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意廣為流傳,人所共知
。清代李調(diào)元甚至在《賦話》卷五里將它與蘇軾的《前赤壁賦》相提并論
,稱之為“宋賦之最擅名者”
。
這一年夏伏將盡時
,歐陽修寫了《夜聞風(fēng)聲有感奉呈原父舍人
、圣俞直講》
,這首詩是歐陽修聞風(fēng)有感送給友人劉敞和梅堯臣的。劉敞字原父
,梅堯臣字圣俞。其中的“夜半群動息
,有風(fēng)生樹端”尤為人嘆賞。在這首詩里
,歐陽修嘆寫的也是風(fēng)聲
,并借霜露無情感傷人的命運(yùn)不能長久;認(rèn)為既然如此,何不及時行樂
,能飲美酒則飲美酒,不必執(zhí)著人生富貴和食藥求仙
。當(dāng)他兩個月后寫了《秋聲賦》,這首詩很自然地被認(rèn)為是《秋聲賦》的先驅(qū)
。
要說《秋聲賦》的先驅(qū)
,可以把話說得遠(yuǎn)一點
。戰(zhàn)國中期
,
莊子曾在《齊物論》中有一段描寫風(fēng)聲的文字,是他虛構(gòu)的南郭子綦對侍立在旁的顏成子游說的
。這風(fēng)聲被稱為“地籟之聲”即風(fēng)吹洞穴發(fā)出的“大塊噫氣”。這的確是一段很奇妙的文字
,他說大地的風(fēng)“萬竅怒呺”,并用比喻性的鋪排展示
,說風(fēng)聲像水的激流聲
、像飛箭聲
、像叱責(zé)聲
、像呼吸聲、像喊叫聲
、像嚎叫聲、像空谷聲
、像感嘆聲。這種筆法讓人賞識
,明代楊慎據(jù)此認(rèn)為莊子的筆端能夠畫風(fēng)
,推之為文字畫風(fēng)之祖
。其后
,有傳為戰(zhàn)國末年楚國宋玉的《風(fēng)賦》,有大王雄風(fēng)
、庶人雌風(fēng)論。受《風(fēng)賦》的影響
,蘇軾做徐州太守時
,受友人李邦直的請托,為李邦直建造的“快哉亭”寫了《快哉此風(fēng)賦》
。

元代祝堯在《古賦辯體》卷八里說:“《秋聲賦》
,此等賦實自《卜居》《漁父》篇來……歐公專以此為宗
,其賦全是文體
,以掃積代俳律之弊
,然于三百五篇吟詠性情之流風(fēng)遠(yuǎn)矣
。”作為賦這種文體
,雖說在宋以前,已經(jīng)有騷體賦
、新體賦、駢賦和律賦
,作為文賦的開山之作
,仍然免不了要受前人賦的影響
。如主客問答的形式
,西漢枚乘《七發(fā)》里的吳客與楚太子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中的子虛先生
、烏有先生和亡是公
,揚(yáng)雄《長楊賦》中的子墨客卿和翰林主人等等。而歐陽修棄虛為實
,以自己為主客問答之“主”,而以“童子”為客
,成為《秋聲賦》的基本結(jié)構(gòu)形式
。他所用的筆法,依舊是傳統(tǒng)賦的鋪敘
,比喻和夸張。
《秋聲賦》是從歐陽修夜讀書而聽到西南傳來的聲音寫起的:“歐陽子方夜讀書
,聞有聲自西南來者
,悚然而聽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一開頭很平常,歐陽修夜讀書及讀書而耳聞有聲都是常有的事
,只是今晚的風(fēng)不同尋常,居然讓他感到有點恐懼
。于是
,這“秋聲”出現(xiàn)在他筆下:
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
,風(fēng)雨驟至
。其觸于物也,錚錚
,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
,銜枚疾走,不聞號令
,但聞人馬之行聲。
他說秋聲初起的時候
,一與風(fēng)雨相關(guān)
,如同細(xì)雨的淅淅瀝瀝之聲,微風(fēng)的蕭蕭颯颯之聲
。突然風(fēng)聲大作
,像夜半風(fēng)雨突然降臨之后
,江河的波濤驚起,澎湃奔騰
。二與萬物相關(guān),兇猛的風(fēng)遇上堅硬的物
,發(fā)出“錚錚”般的銅鐵相撞擊的聲音
。三與行軍相關(guān)
,這時的風(fēng)靜下來
,能夠聽到的,是行軍戰(zhàn)士窸窸窣窣的快步行走聲
。相較而言,這里呈現(xiàn)出微風(fēng)
、勁風(fēng)及靜風(fēng)三種狀態(tài)
。他的這種寫法很像唐代韓愈
、白居易
、李賀在詩歌里寫音樂。但那秋聲仿佛在紙上有節(jié)奏地流動
,同樣令人有真切感。
有趣的是
,歐陽修明知是“秋聲”卻故意讓童子出門看那是什么聲音,以引出童子的回答
。后來南宋的李清照填《醉花陰》詞也是如此
。這里童子說:“星月皎潔
,明河在天
,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爸鳌敝髦汀百e”之無知,在這兒都是過渡
,讓我們知道“秋聲”的鳴叫,是在星月相映且朗照長空的美妙夜晚
。這夜的描寫
,是童子仰望天空所見
,也是歐陽修仰望天空所見景象的再現(xiàn)
。如是的美景,沒有給歐陽修帶來愉悅
,他忽地感嘆道:“噫嘻,悲哉
!此秋聲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一感嘆是文人悲秋傳統(tǒng)的延續(xù)
。上面提及的宋玉曾在著名的《九辯》開篇說“悲哉,秋之為氣也”
,從此開了文人借秋感懷的悲秋傳統(tǒng)?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蛞蚯锒瘹q月凋零
、人生漸老;或因秋而悲離別
,說思鄉(xiāng)思親;或因秋而悲仕途坎坷
,功名未立
。人與物的通感常在發(fā)生
。像唐代劉禹錫那樣高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
,倒是少數(shù)
。歐陽修以悲秋之嘆引發(fā)對“秋狀”的描寫,讓《秋聲賦》所說之“秋”進(jìn)了一步
。在他筆下
,“秋狀”是這樣的:
蓋夫秋之為狀也
,其色慘淡
,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
,砭人肌骨;其意蕭條
,山川寂寥
。故其為聲也
,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
。豐草綠縟而爭茂
,佳木蔥蘢而可悅
。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
這一番描寫中的秋透著深深的涼意
。本來,“秋容”的天朗氣清
、日明月皎是富有亮色的,讓人心曠神怡
。除此之外
,我們看到怎樣的秋景呢?歐陽修從色
、氣、意
、聲四個方面給我們繪出一幅絢爛的秋圖。他說:秋色慘淡
,煙霧朦朧而云氣收束;秋氣寒冷
,刺人肌骨;秋意蕭條冷寂,山川孤獨;唯有秋聲飽含情感
,“凄凄切切
,呼號憤發(fā)”。如是的秋聲
,不再是微風(fēng)、勁風(fēng)及靜風(fēng)下的秋聲
,而是暴烈的秋聲
,雖用了擬物或擬人的描寫
,但在偏于客觀的再現(xiàn)下
,充滿世人哀戚悲憤的情感。歐陽修的話沒有說完
。他接著說:百草、佳木原本滿是勃郁的生機(jī)
,或爭茂盛,或顯蔥蘢
,不逢秋聲盡是喜色
。可秋聲至
,綠草變得枯黃,佳木僅余禿枝
,綠草佳木被“摧敗零落”
,好一派凄涼
,因此引發(fā)了歐陽修下面一番涉及陰陽五行和音樂五聲十二律的議論:
夫秋
,刑官也
,于時為陰;又兵象也
,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
,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
,春生秋實
,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
,夷則為七月之律
。商
,傷也
,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
,物過盛而當(dāng)殺。
所謂秋是“刑官”
,出自《周禮》“六官”說
。“六官”是天官
、地官
、春官、夏官
、秋官、冬官
,唐以后以之對應(yīng)吏、戶
、禮、兵
、刑
、工六部
。秋官為司寇
,掌管刑法,所以歐陽修說秋是刑官
。所謂刑官“于時為陰”說,起于陰陽
,陽主生而陰主殺;所謂秋為“兵象”,用五行說
,五行的金
、木、水
、火
、土,源于天空的五顆行星
,金星為太白星,金主兵
,故有“兵象”說
,它見于西方
,肅殺致萬物凋零的秋與之相應(yīng)
。這兩種說法盡管有自身的邏輯,但都只是人們運(yùn)用陰陽五行說作的比附
。如是之秋,歐陽修說是“天地之義氣”
,因霜寒而以“肅殺”為心
,既與秋聲過后萬物凋零的現(xiàn)實相應(yīng)
,又與他這里提到的陰陽五行說相應(yīng)
,給人秋不容情的感覺。在說過這些很低沉
、很壓抑的話后,他隨之揚(yáng)起
,平和地說了一句“天之于物,春生秋實”
。這是天地之間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
,但歐陽修不是要就此作些評說,而是引向以音樂來說秋聲
。
這里說的“商”是古代音樂五聲音階之一,從高音到低音
,依次為宮
、商、角
、徵
、羽
。班固的《漢書·律歷志》把這五聲與五行的金、木
、水、火
、土及春
、夏、秋
、冬四季聯(lián)系在一起。又與東
、南
、中、西
、北的地理方位掛上鉤,秋主西方
,“商”為金聲
,主西方之音,自然與秋相應(yīng);“夷則”為古代十二樂律之一
,從低音到高音依次為:黃鐘、大呂
、太簇
、夾鐘
、姑洗、中呂
、蕤賓、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yīng)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酚洝ぢ蓵氛f:“七月也
,律中夷則。夷則
,言陰氣之賊萬物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囊魳飞系慕忉屢觊_去
,于是有了歐陽修深切的感傷:“商
,傷也
,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
,物過盛而當(dāng)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看似沒有說秋聲
,但本質(zhì)上還是秋的肅殺
,萬物歷夏的極盛而進(jìn)入秋的衰落
。盡管其中蘊(yùn)含了萬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少而有老
,盛而有衰
。
歐陽修的想象發(fā)散得很,以學(xué)問為文
,故從刑官
、兵象到商聲、夷則之律
,但核心始終是秋聲或者秋風(fēng)的肅殺
。為什么會如此?他還有深刻的思考
,這就是下面所寫的:
嗟夫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
,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
,萬物勞其形
,有動于中,必?fù)u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
,憂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
,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
?念誰為之戕賊
,亦何恨乎秋聲
?
他在這里將草木和人相較,說無情的草木尚有飄零的時候,作為萬物之靈的人
,不得意常居八九。在紛繁復(fù)雜的社會生活中
,人生終極目標(biāo)“三不朽”的追求,人生現(xiàn)實生活“名利”的角逐
,還有常見的生老病死
、相思別離等等,都不由自主地令人“百憂感其心
,萬物勞其形”
。歐陽修有莊子思想的影子,但不再是哲理的人生論
,而是現(xiàn)實的苦衷
。他說得很深沉
,百般的憂愁和不盡的思慮對人精神的損害以及思所不及
、智所不能的痛苦,自然會使人紅潤的容顏變得枯槁、烏黑的頭發(fā)漸成斑白
。于是
,他問道:“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
?”這是足以令人心靈震顫的一問
。人非金石之質(zhì)早為人知,形諸文學(xué)
,如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里多有吟詠,如“人生非金石
,豈能長壽考”(《回車駕言邁》)
、“人生忽如寄
,壽無金石固”(《驅(qū)車上東門》)
。歐陽修所說當(dāng)然不新鮮,但他說出人怎能與草木爭榮
,人生命的衰老凋零,是秋聲的摧殘還是其他事物的戕害呢
?歐陽修這樣說很有意味
,他顯然是在說
,人的衰老凋零都是自我戕害的結(jié)果
,怪不得肅殺的秋聲,使《秋聲賦》所說的秋聲無情是對草木的
,對人似乎格外有情。
人們通常認(rèn)為這一段是《秋聲賦》的主旨所在
,這是不錯的
。但歐陽修從秋聲說到人生
,真正想表達(dá)的是什么呢
?有人說他想表達(dá)“慶歷新政”失敗后胸中的郁結(jié)。其實不盡然
。“慶歷新政”是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的事
,那一年九月參知政事范仲淹上書
,要求在官吏任用
、田地農(nóng)桑
、武備徭役等多方面實行改革。37歲的歐陽修參與其中
,支持范仲淹
,并寫了《朋黨論》,對攻擊改革者為“朋黨”的人進(jìn)行反擊
。慶歷五年(1045)正月,范仲淹的參知政事被罷免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
。此后歐陽修做過揚(yáng)州太守,并在皇祐元年(1049)回到京城
,重新?lián)锡垐D閣學(xué)士,后來在地方官和京官任上交錯任職
。他寫《秋聲賦》的這一年二月
,任開封府尹
,當(dāng)時汴京大雪
,立春之后寒冷使薪炭及食物的價格上漲,百姓難以承受
。一些人因凍餓失業(yè)而死,一派凄慘景象
。歐陽修憫民之苦
,上《乞罷上元放燈札子》
,請求宋仁宗在朝野俱重的“上元節(jié)”不要放燈或說不要鬧花燈
,得到批準(zhǔn)。又曾彈劾殿中丞龍昌期
,說他以異端害道,不宜褒獎
,獲得批準(zhǔn)
。這一年,禮官要求改革宗高舊制
,歐陽修附和
,未得批準(zhǔn)。盡管如此
,也很難說他寫《秋聲賦》
,是要抒發(fā)多年來的“胸中郁結(jié)”。
這一年,他擔(dān)任御試進(jìn)士詳定官。狀元是劉
,劉本名劉幾
,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記載,劉幾好奇險怪異之文
,帶動了文壇一時的風(fēng)氣,為歐陽修深惡痛絕
。幾年后
,劉幾更名劉
,改變文風(fēng)后
,仍為歐陽修所重,改劉賦中的“內(nèi)積安行之德”為“內(nèi)蘊(yùn)安行之德”
,以成就劉之名。而在嘉祐二年(1057)51歲時權(quán)知禮部貢舉
,主持了蘇軾
、蘇轍等人的進(jìn)士考試
,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為題
,閱蘇軾之文,大為興奮
,甚至說我當(dāng)避開一條路讓蘇軾出人頭地。后來
,歐陽修的兒子歐陽發(fā)曾在《先公事跡》里敘說父親的生平
,提到父親歐陽修通過科舉反對奇險怪澀之文
,倡導(dǎo)韓愈古文的平易
,大獲成功,也確立了他當(dāng)時在文壇的地位
,從這些來看,也很難說當(dāng)年的歐陽修人生失意
。
值得注意的是
,這一年歐陽修的身體不好,自言“鬢須皓然
,兩目昏暗”
,“又風(fēng)氣攻注,左臂疼痛
,興趣動艱難。一身四肢
,不病者有幾
?”希望能夠從汴京去洪州任職,“以養(yǎng)理衰殘”(《乞洪州第四札子》)
。雖然沒有如愿,但免去了他開封府尹的職務(wù)
,任給事中等職
,減輕了他工作壓力和事務(wù)
,歐陽修十分高興
,在給友人吳正肅的信中說:“某病中聞得解府事,如釋籠縛
,交朋聞之
,亦應(yīng)為愚喜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杜c吳正肅公長文》)因為患病,他對世事很淡泊
,推薦呂公著任給事中
,取代自己,是連給事中也不想做的
。還在《病告中懷子華、原父》詩里寫道:“狂來有意與春爭
,老去心情漸不能
。世味惟存詩淡泊
,生涯半為病侵陵
。花明曉日繁如錦
,酒撥浮醅綠似澠
。自是少年豪橫過,而今癡鈍若寒蠅
。”這詩隱含了他早年的宦海搏擊
,所謂的少年豪橫
,有意爭春。如今病了
、老了
、癡鈍了
,對于仕途也淡泊了。這其中有他在《秋聲賦》中說的憂思勞形
,但病老之嘆也是真的。
他在寫《秋聲賦》之前
,還對友人趙叔平說:“今夏暑毒非常歲之比
,壯者皆苦不堪言
,況早衰多病者可知
。自盛暑中忽得喘疾,在告數(shù)十日
。近方入趨,而疾又作
,動輒伏枕
,情緒無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杜c趙康靖公叔平》)對友人王仲議說:“某昨在府,幾案之勞
,氣血極滯
,左臂疼痛,強(qiáng)不能舉
。罷居城南
,粗得安養(yǎng)。迄今病目尚未復(fù)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杜c王懿敏公仲儀》)病痛中的歐陽修
,飽受折磨,甚至在與劉敞唱和的《病暑賦》中說自己“惟衰病之不堪兮
,譬燎枯而灼焦”
,人生過于艱難,有點活不下去了
。況且
,這一年,歐陽修的同年
、友人陳動之病逝,享年三十六
,官終秘書丞
。歐陽修寫了《同年秘書丞陳動之挽詞二首》;友人胡瑗死了
,享年六十七
,后來歐陽修為他寫了《胡先生墓表》。這都是令人傷感的事
。再來看歐陽修在《秋聲賦》里寫下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
,正是深切的生命之痛
。他在挽陳動之的詩里說“自古圣賢誰不死”,死亡的陰影也籠罩著病魔纏身的他
。他勸人“何恨乎秋聲”,不是說秋聲所代表的自然讓人會從生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