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研究著作·詩演義十五研究著作·詩演義十五
(元)梁寅撰 梁寅 (1309—1390)
,元末明初江西新喻(今新余)人,字孟敬
。世業(yè)農(nóng)
,家貧力學(xué)
,博通《五經(jīng)》
。累舉不弟
,遂棄去
。辟集慶路儒學(xué)訓(xùn)導(dǎo)。元末戰(zhàn)亂
,隱居教授
。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禮》
、《樂》
,他就征。在禮局中以討論精審為眾所推服
。書成
,將授官,以老病辭歸
,結(jié)廬石門山,學(xué)者稱為梁五經(jīng)
,又稱石門先生
。曾謂“清
、慎、勤”為居官三符
。著有《禮書演義》、《周禮考注》
、《春秋考義》
、《周易參義》
、《石門集》等
。其《詩演義十五卷》推演朱子詩傳之義,故以演義為名。前有自序
,稱此書為幼學(xué)而作,博稽訓(xùn)詁以啟其塞
,根之義理以達(dá)其機(jī),隱也使之顯,略也使之詳
。其書淺顯易見
,切近不支
。元儒之學(xué),主于篤實
,猶勝虛談高論
,橫生臆解者
。今見《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和《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經(jīng)部詩類》
。
詩經(jīng)十三至十五篇第十三期:《國風(fēng)·召南·小星》
夏夜星河燦爛
,當(dāng)我們抬首仰望繁星時
,這些星對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對于旅人而言
,星是指引方向的坐標(biāo)
;對于學(xué)者而言,星是閃爍的謎題
;對于千年前的某位夜行者而言,它是忙碌生活中的匆忙一瞥
。星本身是沉默的
,但每個人都會在星光中找到不同的含義
。今天我們要讀的詩名叫《小星》,千年前的星空下
,一位孤獨行走的小吏
,詠嘆出了這首歌謠
,千年之后
,我們仰望著同一片星空
,不由得感嘆
,宇宙何其廣大
,我們的生命何其渺小。
小星
嘒彼小星
,三五在東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shí)命不同
!
嘒彼小星,維參(shēn)與昴(mǎo)
。肅肅宵征
,抱衾(qīn)與裯(chóu)
。寔命不猶!
詞句注釋
嘒(huì慧):微光閃爍
。
三五:一說參三星,昴五星
,指參昴
。一說舉天上星的數(shù)。
肅肅:疾行的樣子
。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
。征:行
。
夙(sù素):早
。
寔:“實”的異體字。是
,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蛑^即“是”
。
維:是也。參(shēn申):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昴(mǎo卯):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即柳星
。
抱:古“拋”字
。衾(qīn欽):被子
。裯(chóu綢):被單。
猶:若
,如
,同。
譯文
微光閃閃小星星
,三三五五在東方。匆匆忙忙連夜走
,早晚奔忙為官家
,只因命運不相同
。
微光閃閃小星星
,還有參星和昂星
。匆匆忙忙連夜走
,拋開被子和床單
,都因命運不相同。
《國風(fēng)·召南·小星》全詩只有短短四十個字
,但它生動的勾勒了一位生活在西周與東周之交的夜行人,在星光閃閃的冷寂中忙碌不休的身影
。詩中提到了二十八星宿中的參宿和昴宿
,二十八星宿又稱二十八星
,是中國古人在研究星空時對星區(qū)的劃分
,“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
,表示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所在的位置
。這些大小不等的星宿又以方位被區(qū)分為東南西北
,參宿和昴宿都屬于西方七宿
。
在民間傳說中
,日月星辰都具備神奇的力量
,也被賦予了很多傳奇故事。例如西方七宿第一宿的奎星
。著名的古典名著《西游記》中
,曾出現(xiàn)一位黃袍怪
,這位黃袍怪神通廣大
,頗為難纏
。在一番斗智斗勇之后
,取經(jīng)師徒終于得知了黃袍怪的真實身份
,他便是奎星私自下凡
。而話本小說中《三俠五義》中,斷案如神的包拯也被描繪為奎星轉(zhuǎn)世
。在傳說中
,奎星還是掌管文運之神
,因此
,在科舉興盛之后
,中國民間修建了很多魁星樓
,供奉的星君尊神,被受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
。
那么
,在《小星》中,天空中零落的點點繁星又預(yù)示著什么呢
?“三光者,日月星”這是后世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中的一句
,它很簡練的陳述了古人對日月星辰的感官
,古人以視覺大小來判斷日月星的主次,日最大
,月其次
,星最小
,而詩題為小星
,更是星辰中微茫一點了
。作者以小星自喻,大概是在表達(dá)自己的身份低微
,需要圍繞著日月辛勤付出。而這位作者究竟是什么身份
,歷來眾說紛紜
。
《毛詩序》云:“《小星》
,惠及下也
。夫人無妬忌之行
,惠及賤妾
,進(jìn)御于君,知其命有貴賤
,能盡其心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谶@種說法中
,貴族夫人與侍妾們相安無事,夫人大度地把侍奉君主的榮光讓給侍妾
,而侍妾也知貴賤尊卑
,盡心侍奉絕不驕縱
。因為這種解釋,后世的古人往往也會以小星來稱呼侍妾
。
還有一種說法,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吏
,官職不高工作辛苦
,他奔波在為朝廷做事的路途上
。這種說法的贊同者不少
,不過他們也存在一些內(nèi)部分歧
,主要的差別在于這位小吏奔波在路途上
,懷著一種怎樣的情緒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概括《小星》為:“小臣行役自甘也
。他覺得這位小吏夙夜在公
,勤于王事
,他充分理解分工的不同,對自己的命運和所處的狀態(tài)安之若素
,頗為敦厚
。而陳子展
、程俊英等人則認(rèn)為這位小吏在自傷勞苦
,怨恨著自己的苦累不幸
。
也有些觀點與眾不同
,他們認(rèn)為這是一首情詩
。胡適別出心裁的將這首詩解釋為風(fēng)塵女子入店陪客的情景
,他受到《老殘游記》的啟發(fā)
,認(rèn)為小星是”寫妓女生活的最早記載“
。聞一多也認(rèn)為這是一首情詩,他也認(rèn)為詩歌描繪了小吏奔忙的場景
,但重點應(yīng)該在”抱衾與裯“的解釋上
,拋下衾禂,難得安寢
,為了工作,小吏被迫與他的妻子分離
,眷戀和不舍的情緒是這首詩要表達(dá)的主旨
。
也有人從民俗的視角出發(fā)
,認(rèn)為《小星》反映了先秦的婚姻求偶,季節(jié)在仲春二月
,女子在夜幕星光之下等待著心上人來求愛,換了幾個地方也沒有遇到心儀的人選
,于是感嘆自己命運不濟(jì)。還有人聯(lián)系《小星》之前的《采蘩》
、《采蘋》兩章,其中都出現(xiàn)了”夙夜在公“
,這是貧苦的勞役被壓榨時發(fā)出的哀嘆
。
《小星》的解讀角度頗多
,如果非要總結(jié)一個規(guī)律
,那就是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思維視角,所以這篇《小星》才常讀常新
。在清代以前,人們普遍傾向于”賤妾御于君“的觀點
,因為厚人倫,美教化是彼時人所看重的
。而到了清代,訓(xùn)詁學(xué)的興盛讓當(dāng)時人更看重考據(jù)的”真相“,因此小吏奔忙的觀點在當(dāng)時備受推崇
。而新文化運動興起后
,各色新穎觀點開始層出不窮,也許這些觀點并不一定能立住腳
,但新奇的觀點和新穎的方法本身,就是嘗試所帶來的巨大收獲。新中國成立之后
,階級矛盾成為學(xué)術(shù)研究中的一個關(guān)鍵詞
,因此《小星》突然增長了一些”反骨“
,無論故事的主角是誰
,主題都是在表達(dá)下層對上層的控訴。在階級斗爭的風(fēng)潮逐漸遠(yuǎn)去后
,人們對《小星》的解讀就再次恢復(fù)了平和。
夜空中的星辰
,在人們眼中
,還是那顆星辰,星辰不變
,改變的是人所立足的世界。我們就算無法得知那位夜行人的身份
,也已經(jīng)獲得了足夠的收獲
。思索
,探究
,感動,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也是我們閱讀和學(xué)習(xí)文學(xué)作品的意義。
本期配樂剪輯自賈鵬芳《夕暮れ》
、姜小青《月光》以及王俊雄《秋夜》
第十四期:《詩經(jīng)·小雅·鹿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梅花鹿呢?即便沒有見過
,也一定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見過很多與鹿相關(guān)的事物
。比如說要給長輩祝壽
,壽星的坐騎就是一頭梅花鹿;比如說形容一個女孩春心萌動
,會說她心中有如小鹿亂撞……總之,鹿在中國的文化中是一種充滿靈性的動物
,它們溫順
、優(yōu)雅
,明亮的眼睛中藏著祥和
。鹿是詩經(jīng)中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很多篇目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而因為后世曹操的化用
,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鹿鳴》
,在諸多與鹿相關(guān)的詩篇中,顯得格外經(jīng)典
。
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
,德音孔昭。視民不恌(tiāo)
,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
,嘉賓式燕以敖(áo)
。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我有嘉賓
,鼓瑟鼓琴。鼓瑟鼓琴
,和樂且湛(dān)
。我有旨酒
,以燕樂嘉賓之心
。
注釋
呦(yōu)呦:鹿的叫聲。朱熹《詩集傳》:“呦呦
,聲之和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蘋:藾蒿。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藾蒿
,葉青色
,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
。”
簧:笙上的簧片
。笙是用幾根有簧片的竹管
、一根吹氣管裝在斗子上做成的
。
承筐:指奉上禮品。毛傳:“筐
,篚屬
,所以行幣帛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睂ⅲ核停I(xiàn)
。
周行(háng):大道
,引申為大道理
。
蒿:又叫青蒿
、香蒿,菊科植物
。
德音:美好的品德聲譽(y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祝汉堋?br>
視:同“示”
。恌:同“佻”。
則:法則
,楷模
,此作動詞。
旨:甘美
。
式:語助詞
。燕:同“宴”。敖:同“遨”
,嬉游
。
芩(qín):草名,蒿類植物
。
湛(dān):深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睹珎鳌罚骸罢浚瑯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譯文
一群鹿兒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賓客
,彈琴吹笙奏樂調(diào)。一吹笙管振簧片
,捧筐獻(xiàn)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
,指示大道樂遵照。
一群鹿兒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賓客
,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
,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賓客
,彈瑟彈琴奏樂調(diào)。彈瑟彈琴奏樂調(diào)
,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
《鹿鳴》是《詩經(jīng)?小雅》的開篇詩歌,為《詩經(jīng)》“四始”之一
。司馬遷在編寫《史記?孔子世家》時稱:“《關(guān)雎》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
,《文王》為'大雅'始
,《清廟》為'頌'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簿褪钦f,如果風(fēng)詩首篇《關(guān)雎》
,是男女相悅之情的開端
,那么雅詩首篇《鹿鳴》,就是禮樂和睦之情的開篇
。這樣一來,《鹿鳴》在詩經(jīng)中的地位
,以及它的詩歌主旨就非常清楚了
。
《鹿鳴》在文辭上并不復(fù)雜,它以清亮的鹿鳴興發(fā)
,描繪了一幅琴瑟歌詠,賓主之間互敬互融的和樂宴飲場景
。想要把握住這首詩的精髓
,關(guān)鍵是要了解“禮”、“燕”
、“鹿”三字背后的內(nèi)涵
。
《鹿鳴》中,賓主雙方的身份歷來有些爭議
,有人認(rèn)為這是君臣相歡的宮廷場景,也有人認(rèn)為這是一場輕松和諧的民間宴會
。但無論是宮廷雅宴
,還是民間盛會,宴會都只是一種形式
,吃吃喝喝開開心心并不是詩歌想要表達(dá)的主題。實際上
,詩歌的主題在第一章就已經(jīng)很明顯了
。伴隨著宴飲,我們看到了詩
、歌、樂
、舞各種元素
,其實在先秦時代
,詩歌樂舞本就一體
,禮貫穿于其中,潛移默化
。席間的音樂不僅可以助興
,同時也是禮儀的一部分
,樂曲的形式、演奏的樂器
,在禮儀中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
在歡快的樂曲聲中有人“承筐是將”,將禮物放在竹筐中恭敬的承上
。如果在鄉(xiāng)間
,呈上禮物的是主人自己,而在宮廷之中
,則為負(fù)責(zé)管理日常事務(wù)的宰夫代勞
,《禮記·燕義》云:“設(shè)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xiàn)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在宴會中向賓客發(fā)放禮物
,這在現(xiàn)代的宴會中也并不少見。
接著
,主人愉快的高歌“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這是非常禮貌謙虛的說辭
,大概是在表達(dá)“承蒙諸位賓客的厚愛,希望各位不吝賜教
,教導(dǎo)我大道”。如果宴會的主人是某位國君
,那么這番禮貌的話
,實際上傳達(dá)了國君的兩重意愿
,一重是求賢納諫
,希望大家為國家舉薦賢才提供好的方策,另一方面也是在勸誡在場的官員
,希望大家清正愛民
,不要辜負(fù)國君對大家的信任和坦誠
。整首詩三章內(nèi)容中
,賓客之間的來往和樂自然,又不乏尺度
,人們恭敬守禮,彼此相得益彰
。
詩中的燕
,便是宴會。朱熹《詩集傳》中說:“蓋君臣之分
,以嚴(yán)為主;朝廷之禮
,以敬為主
。然一于嚴(yán)敬,則情或不通
,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
,而制為燕饗之禮
,以通上下之情;而其樂歌
,又以鹿鳴起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簿褪钦f
,平日里朝廷禮節(jié)森嚴(yán)
,以恭敬為常態(tài)
,而如果日常的相處只有恭敬嚴(yán)肅,那么在人情上又未免有些壓抑
。所以國君宴飲
,是為了君臣同樂
,以達(dá)到張弛有度
,上下和諧的目的,這樣國家才更容易長治久安
。今天,上下級之間
、合作者之間
、親戚族人之間、乃至國賓交往之間
,依然會沿用宴禮來交流情誼。所以這種宴會
,本質(zhì)是為了友善相交
,既明確賓主之分
,又親近向好之情,吃吃喝喝開開心心只是宴會的表象
。
詩歌以鹿鳴興發(fā)
,這是借由鹿來表達(dá)情感的手法,鹿在中國古代的形象寓意美好
,以不與人爭
、天然和順的鹿為起興,這是傳達(dá)著主人禮賢來賓
、與人為善的意思。正如《擊鼓》首章的“擊鼓其鏜”陪襯出征戰(zhàn)殺伐之意
,而《鹿鳴》開篇的“鹿鳴呦呦”鳴唱出友好善交之情
。
另外,鹿也是納賢
、納吉的代表。當(dāng)“呦呦鹿鳴”開宴的時候
,只有嘉賓如云
,才得基業(yè)如廈;雄鹿頭上生角
,頭角如柴,柴是“才”和“財”的諧音
,昭示著賓客們的德才兼?zhè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況且根據(jù)鹿的字面諧音
,鹿鳴的頌唱
,也是在祝禱祿祚福祉的興盛。
除了吉慶
,鹿還有權(quán)位的寓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鼻厥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天下共逐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八抉R遷在《史記》中將鹿比作天下江山。因此
,《鹿鳴》一詩也可能隱含著一種掌控天下的意義
。
《鹿鳴》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曹操在東漢末年吟誦了一首《短歌行》
,比《詩經(jīng)》吟唱的年代晚了數(shù)百年
,他的文辭表達(dá)更為豪邁直白。他直言期望“天下歸心”
,從而愿以“呦呦鹿鳴”之誠心善意來廣納“我有嘉賓”,但是他的思想淵源
、表達(dá)來源
,都是繼承自《鹿鳴》,巧妙地表達(dá)出對成就王業(yè)而眾星拱月的渴望
,同時也不忘禮納賢才而雅意溫存。
唐代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
,提到過“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在道教興盛的唐代
,鹿這種動物,也是和神仙
、修道等聯(lián)系緊密的
。《西游記》中那個要吃小孩子心肝的比丘國國丈
,本來是南極仙翁的坐騎白鹿,而這個南極仙翁
,其實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壽星老
。
而自唐以后
,鹿鳴宴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習(xí)俗
。由于和科舉考試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鹿鳴宴也成為了士子們心目中最神往的宴會
。鹿鳴宴一般在發(fā)榜之后舉行,地方官員聯(lián)合士紳們舉辦宴會
,邀請金榜題名的士子們赴宴
,以彰顯文教美德,宴會要演奏《鹿鳴》樂
,共同吟唱《鹿鳴》詩歌,這種活動一直從唐朝延續(xù)到明清。
本期配樂剪輯自羅啟瑞《幽靜沁人心》
、王鶴《楓葉(簫與古箏)》、王俊雄《浮云天關(guān)》
第十五期:《國風(fēng)·秦風(fēng)·無衣》
《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
,其中《國風(fēng)》傳誦最廣,這些來自十五國的一百零五篇詩歌
,共同構(gòu)筑了對先秦的宏大敘事
,也在中華文明脈絡(luò)中留下了恒久的詩性精神。這些詩歌有愉悅有哀傷
,有柔美也有剛健。今天我們要讀的《無衣》
,被稱為中國史上第一首軍歌
,就讓我們一起,感受這首詩歌的豪邁
,體會千年不衰的壯懷激烈。
無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注釋
袍:長袍
,即今之斗篷
。
王:此指秦君。一說指周天子
。于:語助詞
。興師:起兵。
同仇:共同對敵
。
澤:通“襗”,內(nèi)衣
,如今之汗衫
。
作:起。
裳:下衣
,此指戰(zhàn)裙。
甲兵:鎧甲與兵器
。
行:往
。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
。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我那戈與矛
,殺敵與你同目標(biāo)
。
誰說我們沒衣穿
?與你同穿那內(nèi)衣。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
,修整我那矛與戟
,出發(fā)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
?與你同穿那戰(zhàn)裙
。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甲胄與刀兵
,殺敵與你共前進(jìn)
。
在《詩經(jīng)》中,有兩首以無衣為題的詩歌
,一首屬秦風(fēng),一首屬唐風(fēng)
。我們今天所讀的這首是《秦風(fēng)?無衣》
,它以高亢激昂的境界和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名傳后世
。在讀這首詩的時候
,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章句之中所蘊含的雄渾力量
。這種力量感透過“重章疊唱”的形式,如澎湃的浪潮般沖擊著人們的心靈
。
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早出現(xiàn)重章疊唱技法的詩歌,就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
,《無衣》就是其中的典型
。所謂重章疊唱
,就是指全篇各章在結(jié)構(gòu)和語言上幾乎完全相同
,中間只換幾個字
,有時甚至只換一兩個字
,通過每章的重復(fù)出現(xiàn),反復(fù)詠唱
,從而形成了《詩經(jīng)》在結(jié)構(gòu)和表達(dá)上的獨特形式。這種形式的出現(xiàn)
,是由《詩經(jīng)》合樂歌唱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
,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說法
。重章疊唱,常常用于表現(xiàn)人物的一種回環(huán)往復(fù)的強(qiáng)烈感情
,給人以“百轉(zhuǎn)千回”
、“繞梁三日”的感受。
每一章句數(shù)
、字?jǐn)?shù)相等,并不意味簡單的
、機(jī)械的重復(fù)
。在《秦風(fēng)?無衣》中,首章結(jié)句“與子同仇”
,是情緒方面的描繪,將士們擁有了共同的敵人
,便是眾志成城
;二章結(jié)句“與子偕作”
,在萬眾一心的氛圍中
,將士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感
,他們可以進(jìn)退如一,信任并肩的彼此了
;三章結(jié)句“與子偕行”,是終于到達(dá)了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