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唐宋詩對(duì)元代文人的影響

      大道家園 2023-07-24 09:27:13

      王義山于漸興的宗唐風(fēng)氣

      ,亦有所接受,其一,標(biāo)“風(fēng)雅”之遺旨
      ,亦取以唐上追風(fēng)雅之意
      。其《題僧南浦詩卷》云:“齊己諸人殼已蟬
      ,不傳詩印又多年
      。水萍粘瓦終無用
      ,風(fēng)絮沾泥不是禪
      。誰識(shí)咸酸居味外
      ,要追風(fēng)雅到刪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逼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重視詩歌抒情的藝術(shù)本質(zhì)。王義山曾專論詩之“性情”:

      余讀趙侯文溪吟稿自序

      ,首之以吟詠性情
      。余因是而于《詩》之大序有感于《中庸》……《詩》與《中庸》,未嘗不可以互觀也
      。余嘗讀《詩大序》
      ,皆自《中庸》“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兩句發(fā)出來
      。未發(fā)之中
      ,性也;既發(fā)之和
      ,情也
      。詩,總言之
      ,則吟詠性情
      ;析言之
      ,則由性而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娙佟方郧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情者,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謂也
      。(《趙文溪詩序性情說》
      ,《稼村類稿》卷一一)

      王義山大倡“天然”、“天機(jī)”

      、“天籟”
      ,倡言行云流水之無礙、天人相契之和諧
      ,因而也力主“吟詠性情”
      ,但其“性情說”完全本于儒家立場:“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拔窗l(fā)之中,性也
      ;既發(fā)之和
      ,情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扒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謂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他所謂“情”,乃是中和之情
      、中節(jié)之情
      ,而非本然之情。其“吟詠性情”之說
      ,實(shí)質(zhì)也是吟詠性情之正
      ,而非性情之真
      。但是詩詠“性情”
      ,“情”的因素再次被提出來了,此雖為老生長談
      ,但也顯示著宋元之際的詩壇
      ,詩歌抒情功能的一大回歸,唐型詩歌范式的抬頭
      。其重性情
      ,則重感興
      ,重與外物相觸而生的詩意感受,這些對(duì)其后江西之趙文
      、劉壎
      、劉將孫諸人的詩之性靈化傾向都有一定的影響。

      、劉壎

      劉壎(1240—1319)

      ,字起潛,別號(hào)水村
      ,南豐(今屬江西)人
      。研經(jīng)究史,綱羅百氏
      ,文思如涌泉
      ,宋末即以詩文鳴。年三十七而宋亡
      ,越十八年
      ,署昭郡學(xué)正。年七十
      ,為延平路教授
      。所著有《經(jīng)說講義》、《水云村稿》
      、《泯稿》
      、《哀鑒》、《英華錄》
      、《隱居通議》
      ,共125卷。

      《隱居通議》是其晚年所作

      ,分理學(xué)
      、古賦、詩歌
      、文章
      、駢儷、經(jīng)史
      、禮樂等11門
      。雖內(nèi)容駁雜,但有獨(dú)到的價(jià)值
      。其論學(xué)
      ,以悟?yàn)樽冢痍懢艤Y為正傳
      ,亦推崇浙東事功派
      ;論詩則頗能折衷唐宋
      ,且上溯漢魏、直追風(fēng)雅
      。顧易生等著《宋金元文學(xué)批評(píng)史》中也論及此:“當(dāng)時(shí)東南地區(qū)宗唐抑宋之風(fēng)頗盛
      ,而如方回者猶堅(jiān)守宋江西派的門戶,劉壎則折衷于其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鳖櫼咨龋骸端谓鹪膶W(xué)批評(píng)史》,頁975

      劉壎論詩

      ,“浩瀚流轉(zhuǎn),頗為有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六《水云村稿》)
      ,其唐詩學(xué)思想可歸為兩個(gè)關(guān)鍵:

      (一)從詩史的角度

      ,確立唐詩之至高地位,然亦不薄宋詩

      劉壎在《新編七言律詩序》中寫道:

      七言近體

      ,肇基盛唐,應(yīng)虞韶協(xié)漢律不傳之妙
      ,風(fēng)韻掩映千古
      ,花萼夾城……意旨高騫,音節(jié)遒麗
      。宋三百年
      ,理學(xué)接洙泗,文章追秦漢
      ,視此若不屑為
      。然桃李春風(fēng),弓刀行色
      ,猶堪并轡分鑣
      。近世詩宗數(shù)大家,拔出風(fēng)塵
      ,各擅體致
      ,皆自出機(jī)軸。則工古體有人
      ,工絕句有人
      ,而桂舟諶氏律體尤精,咸謂唐律中興焉

      此段追溯七言律詩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

      。唐人七律,“風(fēng)韻掩映千古
      ,花萼夾城”
      ,“意旨高騫,音節(jié)遒麗”
      ,推為其極
      ;宋代雖有理學(xué)對(duì)詩賦之道深為“不屑”,但宋人七律
      ,實(shí)堪“并轡分鑣”
      ,亦有擅場;當(dāng)世“詩宗數(shù)大家
      ,拔出風(fēng)塵
      ,各擅體致,皆自出機(jī)軸……咸謂唐律中興焉”
      ,可見對(duì)宋元之際的詩壇評(píng)價(jià)亦高
      。此文作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當(dāng)時(shí)南北統(tǒng)一
      ,文壇詩界逐步繁盛
      ,宗唐之風(fēng)亦日漸濃厚,詩人間多以學(xué)唐
      、得唐相標(biāo)舉
      ,劉壎以“唐律中興”稱道諶氏律體,雖不免溢美
      ,但正反映了當(dāng)時(shí)詩壇競相摹唐之風(fēng)

      作于同年的《新編絕句序》中,劉壎更充分地闡述了他的觀念

      ,其云:

      唐人翻空幻奇

      ,首變律絕,獨(dú)步一時(shí)
      。廣寒霓裳
      ,節(jié)拍余韻,飄落人間
      ,猶挾青冥浩邈之響
      。后世乃以社鼓漁榔,欲追仙韻
      ,千古吟魂
      ,應(yīng)為之竊笑矣。詩至于唐
      ,光岳英靈之氣為之匯聚
      ,發(fā)為風(fēng)雅,殆千年一瑞世。為律
      ,為絕
      ,又為五言絕,去唐愈遠(yuǎn)而光景如新
      。歐
      、蘇、黃
      、陳諸大家
      ,不以不古廢其篇什品詣,殆未易言
      。世俗士下此數(shù)百級(jí)
      ,乃或卑之。昔人天然秀發(fā)
      ,得獨(dú)自高

      這段話有三個(gè)層面:1 極贊唐人律絕:“翻空幻奇”、“獨(dú)步一時(shí)”

      ,“廣寒霓裳……飄落人間”
      。他所稱譽(yù)唐詩,與郝經(jīng)
      、戴表元輩又不盡相同
      ,郝、戴好言唐詩之“正”
      ,他則極言其“幻奇”:“廣寒霓裳”
      、“青冥浩邈”,與后世猶仙凡相隔
      ,可見他更關(guān)注于唐詩藝術(shù)精神的獨(dú)特性
      。同時(shí),與宋人獨(dú)尊杜體
      、明人獨(dú)尊盛唐皆有不同
      ,他以“千年一瑞世”來推尊整個(gè)唐代,不甚過于分別
      ,這也是元代較為盛行的風(fēng)氣
      。2 肯定宋詩的價(jià)值:“去唐愈遠(yuǎn)而光景如新,歐
      、蘇
      、黃、陳諸大家
      ,不以不古廢其篇什品詣”
      ,劉壎較為辯證地評(píng)價(jià)了宋詩在詩史上的地位
      ,“光景如新”幾字,頗有史家襟懷
      。3 提出“天然秀發(fā)
      ,得獨(dú)自高”的藝術(shù)原則,以此融通唐宋
      ,探求二者本質(zhì)的一致性
      。唐詩
      、宋調(diào)
      ,并非情若冰炭,在體制
      、風(fēng)格之外
      ,劉壎欲尋找二者乃至一切藝術(shù)更本質(zhì)的屬性。并以此折衷
      、融通
      、超越唐宋,乃至古今
      。其云“天然秀發(fā)
      ,得獨(dú)自高”用心在此。綜觀劉壎詩論
      ,大致而言
      ,這種更為本質(zhì)的藝術(shù)精神,一以天然為宗
      ,一以性情為本
      ,于此,則其詩論又有了性靈化的傾向
      。因而
      ,他的詩學(xué)思路,漸為清晰
      ,即:宗唐——折衷唐宋——標(biāo)舉性靈
      。“性靈”為劉壎折衷唐宋
      、融通古今的一條通徑

      關(guān)于元人不甚分別唐詩各期,確切地說

      ,是不分初
      、盛、中唐
      ,對(duì)于晚唐詩則多為不屑
      ,劉壎亦然。在《詩說》中,劉壎引人論詩語云:

      問:“何以有盛唐

      、晚唐
      、江湖之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壁w公曰:“此當(dāng)以斤兩論
      ,如‘齊魯青未了’,如‘乾坤繞漢宮’
      ,如‘吳楚東南坼’
      ,如‘天兵斬?cái)嗲嗪H郑瑲饽闲袆?dòng)坤軸’……等句
      ,是多少斤兩
      ?比‘風(fēng)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即輕重見矣
      。此盛唐
      、晚唐之分,江湖不必論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可見也是涇渭在胸。除此之外

      ,則對(duì)李
      、杜、王
      、韋
      、孟等皆深為推許,《曾從道詩跋》中
      ,劉壎對(duì)詩體的辨析甚為細(xì)致
      ,其云:“混合陶、韋
      、柳三家
      ,以昌其五古;孰復(fù)少陵諸大篇
      ,以昌其七古
      ,則又取法少陵五律,以昌其五律
      ;取牧
      、錫、渾
      、滄諸作
      ,以昌其七律
      。如登華岳,不止于中峰寺
      ;解包駐錫
      ,必登絕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陶
      、韋、柳
      、杜等皆各擅勝場
      ,宜分別師法,則必登絕頂

      元代

      ,李白之地位
      ,幾與杜甫并尊
      。如郝經(jīng)、劉因
      、戴表元
      、趙孟頫諸人,皆持此觀點(diǎn)
      ,然而在江西詩人群中
      ,雖對(duì)李白亦加贊賞,如劉壎曾作《題李翰林像》云:“錦袍玉色
      ,神游八極
      ,真昆閬蓬瀛中人。落月照梁
      ,誠非虛語
      。醉眼一視,殊有傲睨萬物態(tài)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眱A心之意,溢于言表
      。但是
      ,杜甫不二之地位,并未撼動(dòng)
      。此為折衷唐宋派異于其他二派處
      。劉壎敘述年輕時(shí)學(xué)詩經(jīng)歷,可見一斑:

      翁曰:“君作豐

      ,大合作顛詩一番
      ,然后約而歸之
      ,正乃有長進(jì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叮﹩枺骸昂沃^顛詩
      ?”曰:“若太白、長吉
      、盧仝是已
      。”然性不喜此體
      ,竟不果學(xué)
      。(《詩說》,《水云村稿》卷一一)

      ,劉壎在《許尹黃陳詩序》中引許尹之序
      ,獨(dú)尊杜甫之意更為鮮明,許曰:“曹劉沈謝之詩……可施之貴介公子
      ,而不可用之黎庶”
      ;“陶淵明、韋蘇州之詩
      ,寂寞枯槁
      ,如叢蘭幽桂,宜于山林而不可置于朝廷之上”
      ;“李太白
      、王摩詰之詩,如亂云敷空
      ,寒月照水
      ,雖千變?nèi)f化,而及物之功亦少”
      ;“孟郊
      、賈島之詩,酸寒儉陋”
      ;“惟杜少陵之詩
      ,出入古今,衣被天下
      ,藹然有忠義之氣
      ,后之作者,未有加焉”
      。所舉漢魏
      、唐諸詩人,雖各有勝場
      ,但終有其弊
      ,惟杜甫
      ,衣被天下,千古獨(dú)絕
      。劉壎稱此序“深合繩尺”
      ,“靡不的確”,可見也為同調(diào)

      以杜詩為唐詩冠冕

      ,以黃詩為宋詩極至,取徑杜
      、黃
      ,則標(biāo)示出唐宋之兼美,“其正派單傳
      ,上接《風(fēng)》
      、《雅》,下逮漢唐
      ,宋惟涪翁
      ,集厥大成,冠冕千古而淵深廣博
      ,自成一家……學(xué)詩不以杜
      、黃為宗,豈所謂識(shí)其大者”(劉壎《禁題絕句序》
      ,《水云村稿》卷五),這些地方
      ,劉壎與方回之論頗為接近
      。但是,不同于方回之一意護(hù)法“江西”
      ,劉壎頗不滿于“江西”執(zhí)守杜
      、黃之皮相,他評(píng)論晚唐與江西詩派云:“晚唐學(xué)杜不至
      ,則曰:‘詠情性
      ,寫生態(tài)足矣。戀事適自縛
      ,說理適自障
      。’江西學(xué)山谷不至
      ,則曰:‘理路何可差
      ,學(xué)力何可諉?寧拙毋弱
      ,寧核毋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峨[居通議》卷一○)“江西”之陋畢見。又云:“山谷負(fù)修能
      ,倡古律
      ,事寧核毋疏,意寧苦毋俗
      ,句寧拙毋弱
      ,一時(shí)號(hào)江西宗派。此猶佛氏之禪
      ,醫(yī)家之單方劑也
      。”(《隱居通議》卷一○)言山谷創(chuàng)辟的獨(dú)特詩風(fēng)
      ,為江西取法
      ,終難免如“佛氏之禪,醫(yī)家之單方劑”
      ,落入偏鋒
      。這些都能深中肯絜,切中詩弊

      劉壎之折衷唐音宋調(diào)

      ,還在于他努力探索歷代詩歌之間,更為深層的“因”與“革”
      ,而非簡單的“是”與“非”
      ,因而,更能辯證地評(píng)判“得”與“失”
      ,少去偏勝之習(xí)
      ,多了融通之度、折衷之意
      。因而
      ,他善用比較的眼光、辯證的態(tài)度來論詩
      。在《隱居通議》中劉壎論道:

      少陵詩似《史記》

      ,太白詩似《莊子》,不似而實(shí)似也
      ;東坡詩似太白
      ,黃、陳詩似少陵
      ,似而又不似也
      。(卷六)

      太白以天分驅(qū)學(xué)力,少陵以學(xué)力融天分

      ;淵明俯太白而差婉
      ,山谷跂子美而加嚴(yán)
      。(卷一○)

      唐自少陵外,大抵風(fēng)興工

      ,江西作者大抵雅頌長
      。(卷一○)

      融騷、選

      、唐者半山
      ,駕騷、選
      、唐者黃
      、陳,混騷
      、選以汨唐者梅
      、歐、蘇
      。(卷一○)

      從時(shí)間上打通漢魏

      、唐宋,從文體上不分詩
      、文
      ,乃至經(jīng)、史
      、子
      、集,皆納入比較的范圍
      ,所以《四庫全書總目》以“浩瀚流轉(zhuǎn)”譽(yù)之
      。少陵似《史記》,太白似《莊子》
      ,不似實(shí)似;東坡似太白
      ,黃
      、陳似少陵,似而不似
      。未強(qiáng)加褒貶
      ,但能脫落形跡。唐
      ,風(fēng)
      、興工;江西
      ,雅
      、頌長
      ,亦以唐、宋并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叭隍}、選
      、唐者半山
      ,駕騷、選
      、唐者黃
      、陳,混騷
      、選以汨唐者梅
      、歐、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眲兑浴膀}”、“選”
      、“唐”為宋詩三大淵源
      ,半山能“融”之,黃
      、陳能“駕”之
      ,梅、歐
      、蘇則“混”而“汨”于其中
      。這里推崇宋詩之意甚濃。這些結(jié)論皆是本于其“宗唐”而不薄宋的立場

      又錄《李文叔詩評(píng)》

      ,曰:

      出乎江西,則未免狂怪傲僻

      ,而無隱括之妙
      ;入乎江西,則又腐熟
      ,竊襲而乏警拔之意……以警拔之意而寓之以隱括之妙
      ,蓋已能去二者之病矣。其于江西之宗
      ,殆入而能也者邪

      不論其論點(diǎn)是否中肯,但能出能入之態(tài)度,較時(shí)人偏于一端

      ,已頗為通脫
      ,折衷之意,亦甚明顯

      總體而言

      ,劉壎對(duì)宋詩之賞譽(yù),實(shí)集中于對(duì)黃
      、陳
      、梅、歐
      、蘇諸大家的評(píng)價(jià)上
      ,而對(duì)宋詩流弊,亦不乏針砭
      ,如《隱居通議》卷一
      ,特錄人論宋詩之弊數(shù)語:“唐末人詩雖格致卑淺,然謂其非詩不可
      。今人作詩雖句語軒昂
      ,止可遠(yuǎn)聽而其理則不可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八稳倌耆烁髯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詩各有體,要皆經(jīng)義策論之有韻者爾
      ,非詩也
      。二三巨儒十?dāng)?shù)大作家俱未免此病”,“唐人皆能詩
      ,柳尤高
      ,韓尚非本色,入宋則文人多詩人少”
      。皆深中其病
      ,毫不諱言。

      (二)詩之“四層次”

      劉壎出入于唐

      、宋
      ,于調(diào)和、折衷唐
      、宋,頗具苦心
      ,在時(shí)人紛紛說此是彼非時(shí)
      ,他則費(fèi)心探尋著“唐中之宋”與“宋中之唐”,其結(jié)論或不免僅為一家之言,其態(tài)度則是融通的
      、辯證的
      ,這一點(diǎn)與清人頗有接近處,在元人中實(shí)不多見
      。同時(shí)
      ,劉壎在探尋了唐宋詩體制、風(fēng)格等異同外
      ,實(shí)欲尋求二者之間更本質(zhì)
      、更深刻的一致性,即一切詩歌藝術(shù)最為根本的東西
      。因而
      ,劉壎論詩遂有“四層次”之說。在《雪崖吟稿序》中
      ,劉壎論道:

      憶嘗與君登峰遠(yuǎn)眺

      ,竹樹晚涼,星河夜橫
      ,君索予說詩
      ,予為言杜、黃音響
      ,又為言陶
      、柳風(fēng)味,又為溯“江沱”“汝墳”之舊
      ,《生民》
      、《瓜瓞》之遺,又為極論天地根原
      、生人性情
      。語未竟,君嘆曰:“旨哉
      !敢不勉
      。”

      這段話實(shí)為劉壎論詩之核心

      。亦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shí)較為風(fēng)行的“宗唐得古”之詩學(xué)思路
      ,由唐之體格,追漢魏之風(fēng)骨
      ,再由漢魏風(fēng)骨
      ,直溯風(fēng)雅之遺旨。但劉壎不止于此
      ,他由風(fēng)雅之遺
      ,歸宿于天地根源
      、生人性情。因而
      ,劉壎論詩實(shí)有“四層次”:第一層為“音響”
      ,杜、黃為其極
      ,則以唐
      、宋得之,此為格律一層
      ;第二層為“風(fēng)味”
      ,陶、柳最得風(fēng)神
      ,則以唐
      、漢魏而得之,此深入到意境一層
      ;第三層為“風(fēng)雅”境界
      ,從“詩三百”、六經(jīng)中涵濡
      ,乃得本原之養(yǎng)
      ,指詩人精神、人格
      、氣質(zhì)之獲得
      ;第四層為“天地”境界,指超越于古與今
      ,超越于聲律
      、辭章、風(fēng)味
      ,乃至風(fēng)雅
      、六經(jīng)
      ,而具萬古不移之永恒所在
      ,此為天地之根源
      ,而存于天地之根源者,惟“生人性情”
      。前三層為學(xué)
      ,為涵養(yǎng),由近及古
      ,由淺入深
      ;最后一層則為不學(xué),為悟
      ,為超越
      ,為直見本心
      、性情處,為天
      、地、人相合相應(yīng)處
      。既以“生人性情”為詩之極境
      ,則門戶之見、詩法之說在他眼里自落入下乘
      ,而唐與宋亦有了溝通的甬道
      ,一切藝術(shù)亦有了它不朽之根本。因有此第四層
      ,劉壎之詩論遂有一定的性靈化色彩

      劉壎雖標(biāo)舉“生人性情”,但對(duì)第一層之格律

      ,也頗重視
      。其云:“體物精切者,詩家一藝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督}絕句序》,《水云村稿》卷五)又云:“蓋必雄麗婉和
      ,默合宮徵
      ,始可言律,而又必以格律為主乃善
      。儻止以七字成句
      ,兩句作對(duì)便謂之詩,而重滯臃腫
      ,不協(xié)格調(diào)
      ,恐于律法未合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端拼甯濉肪戆耍┱擖S載《斗蟆圖》詩中亦稱:“結(jié)句苦不緊峭
      ,故不得卓然名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梢妼?duì)格律之重視
      。在這一層,他甚為推崇唐人
      ,言唐人“應(yīng)虞韶
      、協(xié)漢律不傳之妙”,“音節(jié)遒麗”云云
      ,對(duì)宋詩中蘇
      、黃等大家也多有稱譽(yù)
      ,屢屢稱揚(yáng)“少陵句法”、“山谷句法”
      。但是
      ,劉壎雖重“音響”,卻能不泥于“音響”
      ,不以“格”害“味”
      ,其云:“辭彌寡,意彌深
      ,格彌嚴(yán)
      ,味彌遠(yuǎ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缎戮幗^句序》
      ,《水云村稿》卷五)

      對(duì)第二層之“風(fēng)味”,亦多闡釋

      ,在《與趙儀可書》中特標(biāo)“味勝”一語
      ,且說明其境:“雍容委蛇,豐潤暢達(dá)……雖其奔逸超絕處
      ,正如天驥云
      ,橫視無際,而歸沉郁倡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娖溲浴拔丁逼谇槲栋蝗弧⒁饩硿喨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劉壎最推崇者乃“漢魏氣骨”
      、“晉宋風(fēng)度”。在《月厓吟月稿跋》中劉壎稱道月厓君
      ,“古體肖古
      ,唐體逼唐,清麗圓活
      ,言言冰雪”
      ,“云行太虛”,“宛若晉宋間人”
      ,“風(fēng)韻如飛仙”
      ,皆取其“風(fēng)味”之長。其詩論中極重“詩味”
      ,云:“味深以長
      ,則騷壇百級(jí),人人左次讓先登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独蠲孵柩嗯_(tái)吟跋》
      ,《水云村稿》卷七)評(píng)詩屢言“其味悠然以長”,“奇麗悲咤
      ,趣味深長”
      ,“殊有深味”(《新編絕句序》,《水云村稿》卷五)

      對(duì)第三層之以六經(jīng)為涵養(yǎng)

      ,得風(fēng)雅之正旨,劉壎亦屢屢言及
      。他認(rèn)為,作詩當(dāng)取六經(jīng)子史精讀之
      ,則“韻度不俗”(《跋石洲詩卷》
      ,《水云村稿》卷七),“深嚴(yán)微婉
      ,具有節(jié)度”(《傅庭茂詩跋》
      ,《水云村稿》卷七)。劉壎甚重《六經(jīng)》之涵養(yǎng)
      ,在他看來
      ,“士稟虛靈清貴之性,當(dāng)務(wù)高明光大之學(xué)”(《答友人論時(shí)文書》
      ,《水云村稿》卷一一)
      ,《六經(jīng)》之文“俱出圣筆”,宜以為宗
      ,調(diào)養(yǎng)性情
      ,方能得詩之正旨。他賞譽(yù)傅庭茂:“詩和平醞藉
      ,云閑靄潤……識(shí)雅人深致
      。評(píng)者俱謂乃祖通守公六義正傳,流芳至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陡低ッ姲稀罚端拼甯濉肪砥撸┻@些闡釋
      ,使劉壎之詩論
      ,亦沾染了一些儒家正統(tǒng)色彩。

      其重學(xué)

      、宗經(jīng)
      、宗唐、得古融為一體
      ,“漢魏氣骨
      、晉宋風(fēng)度
      、唐宋格法,當(dāng)奄有之以集大成”(《雪崖吟稿序》
      ,《水云村稿》卷五))
      ,且最終皆歸宿于“生人性情”。則“由學(xué)而至于不學(xué)”
      ,以包羅萬象之心靈
      ,獨(dú)運(yùn)靈思,超邁萬有
      ,直見本心
      。劉壎所言“天地境界”,即“性情境界”
      ,受到陸學(xué)之影響
      ,陸九淵稱:“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墩Z錄下》,《陸九淵集》卷三五)以“性”合于“心”
      ,做學(xué)問
      、做詩文惟求理會(huì)本心,直見本心
      ,則通于天地

      劉壎受陸九淵影響頗深,他在《朱

      、陸合轍序》中云:“陸學(xué)主于超卓
      ,直指本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凇断笊秸Z類題辭》中盛稱陸九淵“先生直天人也”
      ,“天高日精,千古獨(dú)步”
      ,《隱居通議》中還多處引陸九淵論詩之語
      ,因而劉壎論詩之“四層次”,折衷唐宋
      ,實(shí)均沾染著較濃厚的心學(xué)色彩
      ,這是元代江西詩人們的共通之處。欲超越于門戶之見
      ,唐宋之爭
      ,惟有尋求詩歌藝術(shù)更本質(zhì)的一致性。因而,“天地性情”成為了他們最終的指歸
      ,趙文之“人人有情性
      ,則人人有詩”(《蕭漢杰青原樵唱序》,《青山集》卷一)
      ,劉將孫之“詩本出于情性
      ,哀樂俯仰,各盡其興”(《本此詩序》
      ,《養(yǎng)吾齋集》卷九)
      ,吳澄“品之高,其機(jī)在我”(《孫靜可詩序》
      ,《吳文正公集》卷一三)皆由此而發(fā)

      劉壎以“生人性情”為詩之極境,雖有性靈化傾向

      ,但與趙文
      、劉將孫、楊維楨諸人之以性靈論詩又有不同
      ,后文再作申論。

      宗唐性靈派之初音

      蒙古人入主中原

      ,中原文化
      、漢民族之精神亦受到重創(chuàng),儒家之正統(tǒng)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與否定
      ,因而
      ,一部分儒者致力于保護(hù)和傳承儒學(xué)之種子,欲使正統(tǒng)不墜
      ,一部分士子則由此反思傳統(tǒng)
      ,思想界空前活躍起來。元初之遺民
      ,深含著“千古之憤”
      ,郁積著生命之悲感,因而
      ,以詩歌來發(fā)抒一己之情懷
      ,表達(dá)一己之思考的詩歌風(fēng)氣在元初詩壇開始興起。元初之代表人物有趙文
      ,元中葉有劉將孫
      、劉詵,元末有楊維楨
      、顧瑛
      、倪瓚等出來,光大此派
      。他們的詩學(xué)思想對(duì)于明清性靈派不無先導(dǎo)之功

      從文學(xué)自身的發(fā)展言

      ,這種尊重個(gè)體、崇尚抒寫一己之真實(shí)性情的風(fēng)氣
      ,在宋末已經(jīng)出現(xiàn)
      。當(dāng)四靈詩以其工巧、清新的律絕崛起于詩壇
      ,實(shí)際上
      ,已掀起了一場反對(duì)“以理為詩”的詩歌思潮。他們野逸而富有情韻的詩風(fēng)
      ,直接影響到其后的江湖詩派
      。包恢、戴復(fù)古
      、劉克莊皆曾提出重視個(gè)體情性的詩歌主張
      。包恢《論五言所始》稱詩人要“自詠情性,自運(yùn)意旨
      ,以發(fā)越天機(jī)之妙
      ,鼓舞天籟之鳴”;劉克莊主張?jiān)娙俗髟娨傲鞒龈畏巍保ā逗蟠逶娫挕肪硪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戴?fù)古詩云:“須教自我胸中出
      ,切忌隨人腳后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墩撛娛^》)元初有詩人匯于這股潮流中
      ,北人胡祗遹之詩論已初露端倪,其云:“作家非悅?c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形寫胸中妙
      。”“人生各有嗜
      ,一一豈同調(diào)”(《自適》
      ,《紫山大全集》卷二),《文筆末事》中更稱“若無一字從自己心肺中流出
      ,真道聽途說耳”
      。《四庫全書總目·紫山大全集》評(píng)其詩文“自抒胸臆
      ,無所依仿
      ,亦無所雕飾”(卷一六六)。

      趙文則為元初文學(xué)界全力張揚(yáng)性靈的第一人

      ,《四庫全書總目·青山集》稱其詩文:“皆自抒胸臆
      ,絕無粉飾,亦可謂能踐其言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ň硪涣┧凇端土_山禺序》中自稱:“余畸人也
      ,畸人之言,率與時(shí)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鼻页裕骸叭巳擞星樾裕瑒t人人有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妒挐h杰青原樵唱序》,《青山集》卷一)其呼聲為元代詩壇注入了頗為新銳的精神

      趙文(1238—1314)

      ,字儀可,一字惟恭
      ,號(hào)青山
      ,廬陵(今屬江西)人。宋景定
      、咸淳間三貢于鄉(xiāng)
      ,入太學(xué)為上舍,宋亡入閩
      ,依文天祥
      。元兵破汀洲,遁歸故里
      ,后為東湖書院山長,尋授清江儒學(xué)教授
      。有《青山集》8卷

      《四庫全書總目·青山集》頗責(zé)其“滄桑以后,獨(dú)不深自晦匿

      ,以遲暮余年重食元祿”(卷一六六)
      ,然亦稱道其詩文,“時(shí)有《哀江南賦》之余音
      。擬以古人
      ,其庾信之流亞乎”!趙文以一敏感文士
      ,經(jīng)歷宋亡
      ,又親隨文天祥,輾轉(zhuǎn)流離
      ,出生入死
      ,滄桑歷盡,感慨遂深,則文學(xué)之途
      ,于他不復(fù)為逞才之場
      ,亦難為“風(fēng)雅”之寄,惟有“千古之憤”不得不發(fā)
      。因而極力主張寫詩要抒寫情懷
      ,要無所傍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娺x》二集《趙文小傳》稱:“青山為詩文
      ,脫略涯岸,獨(dú)自抒其所欲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眲丁肚嗌轿募颉芬嘣疲骸吧w君所著,體裁豐茂
      ,新意川赴
      ,撫事感愴,時(shí)有千古之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撀匝陌丁⒖v意筆墨處
      ,獨(dú)抒性靈
      ,獨(dú)見血淚,獨(dú)留千古愴然
      。其詩文
      、詩論都超越于宋代種種門戶流派之上,率以“畸人之言”
      ,獨(dú)標(biāo)性情

      趙文論詩,首標(biāo)“性情”

      。其性情觀較傳統(tǒng)之“詩吟詠性情”
      ,實(shí)有不同。具體而言
      ,有以下幾方面含義:

      (一)尚“真”

      ,貴“天然”

      趙文所謂“情性”,一歸于“真”

      ,一本于“天然”
      。其云“郎時(shí)杯酒不須名,最愛先生醉是真”(《壽王余慶》)
      ,此中之真味正是他所標(biāo)舉之“情性”
      。在《黃南卿齊州集序》中
      ,趙文論及此意:

      五方嗜欲不同,言語亦異

      ,惟性情越宇宙如一
      。《離騷》崛起楚湘
      ,蓋未嘗有聞?dòng)诒狈街畬W(xué)者
      ;而清聲沉著,獨(dú)步千古
      ,奇哉
      !后來《敕勒川》之歌,跌宕豪偉
      ,彼何所得詩法

      “惟性情越宇宙如一”,視“性情”為天地間最為永恒所在

      。此“性情”《離騷》中有
      ,《敕勒川》中有,所以二者皆可度越南北
      ,“獨(dú)步千古”
      。趙文多處對(duì)《離騷》評(píng)價(jià)極高,正是因其中流轉(zhuǎn)著一股至真至性之情
      ,哀感動(dòng)人
      。歷來人們對(duì)《離騷》有褒有貶,自司馬遷“《離騷》
      ,蓋自怨生也”一語出而發(fā)揮此意者多
      。正統(tǒng)儒生,多以《離騷》有失中和之美
      、性情之正而有所貶抑
      ,然趙文特以“性情”來推許,足見其所謂“性情”
      ,乃至真之情。趙文作有不少漢魏樂府古題
      ,如《婕妤怨》
      、《有所思》、《公無渡河》
      、《團(tuán)扇歌》
      、《丁督護(hù)》、《上陵》等
      ,這些樂府詩本身常蘊(yùn)含著一個(gè)個(gè)悲感凄愴的故事
      ,他詩前以小序敘之
      ,情文流蕩,感愴纏綿
      ,絕少擬古者常有的刻畫
      、矯揉,惟見真情真性而已
      。如《上陵》詩:“上古陵
      ,古陵無可上。苔雨繡澀
      ,草煙凄愴
      ,鴟鸮號(hào)荒林,狐貍穴空壙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躲~雀臺(tái)》:“朝望西陵墓,夕望西陵墓
      。望望不復(fù)歸
      ,月朝又十五。月朝十五可奈何
      ,更對(duì)空帷作歌舞
      。銅雀昂然飛不去,當(dāng)時(shí)美人發(fā)垂素
      。我生不如陵上樹
      ,年年樹根穿入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祟惿钣谇檎咧畟髡f
      ,皆為趙文傾力傳揚(yáng)。

      尚“真”

      ,則必本于“天然”
      ,趙文論述此意甚多。其云:“詩之為物
      ,譬之大風(fēng)之吹竅穴
      ,唱于唱喁,各成一音
      ;刁刁調(diào)調(diào)
      ,各成一態(tài);皆逍遙
      、皆天趣
      。”(《黃南卿齊州集序》
      ,《青山集》卷二)謂詩之至者
      ,如天風(fēng)之吹竅穴
      ,一音、一態(tài)
      ,皆天真
      、天趣。在《蕭漢杰青原樵唱序》中
      ,趙文發(fā)揮此意更詳:

      人人有情性

      ,則人人有詩,何獨(dú)樵者
      ?彼樵者
      ,山林草野之人,其形全
      ,其神不傷
      ,其歌而成聲,不煩繩削
      ,而自合寬閑之野
      、寂寞之濱、清風(fēng)吹衣
      、夕陽滿地
      ,忽焉而過之,偶焉而聞之
      ,往往能使人感發(fā)興起而不能已
      ,是所以為詩之至也。后之為詩者
      ,率以江湖自名
      。江湖者,富貴利達(dá)之求而饑寒之務(wù)去
      ,役役而不休者也
      。其形不全而神傷矣,而又拘拘于聲韻
      ,規(guī)規(guī)于體格
      ,雕鎪以為工,幻怪以為奇
      ,詩未成而詩之天去矣
      。是以后世之詩人,不如中古之樵者

      這段話使趙文之性情說,有了頗明顯的性靈化傾向

      ,直導(dǎo)明清性靈之先聲
      。這段話無疑亦使得趙文在唐
      、宋詩之間,獲得了與唐人相通
      、而與宋人迥異之精神氣質(zhì)
      。唐詩情韻豐沛、興發(fā)感動(dòng)
      ,此“情”與“興”之特質(zhì)
      ,正合于趙文所倡揚(yáng)的詩歌精神。而宋詩尚理
      、主意
      ,重內(nèi)省,少情致
      ,“以議論為詩”
      、“以才學(xué)為詩”,與趙文所提倡的“感發(fā)興起”
      、“不煩繩削”
      、一片天趣,自難相諧
      ,因而
      ,趙文對(duì)宋詩的反感,不僅限于宋詩末流刻畫
      、雕鎪
      ,求工、求新之弊
      ,整個(gè)宋詩范式
      ,重學(xué)問而不重感發(fā),重法度而不重靈機(jī)
      ,重思而不重興
      ,重理而不重情,皆與他之倡揚(yáng)相異
      ,所以他自認(rèn)與整個(gè)宋詩潮流相左
      。因而,從表面看
      ,趙文直接稱道唐詩
      、攻訐宋詩的地方并不多,然就其本質(zhì)而言
      ,他對(duì)宋詩范型之反叛最為徹底
      ,對(duì)唐乃至漢魏精神的回歸最見本質(zhì)。又
      ,趙文倡言“人人有情性
      ,則人人有詩”
      。在《此心堂記》中亦云:“自有天地,而此心行乎其間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鳌酚兄喝苏撸斓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均謂之人
      ,則人人皆天地之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栽迫伺c人之無分別
      ,標(biāo)志著對(duì)個(gè)體性情之尊重,與儒家注重群體的
      、規(guī)范的性情已有了極大的區(qū)別
      。同時(shí),他之所謂性情
      ,必形全而神不傷
      ,保有其天然之態(tài),所謂“詩之至”者
      ,亦不過“寬閑之野
      、寂寞之濱、清風(fēng)吹衣
      、夕陽滿地”時(shí)
      ,感發(fā)興起,率真而作
      ,此亦天機(jī)自動(dòng)
      ,天籟和鳴。此之性情
      ,實(shí)與明清之性靈
      ,頗為接近,這里所謂的詩之“天”
      ,“即是性靈二字之注腳
      ,愈與塵世遠(yuǎn),則其天愈全
      ;天愈全
      ,則情性愈真”郭紹虞:《中國文學(xué)批評(píng)史》(下),頁121

      本于此

      ,趙文對(duì)于好講法度、詩法實(shí)有不滿,“詩話盛而詩愈不如古”(《郭氏詩話序》
      ,《青山集》卷一)
      ,若“拘拘于聲韻,規(guī)規(guī)于體格”
      ,則“詩未成而詩之天去矣”。侈言法度
      ,分門別戶
      ,標(biāo)榜某體某格,傷于天然
      ,害于性情
      ,實(shí)不足取。但是趙文也并非盡廢“說詩”
      ,盡廢法度
      ,惟以不傷性情為是。其云:“漢人稱說詩解人頤
      ,詩非癡物
      ,說詩者必使人悠然,有得于眉睫之間
      ,乃為善爾
      。”(《陳竹性岀后贅吟序》
      ,《青山集》卷一)又云:

      ,詩病也;有心于為不固
      ,亦病也……近世詩人
      ,高者以才氣凌駕,無復(fù)細(xì)意熨帖
      ;下者纖軟稚弱
      ,固不足論;工者刻削過當(dāng)
      ,去情性絕遠(yuǎn)
      ;疏者則茍簡滅裂,雖律詩亦不必留意屬對(duì)矣
      。如此而謂之不固
      ,是誠不固也。(《高信則詩集序》
      ,《青山集》卷二)

      拘泥于詩法

      、刻意于破除詩法,都有失天然之道,“固”與“不固”
      ,若“有心”而為
      ,皆為詩病,他所詆斥的四種流弊:高者
      、下者
      、工者、疏者
      ,都有刻意為之之病
      ,因而去情性絕遠(yuǎn),則他之對(duì)于法度
      ,既非一味拘守
      ,落于刻削;亦非一味肆意
      ,不加收拾
      。因而,對(duì)于格律精嚴(yán)的杜詩
      ,他亦深致稱許
      ,“少陵句妙驚山鬼,老子心閑養(yǎng)谷神”(《壽王余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姡圃娭琅c老莊之閑足可相諧成趣
      ,共同構(gòu)成其理想之生活樣式:“吟吾詩
      ,可以寫性情;涉吾園
      ,可以觀生意
      ;掃地焚香,啜茶觀畫
      ;弄琴臨帖
      ,投壸雅歌;丹經(jīng)內(nèi)典
      ,瀟灑送日
      ,吾以為亦似足樂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稑反颂糜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青山集》卷四)

      (二)以“化”為學(xué)

      趙文對(duì)詩法雖取不廢亦不拘的態(tài)度,然皆以得“性情”為本

      。同樣
      ,趙文對(duì)于學(xué)詩之道
      ,亦本于此。他對(duì)于當(dāng)時(shí)人學(xué)唐
      、溯漢魏之風(fēng)氣
      ,對(duì)于崇李、杜
      ,宗韋
      、柳之主張,并無別見
      ,但是
      ,他反對(duì)高言學(xué)唐、學(xué)《選》
      ,卻學(xué)而不“化”,學(xué)其詩
      ,卻失其“人”
      ,徒得皮相,心肺不異
      。因而
      ,他極力倡導(dǎo),學(xué)唐
      、學(xué)漢魏
      ,乃至上古之詩,最重要的是要獲得詩中人之性情
      、精神
      ,即以古人之詩,化己之性情
      ,使己之心靈得古人“蕭然”之意
      ,得古人“高標(biāo)”之格,則其詩“意到語適
      ,自清自好”(《郭氏詩話序》
      ,《青山集》卷一)。在《詩人堂記》中
      ,趙文較充分地闡述了這種主張:

      近世士無四六時(shí)文之可為

      ,而為詩者益眾。高者言《三百篇》
      ,次者言《騷》
      ,言《選》,言杜
      ,出入韋柳諸家
      。下者晚唐、江西,而夷考其人
      ,衣冠之不改
      ,化者鮮矣。其幸而未至改化
      ,葛巾野服
      ,蕭然處士之容,而不以之望塵于城東馬隊(duì)之間者
      ,鮮矣
      。是雖山林介然自守之士,忍饑而長哦
      ,抱膝而苦調(diào)
      ,未嘗無之,然終不能勝彼之多且雄也
      。故今世詩多而人甚少
      ,其少者必窮必禍,雖有高古之詩
      ,且將流落散逸泯焉以無傳
      ,甚可痛也。有常蕭然山水間
      ,無求于世
      ,研朱點(diǎn)易,掃地焚香
      ,庶幾不失其所
      ,以為人者,有能為詩以詠歌其情性
      ,謂之詩人可也……以學(xué)為人
      ,次學(xué)為詩,要使百年之后
      ,誦其詩
      、論其人,而無愧于此文

      他所呼吁的是真詩人

      ,是“翛然于溪水之上”,“浩然于天地之間”(《王奕詩序》
      ,《青山集》卷一)的介然之士
      ,是“寬閑之野、寂寞之濱”忽焉所感的“真人”
      ,則趙文所稱道的這類真性真情者
      ,實(shí)帶有宋元之際
      ,隱居于山巔水涯、遺世獨(dú)立的遺民意味
      ,從這一點(diǎn)而言
      ,趙文之倡言“性情”,既不同于劉壎
      ,極力主張以學(xué)問為涵養(yǎng)性情之要徑
      ,“當(dāng)使胸中有數(shù)百卷書,韻度不俗
      ,乃可下筆”(劉壎《跋石洲詩卷》
      ,《水云村稿》卷七),“取六經(jīng)子史精讀之
      ,又取諸傳記
      、百家雜說博讀之。又取騷
      、選
      、陶、韋
      、柳與李、杜盛唐諸作
      ,國朝黃
      、陳諸作熟讀之”(劉壎《跋石洲詩卷》,《水云村稿》卷七)
      ,以學(xué)問與性情相濟(jì)
      ;又不同于元末楊維楨、顧瑛一類
      ,嗜奇好新
      、標(biāo)舉特異的性情之論,后者更多張揚(yáng)個(gè)性
      、以逸樂雅趣為其基調(diào)
      ,融入了更多的批判意識(shí)和近代精神。

      比較而言

      ,宗唐性靈派之宗唐觀念較其他幾派要淡泊
      ,更確切地說,要更含渾
      、脫略
      ,他們沒有強(qiáng)烈的宗唐主張。沒有明確地宗法某家某體之論
      ,但在唐詩
      、宋詩兩種迥然的詩歌模式上
      ,性情之說,性靈化的傾向
      ,即是對(duì)宋詩主理
      、尚意思潮的一種反駁,是向唐詩主情風(fēng)格的回歸
      ,尤其是對(duì)詩歌感興力量的倡導(dǎo)
      ,對(duì)詩之“人”的呼喚,都與唐詩之精神甚為相合
      。因而
      ,亦推助了有元一代“宗唐抑宋”的詩學(xué)大潮。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30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fēng)蹙冰皮皺
      。雪凈太行青,聯(lián)鑣看畫屏
      。按行多雅意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biāo)點(diǎn),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
      ,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
      、行為
      、社會(huì)場景,或者用這種無標(biāo)點(diǎn)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
      超詳細(xì)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
      、雍正、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shù)這東西,皇帝推薦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shí)綺羅香[1],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3]
      ,共憐時(shí)世儉梳妝[4]。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嗪弈昴陦航鹁€[6]
      桃花運(yùn)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
      桃花凋謝了
      ,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仍像點(diǎn)點(diǎn)跳動(dòng)的火苗
      。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
      ,歡迎參考閱讀。陽光如一條條金色的小溪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dá)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既簡省干凈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
      ,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