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 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于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后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分析】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
、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
;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diào)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們的和平
、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nóng)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jīng)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1
、 后人根據(jù)《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他的含義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 第一自然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3、 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nèi)容?
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jīng)過.
4
、 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5
、 為什么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zhàn)亂,不愿讓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zhàn)亂,這里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7
、 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
8、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9
、 你認為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答:外界變化大
;戰(zhàn)亂頻繁
;社會黑暗
;人民生活痛苦;與世隔絕時間長
;聽見漁人所說的話.
10
、 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
、批判.
11
、 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
、批判.
12
、 作者虛構的這個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也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huán)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14、 “具
、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換?
答:不能,“具”有詳盡的意思,而“咸”沒有,所以不能換.
15
、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xiàn)出來?
答:(1)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 社會環(huán)境:安定和平. 人文環(huán)境:自由快樂. (2) 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定(第三段)來表現(xiàn)出來的.
16、 依據(jù)文中描述,準確說明進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盡頭.
17
、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環(huán)境優(yōu)美,和平寧靜,人民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樂.
18
、 你從“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讀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熱情好客,富足安康.
19
、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guī)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為后人羨慕
、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zhàn)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zhàn)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0、 結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zhàn)爭,沒有壓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發(fā)揮題:
1
、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語言運用水平.描寫要有文采.
2
、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對人類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對理想人生夢幻.請描寫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說說如何實現(xiàn)?
答:先寫心中圣景,后敘實現(xiàn)途徑.
填空題: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由發(fā)現(xiàn)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一線貫之.
2
、(村中人)見漁人,(村中人)乃大驚,(村中人)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村中人)設酒殺雞作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