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讀墨》一類詩作,“終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韻”(《王荊文公詩箋注》引李郛語)
,助長了宋 詩議論枯燥的缺點。后期詩作
,在藝術上走著杜甫“老 去漸于詩律細”的路子
,在對仗、典故
、格律上精益求 精
;又吸收了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進一步增強了藝術 美
。葉夢得說:“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 不容發(fā)
。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 率排比處”(《石林詩話》卷上)
,吳之振說他“遣情世 外
,其悲壯即寓閑澹之中”(《宋詩鈔·臨川詩鈔序》), 都比較恰當地指出他后期詩歌的藝術特征
。嚴羽稱王安 石的詩歌為“王荊公體”(《滄浪詩話》)
,主要指其后 期詩風而言。也有人對王安石后期詩過多地搬弄典故和 講究技巧表示不滿
,如陳師道說他“傷工”(《王直方 詩話》引),葉□說他“徒有纖弱”(《習學紀言序目》 卷四十七),趙翼說他幾首屬對精切的詩“皆字面上求工
, 而氣已懨懨不振”(《甌北詩話》卷十一)。不過總的來 說
,王安石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掃清西昆影響
、開創(chuàng)宋詩局面 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評張籍樂府詩的名言“看 似尋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yè)詩》), 包含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甘苦
,給后世詩人以深刻啟發(fā)
,黃庭 堅、楊萬里等都受到他的影響
。但他有時愛煉澀拙之句
, 押逼仄之韻,用冷僻之典
,開啟了江西詩派追求險韻硬 語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風氣
。 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
,藝術性卻比較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睬?歲引〕《別館寒砧》詞“意致清迥”(《蓼園詞選》)
; 〔桂枝香〕《金陵懷古》足堪“頡頏清真、稼軒”(《藝 蘅館詞選》)
,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 作品集與版本 王安石的詩文,宋徽宗時由薛昂等 人編纂成集
,早已散佚
。傳世的有兩種:一種是《臨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應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
,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紹興年 間詹大和刻本
,即所謂臨川本。另一種是南宋龍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
、但篇目
、編次與臨川本不 同,且只剩兩個殘本
。1959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臨 川先生文集》
,以臨川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 集末附日本島田翰從殘本《王文公文集》中輯得的47篇 佚詩
、佚文作為《補遺》。這是目前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
。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得龍舒本的兩個殘本 合刻
,去其重復,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
王臨川集有幾首詩
?臨川集
文集說明
流傳情況
作者簡介
《臨川集》即《臨川先生文集》,是宋代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部詩文別集
,該文集被收入《四庫全書》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臨川集
別名
川先生文集
創(chuàng)作年代
宋代
相關著作
四庫全書
作者
王安石
文集說明
《臨川集》一百卷(內府藏本),宋王安石撰
。王安石有《周禮新義》
,已著錄。案《宋史·藝文志》載王安石集一百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
。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三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別出《后集》八十卷
。并與史志參錯不合
。今世所行本實止一百卷,乃紹興十年郡守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刻
,而豫章黃次山為之序
。次山謂集原有浙閩、二本
。殆刊板不一,著錄者各據所見
,故卷數互異歟
!案蔡1■《西清詩話》載:“安石嘗云:‘李漢豈知韓退之,緝其文不擇美惡
,有不可以示子孫者
,況垂世乎?’以此語門弟子
,意有在焉
。而其文迄無善本。如‘春殘密葉花枝少’云云
,皆王元之詩
。
《金陵獨酌寄劉原甫》,皆王君玉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R津艷艷花千樹’云云,皆王平甫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标惿啤稈惺略挕匪d,亦大略相同
。據二人所言
,則安石詩文本出門弟子排比,非所自定
。故當時巳議其舛錯
。而葉夢得《石林詩話》又稱:“蔡天啟稱荊公嘗作詩,得‘青山捫虱坐
,黃鳥挾書眠’
。自謂不減杜詩。然不能舉全篇
。薛肇明被旨編公集
,遍求之,終莫之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孛鳛檠Π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是昂亦曾奉詔編定其集。顧蔡類與昂同時
,而并未言及
。次山序中亦祇舉閩、浙本而不稱別有敕定之書
,其殆為之而未成歟
?又考吳曾《能改齋漫錄》,稱荊公嘗題一絕句于夏旼扇
。
本集不載
,見《湟川集》又“稱荊公嘗任鄞縣令,昔見一士人
,收公親札詩文一卷
,有兩篇今世所刊文集無之。其一《馬上》
,其一《書會別亭》”云云
。是當時遺篇逸句,未經搜輯者尚夥
。其編訂之不審
,有不僅如《西清詩話》所譏者。然此百卷之內
,菁華具在
。其波瀾法度,實足自傳不朽
。朱子《楚詞后語》謂安石致位宰相
,流毒四海。而其言與生平行事心術
,略無毫發(fā)肖
。夫子所以有于予改是之嘆。斯誠千古之定評矣
。
----出《四庫總目提要》
流傳情況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下
,記載《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尤袤《遂初堂書目》僅記載書名《王文公臨川集》
,沒有寫明卷數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載《臨川集》一百卷。鄭樵《通志》卷七十
,藝文八
,記載《臨川集》一百卷,又《臨川后集》八十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
,經籍六十二
,記載《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與《郡齋讀書志》記載相同
。脫脫等《宋史·藝文志》記《王安石集》一百卷
。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只錄書名和冊數,作者
、卷數均不標明
,但此書注重版本,其卷二收錄了三個不同版本的《臨川集》
,包括《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二十冊
,《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一冊,《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二十冊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三集部別集類六,收內府藏本《臨川集》一百卷
。其解題:“案《宋史·藝文志》載《王安石集》一百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三十卷
。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作一百卷
,而別出《后集》八十卷,并與史志參錯不合
。今世所行本實止一百卷
,乃紹興十年郡守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黃次山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