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原文_翻譯及賞析(宋)張炎
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
,云窗霧閣
,酒醒啼鴉
。折得一枝楊柳
,歸來插向誰家?
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原文-翻譯及賞析.png)
張炎一生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其創(chuàng)作亦可作如是觀
。31歲以前,身為貴胄公子
,其詞作內(nèi)容不過花前月下
,歌舞彈唱。宋亡后
,詞風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亡國之痛的哀怨成了他抒寫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較充分真實地反映了宋末元初這一階段的人們的身世遭遇和心理狀態(tài)
。張炎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庚寅(1290)
,即他43歲那年,曾經(jīng)北上大都燕京(或說此行是為尋求政治出路
,或說是應召為寫金字藏經(jīng)而去的)
,但在京都只住了一年便又南返了。途中寫了不少詞作
,《朝中措》便是在此行途中寫的
。
唐杜牧《清明》詩道:“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拇_,清明時節(jié)為他鄉(xiāng)旅客是一件令人愁苦的事
,更何況此時他又是南宋遺民
,有如斷梗漂萍;為謀仕途
,偃蹇而返
,感慨、傷感之情難免油然而生
,這首小令便籠罩在這種情感之中
。首二句寫清明時節(jié)冒雨出游,以排遣客中寂寞
。點明時令的同時
,兼寫出游的見聞。畫面上的不平靜
,實則是內(nèi)心不寧靜的反映
。“翻被梨花冷看
,人生苦戀天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味鋵懱ь^望見盛開的梨花,仿佛連梨花也冷冷地瞧著自己
,在責怪這時候還在異鄉(xiāng)游蕩
。本來是人看梨花,卻反說是花看人
,而且是“冷看”
。游子的不安心情,表現(xiàn)得既巧妙又真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胺保俗鞣疵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倍鸥σ蚋袀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觀花也覺得花在濺淚,聞鳥啼也覺其叫得驚心
。杜詩用的是移情于物之法
,張詞此句亦有同工之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叭松鄳偬煅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作為前朝遺民,家國俱亡
,家即天涯
,天涯即家,這或許便是作者要苦苦眷戀天涯的緣故吧
。上闋因景生情
,融情入景,二者結(jié)合得極為自然
。
下闋開首過渡到對少年時輕狂生活的回憶
。“燕簾鶯戶”是借指歌樓舞榭
,“云窗霧閣”
,唐韓愈《華山女》詩云:“云窗霧閣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艘嘟柚父邩巧钤海藭r作者正陷入對以往快樂生活的回憶與遐想之中,而今這一切都成為過去
。“酒醒啼鴉”
,驀地
,酒后的這一切幻覺被啼鴉打斷,獨立蒼茫
,無所適從
,留下的是一片愴然,適才的回憶與遐想都成了水中之月
、鏡中之花了
。這里酒后凄惻之情景雖不明言,而讀者心中自能體會
。結(jié)句寫酒醒折得楊柳
,卻無處可插,典型地反映了一個遺民無家可歸的內(nèi)心隱痛
。據(jù)史載
,張炎的故家在宋亡后便被元人侵占,其實
,品評詩詞
,未必要一一去坐實考證。因為詞句中的情感是一個浪跡天涯的遺民所必然有的
。在《清平樂》(樂芳人杳)中作者也有“去年燕子天涯
,今年燕子誰家?”這樣觸景生情的句子
。
近人俞陛云評此令道:“司馬周南留滯
,貽笑梨花;幼安遼海無家
,空攀楊柳
,是善于怨悱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髡叩倪@種“怨悱”是不應被視為一般的浪跡天涯游子的“怨悱”
,因為在這種情感的深層是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
這首小令在意境上寫得較虛
,顯得相當空靈、騷雅
。如“翻被梨花冷看
,人生苦戀天涯”、“燕簾鶯戶,云窗霧閣”
。尤其是結(jié)句
,作者寄情于楊柳,令人一唱三嘆
,顯得曲折多姿
,余意不盡。這正如他自己所言:“詞要清空
,不要質(zhì)實
;清空則古雅峭拔,質(zhì)實則凝澀無味”(《詞源》)
。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
。潮擁渡頭沙。原文_翻譯及賞析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
。潮擁渡頭沙
。——宋代·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
。潮擁渡頭沙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
。 翻被梨花冷看
,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
,云窗霧閣
,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
,歸來插向誰家
。 清明節(jié), 寫雨
, 羈旅思鄉(xiāng) 賞析上片“清明時節(jié)”二句
,描寫的清明時的雨,不是毛毛細雨
,而成了嘩嘩大雨
。恰在此時作者冒雨尋春,卻被大雨所困
,見到江邊水急
,浪潮翻涌。
“翻被梨花冷看”
,二句
,作者此時心口難言,無心看花,但作者卻使梨花有感
,冷眼旁觀作者雨中的狼狽
,責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卻對他鄉(xiāng)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戀
。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難言
,而其中源由,無限辛酸無限悲恨
,盡在不言之中
。
下片“燕簾鶯戶
,云窗霧闊
,酒醒啼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把嗪燏L戶
,云窗霧闊”是指歌妓 *** 之所。雨中尋景不成
,因而只能到鶯啼燕舞的珠簾玉戶消磨時光
,一醉解千愁。然而醉鄉(xiāng)雖好
,難以久留
,醉醒客散,只見歸鴉啼鳴
,人去樓空
。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
,號玉田
,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陜西鳳翔
。六世祖張俊
,宋朝著名將領(lǐng)。父張樞
,“西湖吟社”重要成員
,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
。張炎是勛貴之后
,前半生居于臨安,生活優(yōu)裕
,而宋亡以后則家道中落
,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詞》,存詞302首
。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于創(chuàng)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
,總結(jié)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shù)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
,“騷雅”為主要主張
。張炎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
。 風雨梨花寒食過
,幾家墳上子孫來? 試上吳門窺郡郭
,清明幾處有新煙
。 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
。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算韶華,又因循過了
,清明時候
。 清明時節(jié)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 梨花風起正清明
,游子尋春半出城。 幾多情
,無處說
,落花飛絮清明節(jié)。 好風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
、洗清明
。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jié)是清明
。 況是清明好天氣
,不妨游衍莫忘歸。 時霎清明
,載花不過西園路
。
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原文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
、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
,古詩有固定的詩行
,也會有固定的體式。古詩的類型多樣
,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
?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原文賞析 篇1 《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
張炎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
。翻被梨花冷看
,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
,云窗霧閣
,酒醒啼鴉
。折得一枝楊柳
,歸來插向誰家。
賞析:
這首詞作于宋亡以后
,抒發(fā)飄泊淪落之悲情
。此詞寫情愁,選景獨出心裁
,寫情愁言愁之精妙
,表達之條理。這使在詞中平素并不顯眼的詞語
,在詞人筆下卻顯得幽默
,有韻味。
“清明時節(jié)”二句
,描寫的清明時的雨
,不是毛毛細雨,而成了嘩嘩大雨
。恰在此時作者冒雨尋春
,卻被大雨所困,見到江邊水急
,浪潮翻涌
。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隇⒗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也是極美妙而又難得的一景,可是張炎并沒有照實寫來
,而是反過來寫梨花看人
,而且是“冷看”。并且從她那冷淡的眼神中
,詞人還感受到一種責怪之意——人生于世能像你這樣不思故土
,而對他鄉(xiāng)的山水花木如此癡情苦戀嗎!這“遭遇”
,這“責怪”
,與詞人冒雨出游之意,真是適得其反
。而又有口難辯
,上片至此也就戛然而止,可是無限辛酸
,無限悲恨
,盡在不言之中。這種賦予客觀景物以情知而后翻寫過來
,更能收到曲筆深情
、宛轉(zhuǎn)有致的效果,因而在詞中也就成了一種常用的手法
。冒雨出游
,觀潮、賞花
,本想借以忘憂
,誰知”翻被梨花冷看”,沒奈何
,只有換個去處
。
“燕簾鶯戶,云窗霧闊
,酒醒啼鴉
。”“燕簾鶯戶
,云窗霧闊”是指歌妓舞女之所
。雨中尋景不成,因而只能到鶯啼燕舞的珠簾玉戶消磨時光
,一醉解千愁
。然而醉鄉(xiāng)雖好,難以久留
,醉醒客散
,只見歸鴉啼鳴
,人去樓空。
“折得一枝楊柳”二句
,楊柳
,古時清明節(jié)中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歸去的途中
,作者也隨手折了一枝楊柳
,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羈駐之旅,哪會有自己的家門呢
?作者不禁感嘆一枝楊柳
,“歸來插向誰家”。一種天涯游子欲歸無處
,欲住無家的悲哀
,猛然襲向心頭。一枝無處可插的楊柳
,滿腹悲怨溢于詞中
,幽默中見無奈。詞人用筆舉重若輕
,不見著力
,是那么自然,用筆之巧
,用意之妙
,叫人拍案叫絕
。
該詞在表現(xiàn)上采取遣愁—增愁
,也就是幾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題
,詞的思路
,情感的層次是很有條理的。詞人往往用后面的個別詞語
,去暗示
、交代前面省略的內(nèi)容,只有把握全詞
,方可融會貫通
。比如說,我們只有讀到“酒醒”二字
,才可了解“燕簾鶯戶
,云窗霧閣”二句的全部含意;只有讀到“歸來”二字
,方知上文云云
,皆是出門之后的活動
;只有讀到“插向誰家”,方知這“歸來”之處
,亦非其家
,方知全詞所寫乃客中遣愁。這些很不顯眼的詞語
,一經(jīng)詞人的安排
、組合,不僅成了前后照應
、網(wǎng)絡全篇的暗紐
,而且還由此形成了一種以后示前、愈進愈明的結(jié)構(gòu)
。從而使那些尋常的題材
,平易的語言,增添了婉轉(zhuǎn)幽深的情韻
。
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原文賞析 篇2 《清明呈館中諸公》
高啟
新煙著柳禁垣斜
,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繞郭
,清明無客不思家
。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
喜得故人同待詔
,擬沽春酒醉京華。
賞析:
清明節(jié)
,舊時風俗為人們掃基祭祖的日子
,所以最易觸發(fā)客居在外的游子的鄉(xiāng)思。這首詩所抒寫的心情也大抵如此
,只是它表現(xiàn)得特別含蓄委婉
、曲折隱微,在高啟的律詩中又是一種格調(diào)
。
“清明無客不思家”
,既曰“無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內(nèi)
。不過
,全詩直接抒寫思家之情語,一句
,其余則著力描寫最物
,如垂柳、杏酪
、青山
、芳草
、落花等,可謂色彩繽紛
,明麗如畫
,甚至有畫所難到者。但這一切
,似并未使作者陶醉
,從而消釋其思家之情,相反地
,見景生情
,反而更襯托、引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情
。
官墻外的垂柳
,絲絲弄碧,新煙縈繞
;人家所精心制作的杏酪
,散發(fā)出陣陣的芳香。這風光節(jié)物無不在告訴作者清明節(jié)的到來
,自然也會喚起他往歲在家鄉(xiāng)與家人共度佳節(jié)的種種回憶
。這一來,客居青山環(huán)繞的京師金陵的作者
,自然便思念起家鄉(xiāng)來了
。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五
、六兩句,意更深曲復雜
。迷芳草
,芳草萋萋,一片凄迷
,化用《楚辭·招胞士》語:“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婆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言⒂兴細w之意。而作者偏又以芳草與卞侯墓并置
,以落花與莫愁女映照
,似更富有富貴難久恃,盛時難長留的感慨
。
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原文賞析 篇3 清明日對酒
朝代:宋代
作者:高翥
原文: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
日落狐貍眠冢上
,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
賞析
詩歌首聯(lián)兩句是遠景,一句寫物景
,一句寫人景
。據(jù)此,我們不妨這樣想
,詩人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來祭掃
,未到墳塋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
,因墓地往往在深處
,怕妨路徑,故一眼必是望到遠景
。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呢?“南北山頭多墓田”
,“南北”當是虛指,意即四面八方
。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頭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難道我們竟沒有體會出詩人說這句話時無限悲涼的口吻嗎:“(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頭上竟然有這么多的墓田
,(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這樣解就豐滿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順理成章了
,墓地多
,自然來祭掃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掃各紛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沁@里面有一個問題
,“各”指每家祭掃每家的毫不相干,“紛然”則指人數(shù)眾多
。那么既然人數(shù)眾多
,何以“各人自掃門前雪”呢?難道不會出現(xiàn)相互幫助、相互勸慰的場景嗎?須知道
,人們一般只有在什么情況下才會互不搭腔
,就是已經(jīng)痛苦難過到了極致,以致習慣成自然
,各自心知肚明
,無需多言。
頷聯(lián)兩句,詩人走上前去
,鏡頭拉近
,細節(jié)刻畫物景與人景:“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置嫔虾芎谜f,就是說冥紙成灰
,灰飛漫天
,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淚,淚滴成血
,仿佛紅色的杜鵑
。可為什么要以紙灰作蝴蝶
,淚血作杜鵑
,而不是旁的什么?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美麗的神話中有莊周化蝶、杜鵑啼血的范式
。那么就清楚了:原來蝴蝶是溝通陰陽二界的使者啊
,冥紙當然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同樣的,相思要怎么樣來表達才最懇切
,總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
,何有窮已時”一類的吧,這樣就淺薄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拔摇币嬖V陰間的人,“我們”想你想得都把眼淚哭干了
,現(xiàn)在啼出來的是血啊!這種震撼力
,實在是難以言表的。
頸聯(lián)承接上句
,依照時間發(fā)展續(xù)寫詩人的所見所想:“日落狐貍眠冢上
,夜歸兒女笑燈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背鼍洚斎皇翘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哪里會有這么巧讓詩人碰到狐貍在冢穴里面睡覺呢!不過是說,一天的祭掃結(jié)束了
,日薄西山
,人人各自歸家,但“我”知道
,只有一種動物是不會離開的,那便是狐貍。你憑什么這么說?雖然“我”沒有看見
,但“我”竟連“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嗎?你們這些人
,祭掃之時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見到你們有絲毫的傷心難過?狐貍卻不同
,它們始終對同伴
、對“家庭”忠誠無二,即使死了
,也要將頭對準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猶如此
,人何以堪”啊!這一層強烈的反差不經(jīng)仔細的推敲是得不到的。
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強烈的還在后頭:晚上回到家來
,看到孩子們在燈前玩鬧嬉戲
,他們怎么會知道“我”的心酸,怎么會知道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于我們來說
,又是一個極大的沖擊
。可是還不止如此
,我們再挖掘下去就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都還那樣弱小
,是那么天真無邪,可是終歸要長大
,終歸要衰老
,終歸也要死去,這是天命所在
,是多么得令人遺憾
,令人神傷。你看
,這里正好與首聯(lián)我們提到的詩人厭倦死亡的思想相照應了
。是不是吃了一驚,短短十四個字
,居然內(nèi)涵多至如斯境地
,且皆為感人心魄,發(fā)人深省之語
。
尾聯(lián)詩人要總結(jié)了
,也算是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睉斦f這是比較易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態(tài),就是及時行樂
。我們讀到這里
,定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古詩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統(tǒng)地高唱“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
,何不秉燭游?”或者會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但果真如此簡單嗎?我認為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即并未區(qū)分與判斷抒發(fā)及時行樂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
,心本開闊
,還是無奈愁極,故作曠達
,這一點是極重要的問題
,是可以作為專題來研究的。就高翥這首詩而言
,顯然是故作曠達無疑
。你看,詩人尚在陽間
,就已經(jīng)想到死后別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嘗不到了
,可見他對這個世界是何其留戀!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