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罪敦睦》原文_注釋_譯文_賞析謝罪敦睦【原典】
繆肜(róng)①少孤
,兄弟四人皆同財業(yè),及各娶妻
,諸婦分異
,又數(shù)有斗爭之言。肜深懷忿
,乃掩戶自撾②
,曰:“繆肜,汝修身謹行
,學圣人之法
,將以齊整風俗
,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
,悉③叩頭謝罪
,遂更相敦睦④。
【注釋】

①繆肜(róng):字豫公
,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人
。仕縣為主簿,后為太守隴西梁湛決曹史
。安帝初
,湛病卒官,肜送喪還隴西
,并為之起墳安葬
,關西咸稱傳之。辟公府
,舉尤異
,遷中牟令。誅諸奸吏及托名貴戚賓客者百有余人
,威名遂行
。卒于官。事詳見于《后漢書·獨行列傳·繆肜》
。②撾:敲打
。③悉:全部。④敦睦:親善和睦
。
【譯文】
繆肜從小父母雙亡
,兄弟四個一直住在一起。等到各自結婚娶妻
,妻子之間不和睦
,又經(jīng)常有言語紛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婋篮軞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于是關上門,邊打自己邊說:“繆肜
,你修身養(yǎng)性
,做事謹慎,學圣人禮法
,希望將來能夠整頓天下風俗
,卻怎么連自己的家人都教育不好呢
?”兄弟妯娌們聽到這些話
,都跪下來向他請罪
,從此家人和睦相處。
【延伸閱讀】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按儒家的觀點
,大丈夫立身行事
,一路走來無非是“修、齊
、治
、平”四字,而根本在于“修身”
。如果家不齊
、國不治、天下不能平
,問題全在于修身不足
。所以解決問題的出路,就落到了自己本人身上
。換句話說
,此時只能求己
,而不能責人。孟子就說:“愛人不親
,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姟吩疲骸姥耘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自求多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或許是出于這樣的思維
,看到自家后院一片混亂,繆肜才會掩戶自撾
、深自責罰
。結果很喜慶,家人受到繆肜人格的感染
,從此和睦相處
,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修身最終還是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也再一次證明了圣人所言不虛
。類似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也經(jīng)常能見到
。商湯桑林禱雨就是其中的名例
。“湯之時
,大旱七年
,洛坼川竭,煎沙爛石
,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
,教之祝曰:‘政不節(jié)邪?使人疾邪
?苞苴行邪
?饞夫昌邪?官室營邪?女謁盛邪
?何不雨之極也
!’蓋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應人
,如影之隨形,響之效聲者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墩f苑·君道》)上述故事的真實性雖然存疑,但主人公在問題出現(xiàn)之后
,反躬求諸己的做法
,卻是很值得后人學習的。
【原典】
虞世南①曰:“十斗九勝
,無一錢利②
。”
【注釋】
①虞世南: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唐初政治家、書法家
、文學家
。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
、弘文館學士等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
、博學
、文詞、書翰為五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杜f唐書》卷七十六有傳。②無一錢利:沒有一絲的好處
。
【譯文】
虞世南說:“與人爭斗
,即便是十次勝利了九次,也是毫無益處可言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典】
韓魏公①在政府時,極有難處置事
,嘗言天下事無有盡如意
,須是要忍,不然
,不可一日處矣
。公言②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
,語常至相擊。待其氣定
,每與平③之
,以理使歸,于是雖④勝者亦自然不爭也
。
【注釋】
①韓魏公:韓琦
。注見“不形于言”條。②公言:韓魏公說
。③平:討論
,評理。④雖:即便
。
【譯文】
韓琦在官府時
,常有很難處理的事情。曾說
,世上沒有盡如人意的事情
,必須要忍讓,不然一天也待不下去
。他還說過
,從前兩三個同僚,相互瞧不起
,說話相爭以至于互相攻擊
。等到他們氣消了,他就上前為他們評理
,一切以公事為宗旨
。于是,即使獲勝的人也不再爭了
。
【原典】
王沂公①嘗言:吃得三斗釅醋
,方做得宰相。蓋②言忍受得事也
。
【注釋】
①王沂公:王曾(978~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
。宋真宗咸平中取解試
、省試、殿試皆第一
。中狀元后
,王曾以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州。不久,奉詔入京
,召試學士院
,宰相寇準奇之,特試政事堂
,授秘書省著作郎
、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
。景德初知制誥
,真宗大建玉清昭應宮,王曾力陳五害以勸諫
,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
,遷翰林學士
,知審刑院
,對其甚為敬重。仁宗景祐元年(1034)
,為樞密使
。二年(1035),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
,平章事
,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
。后因不容呂夷簡專斷
,同被罷相,以左仆射
,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
,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歲
,贈侍中
,謚文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问贰肪砣僖皇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②蓋:大約,大概
。
【譯文】
王曾說過
,只有能夠吃得下三斗味厚的醋,才能夠當?shù)昧嗽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大概是說要忍受得事情
。
【原典】
趙清獻公①座右銘:待②則甚壹,任他怎奈何,休理會
。人有不及
,可以情恕
;非意相干③
,可以理遣。盛怒中勿答人簡④
,既形紙筆
,溢語⑤難收。
【注釋】
①趙清獻公:趙抃(1008~1084)
,字閱道
,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
,任殿中侍御史
,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
。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
,為政簡易,長厚清修
,日所為事
,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
,究心宗教
。累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
,卒后謚清獻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有傳
。②待:待人處事
。③非意相干:意外的無故冒犯。非意
,意料之外
。干,冒犯
。④簡:指書信
。⑤溢語:脫離理性的話。
【譯文】
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言行一致
,隨便他怎么辦
,不要去理會
。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
,不是有意作對
,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
,不要給人寫信
,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
【原典】
程子曰①:“憤欲忍與不忍
,便見②有德無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注釋】
①程子:程頤(1033~1107)
,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伊川)人
,人稱“伊川先生”
,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
。歷官汝州團練推官
、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
。哲宗元祐元年(1086)除秘書省校書郎
,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chuàng)“洛學”
,為理學奠定了基礎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傳
。②見:顯露
。
【譯文】
程頤說:“能不能忍耐憤怒與欲望,便可以判斷他有德無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原典】
張思叔繹詬詈①仆夫,伊川②曰:“何不動心忍性③
?”思叔慚謝④
。
【注釋】
①詬詈(gòu lì):辱罵。②伊川:程頤
。③動心忍性:讓內(nèi)心受到震動
,使意志變得堅強。語出《孟子·告子下》
。④謝:道歉
。
【譯文】
張繹曾經(jīng)辱罵家中的仆人
,程頤對他說:“你為什么不以此來磨礪自己的意志呢?”張繹感到非常慚愧并致以歉意
。
【原典】
孫伏伽①拜御史時
,先被內(nèi)旨②而制未出,歸臥家
,無喜色
。頃之③,御史造門④
,子弟驚白
,伏伽徐⑤起見之。時人稱其有量
,以比顧雍⑥
。
【注釋】
①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仕隋
,以小史累勞補萬年縣法曹
。太宗即位,封樂安縣男
,遷大理少卿
。久之,出為陜州刺史
,致仕
。顯慶三年(658)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缎绿茣肪硪话僖皇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②內(nèi)旨:皇帝的旨意。③頃之:不久
。④造門:登門
。⑤徐:慢慢。⑥顧雍(168~243):字元嘆
,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孫吳丞相。
【譯文】
孫伏伽被任命為御史的時候
,雖然先得到皇帝的任命旨意
,但是官方的任命文件還沒有發(fā)布,他回到家中睡下
,臉上并沒有顯露高興的神色
。不久,御史登門拜訪
,子弟們很驚訝地向他稟報
,孫伏伽才慢慢地起來見客
。當時的人都稱贊他的度量很大,并將他比作三國時期的孫吳丞相顧雍
。
【原典】
白居易①曰:“惡言②不出于口
,忿言③不反于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注釋】
①白居易(772~846):字樂天
,晚年又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鄭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杜f唐書》卷一百七十有傳。②惡言:惡毒的言論
。③忿言:憤怒的言論
。《禮記·祭義》:“惡言不出于口
,忿言不反于身
。”元刻本作“不反于出”
,明刻本作“不出于身”
。
【譯文】
白居易說:“惡毒的言論不說出口,就不會招致別人對自己的憤怒攻擊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呂氏童蒙訓》①云:“當官處事
,務合人情
。忠②、恕違道不遠
,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③者
。前輩當官處事,常思有恩以及人
,而以方便為上
。如差科④之行,既不能免
,即就其閑
,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騷擾重為民害
。其益多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注釋】
①《呂氏童蒙訓》:又稱《童蒙訓》,共三卷
,是著名的蒙學經(jīng)典
,宋代呂本中撰。呂本中(1084~1145)
,原名大中
,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
,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人
。此書以他的曾祖父呂公著、祖父呂希哲
、父親呂好問為主線
,凡涉及頌揚其祖輩長處的有關人物的點滴事件及言論都加以匯集,旨在光宗耀祖
,并勉勵后人
。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值得后人借鑒
。此外還保留了不少史書失傳的資料
,可供研究者使用。②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③濟:成功。④差科:指差役和賦稅
。
【譯文】
《呂氏童蒙訓》說:“當官處事
,一定要符合人情。忠
、恕與道德接近
,沒有放棄忠、恕兩字而能做成事情的
。祖上的前輩當官做事的時候
,往往考慮使別人受到恩惠,而以給人帶來方便為上
。例如派差收租
,這事既然不能避免,那就盡量趁著人們空閑的時候去辦,力求使老百姓方便省力,不要頻繁騷擾百姓
,以至于加重他們的負擔。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張無垢①云:“快意事②孰不喜為?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
。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
,豈得③不動于心?君子所以隱忍④詳復
,不敢輕易者
,以彼此兩得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注釋】
①張無垢:張九成(1092~1159)
,字子韶,號無垢
,又號橫浦居士
。祖籍河南開封,遷居鹽官
。南宋紹興二年(1132)殿試策士
,選為狀元。授鎮(zhèn)東簽判
。因與上司意見不合
,棄官歸鄉(xiāng)講學。后應召為太常博士
,歷任宗正少卿
、侍講、權禮部侍郎兼刑部侍郎
。主張抗金
,為秦檜所忌,謫守邵州
,后又遭革職
,流放大庾嶺下十四年。秦檜死
,重新起用
,出知溫州。因直言上疏
,不納,辭歸故里
,不久病卒
。后追贈太師,封崇國公
,謚文忠
。②快意事:痛快的事情
。③豈得:怎么能。④隱忍:忍耐克制
。
【譯文】
張無垢說:“痛快的事情誰不喜歡做呢
?但是事情過去以后自己往往后悔不迭。一個人如果對別人存有不愉快的話
,怎么可能心里會沒有反應呢
?君子之所以再三容忍、反復考慮
,不敢輕意發(fā)作
,就是因為這樣做,可以讓雙方都能夠得到好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典】
或①問張無垢:“倉卒中、患難中處事不亂
,是其才耶
?是其識耶?”先生曰:“未必才識了得
,必其胸中器局②不凡
,素③有定力。不然
,恐胸中先亂
,何以臨事?古人平日欲涵養(yǎng)器局者
,此也
。”
【注釋】
①或:有人
。②器局:氣度
。③素:向來。
【譯文】
有人問張無垢:“倉促之中和處在危難之時
,卻能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
,這是才能呢?還是膽識呢
?”張無垢回答說:“這恐怕不是才能和膽識所能做到的
。一定是他氣量過人,一向就有鎮(zhèn)定從容的素質(zhì)
。否則的話
,恐怕自己心中先亂了,怎么還能處理事情呢?古代的人講求在平時培養(yǎng)自己的度量與情操
,就是這個道理
。”
【原典】
蘇子①曰:“高帝②之所以勝
,項籍③之所以敗
,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項籍不能忍
,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④
;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⑤而待其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注釋】
①蘇子: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
、書畫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
,天資極高
,詩文書畫皆精。建中靖國元年(1101)
,卒于常州
,年六十六。高宗即位
,贈資政殿學士
。又以其文置左右,讀之終日忘倦
。遂崇贈太師
,謚文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问贰肪砣偃擞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本文出自蘇軾《留侯論》。②高帝:劉邦(前256~前195)
,字季
,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謚號高皇帝
。事詳《史記·高祖本紀》。③項籍:項羽(前232~前202)
,名籍
,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秦二世元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摧毀秦軍主力
。秦亡后稱西楚霸王
,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后與劉邦爭奪天下
,進行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公元前202年兵敗自殺
,年僅30歲
。事詳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④輕用其鋒:輕率地使用他的鋒芒
。⑤養(yǎng)其全鋒:養(yǎng)精蓄銳
。
【譯文】
蘇軾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
,其區(qū)別就在于劉邦能忍而項羽不能忍
。項羽不能忍耐,所以百戰(zhàn)百勝以后而輕率地使用他的鋒芒
;劉邦能忍耐
,所以他養(yǎng)精蓄稅,磨礪鋒芒
,等待著項羽的弊敗出現(xiàn)
。”
【原典】
孝友先生朱仁軌①:隱居養(yǎng)親②
,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
,不枉③百步;終身讓畔④
,不失一段
。”
【注釋】
①朱仁軌:字德容
,唐代人
,終生未仕,隱居養(yǎng)親
,死后人私謚孝友先生
。②養(yǎng)親:侍奉父母。③不枉:不過是冤枉。④讓畔:給別人讓地界
。
【譯文】
孝友先生朱仁軌:隱居鄉(xiāng)下
,侍奉父母,他常常教育子弟們說:“一生都給別人讓路
,也就不過冤枉了幾百步路
;一輩子給別人讓地界,也不會損失一塊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吳湊①:僚史②非大過不榜責,召至廷詰
,厚去之③
。其下傳相訓勉④,舉無稽事
。
【注釋】
①吳湊:唐章敬皇后之弟
,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寶歷中與兄溆同日開府
,授太子詹事
,俱封濮陽郡公。累轉(zhuǎn)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
。湊為人小心謹慎
,智識周敏,特承顧問
,偏見委信
。貞元十六年(800)卒,時年七十一
,贈尚書左仆射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有傳
。②僚史:屬下官員
。③厚去之:贈予厚禮辭退。④訓勉:訓誡勉勵
。
【譯文】
吳湊:下屬沒有大過錯
,從不張榜斥責。將僚屬召到廳堂上追問明白
,然后送給他一筆厚禮
,讓他離開。他的下屬都互相訓誡勉勵
,再沒有違法的行為
。
【原典】
《韓魏公語錄》①曰:“欲成大節(jié)②
,不免小忍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釋】
①《韓魏公語錄》:當為韓琦言論之輯錄
,關于其內(nèi)容,四庫總目提要云:韓魏公別錄三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稌浗忸}》載有《語錄》一卷
,亦稱“與《別錄》小異而實同
。《別錄》分四卷
,而此總為一篇”
。皆與此本三卷不合。其為何時所并
,不可考矣
。②大節(jié):高尚的節(jié)操。③小忍:在小事情上忍讓
。
【譯文】
《韓魏公語錄》說:“想培養(yǎng)成自己高尚的節(jié)操
,就要在小事上忍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典】
《和靖語錄》①:人有忿爭者
,和靖尹公曰②:“莫大之禍,起于須臾③之不忍
,不可不謹
。”
【注釋】
①《和靖語錄》:編著者不詳
,大體為記錄宋人尹焞(賜號和靖處士)生平言行之書
。②和靖尹公:尹和靖,即尹焞(1071~1142)
,字彥明
,一字德充,洛(今河南洛陽)人
。靖康初召至京師
,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
。紹興四年(1134)授左宣教郎
,充崇政殿說書。八年(1138)權禮部侍郎
,兼侍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问贰肪硭陌俣擞袀鳌"垌汈В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譯文】
《和靖語錄》:“人們有憤怒相爭時
,尹焞說:‘彌天的大禍,緣于一時的不能忍讓
,不可以不謹慎呀
!’”
【原典】
省心子①曰:“屈己者能處眾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釋】
①省心子:李邦獻
,字士舉,懷州(今河南沁陽)人
。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為夔州路安撫司干辦公事
,四年(1134)通判長寧軍,二十六年(1156)知撫州
,遷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
,兩浙、江西轉(zhuǎn)運副使
,孝宗乾道二年(1166)夔州路提點刑獄
,六年(1170)興元路提點刑獄。官至直敷文閣
。著有《省心雜言》
,《永樂大典》具載此書,共二百余條
。此文當出于此書
。②屈己:能夠委屈自己的人。處眾:與眾人相處融洽
。
【譯文】
省心子說:“能夠委屈自己的人
,就能與其他人相處融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原典】
《童蒙訓》①:“當官以忍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