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勛初先生
周先生的治學范圍十分廣博
凡所涉及的領(lǐng)域,周先生皆有出色論著
周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
這篇文章原本是1990年出版的《唐詩大辭典》的附錄,由主編周先生親自撰寫
,他將浩如煙海的唐詩文獻分成文集、史傳、小說、譜牒、碑志、壁記、登科記、書目、詩話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問題
,即:如何對待唐代的小說文獻?《綜述》中的“小說”部分,對這一問題作了回答。作者充分肯定了小說對唐詩研究有極大價值:小說內(nèi)容豐富,可以補正史之闕;在探測時代風氣、考辨詩人事跡、征輯詩篇遺軼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甚至有許多問題,不依靠小說材料就難以發(fā)現(xiàn)和解決。當然,《綜述》也提到了小說可能有誣妄之弊,引用時需詳辨慎取,還要與正史并讀。將小說與正史視為唐詩研究的重要史料同等對待、互為補充,是周先生運用和處理唐詩文獻的基本原則。這一觀念的形成,是對中國古代重正史輕小說的學術(shù)傳統(tǒng)的突破,也是對傅斯年、陳寅恪等前輩優(yōu)秀學者治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尤其是受陳寅恪“通性之真實”論點的啟發(fā),周先生進一步指出:“筆記小說中的某些記載,雖然不合事實周先生的唐詩研究中有不少得力于運用小說材料而取得矚目成果的例子,而實際上
,他對《唐詩文獻綜述》中各類文獻的運用,都能做到得心應手,胸有成竹,故此周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給人以文獻扎實的樸學特質(zhì),但這并非清代乾嘉學派那種考據(jù)訓詁的“樸學”,而是融合了現(xiàn)代學術(shù)精神的“新樸學”,用周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在文獻學基礎(chǔ)上的綜合研究”。正因如此,周先生的唐詩研究能立足文獻卻又超越文獻,具備了更加精嚴深邃的思辨性和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學術(shù)特點在《唐詩縱橫談》“縱”部的幾篇文章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如《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一文,周先生并不迷信正史上所謂的“蓋棺定論”,而是力圖還原歷史人物在歷史境遇中的真實面目,通過對史傳、墓志等各種文獻資料的綜合運用,文章指出:杜甫干謁的鮮于仲通、韋濟、張垍、哥舒翰等在當時都并無大惡,有的還頗有佳聲,有人譴責杜甫結(jié)交權(quán)貴于道德有虧,完全是一種求全之毀,并不符合歷史實際。周先生考察歷史人物及事件等這種精嚴深邃的“思辨性”,使周先生的唐詩研究每每能抉幽探微
周先生治學講求“創(chuàng)新”“不為空言”
《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一文,其實是周先生《詩仙李白之謎》十篇論文的精簡提煉(詳細情況請見本書文章中的說明)
周先生從文化角度研究李白的方法與思路,為千百年來的李白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有的學者已開始追摹效法
這一特點也貫穿在周先生的其他研究中。如本書所選的《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一文
周先生的唐詩研究還始終貫穿著一種“文學史”的宏通視野
,這也反映在了《唐詩縱橫談》“縱”部幾篇文章的選擇上,如《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是對盛唐偉大詩人李、杜的研究,《韓愈的〈永貞行〉以及他同劉禹錫的交誼始末》《元和文壇的新風貌》是對中唐文壇的關(guān)注,而《“芳林十哲”考》是對晚唐詩壇的考察,《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和《〈唐十二家詩〉版本源流考》二文則分別從詩歌史與目錄學的不同角度考察了唐詩對后代詩歌的影響。這些文章由小見大,大致勾勒出了唐詩發(fā)展脈絡(lu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后學
,寫作這篇文章只能是拋磚引玉,關(guān)于周勛初先生的唐詩研究,想必各位讀者一定會有更高明的想法或體悟。最后再說一句,周先生的文章重實證、學術(shù)性強,但他的文風卻并不似一般研究性文章的刻板枯燥,而是大氣舒卷,揮灑自如,生動靈活,有很強的可讀性(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31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