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使至塞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
先說時間。這首詩的寫作時間
,一般認為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夏,基本無異議。史載張九齡受周子諒事件影響,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左遷荊州都督府長史。王維至河西也與此事有關。故其離開長安的時間,當在本年四月。詩中“歸雁入胡天”,是說天氣轉暖,大雁由南而北,也表明寫作時間在夏初。再說地點。詩歌中的地
,包括寫作地點和作品中所記的地名。《使至塞上》到底是寫于何處,暫且不論。先看詩中所涉及的地名。該詩中的地名有“居延”“漢塞”“胡天”“大漠”“長河”“蕭關”“燕然”,其中“胡天”“大漠”均為泛指,“長河”為黃河則是常識。這些都無需贅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詩中最重要的一個地名是“蕭關”
。唐代蕭關有兩處,一是漢蕭關,在原州治所平高縣(今寧夏固原)東南30里。漢蕭關在唐時已廢棄,唐朝另設蕭關新城,亦即唐蕭關。蕭關新城位于原州治所(今寧夏固原)以北180里,在蔚如川(今清水河)東岸在弄清楚王維至河西節(jié)度使的路線之后
詩中涉及的人事較為復雜
。王維到河西之前,在朝廷任右拾遺。王維因得到宰相張九齡識拔,開元二十三年(735)離開隱居的嵩山至東都洛陽任職。開元二十五年(737),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上告新任宰相牛仙客無才,被流配瀼州至藍田而死。張九齡因曾舉薦周子諒,受此牽連而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王維亦曾得到張九齡賞識舉薦,同樣也受此事牽連而不得不離開京城。這里面,實際上涉及到黨爭問題。牛仙客、崔希逸詩中涉及的另外一件事是崔希逸破吐蕃事。有學者認為王維此詩與崔希逸破吐蕃事無關
。主要證據(jù)是《全唐文》收錄的樊衡所撰《河西破蕃賊露布》,認為破吐蕃之戰(zhàn)事發(fā)生于王維到河西之后,故與王維到河西的起因是無關的。也就是說,王維并非奉朝廷之命,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到河西督查的。但經(jīng)考證,此露布所載戰(zhàn)事,發(fā)生于天寶元年(742),在開元二十五年(737)之后。根據(jù)兩《唐書》玄宗本紀及《資治通鑒》所載,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崔希逸與吐蕃大戰(zhàn)但王維到河西
若進一步推究
其一
其二
,王維至河西引致的創(chuàng)作變化。王維至河西以后的創(chuàng)作,現(xiàn)存作品不多。其中詩歌僅《使至塞上》《出塞作》《涼州郊外游望》《涼州賽神》《雙黃鵠歌送別》《從軍行》《隴西行》《隴頭吟》幾首。但是,這些詩歌與他之前任職右拾遺及隱居嵩山時所寫有很大不同。這些詩作于邊塞,既有與軍情密切相關的作品,也有描寫邊地風俗人情之作。可以說,河西之行改變了王維的詩歌風格。這是就其個人而言的。如果就整個唐詩史來看,張九齡荊州之貶,不僅是唐代政治的分水嶺,而且也是詩歌史的分水嶺。王維走河西,是因曾得張九齡識拔。張九齡貶荊州,此前得其賞擢的很多青年才俊也同時被貶。例如,王維之外還有王昌齡等人。所以其三
最后說一下王維的戰(zhàn)爭觀念問題
。唐玄宗在開元末“窮兵黷武”,特別是崔希逸破吐蕃,屬于毀壞盟誓、背信棄義的行為。王維去河西之前,不可能不知此事。但他在《使至塞上》中表露出來的對守邊將士的稱頌,是否表明他認同此次軍事行動呢?答案應是否定的。實際上,王維內心極其復雜,之所以稱頌邊將是因為他畢竟要在此幕中任職。從他之前學佛及嵩山隱居等行為,可以推測他是贊同和平守邊策略的。這個想法,也體現(xiàn)在他再三同情崔希逸的詩歌中。(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30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上一篇:
吳澄《渡江云和揭浩齋送春》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
岑參《七律·和賈舍人早朝》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