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詩經(jīng)研究著作·詩演義十五

      大道家園 2023-07-31 00:24:14

      詩經(jīng)研究著作·詩演義十五研究著作·詩演義十五

      (元)梁寅撰 梁寅 (1309—1390)

      ,元末明初江西新喻(今新余)人,字孟敬
      。世業(yè)農(nóng)
      ,家貧力學(xué)
      ,博通《五經(jīng)》
      。累舉不弟
      ,遂棄去
      。辟集慶路儒學(xué)訓(xùn)導(dǎo)。元末戰(zhàn)亂
      ,隱居教授
      。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禮》
      、《樂》
      ,他就征。在禮局中以討論精審為眾所推服
      。書成
      ,將授官,以老病辭歸
      ,結(jié)廬石門山,學(xué)者稱為梁五經(jīng)
      ,又稱石門先生
      。曾謂“清
      、慎、勤”為居官三符
      。著有《禮書演義》、《周禮考注》
      、《春秋考義》
      、《周易參義》
      、《石門集》等
      。其《詩演義十五卷》推演朱子詩傳之義,故以演義為名。前有自序
      ,稱此書為幼學(xué)而作,博稽訓(xùn)詁以啟其塞
      ,根之義理以達(dá)其機(jī),隱也使之顯,略也使之詳
      。其書淺顯易見
      ,切近不支
      。元儒之學(xué),主于篤實
      ,猶勝虛談高論
      ,橫生臆解者
      。今見《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和《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經(jīng)部詩類》

      詩經(jīng)十三至十五篇第十三期:《國風(fēng)·召南·小星》
      夏夜星河燦爛

      ,當(dāng)我們抬首仰望繁星時
      ,這些星對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對于旅人而言
      ,星是指引方向的坐標(biāo)
      ;對于學(xué)者而言,星是閃爍的謎題
      ;對于千年前的某位夜行者而言,它是忙碌生活中的匆忙一瞥
      。星本身是沉默的
      ,但每個人都會在星光中找到不同的含義
      。今天我們要讀的詩名叫《小星》,千年前的星空下
      ,一位孤獨行走的小吏
      ,詠嘆出了這首歌謠
      ,千年之后
      ,我們仰望著同一片星空
      ,不由得感嘆
      ,宇宙何其廣大
      ,我們的生命何其渺小。

       

      小星

      嘒彼小星
      ,三五在東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shí)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shēn)與昴(mǎo)
      。肅肅宵征
      ,抱衾(qīn)與裯(chóu)
      。寔命不猶!

       

      詞句注釋

      嘒(huì慧):微光閃爍


      三五:一說參三星,昴五星
      ,指參昴
      。一說舉天上星的數(shù)。

      肅肅:疾行的樣子
      。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
      。征:行


      夙(sù素):早


      寔:“實”的異體字。是
      ,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蛑^即“是”


      維:是也。參(shēn申):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昴(mǎo卯):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即柳星


      抱:古“拋”字
      。衾(qīn欽):被子
      。裯(chóu綢):被單。

      猶:若
      ,如
      ,同。

       

      譯文

      微光閃閃小星星
      ,三三五五在東方。匆匆忙忙連夜走
      ,早晚奔忙為官家
      ,只因命運不相同


      微光閃閃小星星
      ,還有參星和昂星
      。匆匆忙忙連夜走
      ,拋開被子和床單
      ,都因命運不相同。

       

      《國風(fēng)·召南·小星》全詩只有短短四十個字
      ,但它生動的勾勒了一位生活在西周與東周之交的夜行人,在星光閃閃的冷寂中忙碌不休的身影
      。詩中提到了二十八星宿中的參宿和昴宿
      ,二十八星宿又稱二十八星
      ,是中國古人在研究星空時對星區(qū)的劃分
      ,“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
      ,表示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所在的位置
      。這些大小不等的星宿又以方位被區(qū)分為東南西北
      ,參宿和昴宿都屬于西方七宿

      在民間傳說中
      ,日月星辰都具備神奇的力量
      ,也被賦予了很多傳奇故事。例如西方七宿第一宿的奎星
      。著名的古典名著《西游記》中
      ,曾出現(xiàn)一位黃袍怪
      ,這位黃袍怪神通廣大
      ,頗為難纏
      。在一番斗智斗勇之后
      ,取經(jīng)師徒終于得知了黃袍怪的真實身份
      ,他便是奎星私自下凡
      。而話本小說中《三俠五義》中,斷案如神的包拯也被描繪為奎星轉(zhuǎn)世
      。在傳說中
      ,奎星還是掌管文運之神
      ,因此
      ,在科舉興盛之后
      ,中國民間修建了很多魁星樓
      ,供奉的星君尊神,被受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

      那么
      ,在《小星》中,天空中零落的點點繁星又預(yù)示著什么呢
      ?“三光者,日月星”這是后世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中的一句
      ,它很簡練的陳述了古人對日月星辰的感官
      ,古人以視覺大小來判斷日月星的主次,日最大
      ,月其次
      ,星最小
      ,而詩題為小星
      ,更是星辰中微茫一點了
      。作者以小星自喻,大概是在表達(dá)自己的身份低微
      ,需要圍繞著日月辛勤付出。而這位作者究竟是什么身份
      ,歷來眾說紛紜

      《毛詩序》云:“《小星》
      ,惠及下也
      。夫人無妬忌之行
      ,惠及賤妾
      ,進(jìn)御于君,知其命有貴賤
      ,能盡其心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谶@種說法中
      ,貴族夫人與侍妾們相安無事,夫人大度地把侍奉君主的榮光讓給侍妾
      ,而侍妾也知貴賤尊卑
      ,盡心侍奉絕不驕縱
      。因為這種解釋,后世的古人往往也會以小星來稱呼侍妾

      還有一種說法,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吏
      ,官職不高工作辛苦
      ,他奔波在為朝廷做事的路途上
      。這種說法的贊同者不少
      ,不過他們也存在一些內(nèi)部分歧
      ,主要的差別在于這位小吏奔波在路途上
      ,懷著一種怎樣的情緒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概括《小星》為:“小臣行役自甘也
      。他覺得這位小吏夙夜在公
      ,勤于王事
      ,他充分理解分工的不同,對自己的命運和所處的狀態(tài)安之若素
      ,頗為敦厚
      。而陳子展
      、程俊英等人則認(rèn)為這位小吏在自傷勞苦
      ,怨恨著自己的苦累不幸

      也有些觀點與眾不同
      ,他們認(rèn)為這是一首情詩
      。胡適別出心裁的將這首詩解釋為風(fēng)塵女子入店陪客的情景
      ,他受到《老殘游記》的啟發(fā)
      ,認(rèn)為小星是”寫妓女生活的最早記載“
      。聞一多也認(rèn)為這是一首情詩,他也認(rèn)為詩歌描繪了小吏奔忙的場景
      ,但重點應(yīng)該在”抱衾與裯“的解釋上
      ,拋下衾禂,難得安寢
      ,為了工作,小吏被迫與他的妻子分離
      ,眷戀和不舍的情緒是這首詩要表達(dá)的主旨

      也有人從民俗的視角出發(fā)
      ,認(rèn)為《小星》反映了先秦的婚姻求偶,季節(jié)在仲春二月
      ,女子在夜幕星光之下等待著心上人來求愛,換了幾個地方也沒有遇到心儀的人選
      ,于是感嘆自己命運不濟(jì)。還有人聯(lián)系《小星》之前的《采蘩》
      、《采蘋》兩章,其中都出現(xiàn)了”夙夜在公“
      ,這是貧苦的勞役被壓榨時發(fā)出的哀嘆


      《小星》的解讀角度頗多
      ,如果非要總結(jié)一個規(guī)律
      ,那就是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思維視角,所以這篇《小星》才常讀常新
      。在清代以前,人們普遍傾向于”賤妾御于君“的觀點
      ,因為厚人倫,美教化是彼時人所看重的
      。而到了清代,訓(xùn)詁學(xué)的興盛讓當(dāng)時人更看重考據(jù)的”真相“,因此小吏奔忙的觀點在當(dāng)時備受推崇
      。而新文化運動興起后
      ,各色新穎觀點開始層出不窮,也許這些觀點并不一定能立住腳
      ,但新奇的觀點和新穎的方法本身,就是嘗試所帶來的巨大收獲。新中國成立之后
      ,階級矛盾成為學(xué)術(shù)研究中的一個關(guān)鍵詞
      ,因此《小星》突然增長了一些”反骨“
      ,無論故事的主角是誰
      ,主題都是在表達(dá)下層對上層的控訴。在階級斗爭的風(fēng)潮逐漸遠(yuǎn)去后
      ,人們對《小星》的解讀就再次恢復(fù)了平和。
      夜空中的星辰
      ,在人們眼中
      ,還是那顆星辰,星辰不變
      ,改變的是人所立足的世界。我們就算無法得知那位夜行人的身份
      ,也已經(jīng)獲得了足夠的收獲
      。思索
      ,探究
      ,感動,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也是我們閱讀和學(xué)習(xí)文學(xué)作品的意義。
      本期配樂剪輯自賈鵬芳《夕暮れ》
      、姜小青《月光》以及王俊雄《秋夜》
      第十四期:《詩經(jīng)·小雅·鹿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梅花鹿呢?即便沒有見過
      ,也一定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見過很多與鹿相關(guān)的事物
      。比如說要給長輩祝壽
      ,壽星的坐騎就是一頭梅花鹿;比如說形容一個女孩春心萌動
      ,會說她心中有如小鹿亂撞……總之,鹿在中國的文化中是一種充滿靈性的動物
      ,它們溫順
      、優(yōu)雅
      ,明亮的眼睛中藏著祥和
      。鹿是詩經(jīng)中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很多篇目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而因為后世曹操的化用
      ,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鹿鳴》
      ,在諸多與鹿相關(guān)的詩篇中,顯得格外經(jīng)典


       

      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
      ,德音孔昭。視民不恌(tiāo)
      ,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
      ,嘉賓式燕以敖(áo)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我有嘉賓
      ,鼓瑟鼓琴。鼓瑟鼓琴
      ,和樂且湛(dān)
      。我有旨酒
      ,以燕樂嘉賓之心


       

      注釋

      呦(yōu)呦:鹿的叫聲。朱熹《詩集傳》:“呦呦
      ,聲之和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蘋:藾蒿。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藾蒿
      ,葉青色
      ,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
      。”

      簧:笙上的簧片
      。笙是用幾根有簧片的竹管
      、一根吹氣管裝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禮品。毛傳:“筐
      ,篚屬
      ,所以行幣帛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睂ⅲ核停I(xiàn)


      周行(háng):大道
      ,引申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
      、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聲譽(y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祝汉堋?br>
      視:同“示”
      。恌:同“佻”。

      則:法則
      ,楷模
      ,此作動詞。

      旨:甘美


      式:語助詞
      。燕:同“宴”。敖:同“遨”
      ,嬉游


      芩(qín):草名,蒿類植物


      湛(dān):深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睹珎鳌罚骸罢浚瑯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譯文

      一群鹿兒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賓客
      ,彈琴吹笙奏樂調(diào)。一吹笙管振簧片
      ,捧筐獻(xiàn)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
      ,指示大道樂遵照。

      一群鹿兒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賓客
      ,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
      ,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賓客
      ,彈瑟彈琴奏樂調(diào)。彈瑟彈琴奏樂調(diào)
      ,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鹿鳴》是《詩經(jīng)?小雅》的開篇詩歌,為《詩經(jīng)》“四始”之一
      。司馬遷在編寫《史記?孔子世家》時稱:“《關(guān)雎》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
      ,《文王》為'大雅'始
      ,《清廟》為'頌'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簿褪钦f,如果風(fēng)詩首篇《關(guān)雎》
      ,是男女相悅之情的開端
      ,那么雅詩首篇《鹿鳴》,就是禮樂和睦之情的開篇
      。這樣一來,《鹿鳴》在詩經(jīng)中的地位
      ,以及它的詩歌主旨就非常清楚了

      《鹿鳴》在文辭上并不復(fù)雜,它以清亮的鹿鳴興發(fā)
      ,描繪了一幅琴瑟歌詠,賓主之間互敬互融的和樂宴飲場景
      。想要把握住這首詩的精髓
      ,關(guān)鍵是要了解“禮”、“燕”
      、“鹿”三字背后的內(nèi)涵

      《鹿鳴》中,賓主雙方的身份歷來有些爭議
      ,有人認(rèn)為這是君臣相歡的宮廷場景,也有人認(rèn)為這是一場輕松和諧的民間宴會
      。但無論是宮廷雅宴
      ,還是民間盛會,宴會都只是一種形式
      ,吃吃喝喝開開心心并不是詩歌想要表達(dá)的主題。實際上
      ,詩歌的主題在第一章就已經(jīng)很明顯了
      。伴隨著宴飲,我們看到了詩
      、歌、樂
      、舞各種元素
      ,其實在先秦時代
      ,詩歌樂舞本就一體
      ,禮貫穿于其中,潛移默化
      。席間的音樂不僅可以助興
      ,同時也是禮儀的一部分
      ,樂曲的形式、演奏的樂器
      ,在禮儀中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在歡快的樂曲聲中有人“承筐是將”,將禮物放在竹筐中恭敬的承上
      。如果在鄉(xiāng)間
      ,呈上禮物的是主人自己,而在宮廷之中
      ,則為負(fù)責(zé)管理日常事務(wù)的宰夫代勞
      ,《禮記·燕義》云:“設(shè)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xiàn)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在宴會中向賓客發(fā)放禮物
      ,這在現(xiàn)代的宴會中也并不少見。
      接著
      ,主人愉快的高歌“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這是非常禮貌謙虛的說辭
      ,大概是在表達(dá)“承蒙諸位賓客的厚愛,希望各位不吝賜教
      ,教導(dǎo)我大道”。如果宴會的主人是某位國君
      ,那么這番禮貌的話
      ,實際上傳達(dá)了國君的兩重意愿
      ,一重是求賢納諫
      ,希望大家為國家舉薦賢才提供好的方策,另一方面也是在勸誡在場的官員
      ,希望大家清正愛民
      ,不要辜負(fù)國君對大家的信任和坦誠
      。整首詩三章內(nèi)容中
      ,賓客之間的來往和樂自然,又不乏尺度
      ,人們恭敬守禮,彼此相得益彰

      詩中的燕
      ,便是宴會。朱熹《詩集傳》中說:“蓋君臣之分
      ,以嚴(yán)為主;朝廷之禮
      ,以敬為主
      。然一于嚴(yán)敬,則情或不通
      ,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
      ,而制為燕饗之禮
      ,以通上下之情;而其樂歌
      ,又以鹿鳴起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簿褪钦f
      ,平日里朝廷禮節(jié)森嚴(yán)
      ,以恭敬為常態(tài)
      ,而如果日常的相處只有恭敬嚴(yán)肅,那么在人情上又未免有些壓抑
      。所以國君宴飲
      ,是為了君臣同樂
      ,以達(dá)到張弛有度
      ,上下和諧的目的,這樣國家才更容易長治久安
      。今天,上下級之間
      、合作者之間
      、親戚族人之間、乃至國賓交往之間
      ,依然會沿用宴禮來交流情誼。所以這種宴會
      ,本質(zhì)是為了友善相交
      ,既明確賓主之分
      ,又親近向好之情,吃吃喝喝開開心心只是宴會的表象

      詩歌以鹿鳴興發(fā)
      ,這是借由鹿來表達(dá)情感的手法,鹿在中國古代的形象寓意美好
      ,以不與人爭
      、天然和順的鹿為起興,這是傳達(dá)著主人禮賢來賓
      、與人為善的意思。正如《擊鼓》首章的“擊鼓其鏜”陪襯出征戰(zhàn)殺伐之意
      ,而《鹿鳴》開篇的“鹿鳴呦呦”鳴唱出友好善交之情

      另外,鹿也是納賢
      、納吉的代表。當(dāng)“呦呦鹿鳴”開宴的時候
      ,只有嘉賓如云
      ,才得基業(yè)如廈;雄鹿頭上生角
      ,頭角如柴,柴是“才”和“財”的諧音
      ,昭示著賓客們的德才兼?zhè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況且根據(jù)鹿的字面諧音
      ,鹿鳴的頌唱
      ,也是在祝禱祿祚福祉的興盛。
      除了吉慶
      ,鹿還有權(quán)位的寓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鼻厥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天下共逐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八抉R遷在《史記》中將鹿比作天下江山。因此
      ,《鹿鳴》一詩也可能隱含著一種掌控天下的意義

      《鹿鳴》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曹操在東漢末年吟誦了一首《短歌行》
      ,比《詩經(jīng)》吟唱的年代晚了數(shù)百年
      ,他的文辭表達(dá)更為豪邁直白。他直言期望“天下歸心”
      ,從而愿以“呦呦鹿鳴”之誠心善意來廣納“我有嘉賓”,但是他的思想淵源
      、表達(dá)來源
      ,都是繼承自《鹿鳴》,巧妙地表達(dá)出對成就王業(yè)而眾星拱月的渴望
      ,同時也不忘禮納賢才而雅意溫存。
      唐代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
      ,提到過“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在道教興盛的唐代
      ,鹿這種動物,也是和神仙
      、修道等聯(lián)系緊密的
      。《西游記》中那個要吃小孩子心肝的比丘國國丈
      ,本來是南極仙翁的坐騎白鹿,而這個南極仙翁
      ,其實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壽星老

      而自唐以后
      ,鹿鳴宴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習(xí)俗
      。由于和科舉考試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鹿鳴宴也成為了士子們心目中最神往的宴會
      。鹿鳴宴一般在發(fā)榜之后舉行,地方官員聯(lián)合士紳們舉辦宴會
      ,邀請金榜題名的士子們赴宴
      ,以彰顯文教美德,宴會要演奏《鹿鳴》樂
      ,共同吟唱《鹿鳴》詩歌,這種活動一直從唐朝延續(xù)到明清。

       

      本期配樂剪輯自羅啟瑞《幽靜沁人心》
      、王鶴《楓葉(簫與古箏)》、王俊雄《浮云天關(guān)》

      第十五期:《國風(fēng)·秦風(fēng)·無衣》
      《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
      ,其中《國風(fēng)》傳誦最廣,這些來自十五國的一百零五篇詩歌
      ,共同構(gòu)筑了對先秦的宏大敘事
      ,也在中華文明脈絡(luò)中留下了恒久的詩性精神。這些詩歌有愉悅有哀傷
      ,有柔美也有剛健。今天我們要讀的《無衣》
      ,被稱為中國史上第一首軍歌
      ,就讓我們一起,感受這首詩歌的豪邁
      ,體會千年不衰的壯懷激烈。

       

      無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注釋

      袍:長袍
      ,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說指周天子
      。于:語助詞
      。興師:起兵。

      同仇:共同對敵


      澤:通“襗”,內(nèi)衣
      ,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
      ,此指戰(zhàn)裙。

      甲兵:鎧甲與兵器


      行:往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
      。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我那戈與矛
      ,殺敵與你同目標(biāo)


      誰說我們沒衣穿
      ?與你同穿那內(nèi)衣。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
      ,修整我那矛與戟
      ,出發(fā)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
      ?與你同穿那戰(zhàn)裙
      。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甲胄與刀兵
      ,殺敵與你共前進(jìn)


       

      在《詩經(jīng)》中,有兩首以無衣為題的詩歌
      ,一首屬秦風(fēng),一首屬唐風(fēng)
      。我們今天所讀的這首是《秦風(fēng)?無衣》
      ,它以高亢激昂的境界和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名傳后世
      。在讀這首詩的時候
      ,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章句之中所蘊含的雄渾力量
      。這種力量感透過“重章疊唱”的形式,如澎湃的浪潮般沖擊著人們的心靈

      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早出現(xiàn)重章疊唱技法的詩歌,就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
      ,《無衣》就是其中的典型
      。所謂重章疊唱
      ,就是指全篇各章在結(jié)構(gòu)和語言上幾乎完全相同
      ,中間只換幾個字
      ,有時甚至只換一兩個字
      ,通過每章的重復(fù)出現(xiàn),反復(fù)詠唱
      ,從而形成了《詩經(jīng)》在結(jié)構(gòu)和表達(dá)上的獨特形式。這種形式的出現(xiàn)
      ,是由《詩經(jīng)》合樂歌唱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
      ,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說法
      。重章疊唱,常常用于表現(xiàn)人物的一種回環(huán)往復(fù)的強(qiáng)烈感情
      ,給人以“百轉(zhuǎn)千回”
      、“繞梁三日”的感受。
      每一章句數(shù)
      、字?jǐn)?shù)相等,并不意味簡單的
      、機(jī)械的重復(fù)
      。在《秦風(fēng)?無衣》中,首章結(jié)句“與子同仇”
      ,是情緒方面的描繪,將士們擁有了共同的敵人
      ,便是眾志成城
      ;二章結(jié)句“與子偕作”
      ,在萬眾一心的氛圍中
      ,將士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感
      ,他們可以進(jìn)退如一,信任并肩的彼此了
      ;三章結(jié)句“與子偕行”,是終于到達(dá)了前線
      ,在反復(fù)的氣氛渲染中
      ,一切變得順理成章,仿佛前線的廝殺便是日常的談笑
      ,縱然刀山火海
      ,和身邊的伙伴在一起
      ,也有膽氣闖一闖
      。這樣的詩句,可以歌
      ,可以舞,將舊時的血火征塵定格在人們心中

      讀《秦風(fēng)?無衣》
      ,我們很容易在詞句中感受到令人心馳神往的英雄氣概。但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主旨卻不像詩文一樣簡單明了
      。對于這首詩的主旨,歷來的推測大致為三種:第一種以《毛詩序》為代表
      ,認(rèn)為《秦風(fēng)·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黷武
      、崇尚軍力的作品,“《無衣》
      ,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zhàn)
      ,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
      。第二種認(rèn)為《秦風(fēng)·無衣》是秦哀公應(yīng)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
      ,是哀公征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
      ;第三種認(rèn)為《秦風(fēng)·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
      ,兵士間團(tuán)結(jié)友愛
      、同仇敵愾
      、偕作并行
      、準(zhǔn)備抵御外侮的歌聲。
      由于時代的久遠(yuǎn)
      ,詩歌的簡潔
      ,我們已經(jīng)很難判斷哪一種說法才是孕育《秦風(fēng)?無衣》的真相
      。但秦人詩歌中所展現(xiàn)的慷慨壯烈的氣度卻流傳后世
      。當(dāng)時的秦國,位于今天的甘肅東部及陜西一帶
      。秦人奮勇善戰(zhàn)
      。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xí)戰(zhàn)備
      ,高上勇力
      ,鞍馬騎射
      。故秦詩曰:‘王于興詩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其風(fēng)聲氣俗自古而然
      ,今之歌謠慷慨風(fēng)流猶存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祆洹对娂瘋鳌芬舱f:“秦人之俗
      ,大抵尚氣概,先勇力
      ,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敝撩髂瑢O傳庭所招募的秦軍依然可以成為岌岌可危的明王朝
      ,最為倚重的戰(zhàn)斗力之一。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當(dāng)我們每一次重新閱讀這首詩歌時,都能感受到如烈火般燃燒的激情
      ,它正侵染著我們的情緒
      ,讓我們的血液為之沸騰
      。閉上眼睛
      ,我們似乎能聽到一聲遠(yuǎn)古的吶喊,“豈曰無衣”
      !這一聲喝問,激起了千萬人的豪情
      ,志氣與決心如山雷的呼嘯席卷而來
      ,“與子同袍!”“與子同澤
      !”“與子同裳!”戈矛閃耀著寒光
      ,衣甲團(tuán)繞著殺氣
      。勇士們即將踏上征程,美酒已備在家鄉(xiāng)

      《秦風(fēng)·無衣》為后世留下了“袍澤”這個情誼深厚的稱謂,也留下了“同仇敵愾”這個團(tuán)結(jié)的成語
      。更留下里禮樂文治之外
      ,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
      。也許
      ,血與火的時代距離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已經(jīng)越來越遙遠(yuǎn)
      ,但勇敢的面對,熱忱的信任
      ,卻是任何時代都不應(yīng)遺忘的

      本期配樂剪輯自劉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栋酝跣都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王三溥《長干行》

      詩經(jīng)學(xué)·宋代詩經(jīng)學(xué)及元明兩代的《詩經(jīng)》研究 詩經(jīng)學(xué)·宋代詩經(jīng)學(xué)及元明兩代的 《詩經(jīng)》 研究

      宋代《詩經(jīng)》研究的主要特點是:一,學(xué)者不滿于漢唐以來孜孜于章句饾饤之學(xué)而忽視經(jīng)書大義的情況

      ,開始要求明其本義,進(jìn)而發(fā)現(xiàn)與質(zhì)疑漢儒詩說中與經(jīng)義不符及自相矛盾的情況
      ,從而疑序
      、疑傳以至要求刪改《詩經(jīng)》本身。二
      ,思辨風(fēng)氣的興起
      ,使得學(xué)者在討論《詩經(jīng)》本義的同時
      ,發(fā)揚獨研義理
      、橫生議論的精神
      ,突破傳統(tǒng)的傳疏章句之學(xué)的形式約束
      ,自出機(jī)杼
      ,大膽議論
      。這兩個方面互相聯(lián)系、互為促進(jìn)
      ,構(gòu)成了有宋一代《詩經(jīng)》研究的獨特風(fēng)貌
      ,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作為宋代詩經(jīng)學(xué)的代表的

      ,北宋時有歐陽修、蘇轍等人
      ,南宋時有鄭樵
      、程大昌、朱熹
      、王柏
      、王質(zhì)
      、楊簡等人。其中歐陽修
      、蘇轍可以說是首開風(fēng)氣者
      ,歐陽修《詩本義》
      ,顧名思義
      ,是要為明了詩篇大義而作。他本孟子“以意逆志”之法讀詩
      ,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詩篇
      ,逐一指出前人已失解的“大義”
      ,敢于議論《詩序》和毛
      、鄭的是非,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蘇轍撰《詩集傳》
      ,于《詩經(jīng)》各篇前的序文只取首句
      ,認(rèn)為只有首句是子夏所傳的毛公之學(xué)
      ,其他皆為東漢衛(wèi)宏集錄,因而只取其發(fā)端一言
      ,其余悉從刪汰
      。他們的觀點和方法給《詩經(jīng)》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氣
      ,已初露宋代詩經(jīng)學(xué)精研義理
      、橫生議論的端倪。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歐陽修《詩本義》說:“新義日增
      ,舊學(xué)幾廢
      ,推原所始
      ,實發(fā)于修
      。”

      研討義理

      ,不可能不注意到《詩序》與《詩經(jīng)》本文的捍格湊泊之處,故宋代學(xué)者集中論辨的也是《詩序》
      。宋代支持《詩序》者
      ,有北宋王安石、程頤,南宋呂祖謙等
      。他們遵從《毛詩》,一并遵從《傳》
      、《序》
      ,篤守不失。雖然他們是一代名臣
      、大儒,治學(xué)態(tài)度受到推重
      ,但畢竟不能成為主流
      。懷疑《詩序》的則有王得臣、李樗
      、鄭樵、程大昌
      、楊簡
      、王柏等人,可謂聲勢浩大
      。其中尤以鄭樵(1104—1162)最為尖銳
      。鄭樵字漁仲
      ,學(xué)者稱夾漈先生
      ,生平著述閎富,其中有《詩辨妄》一書
      ,說“《詩》
      、《書》可信
      ,然不必字字可信”
      。又說:“亂先王之典籍,而紛惑其說
      ,使后學(xué)至今不知大道之本,自漢儒始
      。”他的言論對朱熹產(chǎn)生極大影響
      ,使朱熹自尊序派轉(zhuǎn)為疑序派
      。《朱子語類》卷八○中
      ,記載朱熹對弟子說:“《詩序》實不足信
      。向見鄭漁仲有《詩辨妄》,力詆《詩序》
      ,其間言語太甚
      ,以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始亦疑之
      ,后來子細(xì)看一兩篇,因質(zhì)之 《史記》
      、《國語》
      ,然后知《詩序》之果不足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捎凇对姳嫱芬粫^點犀利,語言激切
      ,問世未久
      ,便遭到同時人周孚的攻擊
      ,周孚撰《非詩辨妄》
      ,列舉鄭樵之文,逐一加以反駁
      ,《詩辨妄》一書也很快亡佚
      ,只有若干片斷保存在《非詩辨妄》中
      ,以及《語類》中所引“村野妄人所作”《詩序》的一條
      。此外題為鄭樵撰的,尚有《六經(jīng)奧論》一書
      ,此書 《夾漈遺稿·獻(xiàn)皇帝書》中鄭樵羅列自己著述時并未提及
      ,故或疑此書并非鄭樵所作
      。其中《詩序辨》謂《詩序》“牽合為文
      ,而取譏于世”,《風(fēng)有正變辨》
      、《雅非有正變辨》謂《邶》
      、《鄘》
      、《衛(wèi)》等“變風(fēng)”中也有美詩
      ,可稱為“變之正”,《雅》則只有小大之分,而無正變之別等
      ,亦頗多新解。

      王柏(1197—1274)

      ,字會之
      ,是朱熹的三傳弟子,著有《詩疑》二卷
      。他比其他人更為激進(jìn)
      ,不信毛
      、鄭
      ,不信《詩序》,不信《左傳》中的記事 (如季札觀樂之說)
      ,也不全信他的太老師朱熹。他從疑《序》
      、疑 《傳》進(jìn)而疑 《經(jīng)》
      ,如說 《周南》、《召南》都應(yīng)各有十一篇詩
      ,故將《召南》 中 《何彼秾矣》和《甘棠》歸入《王風(fēng)》
      ,削去《野有死麕》
      。他還認(rèn)為全部《詩經(jīng)》中
      ,有三十二篇“淫詩”,不是孔子刪定的原本
      ,而是漢儒給竄入的
      ,所以必須削去
      。雖然王柏是出于衛(wèi)道的目的
      ,要刪削《詩經(jīng)》中的“惡行邪說”,但這種做法
      ,“始于疑經(jīng)
      ,漸至非圣”
      ,動搖了經(jīng)書的神圣地位
      ,有礙于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故未能實行

      至于宋人在說《詩》時喜發(fā)議論,歐陽修《詩本義》亦首開風(fēng)氣

      。其書以議論詩篇大義為主
      ,兼評毛、鄭與《詩序》得失
      ,不拘泥字句訓(xùn)詁
      ,也不采取章句注疏的舊形式
      。他如周堯卿《詩說》(已佚)用孟子“以意逆志”之法說詩
      ,“不專于傳注,問辨思索
      ,以通為期”(《宋史·儒林傳》)
      ,也是長于議論。程大昌《詩論》十七篇(《學(xué)海類編》本作十八篇)
      ,一論古有二 《南》而無 《國風(fēng)》 之名
      ,二論 《南》《雅》《頌》為樂詩
      、諸國為徒歌
      ,三論《南》、《雅》
      、《頌》之入樂無疑
      ,四論 “四始” 名目
      ,五論 《國風(fēng)》之名出于《左傳》
      、《荀子》,六論《左傳》
      、《荀子》創(chuàng)立《風(fēng)》名之誤
      ,七論逸詩有 “豳雅”
      、“豳頌”而無“豳風(fēng)”
      ,等等,更是洋洋灑灑
      ,自出機(jī)杼
      ,其言甚辨,宋人議論之風(fēng)
      ,于此可見一斑

      最終奠定宋代“詩經(jīng)學(xué)”,使之真正能與漢代詩經(jīng)學(xué)分庭抗禮的大師

      ,乃是朱熹(1130—1200)
      。朱熹字元晦
      ,后改仲晦
      ,號晦庵、遯翁
      、 ***
      ,撰《詩集傳》
      ,在學(xué)術(shù)史上有深遠(yuǎn)的影響
      。《詩集傳》并未拋棄傳統(tǒng)注疏的形式
      ,也不是長篇大套地發(fā)揮論議
      ,但宋學(xué)的懷疑精神卻深刻貫串于其中
      ,令人耳目一新
      。其主要特點在于:

      (1)疑古辨經(jīng),態(tài)度謹(jǐn)嚴(yán)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娂瘋鳌啡园选对娊?jīng)》置于不可動搖的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上
      ,但對“經(jīng)”以外的序
      、傳、箋
      、疏均加以考察
      ,本著“本之二南以求其端
      ,參之列國以盡其變
      ,正之于雅以大其規(guī),和之于頌以要其止”的 “學(xué)詩之大旨” (《詩集傳序》)來讀《詩經(jīng)》
      。但他并非對以往的成果一概否定
      ,而是選擇去取
      ,態(tài)度謹(jǐn)嚴(yán)
      。如 《詩集傳》不錄 《詩序》,但并非簡單地拋棄《詩序》
      ,而是另撰《詩序辨說》
      ,對《小序》逐條批評是正。他認(rèn)為“蓋所謂有序者
      ,類多世俗之誤
      ,不解詩人本意處甚多”(《朱子語類》卷八一)
      ,但對于一些于史有據(jù)的詩篇
      ,《小序》不誤的
      ,朱熹也都作了肯定
      ,如《鄘風(fēng)·載馳》、《陳風(fēng)·株林》等
      ,體現(xiàn)了“務(wù)求真是之歸”的態(tài)度

      (2)談義理而不廢考據(jù)。朱熹《詩集傳》在訓(xùn)詁方面兼用毛鄭

      ,并采諸家之說,下以己意
      ,準(zhǔn)確簡明
      ,從而使其義理之學(xué)具備堅實的基礎(chǔ)。如《衛(wèi)風(fēng)·考槃》
      ,為一首隱士詩,其首句:“考槃在澗
      ,碩人之寬
      。”《毛傳》:“考
      ,成;槃
      ,樂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卑纯加?xùn)老,引申為成
      。槃訓(xùn)為樂
      ,乃是訓(xùn)作“喜樂貌”的“昪”字的假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珎鳌丰尅翱紭劇?為 “成樂”
      ,稍嫌迂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娂瘋鳌穭t釋為:“考
      ,成也
      。槃,盤桓之意
      。言成其隱處之室也
      。陳氏(按指宋人陳傅良)曰: ‘考,扣也
      ,槃
      ,器名。蓋扣之以節(jié)歌
      ,如鼓盆拊缶之為樂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未知孰是
      。”按三家《詩》槃作“盤”
      ,陳氏即用“盤”字本義為訓(xùn)
      ,扣盤成樂
      ,最為通達(dá)
      。朱子并列其說,不加軒輊
      ,而其義自見
      。故《詩集傳》的訓(xùn)詁
      ,既是言義理的基礎(chǔ)
      ,又是深味《詩》理的結(jié)果
      。明義理而不廢考據(jù)
      ,有批判而不輕改字
      ,注解準(zhǔn)確又簡明扼要
      ,集中體現(xiàn)了宋學(xué)的優(yōu)點

      (3)能夠突破經(jīng)學(xué)的觀點約束,初步從文學(xué)的角度解《詩》

      。朱熹作為理學(xué)家
      ,曾為儒家經(jīng)典中有如此之多的情詩而迷惑不解,但還是承認(rèn)這些情詩是“男女戲謔之辭”
      ,“男女相悅而想念之辭”,無疑比漢儒強(qiáng)解為“刺 *** ”一類的說法高明。在讀《詩》的方法上
      ,他也強(qiáng)調(diào)要吟詠諷誦
      ,“觀其委曲折旋之意”,“沉潛諷誦
      ,玩味義理,咀嚼滋味”
      ,像讀“今人做底詩”一樣來讀《詩經(jīng)》(均見《朱子語類》卷八○)
      ,能夠窺見一些《詩經(jīng)》作為文學(xué)作品的堂奧。

      但朱熹的《詩經(jīng)》研究

      ,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
      ,他不能完全擺脫封建衛(wèi)道士的偏見。雖然承認(rèn)《詩經(jīng)》中愛情詩的存在
      ,卻仍指斥這些詩篇為“淫奔期會之詩”
      。因為朱熹的《詩經(jīng)》研究,根本上仍是宣揚封建教化
      ,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wù),故在“詩教”觀點上
      ,宋學(xué)與漢學(xué)并無實質(zhì)的不同
      。其次,他批評《詩序》又不能脫離《詩序》
      。清代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已譏朱熹“時復(fù)陽違《序》而陰從之”
      。這雖說明《序》也還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
      ,也說明朱熹的思想仍與《序》的美刺教化之說相合,從而無法得到《詩》的本義
      。另外
      ,在《詩集傳》中也有牽強(qiáng)附會
      、訓(xùn)釋失當(dāng)之處
      ,在注釋字音時,則采用了當(dāng)時人吳棫(字才老)的“葉音說”
      ,這是缺乏科學(xué)根據(jù)的
      。朱熹未明古今語音的變化規(guī)律,簡單地為押韻順口而臨時將某字改讀某音
      ,造成字音的混亂

      《詩集傳》代表了宋代《詩經(jīng)》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暴露了其無法克服的缺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靶l(wèi)道”與“疑經(jīng)”,都在朱熹的后學(xué)那里發(fā)揮到極致;元明以下
      ,學(xué)術(shù)流于空疏,耽于主觀臆測
      ,空談義理
      ,也實由宋學(xué)發(fā)端。

      元明兩代的《詩經(jīng)》研究

      ,仍承宋學(xué)遺緒,有突出成就的學(xué)者不多
      。朱熹學(xué)說在元兵南下時傳至北方
      ,學(xué)者翕然從之。元仁宗延祐年間定科舉法
      ,多遵程朱理學(xué)
      ,《詩經(jīng)》即以朱子《詩集傳》為準(zhǔn)
      。元代《詩經(jīng)》的研究著作
      ,如劉瑾《詩傳通釋》,以《詩集傳》為本
      ,嚴(yán)守宋學(xué)體系而逐篇加以訓(xùn)解
      ,其議論亦尚篤實。另如梁益《詩傳旁通》
      、朱公遷《詩經(jīng)疏義》、劉玉汝《詩纘緒》
      、梁寅《詩演義》等
      ,大體皆本朱子《集傳》為宗。此外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經(jīng)籍考》 中
      ,對前人之說多所辨訂,值得參考

      明初胡廣奉永樂帝敕撰《五經(jīng)大全》

      ,其中《詩經(jīng)大全》即本元代劉瑾《詩傳通釋》而略加損益。清代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已譏《大全》收劉瑾之說太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干脆說明廣乃是“剽竊舊文以應(yīng)詔”
      。又明代何楷撰有 《詩經(jīng)世本古義》
      ,把《詩》三百篇打亂了次序重加編次
      ,按二十八宿次序分部
      。其書把 《大雅·公劉》、《豳風(fēng)·七月》
      、《小雅》中 《甫田》和 《大田》
      、《周頌》 中 《豐年》和《噫嘻》等歸并一處
      ,謂為夏代之詩
      ,置于書首;把《曹風(fēng)·下泉》列為周敏王時詩,放在最后
      。鉤棘字句
      ,牽合史傳,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譏其為“大惑不解之書”
      ,于此可見明代《詩經(jīng)》研究狀況之一斑。較為平實
      、兼采漢宋或以漢學(xué)為主的研究著作,則有李先芳《讀詩私記》
      、朱謀瑋《詩故》
      、姚舜牧《詩經(jīng)疑問》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甲C名物制度的著作,則有馮應(yīng)京《六家詩名物疏》
      。要之明代學(xué)術(shù)界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風(fēng)氣彌漫
      ,后期更以王陽明“心學(xué)”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至認(rèn)為“六經(jīng)者
      ,吾心之紀(jì)籍也
      ,而六經(jīng)之實則具于吾心”(《王文成公全書·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詩經(jīng)》研究也不能不受影響
      。故清代人至為鄙薄明代學(xué)術(shù)
      ,認(rèn)為元人 “株守宋儒之書,而于(漢唐)注疏所得甚淺”
      ,“明人又株守元人之說
      ,于宋儒亦少研究”(清皮錫瑞《經(jīng)學(xué)歷史》第九章)。然亦不能以一概論之
      ,明末陳第《毛詩古音考》
      ,能以歷史發(fā)展的觀點破除宋儒“葉音”之說
      ,排列 《詩經(jīng)》韻字
      ,研究“古本音”到今音的變化,實開清代古音學(xué)研究的先河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79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超詳細(xì)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康熙
      、雍正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桃花凋謝了
      ,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
      ,歡迎參考閱讀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dá)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
      ,烏賊魚也有戀愛。在海藻的草坪上
      ,在珊瑚的森林中
      ,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烏賊魚以十只手
      ,——熱情的手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
      ,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啊