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韓內(nèi)翰別集》簡介介紹《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 韓內(nèi)翰別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
,一卷
,補(bǔ)遺一卷
,唐韓偓撰。偓(842?~914?)字致堯,一作致光或致遠(yuǎn)
,小字冬郎,自號玉樵山人
,京兆(陜西省西安市)人。龍紀(jì)元年(889)間進(jìn)士
。最初輔河中節(jié)度使幕
,繼而召拜左拾遺
,遷諫議大夫
。天復(fù)初隨昭宗奔鳳翔,受到昭宗信任
,為翰林承旨
、兵部侍郎
。因得罪軍閥朱全忠被貶濮州司馬
,朱殺唐昭宗,天祐二年(905)
,韓偓復(fù)原官
,不赴
,依閩中軍閥王知審卒
。
韓氏處于易代之際,故集中多感事傷時之作
,舉凡昭宗在位數(shù)十年間軍國大事
,唐覆滅后社會的混亂以及詩人的感慨悲憤
、報國之志都在詩中有所反映
。《故都》描寫了唐皇帝被朱全忠劫掠到洛陽后
,故都長安的殘破和詩人的黍離之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栋嗽铝铡匪氖滓詷O其沉痛的心情哀悼唐朝的滅亡和揭露了朱全忠的殘暴
。這些作品都帶有史詩性質(zh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蹲陨晨h抵龍溪縣
,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
,因有一絕》寫道:“水自潺湲日自斜
,盡無雞犬有鳴鴉。千村萬落如寒食
,不見人煙空見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梢娊?jīng)過洗劫后
,農(nóng)村人煙絕滅的荒涼蕭條景象。
翰別集》簡介介紹.png)
韓氏長于七律
,善于將萬感蒼茫的意境融入清麗芊眠的詞章
,悲而能婉
,柔中帶剛
。如《亂后卻至近甸有感》“狂童容易犯金門,比屋齊人作旅魂
。夜戶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花園
。關(guān)中卻見屯邊卒
,塞外翻聞有漢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昂逕o情清渭水
,渺茫依舊繞秦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藻綺麗而意境浩茫,頗似李商隱一些感慨時事的作品
。
韓集唐代編為一卷
,入宋后散佚
,現(xiàn)所傳為宋人輯本
,有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商務(wù)印書館民國間影印《四部叢刊》本據(jù)舊抄本影印
,名《玉樵山人集》
,不分卷
。另有清吳汝綸評注本
,三卷
,補(bǔ)遺一卷,有民國間武強(qiáng)賀氏刻本
。
《殘春旅舍》翻譯及賞析是什么?殘春旅舍
韓偓?〔唐代〕
旅舍殘春宿雨晴
,恍然心地憶咸京
。
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
。
禪伏詩魔歸凈域,酒沖愁陣出奇兵
。
兩梁免被塵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
譯文
旅舍中春殘夜雨剛剛晴
,恍然間心里憶起長安城
。
樹枝中蜂擁蝶舞花將落
,水面上風(fēng)起柳絮飄飄行。
借寫詩桿情因悟禪語止
,用酒沖愁陣如同出奇兵
。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損
,擦拭凈朝簪等待唐復(fù)興
。
注釋
殘春:指的是春天將去,春花凋殘
,故稱殘春
。
宿雨晴:指一夜宿雨
,清晨放晴
。
恍然:忽然。咸京:指唐都城長安
。
柳絮行:指柳絮隨風(fēng)飄飛
。
詩魔:佛家禪理認(rèn)為作詩是文字“魔障”
。歸凈域:指歸到那潔凈的地方
。凈域,亦稱“
凈土”
,佛語
,指無濁無垢之地。
酒沖:用酒來沖擊
。愁陣:愁苦如重重敵陣
。出奇兵:借酒澆愁,如同出奇兵破陣一樣
。
兩梁:冠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圃姽拇怠返淖⑨屩姓f漢代“秩千石
,冠兩梁”。塵埃污:指沾上塵埃
,暗指投敵變節(jié)
。拂拭:撣灰擦塵
。
朝簪:指戴朝帽時所用的頭簪
。待眼明:等待大唐復(fù)興。
作品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閩地時而作
,當(dāng)時唐朝已亡,旨在行發(fā)對唐王朝的懷念之情
。
賞析
開筆處寫了一個春殘紅飛
,夜雨剛晴的景象,再加上詩人他鄉(xiāng)為客
,提于旅館之中
,于是使詩人憶起闊別久遠(yuǎn)的帝京——長安
。一提起長安
,自然使詩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學(xué)士時的得意情形
,又自然的想到為朱全忠排擠
,使他落魄異鄉(xiāng)
。這難言的種種味道
,一時涌上心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皯浵叹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成為全篇樞紐
,領(lǐng)起以下三聯(lián)
。
頷聯(lián)承接“憶咸京”三字
,首先抒寫對皇都美好春光的回憶:“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
。”仰望綠暗紅稀的樹梢
,蜜蜂抱著花須隨花飛落
;俯觀柳絮飄墜的池水,魚兒吞吐著像是吹著柳絮游玩
。飛花、落絮本是殘春景物
,而蜜蜂魚兒卻平添了無窮興趣與幾分生機(jī)
,故沒有半點傷春傷別的落寞,更不見晚唐衰颯的詩風(fēng)
。因為詩人是帶著曾經(jīng)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憶這皇都的風(fēng)物
。正由于此
,在詩人筆下,即使是搖落的秋天
,這長安的晨昏與草木也總帶著幾分溫暖與芳菲
。
五、六句“禪伏詩魔歸凈地
,酒沖愁陣出奇兵”,具體寫詩人客居館舍中的寂寞
。詩人心中有無限的悲苦
,說不盡的怨恨,客中無聊
,只好用詩來抒寫自己的心境,用詩來表達(dá)悲憤的情懷
。然而
,幾番的思考終未寫成。詩人只好以“禪伏詩魔歸凈域”來為自己解嘲
,這恰恰表現(xiàn)了詩人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緒
,有這樣的心緒必不能寫出詩來
。詩未寫成
,悲憂郁憤越積越深,真如同一重重愁陣一樣
,橫亙胸中。只好用酒來沖蕩這重重愁陣
。然而
,“借酒澆愁愁更愁”,酒
,只能使人得到一時的陶醉
,醒來之后
,將是更大的悲傷
。這更大的悲傷便使詩人產(chǎn)生了信心和希望:“兩梁免被塵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詩人這時清醒地認(rèn)識到:詩也好
,酒也好
,都不能解心中的煩悶
。于是他幸起往日在朝時的官帽,悟出了一條真理
,他要好好的保存這頂珍貴的朝帽
,千萬不能讓它被塵埃污染
。言外之意是決不作異姓之臣
,寧肯終生潦倒,也不改變自己的氣節(jié)
。想到這他不愁了
,他不悲了,他輕輕地擦拭著朝替
,他心中暗暗地表示: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復(fù)興
,戴上朝帽
,穿上朝服來參與朝政。聞一多說: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而自己又無所作為,故所作之詩多緬懷往事
,情調(diào)悲涼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首詩沒有直抒悲涼之思,但他深深眷顧的往日溫馨
,實已成為今日悲涼的襯托
。
全詩感情起伏動蕩,由悲憂到鎮(zhèn)定
,從中看出詩人的氣節(jié)
。全詩由“旅舍”、“殘春”總起
,三、四句承“殘春”
,五
、六句承“旅舍”,七
、八句收束來照應(yīng)全篇,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脈絡(luò)清楚
。
作者簡介
韓偓(844年-923年),字致光
,號致堯
,小字冬郎
,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
。晚唐大臣
、詩人,翰林學(xué)士韓儀之弟
,“南安四賢”之一。唐昭宗龍紀(jì)元年(889年)
,進(jìn)士及第
,出佐河中節(jié)度使幕府。入為左拾遺
,轉(zhuǎn)諫議大夫
,遷度支副使
。光化三年(900年),從平左軍中尉劉季述政變
,迎接唐昭宗復(fù)位,授中書舍人
,深得器重
。黃巢進(jìn)入長安,隨駕進(jìn)入鳳翔
,授兵部侍郎
、翰林承旨
,拒絕草詔起復(fù)前任宰相韋貽范
。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貶為鄧州司馬
。唐昭宗遇弒后
,依附于威武軍節(jié)度使王審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
。信仰道教,擅寫宮詞
,多寫艷情
,詞藻華麗,人稱“香奩體”
。后梁龍德三年(923年)
,病逝于南安縣龍興寺
,安葬于葵山
。著有《玉山樵人集》。
憶江南的注釋及作者介紹《憶江南》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
,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fù)相逢
?
作者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漢族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
,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負(fù)有盛名且影響深遠(yuǎn)的詩人和文學(xué)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
,是“新樂府運動”的領(lǐng)袖。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
,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
,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
,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
,號“香山居士”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陽
,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
,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愴然
。”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
,謚號“文”
,世稱白傅
、白文公。在文學(xué)上積極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
,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
,歌詩合為事而作”
,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
、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
,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相當(dāng)重要的詩人
。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
,因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
,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
,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zāi)芙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敘事詩中《琵琶行》
、《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源流
原名《望江南》
、《夢江南》
、《江南好》
、《春去也》
,憶江南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本調(diào)遂改名為《憶江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饖Y集》入"南呂宮"
。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zhèn)浙日
,為亡妓謝秋娘所撰
,本名《謝秋娘》,后改此名
。"二十七字
,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
,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
。宋人多用雙調(diào)
。古語云,言而無文
,行而不遠(yuǎn)
。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
,流傳至今
,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
,那么這寥寥數(shù)語
,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yuǎn)呢
?
本調(diào)二十七字。首句為三字句
。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五字句
,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
,第一
、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句為平起平韻之七字句
。第五句句法與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
。此調(diào)三
、四兩句,其句法全與平起七言詩中之頷聯(lián)無異
;是以作者多用對偶,以求工整
,歷來詞家
,正多其例也。
古語云
,言而無文,行而不遠(yuǎn)
。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
,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
,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
,那么這寥寥數(shù)語,文在何處
?如何能“行”如此之遠(yuǎn)呢?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
白居易曾經(jīng)擔(dān)任杭州刺史
,在杭州呆了兩年
,后來又擔(dān)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時期
,曾漫游江南
,旅居蘇杭
,應(yīng)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dāng)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
,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
,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
。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
,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
,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lán)”,異色相襯
,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
。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
,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姡纭皟蓚€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
。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
,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
,晴空碧勝藍(lán)”
、“春草綠時連夢澤
,夕波紅處近長安”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因而江南的春色
,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
,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
,又因烘染
、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
,層次豐富
,幾乎無需更多聯(lián)想
,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
既是“能不憶江南”
,那么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么給他的感受最深呢
?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種也
。’至今中秋望夜
,往往子墮
,寺僧亦嘗拾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奔热凰律梢允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那么看起來
,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
,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
,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詩人
,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zhì)
,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
,流連桂叢
,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xì)尋
,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于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
。一個尋字
,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
,詩情畫意
,引人入勝。
也許
,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么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
。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
,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
。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
。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涌入
,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勢最大
,潮頭可高達(dá)數(shù)丈
,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
,就能看見那卷云擁雪的潮頭了
,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
,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
,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nèi)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