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小橋上坐著就好
一個小家小姓
,在橫亙于道路前方的河流上架起一座橋梁,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動起這個念頭。此時這個小姓氏剛剛由外地落戶到贛西萍鄉(xiāng)不久,人丁尚不興旺。操持著小買賣的人家對道路交通的便利有著天生的敏感,看著由縣城經驛道去往州府的旅途一出城就被泉江河阻隔,下定決心為世間添一座橋梁。此時是明代,萬歷年間(1572年-1620年)
,此前的過河之處其實也有,但僅是簡易的木橋,春水一漲,山洪一發(fā),橋便沒了。這一次,修橋的人想要一勞永逸,修成石橋。但事實上似乎并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
。四百年后,我看著泉江河上的石橋,在青石板上閑坐,翻看一百年前的漆氏族譜。石橋現在依舊叫作四百年前的那個名字:流江橋。但萬歷年間的橋面早已在歲月的長河里湮沒。橋毀于水,橋毀于戰(zhàn)……時間遠比石頭更殘酷、更堅韌、更綿長。幸好,一定時間段內,人類的堅韌綿延也并不缺少風吹過來,我攥緊了一百年前的老族譜
走過流江橋
,我放下族譜,往更開闊的地方行去。然后我不得不承認,并不是只有我的祖先留下了一座讓后人懷想的橋梁。流江橋之外,更多的橋梁也是由民間、一家一戶、一村一姓,以虔誠的心態(tài)修建而成。你可以想象,那時的一個村子當然不是現在的行政村,而是某姓人家在山坡下
沿著流江橋橫跨的泉江河往上,溯河之源是萍水
這些老橋
想想真是奇怪,為什么這些老橋
即使在現在
,一座橋梁的修筑我繼續(xù)沿著河走
我認真默讀著這些陌生而平凡的名字。我發(fā)現
我慶幸,這些民間捐建的橋梁
我曾經也在思考
一條平坦的道路,或一條崎嶇的山路
為了抵達
接下來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理解了,聰明的人們
是的
,我似乎忘記說了,還有一種橋,浮橋。如果你看舊照片、舊文字、舊影片,就會發(fā)現浮橋真是一個承載著很多人鄉(xiāng)愁記憶的東西。假如再遇見一段滄桑的經歷,浮橋給人帶來的人生顛沛流離之感就更強了。在我所居住的這座小城
然后,這些身影和聲音都漸漸淡去——在最近一輪“渡改橋”的工程中
就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83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