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書《洛陽名園記》后
[宋]李格非
【文意】
洛陽地處天下中心,擁有崤山
、澠池之險(xiǎn)阻,正當(dāng)秦川、隴地之咽喉,且為趙、魏必經(jīng)之要道,因而在軍事地理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國家長久平安無事則已,一旦發(fā)生變亂,則洛陽必首先遭受兵災(zāi)戰(zhàn)禍。所以我曾說:“洛陽之盛衰,乃是天下治亂的征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唐代貞觀、開元年間
,王公貴族在東都洛陽營造公館府第者,號稱千余家。到唐末至五代,洛陽飽受戰(zhàn)爭之浩劫,原先的池塘竹林既然天下治亂
,由洛陽之興衰而可知;洛陽興衰,由園林之興廢而可知,則我的《洛陽名園記》之寫作,絕非毫無意義!嗚呼!公卿大夫剛剛?cè)氤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原文】
洛陽處天下之中
,挾崤、澠之阻,當(dāng)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 ① 。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方唐貞觀
、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 ② 。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且天下之治亂
,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嗚呼!公卿大夫方進(jìn)于朝
,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注釋】
①崤(yáo)山:河南洛寧縣西北。澠(miǎn):澠池
,古城名,在今河南澠池縣西。崤山、澠池都在洛陽西邊。秦:指秦地,今陜西一帶。隴(lǒnɡ):今陜西西部及甘肅一帶。襟喉:衣襟和喉嚨,指要害之處。趙、魏:戰(zhàn)國時趙、魏兩國即今河南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原文及翻譯賞析書洛陽名園記后原文:洛陽處天下之中
方唐貞觀
且天下之治亂
嗚呼
書洛陽名園記后翻譯及注釋 翻譯 洛陽地處全國的中部
注釋 (1)挾(xie):擁有。(2)崤(xiao):崤山
書洛陽名園記后題解這是《洛陽名園記》一書的后記
。后記一般交代寫作緣由和經(jīng)過,很難有振聾發(fā)聵之語
。而本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一句話,洛陽園林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陽名園記》不是白白寫的書洛陽名園記后簡析全文從洛陽處天下的險(xiǎn)要寫起——洛陽居于中原,依仗崤
、澠之險(xiǎn)峻,是秦、隴、趙、魏問的要道,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強(qiáng)調(diào)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biāo)志。第二層以唐朝貞觀、開元之間高官貴族興建千余所公卿名園的史實(shí),論述「園圃的興廢是洛陽盛衰的標(biāo)志」,最后更進(jìn)一步推論「園圃的興廢是天下治亂的標(biāo)志」。 詩詞作品: 書洛陽名園記后詩詞作者:【 宋代 】 李格非詩詞歸類: 【古文觀止】、【地名】、【議論】《書洛陽名園記后》譯文及賞析 《書洛陽名園記后》是《洛陽名園記》一書的后記
。本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用一句話來說,洛陽園林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陽名園記》不是白白寫的,對朝廷的腐 敗提出了強(qiáng)烈的忠告,表現(xiàn)了作者對衰微的國勢的清醒認(rèn)識和深刻憂慮,簡直是在敲警鐘!作者是借唐諷宋,用意十分清楚。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摹稌尻柮麍@記后》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書洛陽名園記后》作者: 李格非
洛陽處天下之中
方唐貞觀
且天下之治亂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jìn)于朝
(選摘自《洛陽名園記》,題目為編者加)
【注釋】
①挾(xié):擁有
②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寧縣西北
③澠(miǎn):澠池
④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國時期)
譯文
洛陽地處全國的中部
正當(dāng)唐太宗貞觀
況且天下的太平或動亂
唉!公卿大夫們現(xiàn)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
【賞析】
全文從洛陽處天下的險(xiǎn)要寫起——洛陽居于中原
[ 《書洛陽名園記后》譯文及賞析 ]相關(guān)文章: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77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