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文獻運用與詮釋方法(下)

      大道家園 2023-07-19 21:55:57

      三、 原始素材與二手資料

      (一) 善用二手資料

      ,權(quán)作研究的起點

      畢生鉆研古代學術(shù)的老學碩儒,禮敬原典文獻

      ,比之采銅于山
      ,以為無可取代
      ,形成文獻運用的一種迷思
      。但是中西兼采的新史學家
      ,胸襟更開放
      ,眼界更會通
      。新史學家固然同意“史料以原始為佳”;而且
      ,研究時亦參酌二手文獻
      ,所謂“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備研究歷史者之要刪”
      。如何炳松所言:

      史料以原始為佳

      ,唯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備研究歷史者之要刪
      。試言其利
      ,蓋有四端:示后人以取材之地,其利一也
      。省后人考證工夫
      ,其利二也。能為后人斷定往事
      ,其利三也
      。能省后人編著工夫,其利四也
      。(何炳松《歷史研究法》第二章《博采》)

      有關(guān)文獻運用

      ,學術(shù)界流傳一種說法,有人奉為金科玉律
      ,我則以為似是而非:多用原典素材
      ,不用轉(zhuǎn)手資料,不用二手文獻
      。迷信原典文獻
      ,不屑參考他人研究成果,這未免傲慢與偏見
      ,不符學術(shù)規(guī)范
      。若將上述觀點稍作調(diào)整,作一轉(zhuǎn)語:原典文獻
      ,宜多征引
      ;二手數(shù)據(jù)不能不用,但盡可能少用
      。如果放眼所及
      ,盡是二手數(shù)據(jù)
      ,將嚴重排擠作者在論文中的話語權(quán)。犯了失語癥
      ,流于他人的代言
      。所以,對待二手數(shù)據(jù)的態(tài)度
      ,是善用
      ,持與原典文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因為
      ,二手數(shù)據(jù)本有觸發(fā)、增益之功能
      。二手數(shù)據(jù)絕不是學術(shù)禁臠
      ,關(guān)鍵在如何善用。史料文獻之價值
      ,自然以原始為佳
      。原典素材,就是一手文獻
      ;孳生史料
      ,就是二手資料,也就是近人的研究成果
      。近人研究成果
      ,如果寫得好,很精辟獨到
      ,很有創(chuàng)見心得
      ,是可以考慮選用的。精彩可取的二手數(shù)據(jù)
      ,致力“接著講”的創(chuàng)造開拓
      ,善加參考利用,自有觸發(fā)借鑒之功
      ,并非一無可取。

      學術(shù)研究強調(diào)“借用與連結(jié)”

      ,二手文獻
      、近人成果,正是促成“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觸發(fā)能量
      。應(yīng)該審慎選用
      ,而不是完全拒絕往來。歷史學者何炳松所謂“孳生史料之精者
      ,亦可備研究歷史者之要刪”
      ,所稱“孳生史料”
      ,即是二手文獻、學界成果
      ,選擇其中“精者”
      ,斷無不可用之理。至于所稱原始史料有四利:一
      、 示出處
      ;二、 省考證
      ;三
      、 斷往事;四
      、 省編著
      ,推而至于經(jīng)學、義理
      、文學之原典文獻
      ,大抵都具備相似的功能。第一手數(shù)據(jù)的可貴
      ,可以想見
      。不過,不能因此就抹殺二手文獻具有開拓創(chuàng)發(fā)之功
      。反之
      ,如果原典文獻已經(jīng)開發(fā),亦有若干研究成果
      ,研究者亦不能視若無睹
      ,無視其成果之存在。一些研究生及部分學者
      ,迷信原典文獻的神圣
      ,不屑征引相關(guān)研究之二手資料,其傲慢與偏見
      ,幾與故步自封者等倫
      。北京大學歷史系李劍鳴鐵口直斷:“完全憑借第一手文獻,是不可能做研究的
      !”良心警語
      ,如獅子吼,又如海潮音
      ,值得深思

      (二) 全仰賴原典文獻,是做不成研究的

      原典文獻

      ,是信據(jù)的來源
      ,論說的根本
      ,研究的礎(chǔ)石。二手文獻
      ,從原典文獻開枝散葉而來
      ,所謂“孳生史料”、二手資料
      ,何炳松以為精良者具備四利
      ,善加使用,可以長善救失
      ,觸發(fā)無限
      。一手原典和二手文獻,應(yīng)該相輔相成
      ,不能偏廢
      。李劍鳴之言,值得參考:

      完全憑借第一手文獻

      ,是不可能做研究的
      。如果不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第二手文獻,所取得的成果
      ,在學術(shù)上肯定要大打折扣
      。因此,利用第一手文獻和利用第二手文獻
      ,在研究中是相輔相成
      ,不可或缺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倘若偏廢一端
      ,就會嚴重影響工作的成效

      (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第六章《繼承與創(chuàng)新·第二手文獻的利用》,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

      做學術(shù)研究

      ,盡可能使用原始文獻
      。因為原始資料如實存真,保留較多的本色和原味
      ,能客觀反映當時的信息
      。二手文獻由原始資料衍生,經(jīng)過加工再制
      ,不免流失許多原汁原味
      。何況添枝加葉,有可能師心自用
      ,對于文獻的真實信度漸行漸遠,這些現(xiàn)象確實存在
      。所以
      ,就論文寫作而言
      ,原典文獻永遠是宗主,而二手資料只能是賓從
      。作文不可以喧賓奪主
      ,論文寫作又豈能太重轉(zhuǎn)手而忽略原典?就算原始文獻征引
      ,也要慎選版本善本
      ;否則,原始資料經(jīng)過輾轉(zhuǎn)傳播
      ,也難免魯魚亥豕
      ,漸失本真。所以《莊子》濠梁之辯
      ,有“請循其本”之說
      ;《三傳》解釋《春秋》,漸失其真
      ,所以宋儒治《春秋》
      ,呼吁以經(jīng)治經(jīng),“求圣人之義于圣人手筆之書”
      ,就是回歸第一手文獻

      原典文獻天成自然,如實存真

      ;未經(jīng)雕琢
      ,不失本色,當然值得寶貴珍視
      。唐寫本
      、宋版書所以珍貴,出土文獻作為二重證據(jù)之所以重要
      ,理由在此
      。版本學、校讎學
      、文獻學
      、考據(jù)學特別寶重一手資料,也是看中它的本來面目
      。其中道理并不高深
      ,老學宿儒尤其耳熟能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皶x百遍
      ,其意自見”,這是就原典文獻來說的;“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
      ,蓋就獨學無友,錯失觀摩切磋而言之
      。所以
      ,信奉第一手文獻可資利用,而排除轉(zhuǎn)手數(shù)據(jù)之觸發(fā)激蕩
      ,如此偏執(zhí)枯窘
      ,肯定自有局限和不足。學界心知肚明
      ,只缺暢快指陳
      ,和盤托出而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巴耆珣{借第一手文獻
      ,是不可能做研究的!”這句話猶暮鼓晨鐘
      ,發(fā)人深思
      ,值得大書特書。

      有些學者過度迷信一手資料的權(quán)威神圣

      ,做學術(shù)研究絕不越雷池一步
      ,獨抱“原典”究終始,大有中唐啖助
      、趙匡新《春秋》學派的氣勢
      。影響所及,不僅身體力行
      ,指導研究生撰寫論文
      ,也嚴格要求:只征引原典文獻,不必參考二手資料
      ,遑論借鏡學界他人的研究成果
      。躲在原典文獻的象牙之塔內(nèi),自得其樂
      ,跟外在學界幾乎“老死不相往來”
      。外面學界同行有什么獨創(chuàng)的心得,他不想知道
      ,也無從借鏡
      ;學界討論哪些熱門話題,提出哪些前瞻論點
      ,他缺乏關(guān)心注意
      ,也就不會響應(yīng)或投入
      ,一心一意只廝守原典,成了今之古人
      。把廝守原典文獻
      ,當作身處桃花源,“遂與外人間隔”
      ,以至于“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居今之世
      ,網(wǎng)絡(luò)信息發(fā)達,知識爆炸
      ,圖書訊息無遠弗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焉知學界同行沒有相關(guān)成果值得參考
      ?沒有心得創(chuàng)見可以觸發(fā)?所以
      ,二手文獻值不值得征引參考
      ,有重新討論定位的必要。我看過不少博士論文
      ,第一次閱讀時
      ,驚嘆新一代的國學大師出現(xiàn)了,注釋從頭到尾都是原典
      ,并未引用任何二手資料
      。這太驚悚了!因為連教授大師都不可能這樣
      。如果研究生都是憑借第一手材料
      ,那請問指導教授跟你討論論文的時候,所提供的意見算不算二手材料
      ?當然算
      ,就算老師尚未寫成書,就智慧財產(chǎn)來說
      ,也必須在注釋中寫明是老師的創(chuàng)見心得
      。進一步追問:指導教授憑借經(jīng)驗和心得,指導論文
      。不管教授的經(jīng)驗是得自他人
      ,或自己過往的研究成果,而創(chuàng)見心得當然是教授的
      。你接受了老師的指點教導
      ,這些經(jīng)驗與心得
      ,就研究生而言,是不是二手資料
      ?當然是
      。沒有這些二手數(shù)據(jù)的觸動、誘導
      、啟發(fā)
      ,如何能寫成碩士論文?沒有二手數(shù)據(jù)的觸發(fā)
      、激蕩
      、反思、借鏡
      ,是做不好學問的
      。由此觀之,第一手文獻和第二手文獻的利用
      ,應(yīng)該是相輔相成
      、不可或缺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這本書

      ,有專章專節(jié)談到二手文獻的利用
      ,非常精彩可取。歷史學界研究清史
      ,申請到好幾億的經(jīng)費
      。研究成果提出之后,發(fā)現(xiàn)學者專家居然都不看二手數(shù)據(jù)
      ,就能夠得出結(jié)論
      ,真是不可思議。研究生也常犯一個誤會
      ,老師經(jīng)常強調(diào)原典文獻
      ,卻忘了告訴學生:二手數(shù)據(jù)是用來激蕩觸發(fā)的。馮友蘭講新理學
      ,強調(diào)他所談理學所以“新”
      ,是“接著講”,不是“照著講”
      。照著講
      ,是人云亦云,依樣畫葫蘆
      ;接著講
      ,是推陳出新,傳承之外又有開拓
      。賈伯斯名言:“創(chuàng)新有兩個關(guān)鍵詞:借用與連結(ji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睂ν虚_發(fā)的研究成果一無所知,如何“補苴罅漏
      ,張皇幽渺”
      ?不銜接前人的研發(fā)心得,又何從而借用
      ,以連結(jié)到本研究課題來
      ?曾經(jīng)有人問我,論文征引很多人的文獻
      ,表達自己觀點的空間還在嗎
      ?我說問得好,如果把別人的研究成果當作自我研究的起點
      ,而不是終點,就還存留很大的揮灑空間
      。假如覺得別人的著作寫得太好
      ,于是奉為經(jīng)典,不敢造次
      ,就是把參考二手資料當作研究的終點
      、完結(jié)。于是乎不得不抄
      ,就再也不會去思考此中論點的不足
      ,存在什么偏差了。

      任何人寫論文

      ,甚至于院士
      、國學大師,仔細推敲琢磨
      ,也總會有不足的地方
      。作學術(shù)研究,未能免俗
      ,首先要做個成果回顧
      ,對文獻做個檢討,做個述評
      ,知道這個領(lǐng)域
      、這個題目,有哪些人寫過論文專書
      ,各自的優(yōu)點
      、長處是什么?缺點
      、不足是什么
      ?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一切都已掌握以后,才能夠針對詳略
      、異同
      、重輕、偏全
      ,作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的探討。經(jīng)過一番長善救失
      ,增益其所不能
      ,才算是你的創(chuàng)見心得,才算是你的亮點和賣點
      。不宜重復(fù)別人說過的話
      ,切忌復(fù)制別人的創(chuàng)見心得,不應(yīng)照著別人提出的論點再講一遍
      。照著講
      ,講得再好,還是別人的論點
      ,不是自己的主張
      。所以提倡妙用二手文獻,不是鼓勵大家“照著講”
      ,當文抄公
      ,原地踏步;而是提倡“接著講”
      ,把他人的心得成果當作思考的起點
      ,觸發(fā)的跳板,發(fā)揮賈伯斯所謂“借用與連結(jié)”的精神
      ,盡心致力于創(chuàng)新開拓

      醫(yī)學、工程

      、農(nóng)業(yè)
      、商學、管理的學術(shù)論文
      ,每年都要核算引用率
      ,推崇每一專業(yè)領(lǐng)域中高引用率的論文。社會學院
      、人文學院
      、藝術(shù)學院相繼跟進,都企圖從學術(shù)同儕的征引系數(shù)
      ,推估學術(shù)影響度
      ,風潮所至
      ,不得不然。論文引用率
      ,是否能如實呈現(xiàn)論文的優(yōu)劣
      ?人文藝術(shù)學院系所論文影響系數(shù),適不適合進行量化
      ?這是另一個問題
      。不過,掌管學術(shù)研究的部門
      ,高調(diào)推廣論文引用率
      ,揭示一個論文寫作的格式問題:征引他人成果、二手數(shù)據(jù)
      ,就是制式的規(guī)范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
      ,彼此同行論文
      ,往往不互相引用。學術(shù)是公器
      ,意氣用事如此,夫復(fù)何言

      清葉燮(1627—1703)論詩

      ,很重視承先啟后、繼往開來:“夫惟前者啟之
      ,而后者承之而益之
      ;前者創(chuàng)之,而后者因之而廣大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蔽膶W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者
      ,要皆如此
      。學術(shù)研究何嘗不然?若視前者為原典文獻
      ,后者為學界研究心得
      ,于是原始素材與二手數(shù)據(jù)之價值意義,乃昭然若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傊昂笕藷o前人
      ,何以有其端緒
      ?前人無后人
      ,何以竟其引申乎?”(葉燮著
      ,蔣寅箋注《原詩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葉燮《原詩》之說,可以息爭止訟
      ,值得三復(fù)斯言

      四、 征引文獻的具體規(guī)律

      征引文獻

      ,修辭學稱為引用
      ,是訴諸權(quán)威的一種修辭方式。作者提供經(jīng)典的
      、重要的
      、權(quán)威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企圖建立堅實的鐵案
      ,展示說服的成效。嚴耕望以為征引文獻宜注意以下規(guī)則:

      (治史)幾條具體規(guī)律:(1) 不要忽略反面證據(jù)

      (2) 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

      ,不要斷章取義;

      (3) 盡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

      ,少用后期改編過的史料

      (4) 轉(zhuǎn)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嚴耕望《治史經(jīng)驗談》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嚴耕望(1916—1996)

      ,是唐代交通史的專家

      。行有余力
      ,寫了一本《治史經(jīng)驗談》,提出歷史研究的四則具體規(guī)律
      。一
      ,不要忽略反面證據(jù)。搜集資料時
      ,發(fā)現(xiàn)意見跟我不同
      ,論點跟我唱反調(diào)的,就故意丟棄
      ,這是治學的大忌
      。換句話說,文獻去異存同,等于還沒研究
      ,結(jié)論就出來了
      。正面的意見、觀點類似的
      ,當然要搜集
      ;觀點不一致的,頗有出入的
      ,更不能忽略
      。如果故意忽略,視同湮滅證據(jù)
      ,那提出的論點一定是偏頗不全的
      。因為反面意見視若無睹,沒有征引
      ,缺乏陳述
      ,提出的論點沒有正反并陳,不見折衷諸家
      。就如一言堂
      ,患了偏聽、偏看
      ,一面之論通常也是偏而不全的
      。學術(shù)研究,是一場理性知性的探索之旅
      ,不宜有過多的愛憎好惡
      ,不宜有過早的預(yù)設(shè)立場。否則
      ,將會左右全方位的認知,影響精確的判斷
      。反面的數(shù)據(jù)可能是一面照妖鏡
      ,有助于現(xiàn)出原形。所以
      ,不能不搜集運用
      。論點何以相反,是問題重點
      。什么原因
      ,應(yīng)當解說清楚。

      ,引用文獻要將上下文看清楚
      ,不可斷章取義。初學者容易犯下列毛病
      ,全文旨意沒有看清楚
      ,就擷取其中的片段進行論說
      。這個片段,也許只見肯定的主張
      ;前面一大段
      ,說的可能是否定的意見;或者透過批評別人的意見
      ,突出自己的主張
      。只擷取片段,而不及其余
      ,這是引用材料的大忌
      。以偏概全,斷章取義
      ,勢將偏離真實
      ,都是不可為訓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痘茨献印し赫撚枴氛f“東面而望
      ,不見西墻。南面而視
      ,不睹北方”
      ,一偏之見所以不可行,斷章取義所以不可取
      。所以
      ,征引文獻,解讀文獻
      ,上下文一定要看清楚
      。不能掉字、漏句
      ,要看全
      、看透;切忌看偏或看錯

      ,盡可能引用原始的文獻,或者接近原始的文獻
      ,少用后期改編過的史料或文獻
      。這恐不能一概而論!譬如古書經(jīng)過今人的精校精注
      ,的確是后期改編過的書
      ,但是古籍精校精注,若成于專家學者,經(jīng)知名的出版社印行
      ,有口碑
      ,亦值得信賴。譬如中華書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務(wù)印書館、鳳凰出版社出版物
      ,都是有品牌的
      。精校精注就算是后人改編過的,也自有其權(quán)威性
      、可靠性
      。不過,后期改編過的文獻
      ,尤其是成于眾手的大部頭叢書
      ,在征引使用上,就要格外審慎小心
      。如《宋詩話全編》《明詩話全編》《宋人詩話外編》
      。前二書厚重,各多達十巨冊
      ,成于眾手
      。大抵梳理詩話、筆記
      、文集
      、日記、語錄中
      ,有關(guān)討論文學的材料
      ,匯聚成書。較諸原典文獻
      ,多存在偏而不全之缺失
      。作為數(shù)據(jù)翻檢,了解諸家詩學梗概是可以的
      ;但是撰寫論文從而征信援引
      ,仍以回歸原始材料為宜
      。如《蘇軾詩話》《黃庭堅詩話》
      ,所輯錄文獻并不齊全。若欲征引援用
      ,仍應(yīng)回歸蘇軾
      、黃庭堅《文集》《詩集》、筆記、題跋之原典文獻為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稳嗽娫捦饩帯罚瑢>退稳斯P記論詩材料
      ,勾勒成書
      ,匯為二冊,頗便翻檢參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赡苁芟抻诰庉嬻w例,或作者認知
      ,若干知名而重要的詩學評論多闕而弗錄
      ,如《宋景文公筆記》未錄“自成一家”語,《陵陽室中語》未錄韓駒詩學主張
      ,俞成《瑩雪叢說》不錄“活法”說
      ,要皆漏失嚴重。讀者想全面掌握宋人筆記論詩文獻
      ,“請循其本”
      ,當回歸原始,可以征引大象出版社《全宋筆記》100冊
      。既得其征信
      ,又取其齊全。

      ,轉(zhuǎn)引史料
      ,必須檢查原書。征引文獻
      ,有可能單憑記憶
      ,未查核原書;也可能任意刪取
      ,以成全己意
      ;也可能書缺有間,輾轉(zhuǎn)傳抄
      ;也可能執(zhí)著譯本
      ,引喻失義;也可能心術(shù)不正
      ,故意斷章取義
      。為求全璧,為求復(fù)原
      ,為求訪佚
      ,為求征信
      ,為求真實,都必須檢查本初原著
      ,核實善本原書
      。某一條文獻或素材,起初得自輾轉(zhuǎn)引用
      ,如果屬于關(guān)鍵引文
      ,或重要論據(jù),為檢驗真理
      ,當然必須查考原典
      ,核實原書。如果打算移作引文
      ,致力深刻與廣泛之討論
      ,進而能破能立,提煉出論點
      ,萃取出精華
      ,更應(yīng)該選用善本全本,一一核實原著
      ,還其本來面目
      。不宜造次,不可偷懶
      ,當實事求是
      ,還原素材、文獻
      、史料

      (作者單位: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02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
      、雍正、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shù)這東西,皇帝推薦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3]
      ,共憐時世儉梳妝[4]。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嗪弈昴陦航鹁€[6],為他人作嫁衣裳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
      桃花凋謝了,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
      。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歡迎參考閱讀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
      ,烏賊魚也有戀愛
      。在海藻的草坪上,在珊瑚的森林中
      ,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
      。烏賊魚以十只手,——熱情的手
      ,顫抖地摸索著戀愛
      ,在溫暖的海水的空氣里。但這是徒然的
      ,雖有十只手也無濟于事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
      ,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