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大隙(22),導大窾(23)
,因其固然(24);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25),而況大軱乎(26)!良庖歲更刀(27)
,割也(28);族庖月更刀(29)
,折也(30)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31)
。彼節(jié)者有間(32),而刀刃者無厚(33)
,以無厚入有間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雖然,每至于族(35)
,吾見其難為
,怵然為戒(36)
,視為止(37)
,行為遲(38)
,動刀甚微(39)
。謋然已解(40)
,如土委地(41),提刀而立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42)
,善刀而藏之(43)
。”
文惠君曰:“善哉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注釋】 ①庖(pao音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簭N工;文惠君舊說為梁惠王
,但沒有根據(jù),當是虛設的人物;解牛
,宰割,分解牛
。 ②觸:接觸
,碰到。 ③履:踩
。 ④倚(yi音椅):抵住。 ⑤砉(hua音話)然響然:形容解牛時牛骨肉分離的聲音;砉
,響,象聲詞
。 ⑥奏刀:進刀; 駱(huo音獲),象聲詞
,形容刀在解牛時所發(fā)出的聲音
。 ⑦中(zhong音眾):音,合于音樂的節(jié)奏
。 ⑧桑林:商湯時的樂曲名
。 ⑨經(jīng)首:堯時咸池樂曲中的一章;會,音節(jié)
。 ⑩嘻:驚嘆聲。 (11)技:技術;蓋
,同盍
,何;至,到
,此,指上述庖丁解牛技術的高超
。(12)釋刀:放下刀
。 (13)好:愛好,崇尚
。 (14)道:指解牛的規(guī)律。(15)進:超過
。 (16)所見無非牛者:指庖丁開始解牛時
,見到的只是完整的牛
,而沒有掌握解牛的規(guī)律
。 (17)未嘗見全牛:指庖丁看到的只是牛體的結(jié)構,而不是一頭完整的牛;嘗
,曾。 (18)方今之時:猶言今天
、現(xiàn)在
。 (19)神遇:以精神接觸牛;遇
,指接觸牛體
。 (20)官:人體的感覺器官;知,指器官的功能
、作用;神欲行,精神隨遇而行
。 (21)依:依照;天理
,指牛天然的生理結(jié)構。 (22)批:劈,擊入;隙(xi音細):空隙
,指牛體內(nèi)筋骨之間的縫隙。 (23)導:導入
,引向;窾(kuan音款)
,指牛體內(nèi)骨節(jié)間的竅穴
。 (24)因:依
,順著;固然,指牛體的本來結(jié)構
。(25)技:當為枝,枝脈;經(jīng)
,經(jīng)脈;枝經(jīng)
,指經(jīng)絡相連之處;肯
,附在骨頭上的肉;綮(qing音慶)
,肌肉盤結(jié)處;未嘗,形容用刀技術的高超
,不曾碰上任何有可能損壞刀刃的地方。 (26)軱(gu音孤):大骨
。 (27)歲:年
,一年;更:換。 (28)割:割肉
。 (29)族庖
,指技藝一般的庖丁;族
,眾
。 (30)折:劈折,劈砍
。 (31)發(fā):磨出;硎,磨刀石
。 (32)彼:指牛;節(jié)
,骨節(jié);間,縫隙
。 (33)無厚:沒有厚度,形容庖丁的刀刃極為銳利
。 (34)恢恢乎:寬綽的樣子;游刃,指運轉(zhuǎn)刀刃
。 (35)族:聚結(jié),這里指筋骨盤結(jié)處
。 (36)怵(chu音觸)然:警惕的樣子;戒,小心
。(37)視為止:指視線停留在一點之中
。 (38)行:指手的動作;遲
,慢
。(39)動刀甚微:運刀的動作十分輕
。 (40)謋(huo音霍):象聲詞
,指牛骨肉分離時的聲音;解
,解體
,分解
。 (41)委地:形容解開的牛堆在地上
。 (42)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
,心滿意足
。 (43)善:猶拭
,擦拭干凈。
【今譯】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
,他手所碰到的
、肩膀所倚靠的
、腳所踩著的
、膝所抵住的地方,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
,進刀聲音霍霍,沒有一聲不與音樂的節(jié)拍相符
。他解牛的動作合于《桑林》之舞
,聲音合于《經(jīng)首》樂章的節(jié)奏
。
文惠君說:“呀,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達到了這種境界?”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崇尚的是道
,已經(jīng)超過了對技術的愛好
。我開始宰牛的時候
,看見的無非是一頭完整的牛;三年之后
,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牛了;現(xiàn)在
,我僅用精神與牛體內(nèi)部結(jié)構接觸而用不著用眼睛去看
。感官的功能都停止了而精神卻隨欲而行了
。依照牛體天然的生理特點
,將刀插入筋骨間的縫隙
,導向骨節(jié)間的竅穴,順著牛體的本來結(jié)構
,刀刃未曾碰過經(jīng)絡骨肉交錯的地方
,何況大骨頭呢!技術比較高超的的廚工
,一年換一把刀
,是因為他們在割牛肉;更多的廚工一月就要換一把刀
,是因為他們在砍牛骨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我的刀已經(jīng)用了十九年
,解好幾千頭牛了
,而刀刃還象剛剛從磨刀石磨出的一樣。牛的骨節(jié)間有空隙
,而刀刃卻鋒利得象沒有厚度一樣
。以沒有厚度的刀刃進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間,運轉(zhuǎn)起來自然是很寬綽的了
。這就是我的刀用了十九年還象剛剛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如此
,每到了筋骨盤節(jié)的地方
,我看到它難解
,還是小心謹慎
,視線緊緊盯在一點上
,行動也變得緩慢起來
,運刀極為輕微
,終于
,霍啦啦牛分解開來了
,猶如一堆土散落在地上,這時我才提刀站立
,四方環(huán)顧
,感到悠然自得
,心滿意足,再把刀擦好收藏起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文惠君說:“好啊!我聽到庖丁的這番話
,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集評】 明·孫礦《南華真經(jīng)》:“頓挫
,氣又舒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明·楊慎《莊子解》:“敘粗淺事能奇詭,惟韓愈有之
,然安得精微如此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清·林云銘《莊子因》:“通段發(fā)‘緣督以為經(jīng)’之意
。前言奏刀
,不敢輕試于未用之先;中言動刀
,不敢輕試于方用之時;末言善刀
,不敢輕試于既用之后
。此養(yǎng)刀之法也
,此養(yǎng)生之法也
。段中曲曲描寫
,情狀語言,無一不躍躍欲動
。讀之者
,亦當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者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借解牛喻意
,寫得形聲俱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此段借庖丁解牛
,托出‘養(yǎng)生主’奧義
,與上文‘緣督為經(jīng)’句義蘊吻合
,須從此處著想
,方能透入清虛
。起處摹寫神情意態(tài),栩栩如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嫌凇渡A帧贰洌摽章涔P
,繪影繪聲
,尤為入化。文惠只贊其技
,庖丁卻以‘好道’二字
,跌進一層。此下句句說技
,句句皆是道之真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檬贮c睛
,著墨無多
,能使通身靈動,尤為超妙入神也
。”
【總案】 本段主要揭示養(yǎng)生處世的方法
。莊子以刀喻人,以筋骨盤節(jié)的牛喻復雜的社會
,以刀解牛喻人在社會上處世。他認為
,人應當找到一條能夠適應社會的生存道路
,如果堅守“緣督以為經(jīng)”的原則
,象庖丁解牛那樣,使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
庖丁解牛主要闡述一種利己主義的處世思想
,但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客觀意義
,卻說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掌握了它們的客觀規(guī)律
,就會事半功倍
。
本段中庖丁形象的刻畫十分精彩
。莊子通過對解牛步驟的描寫
、運刀的變化
、牛解體時各種聲音的描繪以及庖丁的心理活動等
,塑造出了一個謹慎而又自負的解牛者形象
。
公文軒見右?guī)煻@曰①:“是何人也?惡乎介也②?天與③?其人與?”曰:“天也
,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獨也④,人之貌有與也⑤
,以是知其天也
,非人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注釋】 ①公文軒:復姓公文,名軒
,相傳為宋人。右?gu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宋國官名?②惡(wu音烏)乎:如何
,怎么;介
,刖,古代砍去犯人一只腳的酷刑
。 ③與:給予。 ④是:此
,指人的形體;獨
,一只腳,古代稱受刖刑之人為“獨”
。 ⑤與:賦予。
【今譯】 公文軒見到右?guī)燇@訝地說:“這是什么人呢?怎么斷了一只腳呢?是天讓你斷去一只腳的呢
,還是人為的呢?”右?guī)熣f:“天生下我就是讓我僅有一只腳的
,人的形貌是天賦予的
,因此知道這是天賦予的
,而不是人為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集評】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接口斷一句
,中間掉一句
,又復應二句
,雖小
,節(jié)奏亦頓挫累累然
。”
【總案】 莊子以右?guī)熓茈拘绦螝垍s不以為意的寓言
,說明養(yǎng)生重在精神而不在形骸。盡管形骸已殘
,但只要“依乎天理”,順應自然
,忘卻形體的殘缺,仍可以保養(yǎng)精神
,盡享天年
。
澤雉十步一啄①
,百步一飲
,不蘄畜乎樊中②
。神雖王③
,不善也④。
【注釋】 ①澤雉:生活在草澤中的野雞;雉
,野雞
。 ②蘄(qi音奇):通祈
,求;樊
,關烏獸的籠子
。 ③王:通旺
,旺盛
,充沛
。④不善:不好
,指關在籠中失了自由
。
【今譯】 草澤中的野雞
,要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
,走百步才能找到一口水
,但它并不希望自己被畜養(yǎng)在籠子中
。因為它一旦被畜養(yǎng)在籠中
,即使精力充沛
,也不會感到自在
。
【集評】 清·吳世尚《莊子解》:“此等引喻接法
,與上絕不相蒙
,后之人便無從相效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綴此一喻
,煙云縹渺
,俗手只知前邊喻起矣
,烏知此等妙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總案】 本段說明,養(yǎng)生重在不受任何束縛的精神自由
,一旦受到束縛
,便是“神雖王
,不善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老聃死①,秦失吊之②
,三號而出③
。弟子曰④:“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叭粍t吊焉若此⑤
,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⑥
,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⑦
,有老者哭之
,如哭其子;少者哭之
,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⑧
,必有不蘄言而言⑨,不蘄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⑩,忘其所受(11)
,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適來(12),夫子時也;適去(13)
,夫子順也(14)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15)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指窮于為薪(16),火傳也(17)
,不知其盡也
。
【注釋】 ①老聃(dan音丹):即
老子,姓李
,名耳
,字聃
,楚苦縣厲鄉(xiāng)人
,司馬遷《史記》有傳
。 ②秦失:老子之友
,生平不詳;吊,吊唁
。 ③三號:哭三聲;號(hao音嚎),大聲哭
。 ④弟子:指秦失的學生。 ⑤焉:之
,他
,指老子
。 ⑥其:指老子
。 ⑦向:剛才
。 ⑧彼:指哭老子者;會
,聚集
。 ⑨不蘄:不期
,不想
。 ⑩遁:違逆;倍
,通背
,違背
。 (11)忘其所受:指忘記了人的生死是受命于天的。 (12)來:指生
。 (13)去:指死
。 (14)順:指順應自然
。(15)帝:天帝
,指自然;縣:同懸
,指人被死的觀念所困擾
,如同被倒吊著一樣;懸解
,指把被倒吊著的人解救下來
,意指擺脫一切束縛
,逍遙自在
。 (16)指:當為脂;窮
,窮盡
。 (17)火傳二句:連上句,莊子以脂
、薪喻人之形體,以火喻道(精神)
,意謂作為得道之人,形體雖然死了
,但道(精神)卻永遠存在。
【今譯】 老聃死了
,秦失前去吊唁
。僅大哭了三聲便出來了
。秦失的弟子說:“(老聃)不是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笆抢像醯呐笥严筮@樣吊唁,可以嗎?”秦失說:“可以的
。起初我以為老子是普通的人
,現(xiàn)在看來不是的。剛才
,我進去吊唁的時候,見到有老年人哭他
,就像哭自己的兒子;有年輕人哭他
,就像哭自己的母親
。他們之所以聚集到一起
,其中一定有不想說話而說話
、不想哭而哭的
。他們這樣做
,是違逆了天性
,背棄了真情
,忘記了人的生死是受命于天的
。古人稱這樣是違背了天性而受到的刑罰
。正值該出生的時候
,老聃應時而生;正值應死的時候
,老聃順應自然而死
。安于天理
,順乎自然
,哀樂之情便不會產(chǎn)生了
,古人把這叫作解除倒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用油脂作燭薪是有燃盡的時候的
,火卻可以傳了下去
,而沒有窮盡的時候
。
【集評】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乍讀之似乎突然
,諦視之妙不容言
。其筆詠自上節(jié)飄下
,而收全篇之微旨悠然又奕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火傳’二句
,作轉(zhuǎn)語讀極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總案】 本節(jié)說明人的生死都是順應自然變化的表現(xiàn)
,生不足喜
,死不足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鞍矔r而處順
,哀樂不能入”
,才是養(yǎng)生的極致
。最后
,莊子又以脂薪為喻
,進一步強調(diào)養(yǎng)生的關鍵在于精神而不在形體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84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