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詩詞·贛東詩詞·晏氏父子·晏幾道宋元江西詩詞·贛東詩詞·晏氏父子·晏幾道
晏幾道(約1040~1112)
,字叔原
,號小山
,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
,人稱“小晏”。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
、干寧軍通判
、開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
,其詞多感傷情調(diào)
。有《小山詞》260余首。
晏幾道一生清狂磊落
,縱弛不羈
,身出高門,而不慕勢利
。黃庭堅《小山詞序》稱他有“四癡”:
仕宦連蹇
,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
,不肯一作新進士語
,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
,而面有孺子之色
,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已信人終不疑其欺己
,此又一癡也
。[1]
從“四癡”可以看到晏幾道孤芳自潔的個性,忠純真摯的癡情
。他難與一般俗人合流
,將一生的心血性情都表現(xiàn)在他的詞里。
晏幾道的詞風(fēng)秾摯深婉
,工于言情
,與其父齊名,世稱“二晏”
。但當(dāng)時及后世作者都對他評價很高
,認為造詣在其父之上: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獻(晏殊)
、文忠(歐陽修)之右……措辭婉妙
,一時獨步
。[2]
小山詞多緬懷往事,抒寫哀愁
,筆調(diào)飽含感傷
,傷情深沉真摯,情景融合
,造語工麗
,秀氣勝韻,吐屬天成
,“能動搖人心”
。雖反映生活面窄,而藝術(shù)境界較高
,詞風(fēng)接近李煜
。他的《臨江仙》《鷓鴣天》《阮郎歸》等,都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其中新辭麗句,深為論者所嘆賞
。如《臨江仙》:
夢后樓臺高鎖
,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
,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dāng)時明月在
,曾照彩云歸
。
此詞寫別后故地重游,引起對戀人的無限懷念
。上闋描寫人去樓空的寂寞景象
,以及年年傷別的凄涼。下闋追憶初見小蘋溫馨動人的一幕
。尤以“兩重心字”
,既寫“羅衣”裝飾,又暗示與戀人的默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芭孟疑险f相思”,足見其一見如故
、互為知音的情誼
。其中“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被譚獻《復(fù)堂詞話》贊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又《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鐘
,當(dāng)年拼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從別后
,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
詞作上片回憶當(dāng)年酒逢紅顏知己
,拼死拼活地痛飲狂歡的情景
。殷勤、拼卻
、舞低
、歌盡,都是極端化的生命投入
。然而如此傾情的場景畢竟已成記憶
。過片接著寫離別之后極度的相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皫谆鼗陦襞c君同”
,既寫自己,又寫對方
,與杜甫《月夜》詩寫對妻子的思念相類
,都是以深信知己為前提,表現(xiàn)一種心心相印
、魂牽夢縈的苦苦相思
。最后寫重逢之樂,卻以“猶恐”為重點
。這是十分巧妙的構(gòu)思
,特具情感張力和故事內(nèi)涵。在當(dāng)年與今宵
、夢幻與真實
、歡合與離別、相思與相逢的閃回中
,把人類愛情世界的悲歡苦樂寫得淋漓盡致
,感人至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盾嫦獫O隱叢話》評它為“詞情婉麗”
。
小晏詞有近似大晏的一面
,如寫婦人不作淫膩之語,寫富貴不作猥俗之態(tài)
,但其短處在不如大晏之深刻
,少含蓄韻外之意,而其長處在更覺風(fēng)流嫵媚
,輕柔自然
。雖更逼近花間詞,但感情卻比花間詞真誠深摯
,也較為健康
,風(fēng)格也顯得更清麗典雅,是對韋莊及李煜詞的發(fā)展
,因此歷來人們對他的詞評價很高
,如:
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
,上者《高唐》《洛神》之流
,下者不減《桃葉》《團扇》。[3]
晏叔原工小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拔璧蜅盍鴺切脑拢璞M桃花扇底風(fēng)”
,不愧六朝宮掖體。[4]
如金陵王謝子弟
,秀氣勝韻
,得之天然,將不可學(xué)
。[5]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可謂好色而不淫矣
。[6]
晏氏父子仍步伍溫
、韋,小晏精力尤勝
。[7]
字字娉娉裊裊
,如攬嬙、施之袂
,恨能起蓮鴻
、蘋云,按紅牙板
、唱和一過
。[8]
獨《小山詞》
,直逼花間。[9]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
,出元獻
、文忠之右……而措詞婉妙,則一時獨步
。[10]
晏幾道詞的藝術(shù)特征可歸為以下四個方面:
(1)具有明確的思戀對象
,感情真摯。這與五代宋初詞人作品中的泛愛
、泛戀不同
。晏幾道在《小山詞自敘》中說自己詞作乃回憶與友人沈廉叔、陳君龍家的蓮
、鴻
、蘋、云四歌女之間的悲歡離合
,他甚至在詞中直接寫出這些歌女的名字
。因此,晏幾道的詞始終是構(gòu)建在對過去的溫馨回憶和現(xiàn)在的苦悶這樣兩個感情世界上的
。他把對愛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作為人生的精神寄托
。
(2)以夢境來寫戀情。晏幾道因為與戀人不能見面
,便常在詞中虛構(gòu)夢境以重溫往時愛情的甜蜜
,據(jù)電子版的《小山詞》統(tǒng)計,他在260首的詞作中
,就有52首59句寫到夢
。
(3)語淡情深。晏幾道往往用平淡的語言
、常見的景物來表達不尋常的深情
,如《少年游》。
(4)善于融化詩句
。如他的《浣溪沙》“戶外綠楊春系馬
,床前紅燭夜呼盧”,化用韓翃《贈李翼》“門外碧潭春洗馬
,樓前紅燭夜迎人”句
,但天衣無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耳p鴣天》“今宵剩把銀釭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闌更秉燭
,相對如夢寐”和戴叔倫《客夜與故人偶集》“還作江南會
,翻疑夢里逢”
,亦極其切意,所以黃庭堅說他的詞“多寓以詩人句法”
。
可以說
,晏幾道的詞艷而不俗,淺處皆深
,將艷詞小令從語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兩個層面上發(fā)展到了極致
。
注釋

[1]晏幾道:《小山詞》卷首,《彊村叢書》本
。[2]陳廷焯著
,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齊魯書社
,1983年版
,第45頁。[3]黃庭堅:《小山詞序》
,見晏幾道《小山詞》卷首
,《彊村叢書》本。
。[4]佚名《雪浪齋日記》
,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第408頁
。[5]王灼:《碧雞漫志》
,見南卓等《羯鼓錄·樂府雜錄·碧雞漫志》,第59頁
。[6]楊萬里:《誠齋詩話》
。[7]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見周濟等《介存齊論詞雜著·復(fù)堂詞話·蒿庵論詞》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9年版
,第13頁
。[8]毛晉:《宋六十名家詞·小山詞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05頁。[9]毛晉:《宋六十名家詞·小山詞跋》
,第105頁
。[10]《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第45頁
。
晏氏父子在開始之前
,要先說一說晏殊
。
晏殊,又稱同叔
,工詩善文
,以詞聞名,宦海沉浮
,官拜宰相
,文政成就均占首席,一生六十余載
,身上有不少標簽
,有人說他是“太平宰相”,有人說他是“富貴閑人”
,當(dāng)然
,在世人眼中,他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宋詞先鋒”
。
晏殊似乎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很順利
,少年得志,中年富貴
,晚年安寧
,所謂“富貴優(yōu)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晏殊一生
,活成了無數(shù)文人羨慕的樣子。
在晏殊四十七歲時
,迎來第七子
,此子便是晏幾道。
晏幾道
,又稱叔原
,世人多稱小山,北宋著名詞人
,留有《小山詞》流傳至今
,為世人稱道。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
,兩人之名
,可比肩“三曹”、“三蘇”
。
如前所說
,晏殊官拜宰相,而晏幾道出生時,其父正如日中天
,生于鐘鳴鼎食
,長于綺羅珠翠,“金鞍美少年
,去躍青驄馬”
,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豪門貴公子。
贏在起跑線上
,卻在中途掉了隊
,縱觀晏幾道一生,有無上榮光
,也有無限凄涼
。
他出生優(yōu)渥,無奈家道中落
,未諳世事卻不得不直面現(xiàn)實中的霜刀雪劍
,一度陷入窮困潦倒之境地;他滿腔才情
,寫得一手絕妙好詞
,心緒婉麗卻也清高孤傲,狷介驕人的書生氣注定難容于官道
;他半生碌碌于仕途
,卻大都沉淪下僚,也曾無端遭禍
,卷入政治風(fēng)波鋃鐺入獄
,淪為階下之囚;他一生跌宕
,在仕途風(fēng)生水起之時卻急流勇退
,終于在花間詞句中尋回自我。
晏幾道一生
,從“欲將沉醉換悲涼
,清歌莫斷腸”,到“從今屈指春期近
,莫使金尊對月空”
,這種顯著的心理變化,正是他與當(dāng)世的和解
。
正如他在《小山詞》的自序:
追惟往昔過從飲酒之人,或垅木已長
,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所記悲歡合離之事,如幻、如電
、如昨夢前塵
,但能掩卷憮然,感光陰之易遷
,嘆境緣之無實也
。
一個純粹的讀書人終其一生,在大起大落的凄婉中
,從早年狂傲到暮年平和
,從醉酒掩悲涼到悲歡如前塵,晏幾道在榮光與凄涼之間不斷重塑
,實現(xiàn)了自我超越
。
出身豪門,少有大才
北宋仁宗慶歷年間
,年近半百的晏殊迎來一生的權(quán)利巔峰
,正是在這期間,第七子晏幾道出生
,老來得子
,晏殊對其尤為寵愛。
生于鐘鳴鼎食
,長于綺羅珠翠
,晏幾道生在一個有著顯赫政治地位及文化血統(tǒng)的家庭,自幼便錦衣玉食
,享盡繁華
。
得益于晏家優(yōu)良的文學(xué)基因,晏幾道自幼聰穎過人
,繼承了父親優(yōu)良的文學(xué)細胞
,7歲就能寫文章,14歲就參加科舉考試
。
少年晏幾道表現(xiàn)出的非凡才能
,可堪神童。
這世上從來不缺少神童
,不管是初唐的王勃
、盧照鄰等人,還是同時代的仲永
,皆天賦過人
,名噪一時。
可歷數(shù)幾位就不難發(fā)現(xiàn)
,這些人中善終者卻很鮮見
,英年早逝或者泯然眾人,除了時代給予的一些客觀因素之外,或許更多的原因源自于主觀
,千人千面
,性格決定命運,此話可謂是真理
。
晏幾道此番家境
,父親位極人臣,范仲淹
、王安石
、韓琦、富弼
、歐陽修
,這些當(dāng)朝名流均父親門徒,交游甚廣
,身為副相的富弼還是他的姐夫
。
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不管以什么角度來看
,晏幾道的一生都可以過得無比順遂,甚至不輸父親晏殊
。
可事實上
,晏幾道一生境遇,卻并非常人所料
,當(dāng)然這也是后話
。
說來也奇怪,晏殊不管為人
、為政
、為文皆為當(dāng)世之典范,其家教亦是嚴厲
,據(jù)《晏公神道碑銘》記載:
其于家嚴
,子弟之見有時,事寡姊孝謹
,未嘗為子弟求恩澤
。
可以說,晏殊對于子女
,都傾注了極高的期望
,然而,一眾子女
,無論是在科舉還是在政治上
,在歷史上都未能留下多少痕跡
,都沒能重現(xiàn)晏殊的政治輝煌,這或也成為晏殊一生唯一的遺憾
。
晏幾道坐擁無人能比的政治資源,卻也未能如晏殊所愿在仕途上大放異彩
,究其根本
,可以從少年時期晏幾道所表現(xiàn)出的疏狂、清高的個性找到答案
,“仕宦連蹇
,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縱然相府文人雅士絡(luò)繹不絕
,可晏幾道他卻壓根不去面對那些達官顯貴
,或者在面對的時候毫不掩飾自己對渾濁仕途的不屑。
青年風(fēng)流
,縱橫詩酒
彼時北宋一朝
,“中原息兵,汴京繁富
,歌臺舞席
,競賭新聲”,沒有戰(zhàn)爭威脅
,國家富強
,自然歌舞升平。文人雅士們特別熱衷于詞的創(chuàng)作
,與歌伎有著很密切交往
。
盛世浮華,歌臺舞榭
,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
,柳詞猶如一股歌壇流行風(fēng)吹遍北宋千家萬戶,少年晏殊自然不避于俗
,他不諳世事
,不問仕途,游走于花街柳巷之中
,熱衷于詩酒風(fēng)流之道
。
一首《生查子》將當(dāng)時紙醉金迷表露無疑:
金鞭美少年,去躍金驄馬
。
牽系玉樓人
,繡被春寒夜。
消息未歸來
,寒食梨花謝
。
無處說相思
,背面秋千下。
彼時晏幾道
,約莫二十出頭
,翩翩公子,青春年少
、意氣風(fēng)發(fā)
,又精通音律,善作妙詞
,自然為歌管舞袖
、明珠玉璧環(huán)繞,享盡人世間最奢華綺糜的佳筵盛典
,有過無數(shù)明眸善睞的女孩子喜歡
。
他在《鷓鴣天》中再現(xiàn)了當(dāng)年的情景: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dāng)年拚卻醉顏紅
。
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從別后
,憶相逢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
。
當(dāng)時的晏七公子,與柳七公子無異
,而父親晏殊
,對柳永那些“艷麗之句”卻格外鄙視,自然對兒子晏幾道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
。
而流連于舞榭歌臺的晏幾道不知道
,命運的操盤手已經(jīng)悄然而至。
家道中落
,門蔭入仕
一切美好戛然止于晏殊的去世
。
晏殊的葬禮非常隆重,仁宗皇帝親臨喪儀
,百官前來吊唁
,賓客如云,川流不息
,相府最后的榮光和熱鬧
,隨著紙錢的煙霧繚繞瓦解飄散。
還未及冠的晏幾道
,還沒有意識到
,他將一腳從繁花似錦的春天踏進蕭索凄涼的冬天
。
話雖如此,但對晏幾道來說
,其實一切都還沒有那么糟糕
。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晏殊的離世固然對這個家庭是個極其沉重的打擊
,在短時間內(nèi)
,晏幾道依然享受著相門公子的政治地位,以及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
。
父親去世時,他的六個哥哥已步入仕途
,兩個姐夫也官位顯赫
,朝中重要部門的官吏大半為晏殊昔日堂中的座上客,更有一班能臣是晏相爺親手提拔
,盡管晏殊逝世
,盡管人情冷暖,但至少
,晏幾道要想在朝廷謀職
,為將來做打算,依然是輕而易舉的事
。況且仁宗對晏殊感情頗深
,愛屋及烏也會將恩澤撒向他的幼子。
與其他擁有顯赫身份的世家子弟一樣, 晏幾道在他父親去世之前借助恩蔭入仕
,他的第一份官職是太常寺太祝
。
據(jù)《晏公神道碑銘》記載:
其薨也,天子尤哀悼之
,賜予加等
,以其子承裕為崇文院檢討,孫及甥之未官者九人
,皆命以官
。子八人:長日居厚,大理評事
,早卒;次承裕
,尚書屯田員外郎;宜禮,贊善大夫;崇讓,著作佐郎;明遠
、只德
,皆大理評事;兒道、傳正
,皆太常寺太祝
。
官員子女通過門蔭入仕
,這本來是權(quán)力世襲的表現(xiàn)。但宋代統(tǒng)治者通過另一種方式化解了這種矛盾
。政府規(guī)定蔭補入仕者
,必須通過相應(yīng)的考試,才能獲得選官資格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拔某汲醭龉儆秀屧囍疲涑汲醭龉儆谐试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試中者
,始得放行參選”,不僅如此
,萌補官員在任用
、升遷上受到很大限制。比如
,蔭補官員(文臣)只能得到八品及其以下的低級差遣
,初官不得擔(dān)任知州、知縣
、通判等親民長官
,只能擔(dān)任偏遠州縣最低級的監(jiān)當(dāng)、主簿
、縣尉等
。在升遷上,蔭補官員要比科舉出身的官員慢得多
,大多數(shù)人終其一生
,老死“選海”
。
因此
,有的官宦子弟并不愿意蔭補入仕。
誠如蘇軾在《趙德麟字說》中所說:
宋有天下百余年
,所與分天下治民者
,皆取之疏遠微側(cè),而不私其親
。故宗師之賢
,未有以勛名聞之者。
晏幾道應(yīng)該清楚這樣的趨勢
,但他并不在意
,他不屑科舉,家族的地位和個人的才華
,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給他造成錯覺
,這種自滿而狂傲的情緒使他在至關(guān)重要的人生選擇上走上了異于宋代文人的另一條道路
。
蒙蔭入仕,這本來是晏幾道的幸運
,但晏幾道的思想性格
,尤其是他的人生信條使這種幸運,最終轉(zhuǎn)變?yōu)椴恍摇?br>官途中折
,牽連入獄
蔭補入仕
,下品小官,因為家族的光環(huán)
,晏幾道在一個閑職上也過得格外逍遙
,大多時候,也還是沉浸在貴公子的詩酒風(fēng)流之中
。
不過
,生在宰相家庭,晏幾道對政治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的詩作中,比重極少
。
小白長紅又滿枝
,筑球場外獨支頤。
春風(fēng)自是人間客
,主張繁華得幾時
?
——與鄭介夫
鄭介夫,就是鄭俠
,是他的酒友
,還是王安石的門生。
神宗熙寧七年
,熙寧變法浩浩蕩蕩
,新舊兩黨明爭暗斗不可開交。
同年
,與王安石決裂的鄭俠繪了《流民圖》和《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yè)圖跡》上奏
,隨圖還附有一篇短文:
竊聞南征北伐者,皆以其勝捷之勢
,山川之形
,為圖來獻。料無一人以天下之民質(zhì)妻子
,斬桑壞舍
,流離逃散,皇皇不給之狀
,圖以上聞?w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臣謹按安上門逐日所見
,繪成一圖。百不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