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后期江西詩詞·陳三立

    大道家園 2023-07-25 19:41:02

    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后期江西詩詞·陳三立

    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yán)

    ,號散原
    ,義寧州(今江西修水縣)人
    。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
    ,國學(xué)大師
    、歷史學(xué)家陳寅恪與畫家陳衡恪之父
    。他曾與譚嗣同
    、丁惠康
    、吳保初并稱“維新四公子”
    ,也是近代同光體詩派贛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傳統(tǒng)詩人

    陳三立年少博學(xué)

    ,才識通敏,性格灑脫而不受世俗禮法約束
    。光緒八年(1882)參加鄉(xiāng)試
    ,因深惡“八股文”,應(yīng)試時
    ,以自己平素擅長的散文體答卷
    ,初選遭棄,后被主考官陳寶琛發(fā)現(xiàn)
    ,方選為舉人
    。光緒十二年赴京會試中進士,授吏部主事官職
    。在此期間
    ,常與有進步思想的士大夫交游,談學(xué)論世,希望“維新”“變法”
    ,還參加了文廷式等組織的“強學(xué)會”
    。甲午戰(zhàn)爭后,李鴻章赴日簽定《馬關(guān)條約》
    。陳三立聞訊
    ,激憤異常,曾致電張之洞
    ,“吁請誅合肥(李鴻章
    ,安徽合肥人),以謝天下”
    。光緒二十一年
    ,其父陳寶箴任湖南巡撫,陳三立棄官往侍父側(cè)
    ,襄與擘劃
    ,推行新政。陳氏父子希望“營一隅為天下倡
    ,立富強之根基”
    。但是,事與愿違
    ,戊戌政變
    ,以“招引奸邪”之罪,父子一同被清廷革職
    。后隨父返回江西
    ,居住在南昌西山“崝廬”。光緒二十六年
    ,陳三立移居南京
    ,不久,其父陳寶箴逝世
    。正值八國聯(lián)軍瘋狂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之時
    ,家國之痛,陳三立更無心于仕途
    ,乃于金陵青溪橋畔構(gòu)屋十楹
    ,號“散原精舍”,與友人以詩文相遣
    ,在詩中尋找年輕時理想
    、抒寫心中的悲憤,從此以后
    ,詩歌成為陳三立的精神家園
    。光緒二十九年
    ,他開辦一所家學(xué),又贊助柳詒徵創(chuàng)辦思益小學(xué)
    ,讓出住宅作課堂
    ,延聘外國教師,開設(shè)英語及數(shù)
    、理
    、化學(xué)新興課目,創(chuàng)新式學(xué)校之先例
    。光緒三十一年初
    ,與李有棻等人辦鐵路公司,籌建江西第一條鐵路南潯線
    。光緒三十四年
    ,又與湯壽潛共同發(fā)起組織中國商辦鐵路公司。由于人事關(guān)系的阻礙等原因
    ,都沒有達(dá)到預(yù)想的目標(biāo)。1911年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
    ,陳三立卻選擇了“遺老”的身份
    ,但他并不以“遺老”自居。從1911年至于1915年夏
    ,陳三立在寓居上海期間
    ,曾與沈曾植、梁鼎芬等遺老文人以詩文相會
    ,卻拒不參加清朝遺老的復(fù)辟活動
    。他對民國初年以袁世凱為代表的竊踞政權(quán)的投機政客以及后來混戰(zhàn)不休的各派軍閥,均極為不滿
    ,拒不參加當(dāng)時政界的任何活動
    ,自謂“憑欄一片風(fēng)云氣,來作神州袖手人”
    。1937年
    ,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
    。這時
    ,居住在北平的陳三立已經(jīng)85歲了,他表示:“我決不逃難!”日軍占領(lǐng)北平后
    ,陳三立終日憂憤
    ,病重,拒不服藥
    ,絕食五天后
    ,于1937年9月14日氣絕而逝
    。為紀(jì)念陳三立,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務(wù)會議決定:將設(shè)在修水境內(nèi)的贛西北臨時中學(xué)改為省立散原中學(xué)
    ,1948年遷葬杭州牌坊山
    。陳三立在《清史稿》中無傳,但陳三立與他的父親陳寶箴以及他的兩個兒子陳寅恪
    、陳衡恪皆入《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罚芍^史無前例

    陳三立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曾受到過不公平的對待

    。1917年1月,胡適在其新文學(xué)宣言——《文學(xué)改良芻議》一文中把陳三立作為舊文學(xué)的代表加以批判
    。此后
    ,由于新文學(xué)的蓬勃發(fā)展和擠壓,舊文學(xué)的發(fā)展空間極為窄小
    ,而陳三立也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國內(nèi)出版的中國文學(xué)史基本上沒有給陳三立以應(yīng)有的文學(xué)地位
    。實際上
    ,陳三立是清末民初中國舊文學(xué)的杰出代表人物,在那個時代享有極高的地位
    。據(jù)鄭逸梅《藝林散記》記載
    ,1936年,英國倫敦舉行國際筆會
    ,邀請中國代表參加
    。當(dāng)時派了兩位代表:一是胡適之,代表新文學(xué);一是陳三立
    ,代表舊文學(xué)
    。但當(dāng)時陳三立已經(jīng)84歲高齡,最終沒有成行

    令人欣慰的是

    ,現(xiàn)在,陳三立的價值被文學(xué)史重新評價
    ,他的許多杰出作品又開始回到人們的文學(xué)欣賞
    、批評的視野。

    今人研究陳三立

    ,可參考胡迎建《一代宗師陳三立》(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年)、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張求會《陳寅恪的家族史》(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年)、葉紹榮《陳寅恪家世》(花城出版社
    ,2000年)
    、劉經(jīng)富《義寧陳氏與廬山》(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
    、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弘文館出版社
    ,1985年)。另可參見王慰慈《陳三立(一八五三至一九三七)》(《中外雜志》1997年6月)
    、劉納《陳三立:最后的古典詩人》(《文學(xué)遺產(chǎn)》1999年第6期)
    、楊劍鋒《陳三立年譜簡編》(《中國韻文學(xué)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3月)等

    陳三立著有《散原精舍詩集》上

    、下卷,《續(xù)集》上
    、中
    、下三卷,《別集》一卷
    ,《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
    ,現(xiàn)已重新整理出版的有:《散原精舍詩文集》(李開軍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散原精舍詩集》(臺北中華書局
    ,1961年)
    、《散原精舍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散原精舍詩文集補編》(潘益民
    、李開軍輯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

    陳三立在詩歌

    、古文、書法上皆有造詣
    ,且成就卓著。陳三立的詩
    ,初學(xué)韓愈
    ,后師黃庭堅,好用僻典冷字
    、險韻拗句
    ,風(fēng)格枯澀瘦硬
    ,自成“生澀奧衍”一派,是同光體中“江西派”的杰出代表
    ,也是同光體成就最高的詩人
    ,甚至被看做中國最后一位古典詩人,汪辟疆在《光宣詩壇點將錄》中推其為“及時雨宋江”
    。梁啟超也非常推崇陳三立
    ,在《飲冰室詩話》中評價道:“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
    ,醇深俊微
    ,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其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蓖瑫r代的陳衍也對陳三立的詩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rèn)為“五十年來
    ,惟吾友陳散原稱雄海內(nèi)”(《石遺室詩話續(xù)編》)
    。楊聲昭云:“光宣詩壇,首稱陳
    、鄭(孝胥號海藏)
    。海藏向稱簡淡勁峭,自是高手
    。若論奧博精深
    ,偉大結(jié)實,要以散原為最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讀散原詩漫記》)胡先骕評他的詩說:“如長江下游,煙波浩渺
    ,一望無際
    ,非管窺蠡酌所能測其涯涘者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陳三立雖然自謂“神州袖手人”

    ,但是蒿目時艱,對外敵入侵的憤怒
    、對朝廷的失望和對百姓的同情
    ,常常流露在他的詩歌作品中,因此
    ,“國家之痛”就成為陳三立詩歌的主題
    ,可以說,他的詩如實地記載了中國一段屈辱的歷史
    。在反映八國聯(lián)軍入侵帶來的災(zāi)難方面
    ,陳三立有一首代表作《十月十四日夜飲秦淮酒樓聞陳梅生侍御袁叔輿戶部述出都遇亂事感賦》:

    狼嗥豕突哭千門

    ,濺血車茵處處村。敢幸生還攜客共
    ,不辭爛漫聽歌喧
    。九州人物燈前淚,一舸風(fēng)波劫外魂
    。霜月闌干照頭白
    ,天涯為念舊恩存。

    詩中展現(xiàn)出外國侵略者的殘暴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地獄般深重的災(zāi)難

    ,讀后令人痛心扼腕
    。《辛丑條約》簽訂后
    ,陳三立痛心疾首
    、夜不能寐,寫下了名作《曉抵九江作》:

    藏舟夜半負(fù)之去

    ,搖兀江湖便可憐
    。合眼風(fēng)濤移枕上,撫膺家國逼燈前
    。鼾聲鄰榻添雷吼
    ,曙色孤篷漏日妍。咫尺琵琶亭畔客
    ,起看啼雁萬峰顛

    詩人以自身形單影只飄搖江湖的孤寂與國恨家仇融合在一起,集中凝練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悲憤之情和深沉的愛國情懷

    ,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他如《書感》《孟樂大令出示紀(jì)憤舊句和答二首》《人日》《得鄒沅帆武昌書感賦》《次韻答義門題近稿》《次韻再答義門》《次韻和義門感近聞》《江行雜感五首》之三之四,是對庚子國難憂憤心情的抒發(fā);再如《園館夜集聞俄羅斯日本戰(zhàn)事甚亟感賦用前韻》《小除夕后二日聞俄日海戰(zhàn)已成作》《短歌寄楊叔玖?xí)r楊為江西巡撫令入紅十字會觀日俄戰(zhàn)局》
    ,是陳三立對日俄在我國進行戰(zhàn)爭的憤怒控訴;如《留別墅遣懷》是反映北洋軍閥攻入南京而人民遭殃的現(xiàn)實;又如《除夕被酒奮筆寫所感》揭露清王朝《限權(quán)主憲》的欺騙性
    ,《哭孟樂大令》《次韻答季祠見贈二首》等表現(xiàn)了詩人面對紛亂時局的憂憤心情

    “家國之痛”在中國歷代愛國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

    ,它并不能真正體現(xiàn)出陳三立詩歌的卓特之處。其實陳三立詩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一種個人被外部環(huán)境所包圍和壓迫而無從逃遁的感覺
    。在上文列舉的那些抒寫憂國之情的詩歌中自不必說,在有些純粹描寫自然景物的詩中
    ,這種感覺也同樣強烈
    ,如《十一月十四夜發(fā)南昌月江舟行》:

    露氣如微蟲,波勢如臥牛

    。明月如繭素
    ,裹我江上舟

    露氣、水波

    、月光這都是一些輕柔的意象
    ,一般在詩歌中能營造出如夢幻般的柔軟、溫馨
    、縹緲的意境
    。但是在陳三立的筆下,露氣
    、水波有了重量感
    ,氣勢逼人;而月光也有了力量,要把詩人捆縛起來
    ,壓迫和無所逃遁的感覺躍然紙上
    。再如《園居看微雪》:

    初歲仍微雪,園亭意颯然

    。高枝噤鵲語
    ,欹石活蝸涎。凍壓千街靜
    ,愁明萬象前
    。飄窗接梅蕊,零亂不成妍

    微雪園亭

    ,向來是詩家所愛的優(yōu)美景象,在這里卻呈現(xiàn)為令人窒息的世界
    。此外
    ,還有像“江聲推不去,攜客滿山堂”(《靄園夜集》)
    ,“掛眼青冥移雁驚
    ,撐腸秘怪斗蛟螭”(《九江江樓別益齋》)等,也都將意象賦予了強勢和重量
    ,咄咄逼人的壓迫感擠壓
    、撼動著詩人自己和每位讀者的神經(jīng)。這種無可逃遁的強大壓迫力因為滿目瘡痍的現(xiàn)實而顯得非常有實感
    ,有分量
    ,它能將詩人無法言喻的痛苦具象地表達(dá)出來,同時也能將個人與社會愈加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渲染出來
    ,使得個人的精神痛苦與國家
    、社會緊密相連,顯示出詩人心懷家國的情懷,這也恰恰是陳三立與舊式隱士的不同
    。陳三立被稱為中國最后的古典詩人大概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42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biāo)點
    ,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
    、行為
    、社會場景,或者用這種無標(biāo)點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
    、無理智狀態(tài)的一種修辭方式
    超詳細(xì)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
    、雍正、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shù)這東西,皇帝推薦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擬托良媒益自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