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桂仰天高
。《餞謝子蘭分韻詩》杜甫唐《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
,
江東日暮云
。《芝云堂以風(fēng)林纖月落分韻得纖字》杜甫唐《夜宴左氏莊》風(fēng)林纖月落
,
衣露凈琴張
。《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分韻得夢字》杜甫唐《羌村三首》夜闌更秉燭
,

相對如夢寐
。《以冰壺玉衡懸清秋分韻得壺字》杜甫唐《寄裴施州》金鐘大鏞在東序
,
冰壺玉衡懸清秋
。《玉山佳處以愛汝玉山草堂靜分韻得靜字》杜甫唐《崔氏東山草堂》愛汝玉山草堂靜
,
高秋爽氣相鮮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肚锶A亭以天上秋期近分韻得秋字》杜甫唐《月》天上秋期近
,
人間月影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鹚谟耙院蓛艏{涼時分韻得涼字》杜甫唐《攜妓納涼晚際遇雨》竹深留客處
,
荷凈納涼時
。《以柳塘春水漫分韻得柳字》嚴(yán)維唐《酬劉員外見寄》柳塘春水漫
,
花塢夕陽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O莊以解釣鱸魚有幾人平聲字分韻得人字》杜牧(一作許渾)唐《寄桐江隱者》嚴(yán)陵臺下桐江水,
解釣鱸魚有幾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斗炙{(lán)田日暖玉生煙為韻余探得藍(lán)字坐無長幼能詩者咸賦焉》李商隱唐《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lán)田日暖玉生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缘す鹞逯Ψ挤猪嵉梦遄帧否T道唐五代《贈竇十》靈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詢龊嫌駱呛鹚诜猪嵉脙鲎帧诽K軾宋《雪后書北臺壁》凍合玉樓寒起粟,
光搖銀海燭生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跃既缌魉嗥挤猪嵉昧髯帧诽K軾宋《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褰衣步月踏花影,
炯如流水涵青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洞翰莩夭ㄍひ糟y漢無聲轉(zhuǎn)玉盤分韻得聲字》蘇軾宋《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兑詽M城風(fēng)雨近重陽分韻得滿字》潘大臨宋《斷句》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
用詩凡22首
,其中以漢魏六朝詩句為韻者3首
,不到14%,以唐詩為韻者15首
,近70%
,以宋詩為韻者4首,約占18%
。其中
,唐詩出自李白、杜甫
、嚴(yán)維
、杜牧、李商隱
、馮道馮道為晚唐
、五代人,此詩見《全唐詩》
。這里用他的“丹桂五枝芳”為韻
,乃表示吉慶之意
。此次賦詩,為王子充弟子就試
,特為預(yù)祝其“攀月桂且有日”
,故選此詩句為韻。
,而杜詩獨占10首
,余各1首,正見玉山主人
、玉山詩客最好杜詩
。但他們所喜之杜詩,不同于宋人心目中之杜詩
,不取其“瘦硬”
、“枯淡”,但得其“清逸”
、“流美”
。自然,對宋詩也不取黃庭堅及江西詩派
,4首宋詩中
,3首為東坡詩,其余一首
,則因節(jié)令(重陽)而取用
。蘇東坡為宋人中近唐風(fēng)者,可見元末宗唐得古之風(fēng)氣不減昔日
,而對宋詩則更見疏離
,與明代之詩學(xué)風(fēng)氣更為接近了。
三
、倪瓚
以文人畫為主的元代繪畫藝術(shù)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較高的地位
。元代以畫名家而可考者,約有420余人之多
,最知名者為趙孟頫
、仇遠(yuǎn)、倪瓚
、王蒙
、吳鎮(zhèn)、黃公望
、王冕等人
,這些人又都為擅名一時的詩人,因而,詩畫融合
,詩境通于畫意,詩風(fēng)融于畫風(fēng)
,頗為突出
。元詩中題畫詩占有相當(dāng)?shù)谋壤@些題畫詩
,融注了文人畫的審美意境與理想
,亦能體現(xiàn)詩人畫家們對唐詩的接受眼光。
繪畫史上有“元四家”之稱
,通常指元末四大名家:倪瓚
、吳鎮(zhèn)、黃公望
、王蒙
。王蒙不以詩名,其余三人
,皆以詩
、畫擅名,且詩風(fēng)
、畫風(fēng)較為一致
,審美趣味、及對唐詩的接受眼光也較為接近
,現(xiàn)以倪瓚為其代表
,研究他們的詩風(fēng)與詩學(xué)觀念。
倪瓚(1301—1374)
,字元鎮(zhèn)
、玄瑛,號云林
,別號風(fēng)月主人
、朱陽館主、幻霞子
、懶瓚等
,無錫人,于畫
、詩
、書皆深得要旨,被后人推為“三絕”
。畫居逸品
,詩文不屑于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
。有《倪元林先生詩集》6卷
、《清閣全集》12卷等。
倪瓚詩文
,于元末中獨標(biāo)一格
。《元詩選》初集《倪瓚小傳》稱:“論者謂如白云流天
,殘雪在地
。楊鐵崖曰:‘元鎮(zhèn)詩才力似腐,而風(fēng)致特為近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瘏寝巳C曰:‘倪高士詩能脫去元人之秾麗,而得陶
、柳恬澹之情
,百年之下,試歌一二篇
,猶堪振動林木也
。’”可見其風(fēng)致
。于唐詩中獨取王
、孟、韋
、柳
,形成其詩歌、繪畫中“簡逸之韻”
、“蕭散幽淡”之美
。
倪瓚詩畫皆以“天真幽淡”為宗,著名畫家潘天壽在所著《中國繪畫史》中論之頗詳
,其云:“論者謂仲圭(吳鎮(zhèn))大有神氣
,子久(黃公望)特妙風(fēng)格,叔明(王蒙)奄有前規(guī)……三家未洗縱橫習(xí)氣
,獨云林古淡天然
,米顛后一人而已。宋人易摹
,元人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辉霜q可學(xué)
,獨云林不可學(xué)
。其畫正在平淡中,出奇無窮,直使智者息心
,力者喪氣
,非巧思力索可造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迸颂靿郏骸吨袊L畫史》
,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3年版,頁175
。可見崇尚“古淡天然”乃其藝術(shù)精神之核心
。因而
,倪瓚于唐詩中最標(biāo)舉韋、柳
,在《謝仲野詩序》云:
詩亡而為騷
,至漢為五言。吟詠得性情之正
,其惟陶淵明乎
!韋、柳沖淡蕭散
,皆得陶之旨趣
。下此則王摩詰矣。何則
?富麗窮苦之詞易工
,幽深閑遠(yuǎn)之語難造。至若李
、杜
、韓、蘇
,固已煊赫焜煌
,出入今古,逾前而絕后
,校其情性有正始之遺風(fēng)
,則間然矣。
倪瓚于唐人
,宗韋
、柳,而冷落李
、杜
,這種趣味,實逸出主流思潮之外,更具個性意識
,也是元末人張揚自我精神處
。另外,雖也及于王維
,但以韋
、柳居首,而以摩詰居后
,這樣明分高下
,正見其冰雪心性,不容半點塵氣
。在倪瓚的觀念中
,“幽深閑遠(yuǎn)”之意境,不只是一種藝術(shù)的風(fēng)格
,而必與“孤高淡泊”之襟懷
、“超佚絕塵”之性情相關(guān)聯(lián),方能造至
。以此為標(biāo)準(zhǔn)
,王維也只入得二流。正是這種極度崇尚孤高
、絕俗的精神
,滋養(yǎng)了他的詩筆與畫筆,詩心與畫魂
。吟詩作畫
,只是他的精神的自然流動,因而
,他之取法韋
、柳,更重在獲得韋
、柳之情性
,他的詩論、畫論的核心
,亦重在調(diào)養(yǎng)心性
、滋養(yǎng)性靈。
倪瓚曾自述其生活情狀:“謝絕塵事
,游心澹泊
,清晨櫛沐竟,遂終日與古書古人相對
,形忘道接
,翛然自得也
。”(《清閣稿·玄文館讀書詩序》)這與李肇《唐國史補》所載“韋應(yīng)物
,立性高潔
,鮮食寡欲,所坐焚香掃地而坐”(卷下)
,頗為相類
。因而,明人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云:“倪云林詩法韋蘇州
,思致清遠(yuǎn)
,能道不吃煙火食語,昔人言韋蘇州鮮食寡欲
,愛掃地焚香而坐
,云林實類之,蓋不但其詩酷似而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手屏謳煼f應(yīng)物
、標(biāo)舉韋應(yīng)物
,乃以性情為本、人格為歸
。因而
,當(dāng)他以人生為藝術(shù)的實踐方式,以藝術(shù)為人生的存在方式時
,他的人品
、詩品、畫品
,獲得了一種高度的和諧
、融合。其幽深
、古淡
、閑遠(yuǎn)的境界,是其藝術(shù)的風(fēng)格
,亦是其心靈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不分詩里
、詩外
,不拘法度、程式
,唯自適其性
、自怡其情
,“杖履自隨,詠歌自娛”
,其作畫
,逸筆草草,作詩
,稱情而發(fā)
。因而,其審美趣味雖與鐵崖
、玉山不盡相同
,但“宗唐性靈”的傾向仍較一致。
倪瓚在《答張藻仲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畫之語:“仆之所謂畫者
,不過逸筆草草
,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蚨湓娭咫h絕俗
,亦極見胸中逸氣
。如:
厭聽殘春風(fēng)雨,卷簾坐看青山
。波上鷗浮天遠(yuǎn)
,林間鶴帶云還。(《為曾高干畫湖山舊隱》)
隱幾方熟睡
,故人來扣扉
。一笑無言說,清坐澹忘機(jī)
。衣上松蘿雨
,袖中南澗薇。相告山中來
,山中無是非
。(《贈惟寅》)
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
。無人作妍暖
,春風(fēng)發(fā)微笑。(《題臨水蘭》)
這些小詩皆神思散朗
,悠然興遠(yuǎn)
;韻高意閑,時呈野態(tài)
。師法韋
、柳
,參以王、孟的意味頗濃
。鄭元枯《題元鎮(zhèn)畫》贊云:“倪郎作畫如斫冰
,濁以凈之而獨清。溪寒沙瘦既無滓
,石剝樹皴能有情
。”一“清”
、一“情”字
,雖評其畫,亦得其詩之真味
。
倪瓚曾作《竹枝詞》八首
,其中如:“阿翁聞?wù)f國興亡,記得錢王與岳王
。日暮狂風(fēng)吹柳折
,滿湖煙雨綠茫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板X王墓田松柏稀
,岳王祠堂在湖西。西泠橋邊草春綠
,飛來峰頭烏夜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哉媛食觥氨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人謂有“遺民之恫”錢基博:《中國文學(xué)史》,頁843
。
,實含更深沉的“無常之悲”。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曾說:“元人幽亭秀木
,自在化工之外一種靈氣
。惟其品若天際冥鴻,故出筆便如哀弦急管
,聲情并集
,非大地歡樂場中可得而擬議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苏Z論倪瓚詩亦極當(dāng)
。其高情之中亦蘊悲情,清逸之中亦含凝重
。
倪瓚詩放跡山水
、寄寓高情
,疏筆淡墨、獨抒性靈
,代表了元人師法王孟
、韋柳的最高成就,亦是元末“宗唐性靈”派中詩歌成就頗為突出的代表
。明人顧起綸《國雅品》云:“倪隱君元鎮(zhèn)
,高風(fēng)潔行,為我明逸人之宗
。讀其詞
,足以陶性靈,發(fā)幽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罢裥憬^響,不忝韋柳”
,以為明代隱逸之宗
,標(biāo)榜甚高。倪瓚清美絕俗的審美精神與藝術(shù)趣味
,以詩畫為隱
、以琴酒為隱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王
、孟
、韋、柳詩體的推尊
,在明清的江南文士間確亦形成了一股頗為濃厚的風(fēng)氣
。
倪瓚與楊維楨、顧瑛江南諸雅士一道
,以其創(chuàng)作
、人生來實踐、完成其高標(biāo)性靈的詩學(xué)主張
,他們的詩篇即性靈之詩
,他們的人生更為性靈化的人生。他們以放浪不羈
、風(fēng)流豪俊的性情
,尋找、發(fā)現(xiàn)
、創(chuàng)造天地間至真
、唯美、深情的人世風(fēng)景
。沉溺于自我的藝術(shù)
、性靈世界
,疏離于滾滾濁世,無疑對明清之性靈派發(fā)生著深遠(yuǎn)的影響
。
第三節(jié)宗唐“雅正”之結(jié)響
一
、傅若金
傅若金(1304—1343),初字汝礪
,揭傒斯改為“與礪”
,新喻(今屬江西)人。曾官廣州文學(xué)教授
,詩名亦盛于一時
。今存《傅與礪詩文集》20卷。
傅若金少時學(xué)詩于范梈之門
,后又見賞于虞集
、揭傒斯,因而詩學(xué)思想
、唐詩觀念皆本于元四家所倡導(dǎo)的“宗唐雅正”之說
,以唐為宗,以雅正為歸
,使儒家風(fēng)雅之教
,繼得倡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膸烊珪偰俊じ蹬c礪詩文集》稱其詩文“和平雅正
,無棘吻螫舌之音”(卷一六七)。在《贈魏仲章論詩序》中
,傅若金論曰:
余何足以知詩哉
!獨嘗遠(yuǎn)游于先輩之以文章名天下而及見之者:鄒人范先生、蜀郡虞公
、浚儀馬中丞
,其機(jī)軸不同
,要皆杰然不可及者也
。而今先后逝矣,退老于山林矣
。其在朝者
,翰林揭先生、歐陽公
,深厚典則
,學(xué)者所共宗焉……凡其學(xué)之所詣,雖不可合論
,而皆捐去金人麄厲之氣
,一變宋末衰陋之習(xí)
,力追古作,以鳴太平之盛
。
自述其詩學(xué)師承
,亦論及元代詩學(xué)之主流精神,即剔除宋
、金衰陋之積習(xí)
,“鳴太平之盛”,得“深厚典則”
,這些思想直承元中期京華文臣之說
,代表著元末唐詩學(xué)蛻變期“宗唐雅正”之音的余響。但畢竟盛世漸衰
,古音已渺
,因而,雖力倡“雅正”
、“典則”
、“鳴太平”,也不免生出徒然之慨
。在《鄧林樵唱序》中傅若金嘆曰:“自騷雅降
,而古詩之音遠(yuǎn)矣。漢魏晉唐之盛
,其庶幾乎
?時之異也,風(fēng)聲氣習(xí)日變乎流俗
,凌夷以至于今
,求其音之近古,不已難哉
!”這與元中期充滿自信
、充滿期望地自比漢唐,力追漢唐
,實已難同
。
本于“雅正”的詩學(xué)思想,傅若金亦以盛唐為宗
,推尊李杜而兼法眾體
,其云:
唐海宇一而文運興,于是李杜出焉
!太白曰:“大雅久不作
。”子美曰:“恐與齊梁作后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涓锌馍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詩自為一體
;子美學(xué)優(yōu)才贍
,故其詩兼?zhèn)浔婓w,而述綱常
、系風(fēng)教之作為多
。《三百篇》以后之詩
,子美又其大成也
。……唐人以詩取士
,故詩莫盛于唐
。然詩者,原于德性
,發(fā)于才情
,心聲不同,有如其面
。故法度可學(xué)
,而神意不可學(xué)。是以太白自有太白之詩
,子美自有子美之詩
,昌黎自有昌黎之詩。其它如陳子昂
、李長吉
、白樂天、杜牧之
、劉禹錫
、王摩詰、司空曙
、高
、岑、賈
、許
、姚、鄭
、張、孟之徒,亦皆各自為一體
,不可強而同也
。(《詩法正論》《詩法正論》傳為傅若金祖述其師范梈之意而作,是否屬實尚有待考辨
。但此篇觀點
,頗能代表“宗唐雅正”的立場,其出現(xiàn)在元末
,可視作“宗唐雅正”結(jié)響期的作品
。為方便起見,暫置傅若金名下
。)
這段話亦為“宗唐雅正”一派原有的主張
,出現(xiàn)在元末,更有總結(jié)意味
。其內(nèi)容不外以下幾點:1“詩莫盛于唐”
。其原因,一為“海宇一而文運興”
,即世道關(guān)乎文運
,二為“唐人以詩取士”,這兩點也被認(rèn)為是宋詩不及唐詩的原因
。2李杜并尊
。以李杜為唐詩之極至,不加軒輊
。這一點與宋人
、明人的主張皆有所不同,顯示出元代唐詩學(xué)處于由宋入明的過渡性時期的特征
。3唐詩千花萬木
,風(fēng)格各異,學(xué)唐宜兼法眾美
。4唐詩是“性情”與“法度”之兼美
,唐詩之“法度”可學(xué),“性情”
、“神意”則不可遽學(xué)
。“性情”須參會
、涵養(yǎng)
,宗唐之終歸,乃在得唐人“性情”之正
。
傅若金對于唐
、宋詩之看法也同樣代表著元人對這一問題的普遍性意見,其云:
唐人以詩為詩,宋人以文為詩
。唐詩主于達(dá)性情
,故于《三百篇》為近;宋詩主于立議論
,故于《三百篇》為遠(yuǎn)
。然達(dá)性情者,《國風(fēng)》之余
;立議論者
,《雅》、《頌》之變
,固未易以優(yōu)劣也
。詩至宋南渡末而弊又甚焉。高者刻削矜持太過
;卑者模仿掇拾為奇
;深者鉤玄撮怪,至不可解
;淺者杜撰張皇
,有若俳優(yōu)。至此而作詩之意泯矣
。(《詩法正論》)
傅若金稱唐人以詩為詩
,宋人以文為詩;唐詩主情
,于《三百篇》為近
;宋詩主理,于《三百篇》為遠(yuǎn)
。這正是元人“宗唐抑宋”的原因和根據(jù)所在
,除去元代正統(tǒng)文士所深斥的晚唐、宋末詩弊
,就唐
、宋兩種詩型而言,實各有千秋
,然而
,元人不遺余力“宗唐抑宋”,用心正在此:復(fù)興風(fēng)雅之旨
,使詩歌由“主理”返歸于“主情”
,恢復(fù)詩歌吟詠性情的古老方式,元人于此著力最深
,并完成了這一轉(zhuǎn)變
,從而為明詩之“宗唐”
、“主情”奠定了基礎(chǔ)。因而
,傅若金雖口稱唐
、宋詩“未易以優(yōu)劣也”
,然而
,一“近”一“遠(yuǎn)”,一“余”(正)一“變”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