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
。名可名
,非常名02。無名
,天地之始03;有名
,萬物之母04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
,欲以觀其徼02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0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
今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
,并非永恒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
,并非永恒的道的名稱
。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
,是萬物產生之母體
。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
,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生萬物的歸宿
。無與有同出于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
,是眾妙產生的根本
。
評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
。老子認為
,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涵:一是說道不可言
,沒有名稱
。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
,天地生萬物
,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
。三是說無形的道
,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于道
,同出而異名
,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
,是產生眾妙之根本
。顯然
,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
,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xiàn)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
,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
、《
莊子》與《周易》為“三玄”
,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
,可想而知
。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屬性,屬于唯物主義
。
在古代
,《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統(tǒng)計多達五千六百種
。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
、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
、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独献印返恼姹荆形窗l(fā)現(xiàn)
。由于《老子》皆為手抄本
,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
。今天
,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版本,擇善而從
。就現(xiàn)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
,有的篇章
,由于斷句不同,就出現(xiàn)不同的訓釋
。即以首章為例
,予以簡單的說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盁o名
,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無
,故未形未名之時
,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
,為其母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备吆嘞壬匾u王弼舊說
,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
,名萬物之母
。”(《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
。此等斷句
,并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
,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
、嚴遵《老子指歸》
、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
,以觀其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不符合老子本意
,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
、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
,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奔m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
,由于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
,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
,這是難以避免的。對于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
,只有用先進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
,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于唯物主義
,是不應動搖的
。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于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
,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
。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于唯物主義各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褪钦J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
,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
注釋
01 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俺
!?原字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恒”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删渲^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并非是永恒之道
。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
。”(《老子道德經章句》,下同。)
02 名:上“名”字,謂永恒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
。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
。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老子注》,下同
。)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傻揽擅?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
。”(《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
03 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
。道產生天地,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
。”
04 有名:謂天地
。天地產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
。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yǎng)子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绷窒R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01 常無:謂大道
。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
。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
。”
02 常有:謂天地
。徼:河上公曰:“徼,歸也
。”唐代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經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
。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
。”(《老子集解》,下同
。)與河上公訓釋相同
。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 此兩者:指“有”與“無”
。奚侗曰:“有生于無,故曰‘同出’;有
、無對立,故曰‘異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謂同出于大道
。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
、無相生,其理幽遠
。”
04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
、‘神而又神’,贊道之詞
。道生萬物,故云‘眾妙之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
。”又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道德真經吳澄注》,下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
,非常道01
。名可名,非常名02
。無名
,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04。
今 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
,并非永恒之道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并非永恒的道的名稱
。無名稱
,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生之母體
。所以
,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生萬物的歸宿
。無與有同出于大道而異名
,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生的根本
。
評 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
,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
,道是宇宙的本體
,其中包含有三層內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
。二是說道無名稱
,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便有了名稱
,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
,與有形的天地
,皆同出于道,同出而異名
,同樣是玄微幽遠
。玄微幽遠之道,是產生眾妙之根本
。顯然
,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
,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xiàn)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
,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
、《莊子》與《周易》為“三玄”
,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
,可想而知
。老子曰:“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屬性
,屬于唯物主義。
在古代
,《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
,據統(tǒng)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
,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
、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
,皆為手抄本
。《老子》的真本
,尚未發(fā)現(xiàn)
。由于《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
,是不可避的
。今天,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版本
,擇善而從
。就現(xiàn)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
,由于斷句不同
,就出現(xiàn)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
,予以簡單的說明
。“無名
,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兩句
,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無
,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
,則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為其母也
。”高亨先生沿襲王弼舊說
,將此兩句斷為:“無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
,并不符合老子本意
。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兩句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
、王弼《老子注》等
,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
,以觀其徼
。”這不符合老子本意
,是顯而易見的
。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
、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
,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奔m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
,由于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
,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
,這是難以避免的
。對于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
,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于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
。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于自然界存在
,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
。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
,則屬于唯物主義各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褪钦J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
,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
注釋
01 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
。下“道”字,作動詞,謂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俺
!?原字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恒”為“常”
。兩句謂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并非是永恒之道
。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老子道德經章句》,下同
。)
02 名:上“名”字,謂永恒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
。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老子注》,下同
。)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
。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 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
。道產生天地,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
。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04 有名:謂天地
。天地產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yǎng)子也
。”林希逸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01 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
。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
。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02 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拼懙旅髟?“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經典釋文》,下同
。)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
。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
03 此兩者:指“有”與“無”
。奚侗曰:“有生于無,故曰‘同出’;有
、無對立,故曰‘異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蓖?謂同出于大道
。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
、無相生,其理幽遠
。”
04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
、‘神而又神’,贊道之詞
。道生萬物,故云‘眾妙之門’
。”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衷?“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
。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道德真經吳澄注》,下同
。)
翻譯和解讀《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
道可以被詮釋,但都不是恒久的道理
;名可以被定義
,但都不是恒久的概念;虛無定義了天地的伊始
,實有定義了萬物生長的源泉
。保持虛無心態(tài)可以看到萬物的奇妙之處,保持實有心態(tài)可以看到萬物的可用之處
。無和有同時出現(xiàn)卻意義不同
,同時被稱作旋轉,旋轉和交替就是事物千奇百怪的根源
。
道是客觀事物的本質
,可以被人們的主觀認知和詮釋的,因為圣賢才子具備智慧和經驗
;既可以演繹推理
,也可以總結歸納,形成道理
,指導實踐
。但是所有的理論,思想和觀念都有局部的,片面的和當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