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解讀賞析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
古代的明主沒有趕上,后來的賢君也不及見。
一想到天地的久遠與綿延
二
陳子昂(659—700)
圣歷二年(698)
三
“幽州臺”
,又稱“黃金臺”、燕臺、招賢臺。相傳是燕昭王為招攬賢才用郭隗之言而筑,一時魏國樂毅“古人”
,指燕昭王,也泛指和燕昭王一樣的前代賢君。樂毅在魏國無尺寸之功,到燕國卻做出驚天動地的事跡,正是因為遇到燕昭王這樣的明君。前代賢君不復(fù)可見,后來的英明之主也不及見
,詩人真是生不逢時。前后皆不可見,這與《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上下皆不可尋,真是一脈“天地悠悠”。寫出北方原野遼闊
“獨”
,是一個坐標(biāo),前后是時間坐標(biāo);天地是空間坐標(biāo)。天地?zé)o窮,人生有限。時空的無言和無盡,映襯著個體生命的短暫和渺小。個人置身其中,青春易逝,知音難求,報國無門,怎會不黯然淚下?春秋時
,孔子幾次躲避勸他出仕的大夫陽貨,最后還是在途中相遇。陽貨說:“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日月逝矣
人是宇宙中唯一沒有對等物的存在者
,因而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有宿命意義的。陳子昂登高望遠,一股巨大的孤獨感鋪天蓋地而來。孔子說:“君子登高必賦
《詩經(jīng)》:“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西游記》“如來暗示主人公”那一節(jié)
人到了高處,面對天地的無窮
上古時期百姓問天:“日出而作
西周滅亡
春秋時期
秦末項羽問天:“時不利兮騅不逝
在陳子昂之后
事物有自己的規(guī)律
一個人有才華
四
南朝齊梁間
,聲律開始形成,詩人受到對偶、平仄的限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詩歌的形式上。初唐時近體詩的發(fā)展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過于講究形式的傾向。繼初唐四杰之后
,陳子昂橫空出世,提出了“復(fù)古”的主張。他倡導(dǎo)用《詩經(jīng)》中比興的傳統(tǒng),《楚辭》中美人香草的傳統(tǒng),《古詩十九首》中疊字的傳統(tǒng),掃除綺靡的六朝余音,吹出了詩歌革新的號角,被譽為初唐詩歌“古體之祖”。主張古文運動的韓愈對陳子昂推崇備至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南宋劉克莊也贊賞有加:“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澹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金人元好問給予陳子昂非常高的評價:“論功若準(zhǔn)平吳例
,合著黃金鑄子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對陳子昂非常仰慕
。特別是李白稱陳子昂為“麟鳳”,并承陳子昂余緒,一掃六朝浮靡習(xí)氣。登幽州臺歌翻譯及賞析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接下來分享登幽州臺歌翻譯及賞析,供參考。
登幽州臺歌原文和翻譯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翻譯: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后望不見當(dāng)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zé)o窮無盡
《登幽州臺歌》賞析 “前不見古人
登幽洲臺歌解釋及賞析分類:文化/藝術(shù) >> 文學(xué) >> 小說
解析: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69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