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石鐘山記》散文名篇鑒賞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贬B元②以為下臨深潭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⑤,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注】
①《水經(jīng)》:一部記載水道的書,據(jù)說是漢代的桑欽撰寫的
。彭蠡:即鄱陽湖。石鐘山在湖北端,屬湖口縣石鐘山在今天的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奇險秀麗
,風(fēng)景如畫。本文作于元豐七年(1084)六月,當時蘇軾正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團練副使。此時作者經(jīng)歷了被人彈劾下獄而后獲釋的波波折折,一則將要北上履新,一則在送子赴任途中,心中的暢快之意,自是不言而喻。《石鐘山記》的結(jié)構(gòu)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
,它不是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第一段主要敘述關(guān)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兩種說法
接著寫作者親臨石鐘山和探究石鐘山得名原因的經(jīng)過
,作者在這段里生動細致地敘寫了親自探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才能得出真相最后
《石鐘山記》貴在由名質(zhì)實
后人評論
劉克莊《坡公石鐘山記》:“坡公此記,議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77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