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原文_注釋_譯文_賞析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
明月麗長空,水凈秋宵永
題解 “卜算子”
簡析 該詞借寫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懷
薩都剌《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的閱讀答案附賞析 明月麗長空
,水凈秋宵永。悄無蹤、烏鵲南飛,但見孤鴻影。自離邊塞路
,偏耐江波靜。西風鳴、宿夢魂單,霜落蒹葭冷。注:①薩都剌被貶官南行途中所作
①下列的理解和賞析
A.“秋宵永”的“永”字浸潤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因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長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詩句
C.“霜落蒹葭冷”一句,從時間和地點兩個方面寫出孤雁深夜棲息在蒹葭叢中的困境
。D.這首詞意境開闊,借寫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懷
,體現(xiàn)了流暢樸實、清新委婉的風格。②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
①(3分)B(從“悄無蹤”和“但見孤鴻影”可知“烏鵲南飛”是作者的聯(lián)想)
②(4分)
【答案要點】表達了作者在被貶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對前途難卜的憂懼之情。
賞析:
此詞以“泊吳江夜見孤雁”為題,當是詩人被貶官南行途中所作
。于文傳在《雁門集序》中說到薩都刺在南臺御史任上因彈劾權要被貶為鎮(zhèn)江錄事宣差。但南臺(江南御史臺的簡稱)在建康(今南京),左遷鎮(zhèn)江并不經(jīng)過吳江(今屬江蘇)。其后,薩都刺至福建任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知事,雖途徑吳江,但這次是升遷,不致有詞中的那份失落的感情。唯有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由大都(今北京,當時的京城)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出任浙江郎中這一次,既是外放,又需經(jīng)過吳江前往杭州上片專說“泊吳江夜見孤雁”之事。前兩句點明題中“泊吳江夜”四字
,交待“見孤雁”的環(huán)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遠的夜空裝點得分外美麗,月光下是一江澄凈的秋水。詞人感到時間過得很慢,秋夜顯得格外漫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下片傳說孤雁
薩都刺此詞的詞調(diào)、用韻以及個別重要的詞語如“孤鴻影”
,都與蘇軾的名篇《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相同,可以明顯看出所受蘇詞的影響。為了便于比較,不妨全文引錄蘇詞如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浑y發(fā)現(xiàn)二詞的基本相似之點,都是借寫孤雁以寄一己之情懷蘇軾《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詞翻譯賞析 缺月掛疏桐 [譯文]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 [出自] 北宋 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注釋: 此篇是蘇軾于元豐五年十二月在黃州所作 疏桐:枝葉稀疏的桐樹。 漏斷:即指深夜 幽人:隱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毫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譯文1: 殘月彎彎掛在稀疏的梧桐上 譯文2: 殘缺之月,掛在疏落的桐樹間 被驚起的大雁回過頭望去,沒有人了解它心頭的煩憂 譯文3: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 譯文4: 弦月高掛桐樹梢 驚飛起頻頻又回頭 賞析: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 簡評: 這首詞的境界 冷寒的 話外音: 這首詞的主旨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王姓女子而作 集評: 黃蓼園《蓼園詞選》謂:“語語雙關 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中說:“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 賞析二: 這首詩寫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牎K臻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著一“掛”字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征等藝術手法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94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