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王維《使至塞上》新賞

    大道家園 2023-07-24 09:34:01

    王維《使至塞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

    ,中學語文教材選錄
    ,大學中文教材再次選錄。對這首詩的解讀和欣賞,見仁見智
    ,眾說紛紜
    。例如
    ,中學語文教學偏重詩歌藝術手法分析
    ,對其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尤為關注
    ,認為是情景交融
    ,通過對大漠風光的描寫,體現(xiàn)出詩人落寞孤寂的心境
    ,達到了“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的境界。又如有人從制度角度來解讀
    ,認為此詩是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的重要史料
    。但事實上,要深度解析此詩
    ,全面了解其中的情
    、境、事
    、理
    ,還必須進一步深究。陳寅恪先生曾提出“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的文學研究方法
    。他強調
    ,中國古詩有三個基本要素,即時間
    、地點
    、人事。本文即以陳先生提出的三要素作為基本綱領來解析此詩

    先說時間。這首詩的寫作時間

    ,一般認為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夏
    ,基本無異議。史載張九齡受周子諒事件影響
    ,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左遷荊州都督府長史
    。王維至河西也與此事有關。故其離開長安的時間
    ,當在本年四月
    。詩中“歸雁入胡天”
    ,是說天氣轉暖,大雁由南而北
    ,也表明寫作時間在夏初

    再說地點。詩歌中的地

    ,包括寫作地點和作品中所記的地名
    。《使至塞上》到底是寫于何處
    ,暫且不論
    。先看詩中所涉及的地名。該詩中的地名有“居延”“漢塞”“胡天”“大漠”“長河”“蕭關”“燕然”
    ,其中“胡天”“大漠”均為泛指
    ,“長河”為黃河則是常識。這些都無需贅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皩賴^居延”句中的“居延”,是漢代的“屬國”
    ,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又漢代張掖郡有居延縣,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
    。王維從長安至河西
    ,不可能經(jīng)過居延故城。此處無非是說
    ,他所經(jīng)之處曾是漢代屬國居延國之境
    。漢塞,是指漢長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稘h書·霍去病傳》記載,霍去病破匈奴后
    ,將其降者置于邊地五郡故塞之外
    ,也就是秦漢長城之外。長城是漢
    、胡的邊界
    。詩中的漢塞,當指從新泉軍至涼州的一段漢長城
    ,是王維西行涼州的必經(jīng)之地
    。新泉軍屬河西節(jié)度使所轄八軍之一,位置在黃河烏蘭渡口的西北岸
    ,與東岸烏蘭縣相對
    。從新泉軍至涼州應有驛道
    ,當是王維必經(jīng)之路。燕然是古山名
    ,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漢代竇憲大破匈奴后,曾登此山刻石記功
    。班固曾撰《燕然山銘》
    ,此石刻今已被發(fā)現(xiàn)。后世多以此典故來表達建功立業(yè)之愿望
    。王維到河西
    ,顯然不會經(jīng)過此地,詩中的“都護在燕然”無非是借古事來說今情

    詩中最重要的一個地名是“蕭關”

    。唐代蕭關有兩處,一是漢蕭關
    ,在原州治所平高縣(今寧夏固原)東南30里
    。漢蕭關在唐時已廢棄,唐朝另設蕭關新城
    ,亦即唐蕭關
    。蕭關新城位于原州治所(今寧夏固原)以北180里,在蔚如川(今清水河)東岸
    ,由此關可達靈州(今寧夏吳忠市)
    。詩中說“蕭關逢侯騎”,那么
    ,王維經(jīng)過的蕭關
    ,是唐蕭關還是漢蕭關呢?這個問題
    ,涉及王維到河西的路線
    。根據(jù)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所考,唐代長安至涼州的主要路線有兩條
    ,一條是經(jīng)由岐
    、隴、秦
    、渭
    、蘭五州到達涼州,里程約2000里
    。另一條經(jīng)由邠、涇
    、原
    、會四州到達涼州
    ,路程約1800里。由于第二條線路在第一條的北邊
    ,故稱第一條為南道
    ,第二條為北道。漢蕭關在北路原州城東南30里處
    。從詩歌來看
    ,王維所走的路線當為北道。因為詩中所寫的蕭關
    、大漠孤煙
    、長河落日等事物都不在南道。詩人所取之北道
    ,亦即從長安城出發(fā)
    ,向西北行進,經(jīng)邠州
    、涇州后到達原州
    。在原州由西北方向出,經(jīng)石門關
    、河池到達會州治所會寧縣(今甘肅靖遠縣)
    ,出會寧關,再沿黃河東岸北行
    ,至烏蘭渡口過河
    。此段為黃河河曲,河水西流
    。烏蘭渡口常有渡船五十艘渡行人
    ,是河曲最重要的渡口。烏蘭渡口對面即新泉軍
    。由此西行
    ,經(jīng)今騰格里沙漠南端至涼州(今甘肅武威)。王維取北道至涼州
    ,所經(jīng)之蕭關為漢蕭關
    ,而非唐蕭關。

    在弄清楚王維至河西節(jié)度使的路線之后

    ,再來看《使至塞上》的寫作地點
    。很明顯,詩歌不會作于蕭關
    ,因為漢蕭關
    ,亦即原州城東南30里處,距離會州(今甘肅靖遠縣
    ,在黃河東岸)尚有390里
    ,不可能見到大漠孤煙和長河落日的景象
    。有人說,此詩當作于居延塞
    ,詩人登居延塞眺望
    ,所見的長河不是黃河,而是今額濟納河(古稱弱水)
    ,所見大漠則是浩瀚無際的巴丹吉林沙漠
    。按:弱水位于涼州西北數(shù)百里外,發(fā)源于祁連山
    ,在甘州古城匯入張掖河
    。所以,這個說法是不可靠的
    。涼州古城瀕臨馬城河
    ,流入騰格里沙漠中的休屠澤和白亭海。這條河流在涼州城的西北方向
    ,但亦非詩人必經(jīng)之地
    。因此,詩歌的寫作地點應是涼州
    。更進一步說
    ,此詩是詩人到達涼州后的回憶之作。詩人的回憶由近至遠
    ,從“屬國居延”的“漢塞”開始
    ,到“大漠”,再到“長河”
    ,最后是“蕭關”
    。因此,“大漠孤煙”與“長河落日”并非同時所見之景
    ,而是兩種不同的時空景象
    。大漠孤煙,是詩人渡過黃河進入涼州境之后所見
    。長河落日
    ,則是詩人在此前沿黃河東岸行進途中所見之景。之所以選擇此四處來寫
    ,是因為這些地名和景象
    ,既有歷史感又有現(xiàn)實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皾h塞”和“蕭關”
    ,屬漢代之事,具有深厚的歷史滄桑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按竽焙汀伴L河”
    ,既有雄渾氣象,又具有路途景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詩中的回憶與作者進入涼州的方向剛好相反。詩人從原州
    ,亦即漢蕭關所在地
    ,西行至會州,再沿黃河東岸行進180里
    ,到烏蘭渡口
    ,過河后到新泉軍,沿漢長城(也就是詩中的“漢塞”)
    ,經(jīng)騰格里沙漠南端至涼州
    。由此可以說《使至塞上》是王維至河西的紀行詩。

    詩中涉及的人事較為復雜

    。王維到河西之前
    ,在朝廷任右拾遺。王維因得到宰相張九齡識拔
    ,開元二十三年(735)離開隱居的嵩山至東都洛陽任職
    。開元二十五年(737),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上告新任宰相牛仙客無才
    ,被流配瀼州至藍田而死
    。張九齡因曾舉薦周子諒,受此牽連而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王維亦曾得到張九齡賞識舉薦
    ,同樣也受此事牽連而不得不離開京城。這里面
    ,實際上涉及到黨爭問題
    。牛仙客、崔希逸
    、李林甫等人為一黨
    ,張九齡等人為另一黨。牛仙客本為河西節(jié)度使
    ,開元二十四年(736)秋改任朔方行軍大總管
    。同年十一月張九齡罷相,牛仙客入朝擔任工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
    。牛仙客離任后,接任者正是崔希逸。唐朝官員離任
    ,往往需要舉人自代
    。崔希逸接任河西節(jié)度使,應得到牛仙客的舉薦
    。因此
    ,王維被迫到河西,很有點借刀殺人的意思
    。不過
    ,崔希逸本人尚屬儒雅。他到河西之后
    ,曾與吐蕃訂立和平共處
    、互不侵犯之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杜f唐書·吐蕃傳》記載
    ,崔希逸“發(fā)使與乞力徐殺白狗為盟,各去守備”
    。而且
    ,后來王維還直接參與到崔希逸的家事當中。王維曾為崔希逸第十五女出家而作《贊佛文》
    ,又為崔希逸夫人李氏父親亡后作《西方變畫贊》
    。開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離開河西時
    ,王維與他一同離開
    。這些事情表明,王維出使河西的過程非常復雜
    ,但崔希逸對他是頗為賞識的

    詩中涉及的另外一件事是崔希逸破吐蕃事。有學者認為王維此詩與崔希逸破吐蕃事無關

    。主要證據(jù)是《全唐文》收錄的樊衡所撰《河西破蕃賊露布》
    ,認為破吐蕃之戰(zhàn)事發(fā)生于王維到河西之后,故與王維到河西的起因是無關的
    。也就是說
    ,王維并非奉朝廷之命,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到河西督查的
    。但經(jīng)考證
    ,此露布所載戰(zhàn)事,發(fā)生于天寶元年(742)
    ,在開元二十五年(737)之后
    。根據(jù)兩《唐書》玄宗本紀及《資治通鑒》所載,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崔希逸與吐蕃大戰(zhàn)
    ,取得全面勝利
    ,斬獲首級二千余。開元二十六年(738)五月
    ,崔希逸離開河西轉任河南尹
    ,為失信于吐蕃而常抑郁痛苦,不久去世
    。王維此詩顯然與此事有關
    ,共有兩處:其一是尾聯(lián)“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漢竇憲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勒碑記功
    。王維用此典
    ,是稱頌崔希逸同竇憲一樣,大破吐蕃建功立業(yè)
    。這一聯(lián)很直接也很好理解
    。其二是頸聯(lián)中的首句“大漠孤煙直”。初看此句
    ,不過是寫景而已
    。但細讀之下則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簡單。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記載:“每晨及夜平安
    ,舉火一;聞警
    ,固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
    ,燒柴籠;如每晨及夜
    ,平安火不來,即烽子為賊所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簿褪钦f,孤煙不僅僅是所見之景
    ,在這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軍事信號
    ,孤煙即報平安。有詩為證
    ,如杜甫《夕烽》“夕烽來不近
    ,每日報平安”(《全唐詩》卷二二五);劉禹錫《令狐相公自太原屢示新詩,因以酬寄》“萬里胡天無警急
    ,一籠烽火報平安”(《全唐詩》卷三六);劉言史《賦蕃子牧馬》“磧凈山高見極邊
    ,孤烽引上一條煙”(《全唐詩》卷四六八)。故此句的真實含義是藉平安火來委婉地歌頌守邊將士。王維此詩贊頌崔希逸是很明顯的

    但王維到河西

    ,是否以監(jiān)察御史身份前去監(jiān)督軍事呢?有學者根據(jù)《使至塞上》中的“使”字
    ,以及《出塞作》中的自注“時為御史
    ,監(jiān)察塞上作”,認為王維是奉朝廷之命監(jiān)察河西節(jié)度使
    。但事實上
    ,王維是在崔希逸幕中擔任節(jié)度判官。唐代以監(jiān)察御史分使諸軍以督查
    ,是常有之事
    ,也是監(jiān)察御史的職責所在。但奉使監(jiān)察而被留置幕中擔任幕職的
    ,卻既無先例
    ,亦無后例。王維在河西所作《雙黃鵠歌送別》和《涼州賽神》二詩自注“時為節(jié)度判官
    ,在涼州作”
    ,明確說他在河西節(jié)度使幕府中擔任節(jié)度判官。據(jù)《通典》卷三二“職官十四”所載
    ,節(jié)度大使所置僚佐
    ,長史、司馬等是官名
    ,副大使
    、副使、判官乃為使職
    。節(jié)度判官二人
    ,分判倉、兵
    、騎
    、胄四曹事。又《通典》卷一九“職官一”說判官等“皆是詔除
    ,而非正命”
    。“非正命”
    ,意思是指判官非官名
    ,而是使職。這就是《文苑英華》所載《使至塞上》首句“銜命辭天闕”的來源
    ,即是說擔任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是朝廷“詔除”的意思
    。王維詔除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
    ,所帶憲銜為“監(jiān)察御史”。這個憲銜的作用主要有三點:一是由于節(jié)度判官是使職
    ,無品級
    ,憲銜即其所享俸祿的依據(j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杜f唐書》卷四三說“鎮(zhèn)軍司馬
    、判官俸祿,同京官”
    ,則王維在河西的俸祿
    ,與其他在京城擔任監(jiān)察御史者是一樣的。第二
    ,憲銜還能起到官職遷轉的作用
    。《舊唐書》卷十三《德宗紀》載貞元九年(793)十二月
    ,制:“今后使府判官
    、副使、行軍已下
    ,使罷后,如是檢校
    、試五品以上官
    ,不合集于吏部選,任準罷使郎官
    、御史例
    ,冬季奏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就說明
    ,幕職所帶憲銜和京銜,與職務遷轉密切相關
    。王維離開河西后
    ,轉任殿中侍御史,當與此前所帶“監(jiān)察御史”的憲銜有一定關系
    。第三
    ,軍中帶憲銜者,還有一個特殊作用
    ,就是可以參與地方案件的審理
    。《舊唐書》卷十八下載宣宗大中四年(850)八月
    ,刑部侍郎
    、御史中丞魏謩奏:“諸道州府百姓詣臺訴事
    ,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煩勞州縣……今諸道觀察使幕中判官
    ,少不下五六人
    ,請于其中帶憲銜者委令推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馑际钦f
    ,帶“監(jiān)察御史”憲銜的使府判官,有資格和權力參辦地方案件
    。所以
    ,王維《使至塞上》之“使”,并非奉朝廷使命去勘核崔希逸破吐蕃之事
    ,而是由朝廷詔授
    ,至河西節(jié)度使擔任判官,并按當時制度授予“監(jiān)察御史”的憲銜

    若進一步推究

    ,此詩尚能引起以下一些思考。

    其一

    ,王維的返程路線
    。王維至河西走的是北道,那么
    ,他在開元二十六年(738)離開河西返回京城時走的是哪一條道呢
    ?前文已述,北道要比南道少200里
    。但是南道相對來講更平坦易行
    ,所經(jīng)之地亦較繁華,驛站也較多
    。從王維作于本年的詩歌來看
    ,他同崔希逸一同返京所走的應是南道,也就是從涼州出發(fā)
    ,經(jīng)蘭
    、渭、秦
    、隴
    、岐五州而至京城。此線最難行之處是隴坻
    ,其關隘有三
    ,即在隴、秦二州相鄰處的大震關
    、安戎關和安夷關
    。這些關隘是重要軍事?lián)c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也是邊塞詩描寫的對象
    。王維返程途中所作詩歌
    ,如《隴西行》《隴頭吟》《老將行》等,應是采用古題樂府“賦題”的方法
    ,敘述路途中的所思所感
    。其中不乏回憶之作,如《隴西行》:“都護軍書至
    ,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峨]頭吟》中的“關西老將”和《老將行》中的“老將”,極可能表達的是對崔希逸的同情
    。因為崔希逸大破吐蕃之后
    ,按理應是建立了莫大功勛,但實際上第二年他從河西節(jié)度使調至河南尹
    ,與詩中所寫“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
    ,及“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正好相應
    。當然,這些感嘆的含義是豐富的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自己的哀嘆
    ,甚或是對張九齡罷相左遷荊州的傷感

    其二

    ,王維至河西引致的創(chuàng)作變化。王維至河西以后的創(chuàng)作
    ,現(xiàn)存作品不多
    。其中詩歌僅《使至塞上》《出塞作》《涼州郊外游望》《涼州賽神》《雙黃鵠歌送別》《從軍行》《隴西行》《隴頭吟》幾首。但是
    ,這些詩歌與他之前任職右拾遺及隱居嵩山時所寫有很大不同
    。這些詩作于邊塞,既有與軍情密切相關的作品
    ,也有描寫邊地風俗人情之作
    。可以說
    ,河西之行改變了王維的詩歌風格
    。這是就其個人而言的
    。如果就整個唐詩史來看,張九齡荊州之貶
    ,不僅是唐代政治的分水嶺
    ,而且也是詩歌史的分水嶺。王維走河西
    ,是因曾得張九齡識拔
    。張九齡貶荊州,此前得其賞擢的很多青年才俊也同時被貶
    。例如
    ,王維之外還有王昌齡等人。所以
    ,可以說王維河西之行帶來的詩風變化
    ,只是張九齡荊州之貶事件引致詩歌變化的一個個案。實際上
    ,張九齡
    、王昌齡、王維等人的詩風都受此影響而發(fā)生改變

    其三

    ,王維詩歌的“盛唐正宗”地位問題。此問題錢志熙先生已作出深入的闡述
    。錢先生通過比較王維與同時代李
    、杜、高
    、岑等人的詩歌
    ,認為王詩是盛唐正宗。其特點是王維自己所說的“彌工建安體”與“盛得江左風”
    。錢先生特別指出王詩上溯魏晉的一個最大的表現(xiàn)是化駢儷為散行
    ,所舉的例子就包括王維河西之行所作的一些詩歌。從體裁上來講
    ,《使至塞上》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
    。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此詩實際上是一首紀行詩
    ,以移步換景的方式敘事
    。從這個角度來講,《使至塞上》也是王維“彌工建安體”的一首典型作品

    最后說一下王維的戰(zhàn)爭觀念問題

    。唐玄宗在開元末“窮兵黷武”,特別是崔希逸破吐蕃
    ,屬于毀壞盟誓
    、背信棄義的行為
    。王維去河西之前,不可能不知此事
    。但他在《使至塞上》中表露出來的對守邊將士的稱頌
    ,是否表明他認同此次軍事行動呢?答案應是否定的
    。實際上
    ,王維內心極其復雜,之所以稱頌邊將是因為他畢竟要在此幕中任職
    。從他之前學佛及嵩山隱居等行為
    ,可以推測他是贊同和平守邊策略的。這個想法
    ,也體現(xiàn)在他再三同情崔希逸的詩歌中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30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
    、雍正、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這東西,皇帝推薦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流高格調[3]
    ,共憐時世儉梳妝[4]。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
    。苦恨年年壓金線[6]
    ,為他人作嫁衣裳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桃花凋謝了
    ,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以下是由應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歡迎參考閱讀
    。陽光如一條條金色的小溪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
    ,烏賊魚也有戀愛
    。在海藻的草坪上,在珊瑚的森林中
    ,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
    。烏賊魚以十只手,——熱情的手
    ,顫抖地摸索著戀愛
    ,在溫暖的海水的空氣里。但這是徒然的
    ,雖有十只手也無濟于事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
    ,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
    ,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