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謝罪敦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大道家園 2023-07-19 04:33:02

《謝罪敦睦》原文_注釋_譯文_賞析謝罪敦睦【原典】

繆肜(róng)①少孤

,兄弟四人皆同財業(yè),及各娶妻
,諸婦分異
,又數(shù)有斗爭之言。肜深懷忿
,乃掩戶自撾②
,曰:“繆肜,汝修身謹行
,學圣人之法
,將以齊整風俗
,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
,悉③叩頭謝罪
,遂更相敦睦④。

【注釋】

①繆肜(róng):字豫公

,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人
。仕縣為主簿,后為太守隴西梁湛決曹史
。安帝初
,湛病卒官,肜送喪還隴西
,并為之起墳安葬
,關西咸稱傳之。辟公府
,舉尤異
,遷中牟令。誅諸奸吏及托名貴戚賓客者百有余人
,威名遂行
。卒于官。事詳見于《后漢書·獨行列傳·繆肜》
。②撾:敲打
。③悉:全部。④敦睦:親善和睦

【譯文】

繆肜從小父母雙亡

,兄弟四個一直住在一起。等到各自結婚娶妻
,妻子之間不和睦
,又經(jīng)常有言語紛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婋篮軞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于是關上門,邊打自己邊說:“繆肜
,你修身養(yǎng)性
,做事謹慎,學圣人禮法
,希望將來能夠整頓天下風俗
,卻怎么連自己的家人都教育不好呢
?”兄弟妯娌們聽到這些話
,都跪下來向他請罪
,從此家人和睦相處。

【延伸閱讀】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按儒家的觀點
,大丈夫立身行事
,一路走來無非是“修、齊
、治
、平”四字,而根本在于“修身”
。如果家不齊
、國不治、天下不能平
,問題全在于修身不足
。所以解決問題的出路,就落到了自己本人身上
。換句話說
,此時只能求己
,而不能責人。孟子就說:“愛人不親
,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姟吩疲骸姥耘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自求多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或許是出于這樣的思維
,看到自家后院一片混亂,繆肜才會掩戶自撾
、深自責罰
。結果很喜慶,家人受到繆肜人格的感染
,從此和睦相處
,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修身最終還是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也再一次證明了圣人所言不虛
。類似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也經(jīng)常能見到
。商湯桑林禱雨就是其中的名例
。“湯之時
,大旱七年
,洛坼川竭,煎沙爛石
,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
,教之祝曰:‘政不節(jié)邪?使人疾邪
?苞苴行邪
?饞夫昌邪?官室營邪?女謁盛邪
?何不雨之極也
!’蓋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應人
,如影之隨形,響之效聲者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墩f苑·君道》)上述故事的真實性雖然存疑,但主人公在問題出現(xiàn)之后
,反躬求諸己的做法
,卻是很值得后人學習的。

【原典】

虞世南①曰:“十斗九勝

,無一錢利②
。”

【注釋】

①虞世南: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唐初政治家、書法家
、文學家
。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
、弘文館學士等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
、博學
、文詞、書翰為五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杜f唐書》卷七十六有傳。②無一錢利:沒有一絲的好處

【譯文】

虞世南說:“與人爭斗

,即便是十次勝利了九次,也是毫無益處可言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典】

韓魏公①在政府時,極有難處置事

,嘗言天下事無有盡如意
,須是要忍,不然
,不可一日處矣
。公言②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
,語常至相擊。待其氣定
,每與平③之
,以理使歸,于是雖④勝者亦自然不爭也

【注釋】

①韓魏公:韓琦

。注見“不形于言”條。②公言:韓魏公說
。③平:討論
,評理。④雖:即便

【譯文】

韓琦在官府時

,常有很難處理的事情。曾說
,世上沒有盡如人意的事情
,必須要忍讓,不然一天也待不下去
。他還說過
,從前兩三個同僚,相互瞧不起
,說話相爭以至于互相攻擊
。等到他們氣消了,他就上前為他們評理
,一切以公事為宗旨
。于是,即使獲勝的人也不再爭了

【原典】

王沂公①嘗言:吃得三斗釅醋

,方做得宰相。蓋②言忍受得事也

【注釋】

①王沂公:王曾(978~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
。宋真宗咸平中取解試
、省試、殿試皆第一
。中狀元后
,王曾以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州。不久,奉詔入京
,召試學士院
,宰相寇準奇之,特試政事堂
,授秘書省著作郎
、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
。景德初知制誥
,真宗大建玉清昭應宮,王曾力陳五害以勸諫
,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
,遷翰林學士
,知審刑院
,對其甚為敬重。仁宗景祐元年(1034)
,為樞密使
。二年(1035),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
,平章事
,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
。后因不容呂夷簡專斷
,同被罷相,以左仆射
,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
,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歲
,贈侍中
,謚文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问贰肪砣僖皇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②蓋:大約,大概

【譯文】

王曾說過

,只有能夠吃得下三斗味厚的醋,才能夠當?shù)昧嗽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大概是說要忍受得事情

【原典】

趙清獻公①座右銘:待②則甚壹,任他怎奈何,休理會

。人有不及
,可以情恕
;非意相干③
,可以理遣。盛怒中勿答人簡④
,既形紙筆
,溢語⑤難收。

【注釋】

①趙清獻公:趙抃(1008~1084)

,字閱道
,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
,任殿中侍御史
,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
。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
,為政簡易,長厚清修
,日所為事
,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
,究心宗教
。累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
,卒后謚清獻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有傳
。②待:待人處事
。③非意相干:意外的無故冒犯。非意
,意料之外
。干,冒犯
。④簡:指書信
。⑤溢語:脫離理性的話。

【譯文】

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言行一致

,隨便他怎么辦
,不要去理會
。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
,不是有意作對
,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
,不要給人寫信
,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原典】

程子曰①:“憤欲忍與不忍

,便見②有德無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注釋】

①程子:程頤(1033~1107)

,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伊川)人
,人稱“伊川先生”
,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
。歷官汝州團練推官
、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
。哲宗元祐元年(1086)除秘書省校書郎
,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chuàng)“洛學”
,為理學奠定了基礎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傳
。②見:顯露

【譯文】

程頤說:“能不能忍耐憤怒與欲望,便可以判斷他有德無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原典】

張思叔繹詬詈①仆夫,伊川②曰:“何不動心忍性③

?”思叔慚謝④

【注釋】

①詬詈(gòu lì):辱罵。②伊川:程頤

。③動心忍性:讓內(nèi)心受到震動
,使意志變得堅強。語出《孟子·告子下》
。④謝:道歉

【譯文】

張繹曾經(jīng)辱罵家中的仆人

,程頤對他說:“你為什么不以此來磨礪自己的意志呢?”張繹感到非常慚愧并致以歉意

【原典】

孫伏伽①拜御史時

,先被內(nèi)旨②而制未出,歸臥家
,無喜色
。頃之③,御史造門④
,子弟驚白
,伏伽徐⑤起見之。時人稱其有量
,以比顧雍⑥

【注釋】

①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仕隋

,以小史累勞補萬年縣法曹
。太宗即位,封樂安縣男
,遷大理少卿
。久之,出為陜州刺史
,致仕
。顯慶三年(658)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缎绿茣肪硪话僖皇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②內(nèi)旨:皇帝的旨意。③頃之:不久
。④造門:登門
。⑤徐:慢慢。⑥顧雍(168~243):字元嘆
,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孫吳丞相。

【譯文】

孫伏伽被任命為御史的時候

,雖然先得到皇帝的任命旨意
,但是官方的任命文件還沒有發(fā)布,他回到家中睡下
,臉上并沒有顯露高興的神色
。不久,御史登門拜訪
,子弟們很驚訝地向他稟報
,孫伏伽才慢慢地起來見客
。當時的人都稱贊他的度量很大,并將他比作三國時期的孫吳丞相顧雍

【原典】

白居易①曰:“惡言②不出于口

,忿言③不反于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注釋】

①白居易(772~846):字樂天

,晚年又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鄭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杜f唐書》卷一百七十有傳。②惡言:惡毒的言論
。③忿言:憤怒的言論
。《禮記·祭義》:“惡言不出于口
,忿言不反于身
。”元刻本作“不反于出”
,明刻本作“不出于身”

【譯文】

白居易說:“惡毒的言論不說出口,就不會招致別人對自己的憤怒攻擊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呂氏童蒙訓》①云:“當官處事

,務合人情
。忠②、恕違道不遠
,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③者
。前輩當官處事,常思有恩以及人
,而以方便為上
。如差科④之行,既不能免
,即就其閑
,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騷擾重為民害
。其益多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注釋】

①《呂氏童蒙訓》:又稱《童蒙訓》,共三卷

,是著名的蒙學經(jīng)典
,宋代呂本中撰。呂本中(1084~1145)
,原名大中
,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
,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人
。此書以他的曾祖父呂公著、祖父呂希哲
、父親呂好問為主線
,凡涉及頌揚其祖輩長處的有關人物的點滴事件及言論都加以匯集,旨在光宗耀祖
,并勉勵后人
。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值得后人借鑒
。此外還保留了不少史書失傳的資料
,可供研究者使用。②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③濟:成功。④差科:指差役和賦稅

【譯文】

《呂氏童蒙訓》說:“當官處事

,一定要符合人情。忠
、恕與道德接近
,沒有放棄忠、恕兩字而能做成事情的
。祖上的前輩當官做事的時候
,往往考慮使別人受到恩惠,而以給人帶來方便為上
。例如派差收租
,這事既然不能避免,那就盡量趁著人們空閑的時候去辦,力求使老百姓方便省力,不要頻繁騷擾百姓
,以至于加重他們的負擔。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張無垢①云:“快意事②孰不喜為?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

。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
,豈得③不動于心?君子所以隱忍④詳復
,不敢輕易者
,以彼此兩得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注釋】

①張無垢:張九成(1092~1159)

,字子韶,號無垢
,又號橫浦居士
。祖籍河南開封,遷居鹽官
。南宋紹興二年(1132)殿試策士
,選為狀元。授鎮(zhèn)東簽判
。因與上司意見不合
,棄官歸鄉(xiāng)講學。后應召為太常博士
,歷任宗正少卿
、侍講、權禮部侍郎兼刑部侍郎
。主張抗金
,為秦檜所忌,謫守邵州
,后又遭革職
,流放大庾嶺下十四年。秦檜死
,重新起用
,出知溫州。因直言上疏
,不納,辭歸故里
,不久病卒
。后追贈太師,封崇國公
,謚文忠
。②快意事:痛快的事情
。③豈得:怎么能。④隱忍:忍耐克制

【譯文】

張無垢說:“痛快的事情誰不喜歡做呢

?但是事情過去以后自己往往后悔不迭。一個人如果對別人存有不愉快的話
,怎么可能心里會沒有反應呢
?君子之所以再三容忍、反復考慮
,不敢輕意發(fā)作
,就是因為這樣做,可以讓雙方都能夠得到好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典】

或①問張無垢:“倉卒中、患難中處事不亂

,是其才耶
?是其識耶?”先生曰:“未必才識了得
,必其胸中器局②不凡
,素③有定力。不然
,恐胸中先亂
,何以臨事?古人平日欲涵養(yǎng)器局者
,此也
。”

【注釋】

①或:有人

。②器局:氣度
。③素:向來。

【譯文】

有人問張無垢:“倉促之中和處在危難之時

,卻能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
,這是才能呢?還是膽識呢
?”張無垢回答說:“這恐怕不是才能和膽識所能做到的
。一定是他氣量過人,一向就有鎮(zhèn)定從容的素質(zhì)
。否則的話
,恐怕自己心中先亂了,怎么還能處理事情呢?古代的人講求在平時培養(yǎng)自己的度量與情操
,就是這個道理
。”

【原典】

蘇子①曰:“高帝②之所以勝

,項籍③之所以敗
,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項籍不能忍
,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④
;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⑤而待其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注釋】

①蘇子: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

、書畫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
,天資極高
,詩文書畫皆精。建中靖國元年(1101)
,卒于常州
,年六十六。高宗即位
,贈資政殿學士
。又以其文置左右,讀之終日忘倦
。遂崇贈太師
,謚文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问贰肪砣偃擞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本文出自蘇軾《留侯論》。②高帝:劉邦(前256~前195)
,字季
,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謚號高皇帝
。事詳《史記·高祖本紀》。③項籍:項羽(前232~前202)
,名籍
,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秦二世元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摧毀秦軍主力
。秦亡后稱西楚霸王
,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后與劉邦爭奪天下
,進行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公元前202年兵敗自殺
,年僅30歲
。事詳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④輕用其鋒:輕率地使用他的鋒芒
。⑤養(yǎng)其全鋒:養(yǎng)精蓄銳

【譯文】

蘇軾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

,其區(qū)別就在于劉邦能忍而項羽不能忍
。項羽不能忍耐,所以百戰(zhàn)百勝以后而輕率地使用他的鋒芒
;劉邦能忍耐
,所以他養(yǎng)精蓄稅,磨礪鋒芒
,等待著項羽的弊敗出現(xiàn)
。”

【原典】

孝友先生朱仁軌①:隱居養(yǎng)親②

,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
,不枉③百步;終身讓畔④
,不失一段
。”

【注釋】

①朱仁軌:字德容

,唐代人
,終生未仕,隱居養(yǎng)親
,死后人私謚孝友先生
。②養(yǎng)親:侍奉父母。③不枉:不過是冤枉。④讓畔:給別人讓地界

【譯文】

孝友先生朱仁軌:隱居鄉(xiāng)下

,侍奉父母,他常常教育子弟們說:“一生都給別人讓路
,也就不過冤枉了幾百步路
;一輩子給別人讓地界,也不會損失一塊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吳湊①:僚史②非大過不榜責,召至廷詰

,厚去之③
。其下傳相訓勉④,舉無稽事

【注釋】

①吳湊:唐章敬皇后之弟

,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寶歷中與兄溆同日開府
,授太子詹事
,俱封濮陽郡公。累轉(zhuǎn)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
。湊為人小心謹慎
,智識周敏,特承顧問
,偏見委信
。貞元十六年(800)卒,時年七十一
,贈尚書左仆射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有傳
。②僚史:屬下官員
。③厚去之:贈予厚禮辭退。④訓勉:訓誡勉勵

【譯文】

吳湊:下屬沒有大過錯

,從不張榜斥責。將僚屬召到廳堂上追問明白
,然后送給他一筆厚禮
,讓他離開。他的下屬都互相訓誡勉勵
,再沒有違法的行為

【原典】

《韓魏公語錄》①曰:“欲成大節(jié)②

,不免小忍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釋】

①《韓魏公語錄》:當為韓琦言論之輯錄

,關于其內(nèi)容,四庫總目提要云:韓魏公別錄三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稌浗忸}》載有《語錄》一卷
,亦稱“與《別錄》小異而實同
。《別錄》分四卷
,而此總為一篇”
。皆與此本三卷不合。其為何時所并
,不可考矣
。②大節(jié):高尚的節(jié)操。③小忍:在小事情上忍讓

【譯文】

《韓魏公語錄》說:“想培養(yǎng)成自己高尚的節(jié)操

,就要在小事上忍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和靖語錄》①:人有忿爭者

,和靖尹公曰②:“莫大之禍,起于須臾③之不忍
,不可不謹
。”

【注釋】

①《和靖語錄》:編著者不詳

,大體為記錄宋人尹焞(賜號和靖處士)生平言行之書
。②和靖尹公:尹和靖,即尹焞(1071~1142)
,字彥明
,一字德充,洛(今河南洛陽)人
。靖康初召至京師
,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
。紹興四年(1134)授左宣教郎
,充崇政殿說書。八年(1138)權禮部侍郎
,兼侍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问贰肪硭陌俣擞袀鳌"垌汈В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譯文】

《和靖語錄》:“人們有憤怒相爭時

,尹焞說:‘彌天的大禍,緣于一時的不能忍讓
,不可以不謹慎呀
!’”

【原典】

省心子①曰:“屈己者能處眾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釋】

①省心子:李邦獻

,字士舉,懷州(今河南沁陽)人
。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為夔州路安撫司干辦公事
,四年(1134)通判長寧軍,二十六年(1156)知撫州
,遷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
,兩浙、江西轉(zhuǎn)運副使
,孝宗乾道二年(1166)夔州路提點刑獄
,六年(1170)興元路提點刑獄。官至直敷文閣
。著有《省心雜言》
,《永樂大典》具載此書,共二百余條
。此文當出于此書
。②屈己:能夠委屈自己的人。處眾:與眾人相處融洽

【譯文】

省心子說:“能夠委屈自己的人

,就能與其他人相處融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原典】

《童蒙訓》①:“當官以忍為先

,忍之一字,眾妙之門②
,當官處事
,尤是先務③。若能清勤④之外
,更行一忍
,何事不辦?”

【注釋】

①《童蒙訓》:《呂氏童蒙訓》

,見前文注
。②眾妙之門:一切微妙的總門
。語出《老子》第一章。③先務:首要的事務
。④清勤:清廉勤勉

【譯文】

《童蒙訓》:“當官應該忍字當頭。一個‘忍’字

,是一切好處的關鍵所在
,當官處理事情,首先就是要重視‘忍’
。如果在保持廉潔勤勉之外又能忍讓
,那么什么事情辦不成呢?”

【原典】

當官不能自忍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當官處事,不與人爭利者

,常得利多;退一步者
,常進百步
。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②
;約③于今者
,必有重報于后。不可不思也
。惟不能少④自忍者
,必敗,此實知利害之分
、賢愚之別也

【注釋】

①“當官”句:語出《呂氏童蒙訓》。自忍

,自我忍耐
。敗,失敗
,出問題
。②常過其初:往往超過他最開始得到的數(shù)量。③約:克制
。④少:稍

【譯文】

當官不能自我忍耐,一定會失敗

。做官的人處理事情
,不與別人爭奪利益
,得到的利益常更多;能夠首先退一步的
,往往能進一百步
。不求多得,所得利益
,往往超過當初所想要的
;現(xiàn)在克制的人,將來必然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這些事情我們不能不認真考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挥心切┎荒茏晕胰棠偷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一定會失敗
,這實際上是不知道好處弊端的差異和聰明愚笨的區(qū)別呀!

【原典】

戒暴怒①

。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
,事有不可,當詳處之
,必無不中②
。若先暴怒,只能自害
,豈能害人
?前輩嘗言:凡事只怕待。待者
,詳處之謂也
。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
,人不能中傷

【注釋】

①戒暴怒:語出《呂氏童蒙訓》。②中:得當

【譯文】

戒除暴怒

。當官的人,首先應當戒除暴怒
。事情不能辦的時候
,應當慎重周詳?shù)靥幚恚瑳]有處理不好的
。如果首先就發(fā)怒
,只能害了自己,怎么會害到別人呢
?前輩曾經(jīng)說過:處理任何事時
,只怕一個“待”字
。待,指的就是延遲事情以便慎重周詳?shù)靥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果能夠周詳慎重地處理
,就一定能想出合適的辦法,別人也就不能陷害中傷你了

【原典】

《師友雜記》①云:“或問滎陽公②

,為小人所詈辱③,當何以處之
?”公曰:“上焉者
,知人與己本一④,何者為詈
,何者為辱
?自然無忿怒心。下焉者
,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
,彼為何等人?若是答他
,卻與他一等也
。以此自處,忿心亦自消也
。”

【注釋】

①《師友雜記》:該書作者李廌(1059~1109)

,字方叔
,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
、太華逸民
。華州(今陜西華縣)人。六歲而孤
,能發(fā)奮自學
。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
。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
。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
,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
,直至去世。所著《師友雜記》一卷
,記載了蘇軾
、黃庭堅
、秦觀等人關于治學為文的言論,為研究宋代文學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呂本中《呂氏童蒙訓》卷中亦錄有此事
。②滎陽公:呂希哲,呂本中的祖父
。呂希哲(1036~1114)
,字原明,學者稱之為滎陽先生
。太學出身
,以蔭入官。王安石勸其勿事科舉
,僥幸利祿
,遂絕意進取。父呂公著歿
,始為兵部員外郎
。因范祖禹薦,哲宗召為崇政殿說書
。擢右司諫
,御史論其進不由科第,以秘閣校理知懷州
,謫居和州
。徽宗初
,召為秘書少監(jiān)
,或以為太峻,改光祿少卿
。希哲力請外
,以直秘閣知曹州。旋遭崇寧黨禍
,奪職知相州
,徙邢州。罷為宮祠
。羈寓淮
、泗間,十余年卒
。希哲樂易簡儉
,有至行,晚年名益重,遠近皆師尊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问贰肪砣偃袀鳌"垲海╨ì)辱:詈罵
、侮辱
。④本一: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

【譯文】

《師友雜記》載:有人問滎陽公:“被小人流言責罵侮辱

,應當怎么處理呢
?”他說:“上策是,明白別人與自己本來都是人
,什么叫罵
,什么叫辱?自然就沒有憤怒的心情了
。下策是
,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
,他是什么人
,如果要回應他,那不就成了他一類人嗎
?用這個辦法來克制自己
,氣憤之心也就可以消除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典】

唐充之云①:“前輩說后生不能忍詬②

,不足為人;聞人密論不能容受而輕泄之
,不足以為人
。”

【注釋】

①唐充之:唐廣仁

,字充之,北宋河南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人
。進士及第
,官乾寧司法參軍,后改任常州
。善斷疑獄
。此事出《呂氏童蒙訓》卷中。②忍詬:容忍屈辱

【譯文】

唐充之說:“前輩人認為年輕人不能忍辱負重

,就不能成為完善的人;聽到別人私下交談而不能容忍和保密而輕易泄露給別人,也不能稱之為完善的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原典】

《袁氏世范》①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

。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
,其失尤多。蓋忍或有藏蓄之意
,人之犯我
,藏蓄而不發(fā),不過一再而已
。積之既多
,其發(fā)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
。不若隨而解之
,不置胸次②,曰此其不思爾
,曰此其無知爾
,曰此其失誤爾,曰此其所見者小耳
,曰此其利害寧幾何
?不使之入于吾心。雖日犯我者十數(shù)
,亦不至形于言而見于色
,然后見忍之功效為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釋】

①《袁氏世范》: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并論的一部家訓著作,作者為南宋學者袁采

。袁采
,生年不詳,卒于1195年
,字君載
,信安(今浙江常山)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夺橹莞尽贩Q其:“登進士第
,三宰劇邑,以廉明剛直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小墩碗s志》《縣令小錄》《袁氏世范》三書,今只有《袁氏世范》傳世。生平事跡不可考
。此文出上卷“人貴能處忍”條
。②胸次:心里。

【譯文】

《袁氏世范》說:“人們常說‘家庭能夠長久和睦的

,其根本做法就是能夠做到容忍’
。但是只知道忍卻不知道怎樣去忍,其失誤就更多
。容忍有隱藏積累的意思
,別人觸犯我,我就把憤怒掩藏起來
,這樣做只不過能夠躲過一兩次而已
。如果積累的憤怒很多,那么一旦暴發(fā)起來
,就像洪水決堤一樣不可阻擋了
。這樣的話,還不如隨時將怨恨消解
,不讓它們留在心中
。可以說這人是無心的啦
,說這個人無知啊
,說這大概是他弄錯了,說他只看到小利
,說這有多大利害關系呢
?不把那個人放在自己的心中,即使他一天冒犯我?guī)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我也不會在言語上表現(xiàn)出氣憤
,在神色間流露出不快,這樣忍的效果才明顯
。這就是所說的善于忍耐
。”

【延伸閱讀】

孔子要求兒子伯魚學好《詩經(jīng)》

,他說:“汝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意思就是說,《周南》《召南》是人生人世的必經(jīng)門徑
,舍此就如同面墻而立
,無路可走。人人都知道“忍”的好處,但是苦于無路可進
,或者是有路卻不得法
,恰如袁采說的“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
,然知忍而不知忍之道
,其失尤多”(《袁氏世范》)。那么如何做才能進入“忍”的朝徹之境
,真正享受到“忍”的利好呢
?孫武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
,破旅次之;全卒為上
,破卒次之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zhàn)百勝
,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篇》)打仗能夠區(qū)分層次
,修忍也可以判別高低
。最高明的,當屬于那些天縱大器的人
。他們“胸中器局不凡
,素有定力”,所以能夠“倉促中
、患難中處事不亂”
。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些有德之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的大器之人
。不過這樣的人畢竟很少
,絕大部分是“掌而知之”
。如何學忍?無非忠恕
。若能變換立場
,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很多問題就會渙然冰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问贤捎枴吩疲骸爱敼偬幨拢瑒蘸先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忠恕違道不遠
,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皠蘸先饲椤本褪侵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就是“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的通情達理
。友善的
,諸如“曰此其不思爾,曰此其無知爾
,曰此其失誤爾
,曰此所見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寧幾何”
;決斷的
,諸如“上焉者,知人與己本一
,何者為詈
,何者為辱。自然無憤怒心
。下焉者
,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為何等人
,若是答他
,卻與他一等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绱酥宜∽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也可臻于“忍”境。最下
,或者最簡捷的做法
,便是延宕或謂拖延,也就古人所謂的“待”
。遇事之時
,不立即處理
,待冷靜之后,思慮自出
。趙抃的座右銘正是:“待則甚壹,任他怎奈何
,休理會
。”

敦睦 ??[dūn mù]什么意思

?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
?英文翻譯是什么?敦睦 ??[dūn mù][敦睦]基本解釋1.親善和睦
2.使和睦
。亦作敦穆

[敦睦]詳細解釋亦作“ 敦穆 ”

。親厚和睦。

《后漢書·獨行傳·繆肜》:“弟及諸婦聞之

,悉叩頭謝罪
,遂更為敦睦之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明 方孝孺 《友于堂銘》序:“以友于名堂
,蓋有志乎敦睦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指使親厚和睦

《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

,不聞以鬼神道治天下
,惟陛下省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歐陽山 《三家巷》三五:“說來說去
,無非是什么取締排 日 運動,敦睦兩國邦交那一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敦睦]百科解釋1、敦睦

,指親善和睦
。語出《后漢書·獨行傳·繆肜》:“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
,遂更為敦睦之行
。”2
、桂林市區(qū)最高的山是侯山
,侯山腳下的大村子就叫“敦睦”
。“敦睦村”全稱是桂林市秀峰區(qū)甲山街道辦事處敦睦村
。毗鄰桃花江
。敦睦村有600多戶,2000多人口
。有89路和14路公車到達
。郵政編碼:541002。3
、鄭州市二七區(qū)有敦睦路
,位于火車站商圈,南錢塘路
,北連福壽街
,為鄭州著名的商業(yè)街,號稱“女性購物天堂”
。 更多→ 敦睦

[敦睦]英文翻譯Friendship

[敦睦]近義詞親善 親睦 和好 和睦 融洽 [敦睦]相關詞語敦厚 融洽 家譜 百忍 親睦 和睦 和好 敦倫 佛教 護法 匈奴 對聯(lián)

《后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5)后舉孝廉

,光祿主事,遭伯父喪去官
。詔書求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有至行能消災伏異者,公卿郡守各舉一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ぜ按笏巨r(nóng)俱舉封。公車征
,陛見
,對策第一,擢拜議郎
。遷西華令
。時汝、潁有蝗災
,獨不入西華界
。時督郵行縣,蝗忽大至
。督郵其日即去
,蝗亦頓除,一境奇之
。其年大旱
,封禱請無獲,乃積薪坐其上以自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鹌鸲笥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于是遠近嘆服。

遷中山相
。時諸縣囚四百馀人
,辭狀已定,當行刑
。封哀之
,皆遣歸家,與克期日
,皆無違者。詔書策美焉
。永元十二年
,征拜太常,卒官


李充字大遜
,陳留人也。家貧
,兄弟六人同食遞衣
。妻竊謂充曰“今貧居如此,難以久安
。妾有私財
,愿思分異”充偽酧之曰“如欲別居,當醞酒具會
,請呼鄉(xiāng)里內(nèi)外
,共議其事”婦從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曰母曰“此婦無狀
,而教充離間母兄
,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婦,逐令出門
,婦銜涕而去
。坐中驚肅,因遂罷散
。充后遭母喪
,行服墓次,人有盜其墓樹者
,充手自殺之
。服闋,立精舍講授


太守魯平請署功曹
,不就
。平怒,乃援充以捐溝中
,因謫署縣都亭長
。不得已,起親職役
。后和帝公車征
,不行。延平中
,詔公卿
、中二千石各舉隱士大儒,務取高行
,以勸后進
,特征充為博士。時魯平亦為博士
,每與集會
,常嘆服焉。

充遷侍中
。大將軍鄧騭貴戚傾時
,無所下借,以充高節(jié)
,每卑敬之
。嘗置酒請充,賓客滿堂
,酒酣
,騭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將
。幕府初開
,欲辟天下奇?zhèn)ィ钥锊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惟諸君博求其器”充乃為陳海內(nèi)隱居懷道之士
,頗有不合,騭欲絕其說
,以肉啖之
。充抵肉于地,曰“說士猶甘于肉”遂出
,徑去
。騭甚望之。同坐汝南張孟舉往讓充曰“一日聞足下與鄧將軍說士未究,激刺面折
,不由中和
,出言之責,非所以光祚子孫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
,貴行其意
,何能遠為子孫計哉”由是見非于貴戚。

遷左中郎將
,年八十八
,為國三老。安帝常特進見
,賜以幾杖
。卒于家。

繆肜字豫公
,汝南召陵人也
。少孤,兄弟四人
,皆同財業(yè)。及各娶妻
,諸婦遂求分異
,又數(shù)有斗爭之言。肜深懷憤嘆
,乃掩戶自撾曰“繆肜
,汝修身謹行,學圣人之法
,將以齊整風俗
,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
,遂更為敦睦之行


仕縣為主簿。時縣令被章見考
,吏皆畏懼自誣
,而肜獨證據(jù)其事。掠考苦毒
,至乃體生蟲蛆
,因復傳換五獄,逾涉四年
,令卒以自免


太守隴西梁湛召為決曹史。安帝初,湛病卒官
,肜送喪還隴西
。始葬,會西羌反叛
,湛妻
、子悉避亂它郡,肜獨留不去
,為起墳冢
。乃潛穿井旁以為窟室,晝則隱竄
,夜則負士
,及賊平而墳已立。其妻
、子意肜已死
,還見大驚。關西咸稱傳之
,共給車馬衣資
,肜不受而歸鄉(xiāng)里。

辟公府
,舉尤異
,遷中牟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h近京師
,多權豪。肜到
,誅諸奸吏及托名貴戚賓客者百有馀人
,威名遂行。卒于官


陳重字景公
,豫章宜春人也。少與同郡雷義為友
,俱學《魯詩》
、《顏氏春秋》
。太守張云舉重孝廉
,重以讓義,前后十馀通記
,云不聽
。義明年舉孝廉
,重與俱在郎署。

有同署郎負息錢數(shù)十萬
,責主日至
,詭求無已
,重乃密以錢代還
。郎后覺知而厚辭謝之。重曰“非我之為
,將有同姓名者”終不言惠
。又同舍郎有告歸寧者,誤持鄰舍郎绔以去
。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說
,而市绔以償之
。后寧喪者歸,以绔還主
,其事乃顯


重后與義俱拜尚書郎,義代同時人受罪
,以此黜退。重見義去
,亦以病免。

后舉茂才
,除細陽令
。政有異化,舉尤異
,當遷為會稽太守
,遭姊憂去官。后為司徒所辟
,拜侍御史,卒


雷義字仲公
,豫章鄱陽人也。初為郡功曹,嘗擢舉善人
,不伐其功
。義嘗濟人死罪
,罪者后以金二斤謝之
,義不受。金主伺義不在
,默投金于承塵上
。后葺理屋宇,乃得之
。金主已死,無所復還
,義乃以付縣曹


后舉孝廉,拜尚書侍郎
,有同時郎坐事
,當居刑作。義默自表取其罪
,以此論司寇。同臺郎覺之
,委位自上
,乞贖義罪。順帝詔皆除刑


義歸
,舉茂才,讓于陳重
,刺史不聽,義遂陽狂被發(fā)走
,不應命
。鄉(xiāng)里為之語曰“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三府同時俱辟二人
。義遂為守灌謁者
。使持節(jié)督郡國行風俗,太守令長坐者凡七十人
。旋拜侍御史
,除南頓令,卒官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94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蹙冰皮皺
。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
。按行多雅意,解起澄清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厥孜逶铺欤瑬|華塵似煙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點,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
,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
、行為
、社會場景
,或者用這種無標點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康熙
、雍正
、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這東西
,皇帝推薦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
,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3],共憐時世儉梳妝[4]
。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嗪弈昴陦航鹁€[6]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
桃花凋謝了,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
。以下是由應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
,歡迎參考閱讀
。陽光如一條條金色的小溪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既簡省干凈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
,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
,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