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活句別趣饒有詩意

      大道家園 2023-07-24 09:30:26

      寒林枯木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梅法常禪師偈》)

      早期佛教的偈頌理過其辭,質(zhì)木無文

      ;而禪門偈頌則往往避免正面說理
      ,提倡“活句”,追求“別趣”
      ,寓禪理于形象之中
      ,饒有詩意。中唐大梅山法常禪師的這首偈
      ,就是一首詠枯木詩
      ,而其意蘊又遠遠超越于形象之上。

      據(jù)《景德傳燈錄》記載

      ,大梅法常是南宗禪馬祖道一的弟子
      ,曾經(jīng)得到馬祖“即心是佛”一言開示,頓然了悟
      ,自此隱居于明州大梅山
      ,幾經(jīng)春秋。一日
      ,馬祖的另一個弟子鹽官齊安禪師派人去請法常出山弘法
      ,法常寫下兩首詩偈婉言回絕了。這里選析的是兩首詩偈中的第一首

      “摧殘枯木倚寒林”

      ,禪師自比為獨倚寒林的枯木,不動如如
      。意思是勘破色相
      ,證悟本來,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皫锥确甏翰蛔冃摹保钦f禪師的心能抵御任何來自外界的誘惑
      ,雖然幾次經(jīng)歷死灰復(fù)燃
      、枯木再生的機會,仍不改變原來抱定的退避紅塵的宗旨
      。這種堅定的求道之心
      ,使我們想起后來北宋禪師道潛的著名比喻:“禪心已似沾泥絮,不逐東風(fēng)上下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竺贩ǔUJ定馬祖“即心是佛”之說,所以后來聽人說馬祖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他仍然一如既往
      ,“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堅持在當年的悟境中修行度日

      “枯木”之喻,至少有兩端

      ,一是比喻不動之心
      ,二是比喻無材之用,以推辭鹽官齊安禪師之請
      。這枯木甚至連做“柴”的資格都沒有
      ,又遑論做“材”?既然采薪的樵夫尚棄之不取
      ,持刀斧的木匠——郢人
      ,又何必以求材用世的眼光來苦苦追尋呢?當年禪宗五祖弘忍黃梅東山弘揚佛法
      ,曾有學(xué)者問弘忍:“學(xué)問何故不向城邑聚落
      ,要在山居?”弘忍答曰:“大廈之材
      ,本出幽谷
      ,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
      ,不被刀斧損斫
      ,一一長成大物,后乃堪為棟梁之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独阗熧Y記》卷一)這也許就是法常推辭鹽官之請的原因。

      大梅法常這首偈既生動委婉地表達了自己不愿出山的想法

      ,又暗寓篤信自己之所得
      ,禪心已定
      ,悟入空無,不隨世移的決心
      。這種“幾度逢春不變心”的守道不移
      ,得到馬祖的特別贊許:“梅子熟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桃花悟道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逢落葉幾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靈云志勤禪師偈》)

      靈云志勤禪師本是福州長溪人,出家后游方到湖南大溈山

      ,因見桃花而悟道
      ,寫下這首詩偈,并得到老師靈祐禪師的認可

      根據(jù)偈中的描寫,靈云三十年來一直在尋找劍客

      。劍客本是指精通劍術(shù)的俠客
      ,在中晚唐民間社會中,多有劍客行俠的傳說
      。然而一個出家人
      ,孜孜不倦地尋找“劍客”,到底是為什么呢
      ?原來
      ,所謂“劍客”,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
      ,靈云其實是在尋找一個手持佛法利劍的禪宗大師
      ,希望能徹底斬斷自己情識見解、諸種煩惱之根
      。這三十年來
      ,心中的煩惱如同一顆未死的種子,雖然年年不斷像秋天的落葉一樣枯萎
      ,卻總是在春天不斷抽出新枝
      。最終,不是棒喝如雷
      、機鋒似劍的禪師
      ,而是風(fēng)姿綽約、色澤鮮妍的桃花充當了斬斷他一切情識煩惱的“劍客”角色

      那么我們要追問:為什么桃花能使靈云志勤大徹大悟呢

      據(jù)《維摩詰經(jīng)》的描述

      ,維摩詰居士和文殊菩薩向天人大眾說法,說到半途
      ,維摩詰丈室中有一天女出來散花
      。諸羅漢認為花不凈,想把身上的花瓣抖落
      ,誰知卻拂之不去
      。大菩薩們則已斷絕一切分別想,花對于他們來說不垢不凈
      ,心中湛然不動
      ,花瓣沾身自然墜落。這就是所謂“結(jié)習(xí)未盡花著身爾
      ,結(jié)習(xí)盡者花不著也”
      。靈云見桃花而悟道,或許就因為在那一刻進入不垢不凈的無分別想的境界

      “青青翠竹

      ,盡是法身;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在對大自然的觀賞中來獲得對佛性的體認,是禪宗的主要證悟途徑之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S靈云從桃花自由自在的開放中已體悟到“法身”和“般若”的無處不在。

      水流花開

      ,鳥飛葉落
      ,本身都是無意識、無目的
      、無思慮的
      ,也就是“無心”的。而這“無心”
      ,正是禪宗解脫煩惱的靈丹妙藥
      。所以黃庭堅的詩說:“靈云一笑見桃花,三十年來始到家
      。從此春風(fēng)春雨后
      ,亂隨流水到天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额}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之一)或許靈云正是從桃花開落漂流的命運中
      ,覺悟到無心任運、隨緣自足的行為方式
      ,從而返回自己的心靈家園

      也許靈云最可能覺悟到的是佛性的永恒

      ,如他上堂演法時所說:“且觀四時草木,葉落花開
      ,何況塵劫來天人七趣
      ,地水火風(fēng),成壞輪轉(zhuǎn)
      ,因果將盡
      ,三惡道苦,毛發(fā)不添減
      ,唯根蒂神識常存
      。”因此
      ,要超脫三界輪回
      ,必須守護自己的根蒂神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韵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靈云在看桃花的瞬間,便意識到永恒
      ,于是超越時空因果
      ,超越一切有無分別,從落葉抽枝的情識見解中徹底解脫出來

      過水睹影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yīng)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洞山良價悟道偈》)

      洞山良價禪師是禪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創(chuàng)始人

      ,他早年也有過靈云志勤一樣的求道困惑。良價幼年出家
      ,念《般若心經(jīng)》
      ,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然用手摸臉
      ,問師傅說:“我有眼耳鼻舌等
      ,何故經(jīng)言無?”老師不能答
      。從此
      ,“我”的形骸和“我”的自性的關(guān)系問題
      ,一直盤桓于他的心中。后來良價去參究云巖曇晟禪師
      ,初步理解“無情說法”的含義
      ,懂得“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的道理

      在參學(xué)過程中

      ,良價提出一個問題:“和尚百年后,忽有人問:‘還貌得師真不
      ?’如何祗對
      ?”云巖回答說:“但向伊道:‘即這個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純r仍然很疑惑
      。禪林有寫真的傳統(tǒng),宗師的肖像即“師真”
      ,死后可供弟子們供奉瞻仰
      。那么良價為什么疑惑呢?原來“貌得師真不”是個極富深意
      、語帶雙關(guān)的問題
      。“師真”既是指老師的真實形象
      ,又是指老師的本來面目
      ,即本來性。難道形象之“真”就是老師之“真”嗎
      ?良價對“即這個是”的回答表示懷疑

      一日,良價路過水邊

      ,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突然領(lǐng)悟到云巖的深意,寫下這首偈
      。偈中的“我”(自己本人)和“渠”(水中影)
      ,正如老師本人和老師寫真之間的關(guān)系一樣,說到底都是“現(xiàn)實性”的自我與“本來性”的自我之間關(guān)系的形象比喻
      。自從人們的意識中有了“我”與“人”
      、“我”與“物”的分別,便導(dǎo)致了“我”與“渠”(自性)的分離
      ,進入了自我意識的迷宮
      。人們忘記了“我”既是體道者,也是載道者,既是悟道的主體
      ,又是悟道的對象
      。良價在過水這一刻體悟到,探究佛性時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切忌向外在世界的“他者”追尋
      ,否則只能離真正的自我越來越遠
      。然而正如水中影處處隨人一樣,“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自我的佛性也是如此,隨人步步不離
      ,本來性的自我與現(xiàn)實性的自我總是相伴
      。一方面,“渠今正是我”
      ,水中之影正是我的形體
      ,本來性和現(xiàn)實性不可分割。另一方面
      ,“我今不是渠”
      ,我的形體并非水中之影,“我”之具體形骸與抽象的自性仍有區(qū)別
      ,自我的現(xiàn)實性畢竟不等于自我的本來性
      。“應(yīng)須恁么會
      ,方得契如如”
      ,是說只有這樣理解二者的關(guān)系,才能契合圓融無礙
      、常住不變的佛教真如。

      “水中影”正如“貌得師真”

      ,“渠”(影)今正是“我”
      ,恰似云巖所說“即這個是”。良價后來創(chuàng)立曹洞宗
      ,語言上主張“機貴回互”
      ,觀念上主張“事理圓融”,都與其過水睹影領(lǐng)悟到的自我與佛性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認識分不開

      孤峰頂上

      高高峰頂上

      ,四顧極無邊。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
      ,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
      ,歌終不是禪
      。(《寒山詩集·高高峰》)

      到荒林寒巖中去過一種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是詩僧寒山的證道方式

      。因此
      ,這首詩不僅描寫了他獨坐孤峰、閑看明月的瀟灑放曠的禪生活
      ,也表現(xiàn)出他靜坐觀空所證悟到的禪境界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

      ,極形象地暗寓著禪宗的時空觀念
      ,如同臨濟義玄所說:“一人在孤峰頂上,無出身之路
      ;一人在十字街頭
      ,亦無向背,哪個在前
      ,哪個在后
      ?”(《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孤峰頂上,四顧茫茫
      ,既無向背前后
      ,也就不需要執(zhí)著于方向了,東南西北都一樣
      ,過去現(xiàn)在亦無區(qū)別
      。禪人有“孤峰獨宿”的話頭,比喻已經(jīng)證入“絕對境界”
      。寒山這兩句詩
      ,當作如是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蔼氉鵁o人知
      ,孤月照寒泉”,暗示詩人觀空證道的心境
      。寒山有詩云:“碧澗泉水清
      ,寒山月華白。默知神逢明
      ,觀空境逾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闭怯萌⒃碌囊庀髞肀扔饔^空之境
      。而據(jù)《天臺仁王經(jīng)疏》云:“言觀空者
      ,謂無相妙慧照無相境,內(nèi)外并寂
      ,緣觀共空
      。”此處“孤月”正是喻“無相妙慧”
      ,“寒泉”正是喻“無相境”
      。如此理解并非牽強,在寒山自己的詩中就可以找出證據(jù)
      ,如“吾心似秋月”“圓滿光華不磨瑩
      ,掛在青天是我心”“因指見其月,月是心樞要”等等諸多詩句
      ,均以月喻心
      ,而這“心”就是所謂“涅槃妙心”“無相妙慧”。觀空所悟
      ,方知“泉中且無月
      ,月自在青天”,泉中之月乃是心之外境
      ,是“塵境”
      ,是虛妄相,青天之月才是心之實相

      詩人深知禪是不可以用言語表說的

      ,所以最后申明“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
      ,提醒世人切莫就此詩尋言逐句
      ,以歌為禪。結(jié)尾的申明是禪宗慣用的隨說隨掃的方式
      ,極具禪機而又自辯不是禪
      ,非悟入者不能為此詩。詩中的意象如高峰
      、孤月
      、寒泉、青天等
      ,構(gòu)成清空虛靜的意境
      ,這正是禪人所證入的絕對境界的象征
      ,所謂“內(nèi)外并寂
      ,緣觀共空”,以現(xiàn)象顯示本體,以禪境表露禪心
      ,這樣的詩算得上是寒山禪詩中的精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xué)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30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
      ,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草根風(fēng)蹙冰皮皺
      。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按行多雅意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
      桃花凋謝了,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
      。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歡迎參考閱讀
      。陽光如一條條金色的小溪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
      ,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
      ,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