顛倒造化之功
。用之為社
,托于無用之用以自全
,弟子疑其多此一用
,卻不知其偶寄于社者,任眾人之詬厲而不辭
,并其無用之用
,亦渾然無跡可尋
。……末三句以贊嘆作結(jié)
,寓意深遠(yuǎn)
,手法絕高,成連海上之操
,移我情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總案】 這則寓言論述莊子處世之道中的“自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白蕴帯钡暮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在于“無用之用”,即對(duì)外的無用
,就是對(duì)自己的大用。 “無用之用”的思想
,流露出莊子對(duì)黑暗社會(huì)的極端悲憤情緒
。但他提供的這種處世方法
,并不足取。
這一節(jié)在行文上筆法多變
,正說反說,縱橫開闔
,常常一字一句
,就能翻出新意,并且層層深入
,具有“文心變幻”的特色。
支離疏者①
,頤隱于臍②,肩高于頂③
,會(huì)撮指天④
,五管在上⑤
,兩髀為脅⑥
。挫針治繲⑦,足以糊口;鼓笑播精⑧
,足以食十人⑨。上征武士⑩
,則支離攘臂而游于其間(11);上有大役(12),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13);上與病者粟(14)
,則受三鐘與十束薪(15)
。夫支離其形者
,猶足以養(yǎng)其身,終其天年
,又況支離其德者乎(16)
。
【注釋】 ①支離疏:莊子虛構(gòu)的人物;支離
,有支離破碎之意;疏,指入的外形不健全
。 ②頤(xi音宜):面頰;隱(yin音印),倚
,靠著。 ③頂:頭頂
。 ④會(huì)撮:發(fā)髻;指天,向上
。 ⑤五管:五臟血管。 ⑥髀 (bi音畢):大腿;脅
,肋骨
。以寫形容支離疏外貌的怪異
。 ⑦挫針:指縫衣;挫,捉
,這里指拿;治繲
,洗衣
。 ⑧鼓筴播精:用簸箕篩米去糠;一說占卜賣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