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王荊文公詩箋注》簡介介紹

      大道家園 2023-07-27 11:16:23

      《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王荊文公詩箋注》簡介介紹《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 王荊文公詩箋注》新詩鑒賞

      詩別集

      ,五十卷
      ,北宋王安石撰
      。安石見《臨川先生文集》,南宋李璧箋注
      。璧(1159~1222)字季章
      ,號雁湖居士,又號石林
      ,眉川丹棱(今屬四川)人
      。進士,南宋朝中抗金派
      ,曾拜參知政事
      ,生平嗜學,有文才
      ,尤熟于典章制度

      安石非常博學,自稱于書無所不讀

      。其詩(特別是古體
      、律體)好用典故,即使極通常之辭語亦有出處
      。因此李氏謫居臨川時注王詩
      。此注因成書距離安石時代很近,故對安石詩篇背景和所涉及的人物了解較多
      ,注釋較詳
      。注者多方搜求石刻、墨本為王安石詩補充了作者小敘
      ,這對理解王詩幫助很大
      。書中對典事注釋較為詳盡
      ,未知者則闕疑,不妄加穿鑿
      。李氏不同意王安石的政治主張
      ,但在評論其人其詩時則比較客觀。如注《后元豐行》時對這首歌頌新法的詩并未加以指斥
      ,反而對當時流行的所謂安石寫此詩為了“徹神考(宋神宗)之聽,冀復相”的說法
      ,加以批駁
      。此注本所收王詩比流行的《臨川先生全集》多七十二首。其間也有失誤之處
      ,清代沈欽韓著有《王荊公詩李璧注勘誤補正》四卷
      ,予以訂正。

      此書有宋刻本

      、元大德刻本
      ,清乾隆間武原、張宗松據元刻本加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并刪去劉辰翁之評點文字,刊刻出版
      ,署“清綺齋”藏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本。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什么代的誰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哪兩句堪稱絕妙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體裁】:七言絕句
      --------------------------------------------------------------
      【格律】:○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注釋】:
      1. 泊船: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堪丁?br>2. 瓜洲:在長江北岸
      ,揚州市南
      ,和京口相對。
      3. 京口:在長江南岸
      ,現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

      4. 鐘山:現在南京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本是形容詞
      ,這里用作動詞
      ,有“吹綠了”的意思。
      7. 何時:什么時候

      --------------------------------------------------------------
      【韻譯】:
      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
      ,離南京也只隔幾座山。
      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
      ,明月什么時候照我回到家鄉(xiāng)呢

      【賞析】: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
      ,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
      ,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
      ,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
      ,也不遠了
      。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
      ,再次寫景
      ,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熬G”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
      ,用得絕妙
      。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
      。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
      ,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眺望已久
      ,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
      ,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
      ,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
      【評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
      ,抒發(fā)了詩人眺望江南
      、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
      ,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
      。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
      、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這首七絕即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
      ,表現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寧的愿望
      。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
      ,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不愿赴任的復雜心理
      。后兩句以景寫心
      ,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詩人回首江南
      ,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
      ,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
      ?但是官場是險象環(huán)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
      ,也照著鐘山的明月
      ,發(fā)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
      ,體現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xiāng)
      ,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
      ,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
      ,境界開闊
      ,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

      --------------------------------------------------------------
      【話外音】:
      ??據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為‘過’
      ,復圈去而改為‘入’
      ,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
      ,始定為‘綠’”
      。真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實詩人不僅僅在煉字
      ,也是在煉意
      ,這才符合詩的情境。
      ————————————————————————————————————————————————————————————————
      本詩是“文字頻改
      ,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作者簡介]
      王安石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學家
      。字介甫,號半山
      。撫州臨川 (今屬江西)人
      。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謚文
      ,又稱 王文公。
      生平:王安石自幼隨做地方官的父親王益轉徙于新 淦
      、廬陵
      、新繁、韶州等地
      ,至景□四年(1037)
      ,全 家始定居于江寧。早年的播遷生活
      ,使他較為廣泛地接 觸到社會的貧困和人民的苦難
      ,產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讀書”(《宋史·王安 石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
      、《素問》
      、 《本草》、諸小說
      ,無所不讀
      ,農夫女工,無所不問” (《答曾子固書》)
      。年十七
      、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賤不自揣
      ,欲與稷
      、契遐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憶昨詩示諸外 弟》),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志趣。慶歷二年(1042)登楊□ 榜進士第,簽書淮南判官
      。慶歷年(1047)調知鄞縣,便著 手興修水利,貸谷與民,受到人民愛戴
      。嘉□元年(1056) 為群牧判官,后歷官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 判官
      、知制誥等
      。任度支判官時,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詩集的基礎上編《唐百家詩選》。神宗即位
      , 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 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
      ,制定并推行農田水利、青苗
      、 均輸
      、保甲、免役
      、市易、保馬等新法
      ,使國力有所增 強
      。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于熙寧七年(1074)罷 相
      ,次年復拜相
      ,進《三經新義》,立于學官
      。熙寧九 年(1076)再次辭去相位
      ,退居江寧,潛心于學術研究和 詩歌創(chuàng)作
      。元□元年(1086)司馬光執(zhí)政,盡廢新法,王安 石憂憤病死
      。王安石事跡,見《宋史》本傳
      、《續(xù)資治 通鑒長編》
      、《宋詩紀事》、《宋人軼事匯編》
      、《宋 稗類鈔》等
      。 文學主張與創(chuàng)作 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 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早在慶歷三年(1043)
      ,他就 抨擊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楊億
      、劉筠“以其文詞染當世
      , 學者迷其端原”,批判他們的文風“無文章黼黻之序” (《張刑部詩序》)
      。后來他的文學觀隨著變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顯地表現出功利主義的傾向
      。他的文學主張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傳》),“務為有補 于世”(《上人書》)
      。但不否定修辭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
      。他 的文學創(chuàng)作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以論說文 的成就最為突出
      。大致可以分為四類:①直接向皇帝陳 述政見的奏議。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批評北宋中 葉整個官僚政治制度的腐敗現象
      ,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張“改易更革”
      ;《本朝百年無事□子》系統(tǒng)地闡述仁 宗在位41年間的政治措施的得失
      ,勸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這類文章具有組織嚴密
      ,析理精微
      ,措詞 大膽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語氣誠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動性 等特點
      。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洋洋萬言,體 大思精,近人梁啟超以為“秦漢以后第一大文”,惟賈誼 《陳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荊公》第21章)
      。② 是針砭現實的雜文
      。如《原過》、《使醫(yī)》
      ,短小精悍
      , 巧于用比;《興賢》
      、《委任》
      ,從正反兩面反復論證, 邏輯性很強
      ;《閔習》
      、《知人》批判世人溺于舊習和 君主不能識賢,筆鋒銳利,寄慨深遠。③是人物論和史評
      。 如《子貢》
      、《鯀說》、《伯夷》、《讀〈江南錄〉》
      、 《讀〈孟嘗君傳〉》
      、《讀〈柳宗元傳〉》,一反傳統(tǒng) 之見
      ,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儲欣以為能“希風《史記》論贊, 奇美特絕”(《臨川全集錄》卷二)
      。其中《讀〈孟嘗 君傳〉》全文不足百字
      ,而抑揚吞吐,勝意迭出
      ,尤為 短文中的杰作
      。④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禮義序》
      、 《詩義序》等
      ,在學術見解中體現了他反傳統(tǒng)的政治態(tài) 度,即蘇軾所謂“網羅六藝之遺文
      ,斷以己意”(《王 安石贈太傅》)
      ;行文則“簡而能莊”(沈德潛《唐宋 八家文鈔》卷三十),字字著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洞鹚抉R諫議書》駁 司馬光對新法的非難,邏輯嚴密
      ;《答呂吉甫書》以釋 憾解怨的態(tài)度作絕交書
      ,置個人恩怨于度外,表現出了 磊落的胸懷
      。 記敘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較大比重。人物傳記 如《先大夫述》
      ,運用樸實的語言記敘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
      。著墨不多,而給人的印象較為鮮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儆馈?寫仲永因后天不學終于由神童淪為常人的可悲經歷
      ,申 述勸學之旨,題材很典型
      。墓志碑文
      ,為數甚多
      ,通常 是概括敘寫墓主生平
      、歷官
      、品格
      ,文筆簡妙老潔
      ,偶 爾插入幾則生動故事,顯得重點突出,親切感人。如《給 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銘》寫孔道輔不好鬼神□ 祥
      ,舉笏擊殺妖蛇事
      ,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個無神論者 的形象
      。游記如《游褒禪山記》
      ,“借題寫己,深情高 致
      ,窮工極妙”(《御選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語)
      。 一般說來,王安石的記敘散文不重寫景狀物
      、鋪陳 點染
      ,而屬意于借端說理、載道見志
      ,因而某些作品顯 得形象性不足
      。 抒情文以祭文為多。用四言韻語寫的
      ,如《祭束向 元道文》
      、《祭范潁州仲淹文》等,辭語古樸
      ,情意真 摯
      ,頗有感染力;用雜言韻文寫的
      ,如《祭歐陽文忠公 文》
      ,高度贊揚歐陽修的文學成就和道德情操,詞清韻 幽
      ,感激□欷
      ,在當時各家所寫的歐陽修祭文中,最為 杰出
      。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純屬應酬性質的祭文則未能免 俗
      。贈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學一首別子固》
      ,抒寫 朋友間相警相慰之意
      ,唱嘆有情,婉轉深厚
      。 王安石早年為文主要師法孟子和韓愈
      。歐陽修指點 他說:“孟、韓文雖高
      ,不必似之也
      ,取其自然耳
      。” (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自此以后
      ,文思開廓
      。他兼 取韓非的峭厲,荀子的富麗和揚雄的簡古,融會貫通,形 成峭刻幽遠
      、雄健剛直
      、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吳德旋 說:“古來博洽而不為積書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樓古文緒論》)
      ,指出了他能夠博取眾美的長處
      。今 人朱自清說:“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勝人”(《經 典常談·文第十三》)
      ,指出了他的散文與歐陽修
      、蘇 軾的區(qū)別。 王安石的詩歌
      ,不僅數量多
      ,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
      。退居江寧以前所寫的詩歌,多數屬于 政治詩
      。他把自己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 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里
      ,主要有《感事》
      、《河北 民》、《收鹽》
      、《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利害見寄》
      、 《發(fā)廩》、《兼并》
      、《省兵》
      、《讀詔書》、《次韻 和甫詠雪》等
      。這些作品,密切聯系現實人生,內容比較 充實
      ;而在藝術上,一般存在著議論過多
      、形象不夠豐 滿、語言較為生硬等缺點
      。如《兼并》詩
      ,洪邁即認為 “其語絕不工”(《容齋詩話》卷三)。執(zhí)政以后
      ,推行 新法,當遭到反變法派的攻擊時,他寫了《眾人》
      、《賜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
      、《孤桐》等詩進 行回擊
      ,表現出對于推行新法毫不動搖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愛國詩人
      ,抒發(fā)愛國感情的詩篇在他 的政治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入塞》
      、《送趙學士陜 西提刑》
      、《西帥》、《陰山畫虎圖》
      、《次韻元厚之 平戎慶捷》等
      ,是這類詩中的代表作。以詠史和懷古為 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
      。如《商鞅》
      、《宰□》、 《韓信》
      、《范增二首》
      、《賈生》等都有感而發(fā),寓意 深刻,李東陽以為“極有筆力當別用一具眼觀之”(《懷 麓堂詩話》)。歷來膾炙人口的《明妃曲》兩首,由細致 的刻畫與精妙的議論結合而成
      ,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觸,黃庭堅以為“可與李 翰林
      、王右丞并驅爭先矣”(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引)。 王安石還寫了大量羈旅
      、登臨
      、酬贈、悼友之作
      ,其中 如《旅思》
      、《登飛來峰》、《題西太一宮壁》
      、《別 孫莘老》
      、《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
      、《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難得的佳構
      。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鋪 排典故成語的客套虛文,藝術價值不高
      。 王安石在退居江寧以后的10年中
      ,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
      ,他繼續(xù)關心新法
      ,寫作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
      。 《歌元豐五首》、《元豐行示德逢》
      、《后元豐行》等 描繪人民在獲得豐收后的歡樂景象,雖不無溢美之處,但 可見他對神宗繼續(xù)推行新法仍然熱情支持
      。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詩的最后兩句“縱被春風吹作雪
      , 絕勝南陌碾成塵”,陳衍以為“恰是自己身分”(《宋詩 精華錄》卷二)
      。其他如《杖藜》、《梅花》
      、《獨山梅 花》
      、《望夫石》、《鴟》等
      ,都表現他未能忘懷政治
      , 不肯超然物外的積極態(tài)度。另一方面
      ,由于神宗對推行 新法愈來愈動搖,王安石的處境愈來愈困難,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來解脫自己的精神苦悶
      。《示寶覺三首》
      、《示 無著上人》
      、《寓言三首》、《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 都表明他離開世情愈來愈遠
      。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
      。其中如《南浦》
      、《染云》、 《書湖陰先生壁》
      、《江上》
      、《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認的佳作
      。 王安石集句詩數量較多
      ,有的比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這種特殊的詩體在宋代有了發(fā)展
      。故嚴羽說:“集 句惟荊公最長
      。”(《滄浪詩話》)
      王安石前后期的詩風有很大不同
      。前期主要學習杜 甫關心政治
      ,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畫像》充分 說明了他對杜甫的傾倒
      。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豐富,熱 情飽滿
      。在藝術上,近體多仿杜詩句法
      ,古體則明顯地 吸取韓愈詩歌的健拔雄奇
      、多用議論的特色,具有勁峭 雄直之氣
      。但如《讀墨》一類詩作,“終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韻”(《王荊文公詩箋注》引李郛語)
      ,助長了宋 詩議論枯燥的缺點。后期詩作
      ,在藝術上走著杜甫“老 去漸于詩律細”的路子
      ,在對仗、典故
      、格律上精益求 精
      ;又吸收了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進一步增強了藝術 美
      。葉夢得說:“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 不容發(fā)
      。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 率排比處”(《石林詩話》卷上)
      ,吳之振說他“遣情世 外
      ,其悲壯即寓閑澹之中”(《宋詩鈔·臨川詩鈔序》), 都比較恰當地指出他后期詩歌的藝術特征
      。嚴羽稱王安 石的詩歌為“王荊公體”(《滄浪詩話》)
      ,主要指其后 期詩風而言。也有人對王安石后期詩過多地搬弄典故和 講究技巧表示不滿
      ,如陳師道說他“傷工”(《王直方 詩話》引),葉□說他“徒有纖弱”(《習學紀言序目》 卷四十七),趙翼說他幾首屬對精切的詩“皆字面上求工
      , 而氣已懨懨不振”(《甌北詩話》卷十一)。不過總的來 說
      ,王安石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掃清西昆影響
      、開創(chuàng)宋詩局面 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評張籍樂府詩的名言“看 似尋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yè)詩》), 包含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甘苦
      ,給后世詩人以深刻啟發(fā)
      ,黃庭 堅、楊萬里等都受到他的影響
      。但他有時愛煉澀拙之句
      , 押逼仄之韻,用冷僻之典
      ,開啟了江西詩派追求險韻硬 語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風氣
      。 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
      ,藝術性卻比較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睬?歲引〕《別館寒砧》詞“意致清迥”(《蓼園詞選》)
      ; 〔桂枝香〕《金陵懷古》足堪“頡頏清真、稼軒”(《藝 蘅館詞選》)
      ,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 作品集與版本 王安石的詩文,宋徽宗時由薛昂等 人編纂成集
      ,早已散佚
      。傳世的有兩種:一種是《臨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應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
      ,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紹興年 間詹大和刻本
      ,即所謂臨川本。另一種是南宋龍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
      、但篇目
      、編次與臨川本不 同,且只剩兩個殘本
      。1959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臨 川先生文集》
      ,以臨川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 集末附日本島田翰從殘本《王文公文集》中輯得的47篇 佚詩
      、佚文作為《補遺》。這是目前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
      。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得龍舒本的兩個殘本 合刻
      ,去其重復,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王臨川集有幾首詩

      ?臨川集
      文集說明
      流傳情況
      作者簡介
      《臨川集》即《臨川先生文集》,是宋代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部詩文別集
      ,該文集被收入《四庫全書》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臨川集
      別名
      川先生文集
      創(chuàng)作年代
      宋代
      相關著作
      四庫全書
      作者
      王安石
      文集說明
      《臨川集》一百卷(內府藏本),宋王安石撰
      。王安石有《周禮新義》
      ,已著錄。案《宋史·藝文志》載王安石集一百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
      。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三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別出《后集》八十卷
      。并與史志參錯不合
      。今世所行本實止一百卷,乃紹興十年郡守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刻
      ,而豫章黃次山為之序
      。次山謂集原有浙閩、二本
      。殆刊板不一,著錄者各據所見
      ,故卷數互異歟
      !案蔡1■《西清詩話》載:“安石嘗云:‘李漢豈知韓退之,緝其文不擇美惡
      ,有不可以示子孫者
      ,況垂世乎?’以此語門弟子
      ,意有在焉
      。而其文迄無善本。如‘春殘密葉花枝少’云云
      ,皆王元之詩

      《金陵獨酌寄劉原甫》,皆王君玉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R津艷艷花千樹’云云,皆王平甫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标惿啤稈惺略挕匪d,亦大略相同
      。據二人所言
      ,則安石詩文本出門弟子排比,非所自定
      。故當時巳議其舛錯
      。而葉夢得《石林詩話》又稱:“蔡天啟稱荊公嘗作詩,得‘青山捫虱坐
      ,黃鳥挾書眠’
      。自謂不減杜詩。然不能舉全篇
      。薛肇明被旨編公集
      ,遍求之,終莫之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孛鳛檠Π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是昂亦曾奉詔編定其集。顧蔡類與昂同時
      ,而并未言及
      。次山序中亦祇舉閩、浙本而不稱別有敕定之書
      ,其殆為之而未成歟
      ?又考吳曾《能改齋漫錄》,稱荊公嘗題一絕句于夏旼扇

      本集不載
      ,見《湟川集》又“稱荊公嘗任鄞縣令,昔見一士人
      ,收公親札詩文一卷
      ,有兩篇今世所刊文集無之。其一《馬上》
      ,其一《書會別亭》”云云
      。是當時遺篇逸句,未經搜輯者尚夥
      。其編訂之不審
      ,有不僅如《西清詩話》所譏者。然此百卷之內
      ,菁華具在
      。其波瀾法度,實足自傳不朽
      。朱子《楚詞后語》謂安石致位宰相
      ,流毒四海。而其言與生平行事心術
      ,略無毫發(fā)肖
      。夫子所以有于予改是之嘆。斯誠千古之定評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流傳情況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下
      ,記載《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尤袤《遂初堂書目》僅記載書名《王文公臨川集》
      ,沒有寫明卷數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載《臨川集》一百卷。鄭樵《通志》卷七十
      ,藝文八
      ,記載《臨川集》一百卷,又《臨川后集》八十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
      ,經籍六十二
      ,記載《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與《郡齋讀書志》記載相同
      。脫脫等《宋史·藝文志》記《王安石集》一百卷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只錄書名和冊數,作者
      、卷數均不標明
      ,但此書注重版本,其卷二收錄了三個不同版本的《臨川集》
      ,包括《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二十冊
      ,《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一冊,《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二十冊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三集部別集類六,收內府藏本《臨川集》一百卷
      。其解題:“案《宋史·藝文志》載《王安石集》一百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三十卷
      。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作一百卷
      ,而別出《后集》八十卷,并與史志參錯不合
      。今世所行本實止一百卷
      ,乃紹興十年郡守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黃次山為之序
      。次山謂集原有閩
      、浙二本,殆刊版不一
      ,著錄者各據所見
      ,故卷數互異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br>王安石詩文本出門弟子排比
      ,非所自定,故當時已議其舛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罢孛鳛檠Π鹤郑前阂嘣钤t編定其集
      ,顧蔡絳與昂同時
      ,而并未言之。次山序中只舉閩、浙本而不稱別有敕定之書
      ,其殆為之而未成歟
      ?”“是當時遺篇逸句,未經搜輯者尚夥
      。其編訂之不審
      ,有不僅如《西清詩話》所議者。然此百卷之內
      ,菁華具在
      。其波瀾法度,實足自傳不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據此,王安石的詩文集最初應是由其門人編訂
      。薛昂曾奉詔編纂
      ,但這一版本并不能稱為一個善本,其中存在大量誤收及漏收的現象
      ,也未能流傳下來
      。到紹興十年詹大和校訂重刻《臨川集》前,世上曾流傳著閩
      、浙兩個不同的版本
      。而至清朝,所通行的版本即為詹大和校訂重刻
      ,黃次山為序的一百卷版本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48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
      ,烏賊魚也有戀愛
      。在海藻的草坪上,在珊瑚的森林中
      ,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