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曾為五經(jīng)之首,長期以來詩云就是王道精神的體現(xiàn)
。新近幾十年來
,我們從文體學(xué)角度將其定位為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詩歌的源頭
。我國文學(xué)以詩文為本位
,《詩經(jīng)》的地位當(dāng)然就很重要了。一般將《詩經(jīng)》的成書說成是搜集
,有獻詩
、陳詩、采詩說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結(jié)論
,《詩經(jīng)》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但是
,這樣的表述不太準(zhǔn)確
。
禮樂是古代圣賢治理國家最理想的方式,目的是長治久安
,禮為天地之序
,作樂以應(yīng)天,作禮以配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娊?jīng)》是禮樂作品,就是按照這樣的目的制作的
。但“五帝之不同禮
,三王亦又不同樂”
,因此禮樂有一個動態(tài)調(diào)整的機制,所以《詩經(jīng)》有不同的版本
。后人發(fā)現(xiàn)的逸詩是《詩經(jīng)》之外的無算樂
,而不是《詩經(jīng)》的逸失。
根據(jù)《尚書》
,堯舜禪讓時候用的樂是《卿云歌》
,詩的名稱出自舜,是三大禮之一
,而禮樂代表國家意志
,因此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詩的概念產(chǎn)生后
,歌就作為個人或民間表達的藝術(shù)形式了
。春秋時候孔子還強調(diào),只有天下無道
,禮樂征伐才自諸侯出
。這實際上劃分了當(dāng)代流傳的《詩經(jīng)》一個邊界,即一部分是天子禮樂
,還有一部分是諸侯自己制作的禮樂
。這是就出處說,后人又以諷勸分出正變二體
。諸侯禮樂主要是出現(xiàn)在公元前770年,禮崩樂壞平王東遷以后
。因此諸侯禮樂有朝廷賞賜和諸侯自作兩種
。這就是為什么當(dāng)時的諸侯成百上千,但只有十五國風(fēng)的原因
。春秋時期
,以孔子為代表的私家講學(xué),改變了學(xué)在官府的體制
,詩歌逐步成為大眾文化
。所以,《詩經(jīng)》沒有民歌
。禮樂是神圣的
,除了天子諸侯禮樂以外,文獻中可查的只有魏絳等極少數(shù)獲得禮樂賞賜的例子
。
》的創(chuàng)作.png)
古人認為
,《詩經(jīng)》承載了三皇五帝的王道,現(xiàn)在看來其中確實有寫到三皇五帝的功德
,但沒有整篇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娊?jīng)》中最早的是商頌,是周太師從孔子的先祖正考父那里拿到
,但是存在著爭議
。有的認為是殷商時代的作品,有的認為是西周初期宋國的作品
。原因是《詩經(jīng)》作為周代的禮樂不可能去祭祀殷商的祖先
。我認為,這只是推測
,不符合證據(jù)學(xué)的原理
,屬于無效議論。第一
,殷周同祭
,他們有共同的文化和血緣關(guān)系;第二
,“周初幾乎全盤繼承了殷人祭祖禮儀的名稱”(
劉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禮》
,《考古學(xué)報》1989年第4期)。包括做法
。第三
,根據(jù)《國語》正考父給周太師的是十二篇,大部分被刪除了
,而諸侯當(dāng)時是不允許制作禮樂的
,那就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商頌就是殷商時代的禮樂
。那么《詩經(jīng)》實際的寫作時間是商周時期一千多年的時間
,而不是西周到春秋中期。
《詩經(jīng)》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周代以前的作品
,整篇的除了商頌以外,還有周代建國前的作品
,如《豳風(fēng)》
。另外,還有周代建國前
、建國后直接創(chuàng)作的作品
。有名姓可考的主要有周公、尹吉甫
、許穆夫人
、莊姜等。其中尹吉甫和周公最多。獻詩采詩陳詩已經(jīng)是常識
,但是作詩講的少
,所以重點說說創(chuàng)作。按《尚書·周書·金滕》說:
武王既喪
,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
,曰:“公將不利于孺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芄烁娑唬骸拔抑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我無以告我先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芄?xùn)|二年
,則罪人斯得。于后
,公乃為詩以貽王
,名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誚公
。(
孔安國傳
,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尚書·周書·微子之命》說:
唐叔得禾
,異畝同穎
,獻諸天子。王命唐叔
,歸周公于東
,作《歸禾》。周公既得命禾
,旅天子之命
,作《嘉禾》。(
孔安國傳
,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根據(jù)《左傳》《呂氏春秋》
,周公六年洛邑告成
,這是周代《詩經(jīng)》的第一個本子。其中大武樂組詩就出自周公之手
,并且根據(jù)需要在翦商大武樂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必要的改編
。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說:
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
。師還
,又即衛(wèi)。鄭公子士
、泄堵俞彌帥師伐滑
。王使伯服
、游孫伯如鄭請滑
。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
,又怨襄王之與衛(wèi)
、滑也
,故不聽王命而執(zhí)二子
。王怒
,將以狄伐鄭
。富辰諫曰:“不可
。臣聞之
,大上以德?lián)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
,郜雍曹滕
,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邗晉應(yīng)韓
,武之穆也。凡蔣刑茅胙祭
,周公之胤也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
,鄂不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渌恼略唬骸值荇]于墻,外御其侮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缡牵瑒t兄弟雖有小忿
,不廢懿親
。今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其若之何
?庸勛親親
,昵近尊賢,德之大者也。即聾從昧
,與頑用嚚
,奸也大者也。棄德崇奸
,禍之大者也
。鄭有平、惠之勛
,又有厲
、宣之親,棄嬖寵而用三良
,于諸姬為近
,四德具矣。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心不則德義之經(jīng)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狄皆則之
,四奸具矣。周之有懿德也
,猶曰‘莫如兄弟’
,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
,猶懼有外侮
,捍御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
。召穆公亦云
。今周德既衰,于是乎又渝周
、召以從諸奸
,無乃不可乎?民未忘禍
,王又興之
,其若文、武何
?”王弗聽,使頹叔
、桃子出狄?gu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杜預(yù)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事情發(fā)生在公元前636年
,邵穆公組織宗族作詩
,詩見《小雅》中的《鹿鳴之什·棠棣》。既然新作的詩也叫詩
,說明并沒有和《詩》曰的禮樂詩區(qū)分
。將詩的章節(jié)用章來表示,已經(jīng)失去了章為十首音樂作品的本義
,那么《詩經(jīng)》編訂時用之什來區(qū)分
,原因就在這里。就作者情況看
,凡是諸侯或者宗族寫作的詩歌都進入了雅詩
,而所謂某地人作詩,收入《詩經(jīng)》中都是入風(fēng)詩
,所以風(fēng)雅的區(qū)分不僅在于薦獻物品的貴賤
,也不僅與天子的賞賜或鄭玄說的所謂演奏地點(鄉(xiāng)樂)有關(guān),或者適用
,還與作者的身份有密切的關(guān)系
。
由上述可以看出,《詩經(jīng)》的作者有集體創(chuàng)作
,也有個人創(chuàng)作
,但是,并不是創(chuàng)作以后就可以成為禮樂
,而是要經(jīng)過必要的程序
。
獻詩和陳詩主要是職務(wù)要求,與巡守等王事有關(guān)
。面向社會的是采詩
。《漢書·藝文志》說:“古有采詩之官
,王者所以觀風(fēng)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稍娯撠?zé)的是行人,但行人這個職務(wù)官員并不多
,所以主要靠鰥寡孤獨的老人
。我國很早就確立了養(yǎng)老制度,鰥寡孤獨都是養(yǎng)老對象
,但是這些人養(yǎng)起來并不是單純地養(yǎng)
,還要發(fā)揮他們的作用
。《禮記·內(nèi)則》言:“凡養(yǎng)老
,五帝憲
,三王有乞言。五帝憲
,養(yǎng)氣體而不乞言
,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
,既養(yǎng)老而后乞言
,亦微其禮,皆有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些被養(yǎng)的人需要將自己的經(jīng)驗告訴后代,還要承擔(dān)了解民情的任務(wù)
,采詩即其中之一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中說:“男女有所怨恨
,相從而歌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男子六十
,女子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
,使之民間求詩
。鄉(xiāng)移于邑,邑移于國
,國以聞天子
。”
這些從民間搜集的作品
,需要錄制成文字
,還要配樂舞,歌樂舞三位一體的才是詩
。但是
,這樣的詩只是成體,要正式確定其成為禮樂還需要天子的命令
,所以一路呈送
,這個過程就是成體形成過程。天子同意的就是制體
,那才能進入禮樂行列
,成為詩
。就這一點說,詩確實有民間的成分
,但是經(jīng)過了系列的處理錘煉,所以不能稱為民歌
。
又《史記·燕召公世家》說:“召公之治西方
,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xiāng)邑
,有棠樹
,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
,無失職者
。召公卒,而人民思召公之政
,懷棠樹不敢伐
,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p>
司馬遷撰,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卷三十四
,中華書局1982年版)又見《韓詩外傳》卷一
。(
韓嬰撰,許維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俄n詩外傳集釋》
,中華書局1980年版)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早期的是歌
,配上樂舞以后才能叫詩
,詩和歌明顯不同。
又《國語·楚語上》說:
左史曰:“唯子老耄
,故欲見以交儆子
。若子方壯,能經(jīng)營百事
,倚相將奔走承序
,于是不給,而何暇得見
?昔衛(wèi)武公年數(shù)九十有五矣
,猶箴儆于國,曰:‘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
,茍在朝者
,無謂我老耄而舍我
,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
;聞一二之言
,必誦志而納之,以訓(xùn)導(dǎo)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谳浻新觅S之規(guī),位寧有官師之典
,倚幾有誦訓(xùn)之諫
,居寢有褻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導(dǎo)
,宴居有師工之誦
。史不失書,矇不失誦
,以訓(xùn)御之
,于是乎作《懿》詩以自儆也。及其沒也
,謂之睿圣武公
。子實不睿圣,于倚相何害
!”(
徐元誥撰
,王樹民點校《國語集解》卷十七
,中華書局2002年版)
為了補察時弊
,史官堅持寫作。衛(wèi)武公年數(shù)九十有五
,仍然如此
。當(dāng)然補察只是詩的功能之一,也有歌頌的
,吉甫作誦如沐春風(fēng)
,就是歌頌一類了。
《詩經(jīng)》的編訂
,是帝王意志的體現(xiàn)
,所以不同的帝王時代的禮樂是不同的,所以現(xiàn)存的《詩經(jīng)》不能說是最后一個本子
,但是是整理本無疑
。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體現(xiàn),但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這些諸侯出了沒有
?回答當(dāng)然是肯定的
,不然孔子也不會那么生氣。
風(fēng)詩是關(guān)于地方風(fēng)化的禮樂
,當(dāng)代稱其為民歌
,或說是當(dāng)時的流行歌曲,是出于想象
。當(dāng)時沒有什么流行的歌曲
,更不至于哪個諸侯國只有流行歌曲或者民歌,被孔子編入《詩經(jīng)》
。天子擁有禮樂的專門權(quán)利,禮樂之事可忍
,孰不可忍
。孔子編寫《詩經(jīng)》的目的是為了王道和六藝
,用后來人說過的話就是復(fù)辟
,不是消遣娛樂。那么諸侯的禮樂自己不能制作
,是從哪來的呢
?考《禮記·樂記》說: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
,夔始制樂
,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
,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
。德盛而教尊,五谷時熟
,然后賞之以樂
。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
,其治民逸者
,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
,知其德
,聞其謚,知其行也
。(
鄭玄注
,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卷三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從《禮記》的記載看
,諸侯的禮樂來自于天子的賞賜
,賞賜中有獎賞
,也有適時關(guān)愛。這條資料似乎不被人重視
,很少有人去注意
。其實很重要。一方面證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諸侯禮樂
,也就是風(fēng)詩的來源。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當(dāng)時還有鄉(xiāng)樂
,不過鄉(xiāng)樂在三禮以及先秦的著作中經(jīng)常提到作為諸侯禮樂適用,有時候天子禮樂中根據(jù)需要也會出現(xiàn)鄉(xiāng)樂
。鄉(xiāng)不是諸侯國
。《國語·齊語》說:“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xiāng)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腹唬骸啤
!茏佑谑侵茋詾槎秽l(xiāng):工商之鄉(xiāng)六
,士鄉(xiāng)十五,公帥五鄉(xiāng)焉
,國子帥五鄉(xiāng)焉
,高子帥五鄉(xiāng)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p>
徐元誥撰
,王樹民點校《國語集解》卷六
,中華書局2002年版)鄉(xiāng)
,大小不等,西周曾在王城郊內(nèi)
,設(shè)六鄉(xiāng)
,也有的稱鄉(xiāng)為遂。
又《禮記·樂記》說:
先王之為樂也
,以法治也
,善則行象德矣……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
,使其聲足樂而不流
,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
、節(jié)奏
,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
,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
,則莫不和敬
;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
,則莫不和順
;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
,則莫不和親……先王之道
,禮樂可謂盛矣。(
鄭玄注
,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卷三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顯然
,雅頌之聲是朝廷禮樂
,風(fēng)雅頌顯然有嚴格的區(qū)分,王樂是王樂
,但可以單獨作為樂在不同的地點給不同層面的人來聽
,政教一體。
但是
,歷史上的禮樂從來就不是固定的
,所謂禮樂異代,究其原因
,一是愛好
;二是禮樂往往要敬祖,而統(tǒng)治者的祖宗不是一個人
;三是情勢不同
,這樣就形成了禮樂的承接和變化。這已經(jīng)是常識
,不用多說
,但是即便一個帝王本身,他在制作禮樂以后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周代的禮樂分為正樂和散樂兩部分
,朝廷和諸侯(鄉(xiāng))兩個大層次,正樂就是規(guī)定的禮樂,上面涉及的例子都是這一類
。而散樂是可以隨意演奏歌唱的作品
,也就是盡興發(fā)揮的部分。所以散樂的數(shù)量更大
,可以流傳
、演奏,相對自由
,為新的禮樂制定奠定了基礎(chǔ)
,提供了選擇方便。但是
,禮樂制定有嚴格的程序
,包括采詩,也不是隨便可以成為禮樂的
,要層層把關(guān)
、修訂。如前引《禮記》資料
,在聲文
、節(jié)奏、律呂
、道德上都有嚴格的要求
,還要協(xié)調(diào)中和。鄭玄稱為正歌和無算樂
,無算就是無數(shù)
。鄭玄關(guān)于正歌和無算樂的解釋分別見于《儀禮》的《大射禮》、《鄉(xiāng)飲酒禮》
、《鄉(xiāng)射禮》
、《燕禮》。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還是留下了一些歷史記憶
。我們可以看到《國語》《戰(zhàn)國策》中有一些不常見的詞匯
,如周詩、鄭詩
、衛(wèi)詩等
,就是諸侯有詩即禮樂的標(biāo)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泳幱啞对娊?jīng)》時一律改為風(fēng)
,周詩也叫風(fēng),即王風(fēng)
,因為事實上周已經(jīng)式微到諸侯一般的身份了
。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xué)中文系)
新書架
《〈四庫全書薈要〉研究》
《〈四庫全書薈要〉研究》涉及《薈要》的圖書來源及版本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