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畫堂朱戶
王安國是北宋詞人
,他是詩人王安石的弟弟,《清平樂·春晚》就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此詞原文為:留春不住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fēng)自在楊花。王安國自幼苦學(xué)
,到宋神宗熙寧初年,他便做了秘書閣的校理之官。他為人耿直正派,從不趨炎附勢。一次,王安國正在家中津津有味地吟晏殊那首膾炙人口的《采桑子》詞
。王安國讀著讀著,覺得這首詞音節(jié)響亮,情感深沉,猶如天際幾聲雁唳。盡管是那樣短促的數(shù)聲,卻如此悲涼凄切,盤旋回蕩,讀后使人心潮久久難以平靜。吟誦著它,真如飲一杯醇香的美酒,給人無窮的回味魅力。王安石看到王安國讀《采桑子》詞讀得如醉如癡
,便打趣地對他說:“晏殊身為朝廷重臣,也填詞取樂嗎?”言外之意是
,有官職身份的人不應(yīng)該去觸及詞這種“艷科”。王安國聽了哥哥的話,很不以為然
,更為晏殊抱不平,因此便十分客氣地回敬了哥哥一句:“晏公不過是高興的時候,偶爾寫上一兩首罷了其實(shí)
王安國在仕途上非常不得意
為了表明他的心境
此詞題為《春晚》
,顧名思義便是寫殘春景象。作者一起筆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fēng)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地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fā)愁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
下面又從視覺轉(zhuǎn)到聽覺上來:正當(dāng)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
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
最后,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fēng)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yáng)
這首詞表達(dá)了詞人傷春
王安國既是詞人也是詩人,他的寫景詩則風(fēng)發(fā)泉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95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