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火
,屬于烽火的一種,因用以報告平安,故稱,始見于唐代文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唐代在邊境地區(qū)每隔三十里設置一座烽火臺,白天無敵情
唐代國力強大,疆域遼闊
一是表示邊境平安
。邊境安則首都安、國家安,標志就是看平安火是否按時舉起:“夕烽來不近二是體現(xiàn)對強大國防的自豪
。國防強大,國家才會安全:“細柳連營石塹牢,平安狼火赤星高”(鮑溶《贈李黯將軍》),“飛蓬卷盡塞云寒,戰(zhàn)馬閑嘶漢地寬。萬里胡天無警急,一籠烽火報平安”(劉禹錫《令狐相公自太原累示新詩因以酬寄》),唐朝軍隊兵強馬壯,嚴陣以待,敵人不敢輕舉妄動,保證了平安火的按時舉起。這其中詔選將軍護北戎,身騎白馬臂彤弓
詩中描繪了一位守護北疆的白馬將軍,從咸陽的細柳營奔赴邊關
。鼓鼙聲聲,軍旗飄揚,軍威大振。蓬萊,蓬萊宮,唐代的大明宮,因宮后有蓬萊池,故稱。白馬將軍愿意像經營西域三十年、被封為定遠侯的班超那樣,立功邊疆,使朝廷夜夜都能望見平安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三是表達厭戰(zhàn)情緒:“萬姓厭干戈
宋代沿襲了唐代的平安火制度,南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十:“沿江烽火臺
比起唐人來
在遼闊的北方
,烽火臺隨處可見,巍峨挺立。登上烽火臺,遠看群山起伏、戈壁蒼茫,近聽大河奔流(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文學院)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37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